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歌剧概论(修订版)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钱苑, 林华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52303216 |
| 出版年份: | 2014年8月1日 |
| 版次: | 第2版 |
| 总页数: | 373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68元 |
| 实际重量: | 522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绪言
章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节 音乐与戏剧的高综合形式
歌剧观念
综合艺术
音乐主导
第二节歌剧与戏剧之比较
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
文学血缘:题材/情节/角色/语言
话剧配乐与歌剧音乐
戏曲音乐与歌居4音乐
第三节 歌剧的戏剧性特征
音乐的戏剧性:立意/冲突/心理
戏剧张力与音乐张力:高潮/互补/形式美
第二章音乐戏剧的发展轨迹
节 雏形和成型
礼拜剧/田园剧/牧歌套曲/幕间剧/
巴洛克时代/佛罗伦萨歌剧/
威尼斯乐派/那不勒斯乐派
第二节 歌剧类型
十七、十八世纪:意大利正歌剧/法国抒情悲剧/
英国假面剧/意大利喜歌剧/
法国喜歌剧/英国民谣歌剧/
德奥歌唱剧
十九世纪歌剧:大歌剧/喜歌剧/抒情歌剧/
轻歌剧/乐剧/室内歌剧/
诵唱剧/青乐剧
第三章歌剧的结构形式
节 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
体裁
情绪
循环
第二节 歌剧的宏观结构原则
分幕
情节
第三节 发展程式的结构功能
开场白
呈示:起述/开场/场面/结束
展开:性格/悬念/推进
结局:悲剧/历史剧/喜剧/正剧
尾声
第四节 素材交织秩序
套曲结构:全剧套曲化结构/幕内套曲化结构
循环交织结构:素材循环/调性循环/
织体循环/拱型结构
第五节 连续剧与组合剧
第四章歌剧演员的声部划分
节歌剧与美声
音色审美观念
阉伶时代
音色类别的形成
……
第五章歌剧的独唱样式
第六章歌剧中的多声部形式
第七章歌剧中的器乐
第八章歌剧的两大音乐体制
第九章歌剧大师的创作
第十章二十世纪歌剧大师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该教程选用大量欧美音乐剧的常用曲目,并在乐曲后加入了歌词的中文翻译及对曲目剧情的介绍,并配以MIDI伴奏带,这无疑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在音乐剧这一学科蓬勃发展的,急需一套完成、并具体系化的教程,李涛的这套教程可能会弥补这一缺憾,成为一套的教程流通于各大音乐院校。
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厚重”。不是那种单纯的纸张堆砌起来的重量,而是内容上的分量感。封面设计得还挺典雅,那种低调的蓝色配上白色的字体,透露着一股学院派的严谨。我本来对歌剧这个领域就有点敬畏之心,总觉得它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深奥难懂。但翻开目录,看到那些清晰的章节划分,从早期的起源一直讲到近现代的流派变革,心里踏实了不少。特别是看到“美学思想的演变”那一块,作者似乎花了不少笔墨去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对“什么是好的歌剧”的定义是如何碰撞和融合的,这比单纯罗列剧目要来得深刻。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具体歌剧作品时,不仅仅停留在剧情概述上,而是深入到音乐结构、声乐技巧的创新点,甚至还有一些关于首演背景、剧院政治的八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对于我这种想系统入门,但又怕被晦涩理论劝退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做的向导,它既有学术的骨架,又有引人入胜的血肉。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非常值得称赞。在现在这个时代,很多教材为了降低成本,印刷质量简直惨不忍睹,字体模糊,图片灰暗。但这本书的插图,尤其是那些早期歌剧院的设计图和乐谱节选,都处理得非常清晰有力。这对于我们研究视觉元素和舞台呈现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张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首演时的场景复原图,细节丰富到让人叹为观止。更不用说那些乐谱的印刷了,即便是复杂的对位段落,黑白分明,线条流畅,用手指顺着谱线读下来也毫无压力。这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内容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学习体验。一本好的教材,除了内容本身,载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让你愿意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和研读,而不是束之高阁。
评分我是在备考研究生阶段接触到这本书的,坦白说,它在考研资料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有趣的是,它给我的感觉远超一本“工具书”的范畴。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意大利语歌剧和德语歌剧在结构处理上的对比分析,那种细致入微的比较,比如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界限在不同流派中是如何模糊或强化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理论,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乐理概念,而是通过几个经典的动机片段,一步步引导我们去感受它在叙事中的功能,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法非常有效。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那个时代作曲家、歌唱家之间的通信片段或日记摘录,这些“花边新闻”虽然不直接考,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歌剧创作环境的理解,让人感觉艺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时代、与人紧密相连的。读完之后,再去看那些经典剧目,仿佛能听见舞台背后的呼吸声。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稍微挑剔的地方,那可能就是初学者在面对某些关于美学思潮的论述时,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支撑。比如,在讨论十八世纪中期“改革歌剧”时,作者引用了一些启蒙运动哲学家的观点,如果你对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潮没有概念,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几次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深意。但这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它让这本书的深度得以保证,避免了沦为肤浅的“入门指南”。对我来说,这反而成了一种激励,促使我去查阅其他领域的书籍来补强背景知识。这本书就像是为攀登一座高峰准备的基地营,它提供了最坚实的装备和最清晰的地图,但最终的攀登还是需要自己付出汗水。它的价值在于,它搭建了一个足够高的起点,让你有能力去触及更深层次的学术探讨。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贡献,我认为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现代读者与歌剧历史之间的“桥梁”。它没有用僵硬的学术术语将读者拒之门外,也没有用过度的通俗化来牺牲内容的严谨性。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既能带你参观宏伟的“宫殿建筑”(历史脉络和结构分析),又能带你走进“工匠的作坊”(具体作曲家的创作细节和技巧创新)。尤其是关于歌剧声乐风格的演变这一块,它梳理了从“美声”到“戏剧化”再到“现代主义”的渐进过程,并配以相应的音乐范例(虽然是文字描述,但引导性极强),让我对不同时期对人声的要求有了具象的理解。读完后,我再去听任何一部歌剧,都会不自觉地带着一种解构的眼光去欣赏,不再是简单的“好听”或“不好听”,而是能品出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技术革新。这本书,是值得反复咀嚼的艺术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