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广板:为交响乐队而作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徐孟东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924792 |
| 出版年份: | 2010年9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34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2元 |
| 实际重量: | 322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徐孟东 作曲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博士。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常务副院长、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复调音乐学会会长。
创作发表有管弦乐、室内乐作品三十多部。这些作品在日本、韩国、德国等国举行的音乐节,以及“上海之春音乐节”、“北京现代音乐节”等各种重要音乐活动中演出;曾获得全国第十四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等国内外各种重要比赛奖项;还曾获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文化部区永熙音乐教育奖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上海领军人才。
撰写出版《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等专著和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共计近百万字。曾应邀出访十余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进行文化学术交流。
曾应中国国家文化部之聘多次担任全国音乐作品(包括交响乐、歌剧、音乐剧、民乐及舞蹈音乐等 )比赛评委;以及一些现代音乐节作品比赛评委。
我不得不说,这本教材在视觉呈现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兼具了学术的严谨性和艺术的审美性。字体选择、留白处理以及乐谱示例的清晰度都达到了出版行业的顶尖水准。很多音乐教材的谱例都因为排版粗糙而难以阅读,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几乎是零瑕疵。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讨论技术问题时,所选用的那些不同历史时期的乐队编制范例,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它不仅仅局限于浪漫主义后期的大型乐队,还穿插了巴洛克和古典时期乐队的配置对比,这对于理解管弦乐法如何随着时代演进而发展的脉络至关重要。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学习变得不那么枯燥,反而充满了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让我愿意花更长的时间沉浸其中,反复研读那些精妙的细节。
评分从一个音乐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教材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上做得非常到位。它的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习曲线,从最基础的乐队结构认知,到复杂的乐队管理和排练技巧,逻辑层层递进,毫无跳跃感。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涉及到的排练策略部分,非常贴近现实。作者没有避讳排练中经常遇到的技术瓶颈和人员沟通难题,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经验显然是经过多年一线教学和指挥实践沉淀下来的“干货”。例如,关于如何快速解决弦乐组在高速段落的节奏不齐问题,书里提出的那种“小节内部分解训练法”立刻被我应用到了我的学生乐队中,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理论书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你身旁默默指导,帮助你避开那些不必要的弯路,使得学习过程既扎实又高效。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宏大叙事与微观颗粒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交响乐队艺术的宏观图景,让初学者对整个乐团的声学特性和角色分工有全局的把握;另一方面,它又深入到最微小的细节处理,比如对长笛颤音的控制、大提琴弓法的细微差别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这种由大到小,再由小及大的回溯式学习路径,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乐队色彩”时所使用的语言,非常具有画面感,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想象力,将抽象的听觉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感受。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致力于走专业指挥道路的学子量身打造的重量级参考书,它的存在,无疑提升了国内相关教材的整体水准,是值得所有音乐工作者珍藏的一部力作。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的交响乐爱好者,一直对指挥家的思维模式充满了好奇,这本教材在“解读作品意图”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引导读者去探究作曲家在特定和声进行或配器选择背后的情感驱动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时间感”和“流动性”的章节,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如何将一个静态的乐谱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时间艺术。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听过无数遍的曲目。比如,书中对于马勒某些段落中乐器音色交织的处理分析,细腻到几乎可以听到声音的“边缘摩擦”,这种层次的剖析是其他任何一本我读过的教材都未能企及的。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表演”的指南,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音乐的钥匙,对于所有想要深入领会古典音乐精髓的人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这本指挥教材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那些初次接触管弦乐队配器法和乐队编制的学生来说,它简直就是一本宝典。书中对不同声部之间的平衡处理,以及如何通过细微的力度变化来塑造音乐的层次感,讲解得极为深入透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经典曲目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他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做”的层面,更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做”的音乐哲学。例如,在讲解如何处理铜管组的爆发力时,他引用了许多历史上的演奏实践作为佐证,让理论不再是空泛的教条,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书中的许多图例和谱例都经过了精心的排版,即便是一些非常复杂的对位段落,也能清晰地展现出织体结构,这对于习惯于视觉化学习的指挥新手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手把手地带着读者走进专业指挥的殿堂,让人感觉每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专业知识的重量和作者的匠心独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