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爱情也流行:二十年中国人情感回放 | 作者 | 殷智贤 |
| 定价 | 15.60元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ISBN | 9787500641544 | 出版日期 | 2001-01-01 |
| 字数 | 页码 | 187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商品重量 | 0.4Kg | |
| 内容简介 | |
| 没有哪个年代的爱情是不存在流行趋势的,每一个年代都有那个年代独特的爱情——即使是反叛或另类,也是那个年代才会有的反叛或另类。没有哪一场爱情流行趋势是不受社会其他潮流影响的,同时,每一个时代的爱情又影响或改变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种种言行。20年来,我们的爱情也在与国际接轨,接轨的速度与接的入口匪夷所思,以致2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细细打量爱情时,发现它已面目全非。 |
| 作者简介 | |
| 殷智贤,笔名殷一平,《时尚家居》助理出版人兼主编。 199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1993年进入《时尚》杂志任记者、编辑。 1995年任专题部主任。1997—2000年,任《时尚先生》(ESQUIRE)主编。 1999年4—8月,兼任《时尚家居》主编。 1999年5月,以殷一平为笔名,出版了《高级灰——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写真》。此书为中国部全面描述改革开放后中产阶层在城市中产生及发展历程的纪实性作品。哈佛大学于2000年5月邀请作者往就此专题发表演说。 |
| 目录 | |
| 章 爱情与单调离异的1979年—1985年 餐桌素,情也素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爱情的季节到了 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女人战胜铁姑娘 阳光酒满生活,人们相信爱情 万水千山总是情——异域风劲吹 十五的月亮升起来——新时期“阴盛阳衰”开始? 吹响的“小螺号”,长大的孩子们 赤橙黄绿青蓝柴——价值观日益多元化 第二章 从纵情到迷情的1986年—1994年 难道在你面前,我永远是一无所有?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现在要不要住进“洋房”? 冬天里的一把火——燃情岁月 跟着感觉走——走到哪里不知道 恋曲1990——女人从传统男人身边出走 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男人心生不安 我想有个家——90年代次对家庭的怀旧潮 潇洒走一回——不在乎天长地久? 这样爱你对不对——女人困惑:要爱还是要被爱?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想念单纯 第三章 伤心是一种说不出的痛90年代中后期 不爱已成往事——美国人的在廊桥,中国人的梦能遗在哪里?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女人要面对什么样的现实? 心太软——谁让男人硬不起来 愿赌服输——独立是流行的姿态 向前冲——“新新人类”爱得大胆、直率 结束语/后记/关于本书的联想 |
| 编辑推荐 | |
| 每一个时代的爱情又影响或改变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种种言行。20年来,我们的爱情也在与国际接轨,接轨的速度与接的入口匪夷所思,以致2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细细打量爱情时,发现它已面目全非。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为一名资深的情感观察者,我更倾向于那些带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论述,而不是简单的流水账式的罗列。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展示“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例如,在物质条件飞速提升的同时,为什么我们反而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空巢青年”和“离婚危机”?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情感价值的稀释?或者说,当爱情被赋予了过多的“消费”属性后,我们是否也付出了维护其“持久性”的巨大代价?我希望作者能大胆地去触碰那些敏感的话题,比如彩礼、催婚、以及当代年轻人对“稳定”和“自由”的摇摆不定。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情感困境的缩影。如果能将这种宏观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微观的家庭内部决策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那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怀旧录,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诊断书。这种深度挖掘,才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评分我非常看重作者在处理“变化”和“不变”之间的平衡艺术。二十年,足以让太多东西面目全非,从“单位大院”到“共享单车”,生活的场景迭代得太快了。然而,人类对爱与归属感的本能需求,或许才是那条贯穿始终的隐形主线。我期待作者能提炼出那些看似不变的情感内核——比如,在任何时代,真诚的付出和无条件的接纳依然是维系亲密关系的基石。这本书,不应该只是记录“流行”的更迭,更应该是在记录“人性”的韧性。它应该能给身处信息爆炸、选择焦虑的当代人提供一种参照系:当我们被各种“完美伴侣”的模板轰炸时,如何回归初心,去辨识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价值。所以,我希望合上书本时,我不仅对过去二十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能对未来如何经营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一种坚实而清醒的判断力。这才是“回放”的真正意义所在——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着很高的期待。如果它仅仅是学术论文的通俗版,恐怕难以抓住普通读者的心。我希望它读起来应该像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想象一下,书中或许会穿插着几个不同背景人物的“情感侧写”:一位从体制内下海的工程师如何适应新的相亲模式;一位乡村教师如何面对城市“爱情规则”的冲击;或者,一位早年“先成家后恋爱”的夫妇,在退休后如何重新学习如何相爱。这些具体到人身上的故事,是构建情感历史不可或缺的砖石。它们能够提供一种共情的基础,让读者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或父辈的影子。这种“讲故事”的能力,是区分一本好书和平庸之作的关键。如果文笔再能带有一丝幽默和温暖,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即便是最沉重的议题,也能在温和的叙述中找到出口。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真是抓人眼球,《爱情也流行:二十年中国人情感回放》。光是这个标题,就让人忍不住想翻开来看看,这“流行”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一番酸甜苦辣、潮起潮落的情感图景。我一直觉得,研究一个时代,最好的切入点往往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那些最私密、最贴近人心的情感变迁。毕竟,社会结构再怎么变化,我们对爱、对依恋、对陪伴的渴望却是永恒的主题。我期待看到的是,从上世纪末到新世纪初,这二十年间,中国人的择偶观、婚姻模式、以及对“浪漫”的定义是如何被市场经济的浪潮、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渗透所重新塑造的。比如,那种在单位分房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搭伙过日子”式的婚姻,是如何一步步让位于更强调个体感受和情感共鸣的新型伴侣关系?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门当户对”和“组织安排”,又是如何被“感觉对味”、“共同成长”这样的新标准所取代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微妙的语境差异,比如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层之间,这种“流行”呈现出怎样的分化与交织。这种带着时代烙印的情感变迁,远比纯粹的学术分析来得生动和耐人寻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强烈的怀旧感,那种略带斑驳的色调,仿佛是旧照片泛黄的边缘,一下子就将我拉回了那个熟悉的、却又有点模糊的过去。我猜测作者在梳理这二十年的情感脉络时,一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搜集那些带着时代温度的“一手资料”。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收录了大量的书信、日记的摘录,甚至是老旧的电视、电影片段中那些经典爱情桥段的分析。毕竟,大众媒介对情感观念的塑造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很多人对“什么是爱”的理解,最初都是从那些被反复播放的影视作品中习得的。如果作者能将这些“文化消费品”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实践进行交叉对比,那这本书的厚度就会大大增加。我尤其关注“性观念”在这二十年间的解放与重构。从最初的羞于启齿到后来的开放讨论,中间经历的社会心理上的巨大摩擦和观念的松动,无疑是观察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绝佳窗口。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近乎社会人类学家的细致,去描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挣扎、如何适应,最终又如何定义自己爱情的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