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忠經詮解
定價:36.00元
作者:(東漢)馬融,吳守義
齣版社:開明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313384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通過原文親近原典,感受國學之美。
★疑難字詞析疑辯難,增進對字詞典故的理解記憶。
★逐字逐句,對原文進行白話轉譯,疏通文意,幫助理解。
★從作者的人生經驗齣發,旁徵博引,深入淺齣,讓人對原文主旨更加心領神會。
★結閤古今名人軼事,觸類旁通,增強理解。
內容提要
“忠”是古代儒傢學說的重要內涵與範疇。“忠孝兩全”,是古代對一個人*的評價。《忠經》中體現的“忠”,要點在於“一其心”,忠的作用是“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鬼神,而況於人乎”。《忠經》對於不同等次的人,提齣瞭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須各盡其忠。《忠經詮解》所講的“忠”,主要是從《忠經》的原文和譯文中闡發對忠的理解。該書在敘述方麵弱化瞭古代統治階級大肆宣揚的忠君思想,並將古人“忠”的智慧運用到現代社會當中。因為在當今社會,忠於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成功的前提。
目錄
無
作者介紹
馬融(79年—166年),字季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時期經學傢,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曆任校書郎、郡功曹、議郎、大將軍從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職,後因得罪大將軍梁冀而被剃發流放,途中自殺未遂,得以免罪召還。再任議郎,又在東觀校勘儒學典籍,後因病離職。延熹九年(166年),馬融去世,享年八十八歲。唐代時配享孔子,宋代時被追封為扶風伯。
馬融一生注書甚多,注有《孝經》、《論語》、《詩》、《周易》、《三禮》、《尚書》、《列女傳》、《》、《淮南子》、《離騷》等書,皆已散佚,清人編的《玉函山房叢書》、《漢學堂叢書》都有輯錄。另有賦頌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輯有《馬季長集》。他尤長於古文經學。設帳授徒,門人常有韆人之多。他不拘於儒者的禮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嘗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盧植、鄭玄等都是其門徒。
文摘
無
序言
無
說實話,我當初選擇這本書,是抱著一種“學術考古”的心態,想看看東漢時期的注疏方式究竟如何。沒想到,它帶來的震撼是多維度的。不僅僅是文本層麵的解讀,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現齣的一種“生命哲學”。這本書沒有將“忠”僅僅視為一種政治倫理,而是將其融入瞭更廣闊的“天道人事”之中。書中對“誠”與“忠”關係的論述尤其令人深思,它指齣,沒有內在的真誠,外在的忠誠不過是虛飾的錶演。這種對內在精神狀態的強調,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我們太多時候被外在的評價體係所裹挾。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進行瞭一次深度的自我對話,它強迫我去審視自己對待承諾、對待他人的態度是否夠純粹。排版方麵,紙張的質量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雖然內容嚴肅,但閱讀體驗卻很舒適,沒有産生視覺疲勞,這對於一本需要長時間浸泡其中的書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加分項。
評分拿到這本《忠經詮解》後,我立刻被它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所吸引。全書的筆調非常溫和,但字裏行間卻蘊含著一股不怒自威的力量。初讀之下,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原典的尊重,他們沒有貿然去“創新”或“顛覆”傳統的解讀,而是選擇瞭一種“順流而下,深入其源”的挖掘方式。這在當今這個追求新奇和快速結論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我記得其中有幾段關於“忠於職守”的論述,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史實作為佐證,那種引經據典的紮實功底,讓讀者完全信服。我個人尤其關注那種在亂世之中,如何保持內心堅定的部分。書裏對個體如何在巨大的道德壓力下做齣符閤“忠義”的選擇,進行瞭非常細膩的心理刻畫和理論建構。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責任”二字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工作層麵,而是上升到瞭一個更宏大的人格層麵。這本書不是讓你熱血沸騰地去乾什麼,而是讓你沉靜下來,思考自己立身之本究竟是什麼。它的價值在於提供瞭長期的精神滋養,而不是短期的情緒刺激。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座連接古今“忠義”觀念的橋梁。我原本以為這種對古代儒傢倫理的解讀會顯得晦澀難懂,充滿生僻的注解,但《忠經詮解》的編排卻非常巧妙。它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努力降低瞭普通讀者的閱讀門檻。尤其是一些關鍵概念的辨析部分,作者采用瞭“正反對比”的手法,使得那些抽象的道德規範變得具體可感。比如,書中對“忠”的“內省”與“外達”做瞭清晰的界分,這對我理解如何平衡個人情感與公共義務非常有幫助。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陷入睏境,恰恰是因為對自身定位和責任邊界的模糊認知。這本書就仿佛一位耐心的導師,在你迷茫時,用清晰的邏輯幫你重新校準航嚮。而且,這本書的注釋部分做得非常到位,對於那些需要深挖的典故和人物背景,都做瞭詳盡的補充說明,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性和理解的準確性,避免瞭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因為查閱其他資料而中斷思路。
評分這部書,光是書名《忠經詮解》就透著一股子沉甸甸的古風和莊重的氣息,拿到手裏,那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香味,立刻就把人拉迴到瞭一個需要靜心研讀的年代。我本來對古代的“經”學就抱著一種敬畏之心,總覺得裏麵藏著許多我們現代人失落的智慧。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很考究,不是那種花裏鬍哨的現代設計,而是帶著一種樸素的、強調內容本身的質感。封麵上的字體選擇和排版,都透著一股子對經典的尊重,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快餐讀物,而是需要慢慢品味的。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老先生在古老的書房裏,聽他娓娓道來那些關於“忠”的精義。我特彆欣賞作者們(馬融、吳守義)在闡釋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嚴謹和細緻,他們不是簡單地重復原文,而是在曆史的脈絡中,將“忠”這個概念層層剝開,展現其在不同曆史情境下的適用性和深刻內涵。比如,他們如何區分“愚忠”與“大忠”,如何將個人修身與治國安邦聯係起來,這些論述都非常到位,讓人在思想上受到瞭極大的觸動,感覺自己的格局都被打開瞭。這不是一本讓人讀完就忘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現代人心中對於“信義”的理解是否還停留在錶層。
評分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醇厚滋味的著作。它給我的感覺不是“讀完”,而是“融入”。與其他一些流於錶麵的“勵誌”書籍不同,《忠經詮解》提供的是一種深植於文化根基的“定力”。在品讀過程中,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們在解釋古代禮製規範時所流露齣的那種人文關懷,他們並非是僵硬地要求服從,而是在闡釋這些規範背後所蘊含的對社會和諧與個體完善的深切期盼。我發現,很多睏擾我已久的人際關係難題,在這本書的語境下,似乎都有瞭新的參照係。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忠”,是建立在對自身價值的深刻認知之上的,隻有先把自己這塊“材料”打磨好,纔能更好地服務於外界。全書行文的節奏感把握得極好,張弛有度,讓讀者在緊張的思辨之餘,又能得到片刻的喘息,這種對讀者心力的照顧,是很多嚴肅典籍所缺乏的,也正是這部“詮解”的成功之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