论语新解咬文嚼字解码论语 9787550270138

论语新解咬文嚼字解码论语 978755027013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汉 著
图书标签:
  • 论语
  • 国学经典
  • 传统文化
  • 思想哲学
  • 解读
  • 咬文嚼字
  • 文化
  • 教育
  • 先秦
  • 儒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70138
商品编码:2983410464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论语新解咬文嚼字解码论语 作者 唐汉
定价 49.00元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 9787550270138 出版日期 2016-04-01
字数 页码 362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唐汉新作《论语新解》是一本从汉字角度解析国学经典的图书,作者从汉字字根入手,追根溯源,探究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变,从字根的角度分析汉字的产生、发展历程,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分析汉字,揭开汉字的造字之谜。将研究汉字的成果运用到《论语》解读中,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简介

  唐汉,原名李洪琪,西安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陕西社会科学院汉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大学专业为中文,自学哲学、经济学,因偶然机遇与山西大学语言文字专家白双法结识,由此对汉字产生浓厚兴趣。先后出版了《中国汉字学批判》《唐汉解字》等著作。


   目录

导读一·孔子其人其事 / 1

导读二·孔子的学说及主张 / 11

导读三·《论语》一书的核心概念 / 27

学而篇 / 001

为政第二 / 028

八佾篇第三 / 053

里仁第四 / 076

公冶长第五 / 095

雍也第六 / 116

述而第七 / 138

泰伯第八 / 165

子罕第九 / 181

乡党第十 / 202

先进第十一 / 216

颜渊第十二 / 231

子路第十三 / 246

宪问第十四 / 265

卫灵公第十五 / 290

季氏第十六 / 310

阳货第十七 / 320

微子第十八 / 337

子张第十九 / 346

尧曰第二十 / 358

后·记 / 362


   编辑推荐

  《论语新解》不同于以往解读《论语》的著作,独辟蹊径,从汉字源头入手,观点新颖,研究体系与众不同。作者唐汉任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汉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从事文字研究多年,在业内知名度高。曾出版《中国汉字学批判》《汉字密码》《发现汉字》《唐汉解字》等著作,受到广泛关注。古文字学观点新颖,被《新民周刊》《北京晚报》《瞭望周刊》《文化月刊》、新浪网等媒体争相报道。


   文摘

  导读一孔子其人其事

  关于孔子的出身,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什么是野合?怎么个野合法?后人有种种解读。

  有人说,“野合”就是男女二人在荒郊野外交合。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其母颜氏女交合时,以地为床,以天为盖,孕结珠胎时便感受了天地之气,日月精华,故有伟人魂魄(见《礼记?檀弓正义》引《论语撰考谶》)。

  有人说:叔梁纥的原配夫人施氏,先后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叔梁纥娶妾,生了一个儿子,叫伯尼,但伯尼腿上长瘤,是个残疾人。按照周代礼仪,残疾人不能进宗庙祀祖。所以,仍然算作无子嗣位。于是,年过六十五岁的叔梁纥向颜家求婚。颜家有三个未婚的女儿,老大老二都看不上这个老头,只有小女儿,刚满十六岁的颜徵在表示愿嫁。于是,有了叔梁纥与颜氏女的结合。按照周代礼仪,年过八八六十四岁的男人,不可再婚娶。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用“野合”来描述这种不合礼仪的结合(见《孔子家语》)。

  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说法都是出于回护目的而遮掩。事实是,当时,鲁国社会下层仍流行着母系走婚制。叔梁纥到颜氏女那里走婚,二人交合后有了孔子。

  现代人类学证明,母系婚姻制度曾经广泛地长久地存在于东亚地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云南纳西人仍然处在母系村落和走婚制阶段。直至今日,东南亚的缅甸、老挝山区仍可找到大批母系家庭和走婚的男男女女。

  中地社会下层民众从母系婚姻制度中走出,改行父系婚姻制度,得力于秦始皇的诏令改革。秦统一后,秦始皇巡幸浙江,曾在会稽山刻有一通石碑,书云:“禁止淫佚,男女洁诚。夫若寄豭,杀之无罪。”男子仍像公猪一样走婚,任何人都可将其杀掉且不犯法。为什么要出台如此严酷的法令?因为此时的吴越大地上,社会下层民众中仍盛行着母系走婚制度。这种家庭

