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华,1942年生。1954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主修钢琴,1966年毕业于该院作曲系。此后在上海管乐团、上海歌剧院等音乐表演院团任创作员,1979年返校任教至今。现任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会长。
他在音乐学院所主持的复调学科先后荣获“全国教育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育精品课程”等称号。此外还担任《歌剧概论》、《音乐审美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
作有音乐作品和论著若干。读者较为熟悉的有《学琴日记》、《乐海絮语》、《我爱巴赫》、《音乐朝圣进阶》、《歌剧概论》、《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和一系列复调教程等。
序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此音乐非那音乐
(二)他族审美和我族审美
二、学科的提出
(一)老问题的新表述
(二)音乐审美中的民族心理研究内容
(三)音乐审美中民族心理研究的意义
(四)音乐审美中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
绪编 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
章 民族及其形成
节 民族
一、定义
(一)特定方式的凝聚
(二)民族是历史范畴
二、原始民族构成因素
(一)外因条件
(二)内因条件
(三)外因条件下的内因动力
第二节 古代民族的文明创建
一、人类文明与民族文化
(一)文明与文化
(二)错综复杂的文明圈
二、创造远古文明的民族
(一)两河流域文明
……
编 民族审美心理
第二编 民族的音乐审美感知觉
第三编 音乐社会生态中的民族心理
第四编 音乐符号表述的民族心理
第五编 音乐审美范畴中的民族心理
第六编 民族审美心理的发展
参考书目
名词索引
后记
对于音乐的理解的论述,既是知识的、经验的和感情的,也是认知的、理性的和思辨的。《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中,我们看到的就是林华先生对于上述问题的情感的经历、心灵的表述和理性的认识。通过作者对音乐和文化关系的特殊途径——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的探讨,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每一个“自我”,理解每一个“他人”,正视高更的“问天”:“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往哪里去?”从而知晓“音乐是什么,我们怎样理解?”
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相当可观的,但幸运的是,它的行文方式并没有让人感到枯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理论问题时的清晰逻辑和循序渐进的解释。尤其是在探讨某些特定的民族音乐传统时,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还巧妙地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取向进行了对比,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比如,书中对比了某东方民族对“留白”和“意境”的音乐表达,与西方古典音乐中对结构严谨性的追求之间的差异,分析得入木三分。这让我在日后的聆听中,能够更加敏感地捕捉到音乐中那些微妙的情感张力和文化暗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教材,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进入不同民族心灵深处的音乐殿堂。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连接音乐学和心理学的书籍,这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我一直困惑于为什么有些旋律能瞬间引发集体共鸣,而另一些则显得平淡无奇。这本书从民族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了解释,比如集体记忆、潜意识原型如何在音乐结构中被编码和激活。作者对于“民族性格”如何投射到音乐的调式、和声选择,甚至是对速度和音色的偏爱上,分析得细致入微。这使得原本抽象的“审美”概念变得可触摸、可理解。我个人认为,对于任何希望从事音乐治疗、民族音乐学研究,或者仅仅是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感到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文本。它迫使你跳出自己习惯的音乐框架,去体验另一种“听”世界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非常专业,体现了出版社的严谨态度。虽然内容偏向学术性,但其结构安排非常合理,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十分流畅,像是精心设计的一段乐章,有着清晰的主题展开和副主题回顾。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责任感,他不仅仅是在描述“是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对文化根源的深挖,使得书中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生命力。对于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多元文化交汇点上的人来说,理解不同群体通过音乐维系自身认同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冲突与和谐的全新视角,那就是从声音的纹理中去寻找答案。
评分这本关于音乐审美和民族心理的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文化人类学和音乐社会学很感兴趣,总觉得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的组合,更是民族精神和集体情感的载体。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体验,从具体的民族音乐实例出发,探讨了音乐如何塑造一个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情感表达方式。作者的论述非常严谨,引经据典,但又不失生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上了一个新台阶,不再是单纯的听众,而是开始学会用更深层次的文化视角去“听”音乐。特别是对于那些看似寻常的民歌和仪式音乐,书里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框架,让我能将对音乐的热爱与对人类行为模式的探索结合起来。
评分自从翻开这本书,我的音乐播放列表似乎都变了样。不再只是追逐最新的流行,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索那些被主流市场忽略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音乐。作者对特定民族音乐的详细解析,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遥远的仪式现场,感受着锣鼓声、歌谣声中蕴含的原始生命力和历史沧桑感。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关于仪式音乐如何服务于集体心理建构的章节,它揭示了音乐在维护社会秩序、传递道德观念中的隐性力量。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同样出色,它避免了纯粹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音乐现象。这是一次对听觉世界的深度探险,让我对“美”的理解变得更加宽广和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