  结构有悖于以父系家庭为基础的徭役和赋税制度,不利于社会的管理。

  由现代的纳西人走婚,上溯到秦统一时期的吴越民众走婚,再由之上溯到春秋末季鲁国下层民众的走婚。不难得出一种结论。叔梁纥与颜氏女的“野合”,实质上是走婚。

  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见《史记?孔子世家》),出生的地点是母家,即鲁国的陬邑,颜氏家族的聚居地(孔门弟子中的颜路、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等人便来自这个颜氏家族)。

  由于是走婚,又由于叔梁纥到此处走婚后不久便死去,孔子出生后一直跟随母亲在陬邑生活,也从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父亲。孔子十五岁时,母亲死亡(《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母卒在孔子十七岁前)。孔子随同颜氏家族里的人,把母亲埋在“五父之衢”。

  后来,陬地一个叫“挽父”的人(《礼记?檀弓》作曼父)的母亲告诉孔子:有一个人叫叔梁纥,是个贵族,他到你母亲那里走婚,生下了你。这个人在你三岁以前便死了,埋在“防”地。

  “挽父”是个职业称呼:挽是丧车拉纤者。此人可能参与了叔梁纥的丧事,知晓叔梁纥的埋葬之处。挽父告知了他的母亲,挽父之母又告知了孔子。

  孔子听说此事后,便从“五父之衢”把母亲扒出来,重新埋在“防”地叔梁纥墓的旁边。从此,孔子对外宣称自己是叔梁纥的儿子。从此,孔子有了一个“贵族”身份。

  据《孔子家语》载,叔梁纥的先祖是宋国贵族孔父嘉。孔父嘉曾任宋国大司马,有一个十分貌美的妻子。当时的宋国国宰华父督为了抢夺孔父嘉的妻子,借口孔父嘉连年发动战争,即“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起兵杀死孔父嘉,并夺取其妻。

  孔父嘉之子木金父(肯定不是那个美妻所生)不得不逃离宋国来到鲁国。自木金父迁鲁,历经五代,渐趋破落,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实际上已降为低等级的贵族,成为一名给人看家护院的武士。叔梁纥是陬邑的大夫,年轻时曾经参加鲁国的对外战争。古书上又称他为陬梁纥。

  孔子自称叔梁纥之子,有一个得到他人认可的过程。

  有一次,鲁国贵族季孙氏办丧事,宴请乡邻。孔子腰里扎了一条麻绳前往。季氏的家臣阳虎呵斥孔子离开:“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小小年纪便经历这么多事,孔子开始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个人奋斗历程。

  孔子特别聪明,经历两次丧葬而改姓孔,由平民出身而跃升为贵族出身,但这并不能解决吃饭问题。他曾经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为了糊口,孔子早年做过乘田(饲养牛羊)、委史(管理仓库),但做得多的是给执事先生做助手。

  执事先生,古称缙绅先生,专职办理丧葬祭祀及其他礼仪的主持。这种人在今天的农村仍大行其道。孔子做执事先生的助手,需要用雅语吟诵,需要读仪式程序和祭文之类的东西,由此孔子开始了“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的自学生涯。一边“助葬”,一边自学文字和文化知识。

  三十岁的时候,“好学”且“好礼”的孔子开始独立承办丧葬祭祀一类的礼仪活动。这时,孔子从母亲家的亲戚中招来颜路做助手。同时,有几个出身贫寒,没有文化的“野人”也开始跟着孔子学“助葬”。孔子领头,大家一块干。孔子自豪地称自己实现了“三十而立”。

  随着学习助葬的弟子的增多,孔子办起一所丧葬祭祀礼仪学校。凡愿意学习的人,不论出身、不论愚智,只要提上一条干肉做礼物,均可入校学习。这是一所勤工俭学式学校,所有的弟子必须跟着孔子一起给人办丧葬、办祭祀,赚取礼金来养活自己。

  孔子做事认真,特有职业道德。例如,与丧属一起吃饭,从未吃饱过。在这一日哭过,就决不再唱歌。举办仪式,必定使用雅言,等等。由于孔子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生意红火。孔子随即把业务扩展到冠婚嫁娶以及贵族之间的燕聘会盟出使等业务上。甚至,可以襄礼君主的朝会。此时,慕名前来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

  于是,有文化的上层人物、贵族子弟以及有钱人也提着“束脩”,成为孔门弟子。孔子因而将弟子分成两类:“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孔子的授课内容,除了礼仪实践之外,还开设了《诗》《书》《礼》《乐》等课程。《论语》谓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则设定为“知命”“知礼”和“知言”。由这个学校出去的学生,多数被称之为“小人儒”,这些人主要是给平民百姓办理丧葬祭祀类的事务。另有少数人被称之为“君子儒”,这些人不仅可以为贵族办理丧葬祭祀,而且可以充任接待宾客、办理外交的襄礼(司仪)。者,可以成为贵族家臣,充当地方官吏。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三十五年)。鲁昭公起兵讨伐鲁国贵族季氏,失败后不得不逃亡到齐国。鲁国政局混乱,为避乱,孔子也逃到齐国。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曾经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说了那段很有名的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听后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意思是说:说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是有粮食,我能吃到嘴里吗?

  由于齐国大臣晏婴从中阻挠,齐景公没有任用孔子。孔子在齐国无所作为,于是重新回到鲁国。此时,孔子的声誉越来越大,丧葬礼仪学校也越办越好。许多弟子都从远方前来求学。这就有了《论语》一书中的首篇开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了孔子自述中的“四十而不惑”。

  ……


   序言

《哲思寻踪:千年智慧的现代回响》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的星辰,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熠熠生辉,指引着我们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方向。它们不只是古老的文献,更是蕴含着普适智慧的活水源泉,等待着我们以现代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深刻理解,并融入当下的生活。 《哲思寻踪:千年智慧的现代回响》正是这样一部致力于挖掘与阐释古代智慧精髓的著作。本书不拘泥于某个特定朝代或学派的理论框架,而是以一种开放的、跨学科的视野,系统地梳理和解读那些对人类思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它旨在打破时空的藩篱,让尘封的古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其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对古代哲学思想的“解码”。作者深知,古人的语言、思维方式与我们当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通过细致入微的“咬文嚼字”,揭示其深层含义。这种“咬文嚼字”并非故弄玄虚,而是旨在还原思想的原始面貌,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初衷以及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通过对关键概念的精准界定,对词语的演变轨迹的追溯,对句式的细致分析,本书帮助读者拨开历史的迷雾,直接触及思想的内核。 例如,在探讨关于“仁”的议题时,本书不会止步于其字面上的解释,而是会追溯“仁”在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笔下的多重含义。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内敛修养,到孟子“仁者爱人”的博大情怀,再到董仲舒“仁道”的政治伦理构建,本书将呈现一个立体、动态的“仁”的谱系。这种深入的解读,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仁”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演化的过程,也更能体会其在不同情境下所蕴含的实践意义。 再如,在分析关于“道”的论述时,本书会带领读者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奥起源,到庄子“逍遥游”中的自由精神,再到《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宇宙律动。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剖析,本书旨在揭示“道”在中国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所代表的宇宙生成、运行规律和人生处世的根本原则。读者将有机会理解,“道”不仅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辨,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我内在统一的生活智慧。 《哲思寻踪》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新解”的视角。作者并非以复古为目的,而是强调将这些古老的思想资源与当代的社会现实、个体经验进行深度对接。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时常感到迷失、焦虑,渴望找到安顿心灵的港湾。本书认为,古代智慧恰恰能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 例如,在探讨“君子”这一概念时,本书并非将其描绘成脱离现实的道德楷模,而是挖掘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如何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正直与担当?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做到真诚与宽容?如何在一个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本书将通过对古代“君子”品格的现代解读,为读者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导航,帮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 又如,对于“礼”的讨论,本书会超越其形式化的理解,而强调“礼”作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社会秩序的基石以及个体修养的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界限日益模糊、沟通方式日新月异的当下,“礼”的智慧依然不可或缺。本书将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理解和践行“礼”,如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同时维系和谐的社会关系,如何在信息公开透明的时代保持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 本书还着力于发掘那些容易被忽视,但却蕴含着深刻智慧的思想片段。在对经典进行梳理时,作者会特别关注那些在主流解读中可能被淡化的细节,比如一些看似寻常的语录,背后可能隐藏着洞察人性的精辟见解;一些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可能蕴含着宇宙运行的深刻哲理;一些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可能闪耀着生活智慧的光芒。通过对这些“碎片化”智慧的重新发掘和系统整合,本书力求展现古代思想的丰富性与多维度。 《哲思寻踪》并非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探索智慧的旅程。本书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贴切的案例,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使得深奥的道理变得触手可及。每一章的结尾,都会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引发对自身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对过去的简单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深刻预言。它提醒我们,尽管时代在变,但人类对真理、对美好、对意义的追求始终如一。古代先贤的智慧,并非陈旧的遗物,而是历久弥新的宝藏。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去理解、去实践,这些宝藏就能为我们的人生注入新的活力,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哲思寻踪:千年智慧的现代回响》将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能够增进对古代智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安顿心灵的智慧,塑造更加丰盈、更有意义的人生。这是一场思想的远征,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追寻。它邀请每一位渴望智慧、寻求成长的人,共同踏上这段非凡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这类经典解读类的书籍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流于表面、牵强附会的解读。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克制与深入。作者在展开论述时,并非急于抛出惊人的“新见解”,而是如同一个经验老到的匠人,耐心地打磨每一个字词的来龙去脉。他们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能穿透历史的尘埃,直接触摸到那个时代语境下的真实意涵。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时所采取的迂回而严谨的论证方式,不是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展示出多方的考量和权衡,这种“把过程也展现给你看”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它不是在“教育”你如何理解,而是在“邀请”你一同进入一个探索的场域,这种沉浸式的学术体验,对于追求深度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满足,让人感觉每读一页,都仿佛在思维的迷宫里又找到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终印象是“沉稳的自信”。它没有故作姿态地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来标榜自己的高深,也没有一味地迎合大众口味去贩卖碎片化的“成功学”鸡汤。它的自信来源于对文本的深厚积累和对阐释方法的成熟驾驭。语言风格总体上是内敛而富有逻辑性的,用词精准,句法结构严谨,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一种作者对读者的尊重——尊重读者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愿意跟随作者进行思考。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可靠。对于那些真正渴望在经典中汲取力量,而非仅仅寻求速成答案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平台,它像是为你搭建好了一座稳固的桥梁,让你能够安全且深入地抵达思想的彼岸,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投入和探索。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体现出一种非常现代化的编排智慧。它没有采用那种一板一眼的章回体结构,而是似乎根据主题的内在逻辑,进行了精妙的“模块化”设计。我注意到,它在关键概念的提炼和梳理上做得非常出色,那些原本散落在篇章中的零散思想,在这里被重新组织和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清晰的知识网络图。这种梳理的结果是,即使是对原文非常熟悉的读者,也能从中发现过去被忽略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此外,它对注释和索引的处理也值得称道,非常详尽且易于检索,这对于做学术参考或者需要快速定位某一论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仿佛懂得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知道我们不仅需要宏观的视野,更需要随时可以深入钻取的细节支持,这种平衡感,使得这本书既可以作为入门级的导读,又可以充当进阶研究的参考工具,实用价值极高,可见编者在用户体验上做了大量的功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典雅的气质,让人在书店里第一眼就被它吸引住了。封面材质似乎经过了特别的处理,摸上去有一种细腻的温润感,而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光滑覆膜,这立刻提升了整体的质感。字体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考量的,主标题和副标题的字号、字重搭配得恰到好处,既突出了核心信息,又保持了视觉上的平衡。尤其是侧边书脊的设计,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让整本书看起来非常“干净”,没有丝毫的冗余和杂乱。翻开内页,纸张的磅数似乎也选得比较合适,墨色印刷清晰锐利,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使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装帧上的这份精良,已经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觉得这绝对不是一本随便应付的作品,它在实体呈现上就展现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敬畏感,这种细节上的考究,在如今这个快速迭代的出版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让人愿意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拿出来摩挲一番。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来说,这本书带来的“智力愉悦感”是相当高的。我读过不少强调“通俗易懂”的解读,它们常常为了降低门槛而牺牲了思想的深度,读完后脑子里只留下几个模糊的口号。但这本则完全不同,它保持着一种令人尊敬的“思辨强度”。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偶尔会引用一些跨学科的视角,将古老的智慧置于更广阔的人类文明图景中进行审视,这种宏大的视野令人豁然开朗。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吸收既有的知识点,更是在被不断地激发去进行反思和提问——“如果放在今天的情境下,这个观点又该如何展开?”这种互动性,让阅读变成了一种积极的对话,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它成功地避免了将经典“神圣化”或“扁平化”的陷阱,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系列充满生命力的、可以与当下进行深刻对话的思想资源,这才是真正的“活学活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