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视唱练耳基础教程薛明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高校音乐教材9787562148302

正版视唱练耳基础教程薛明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高校音乐教材97875621483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明镜,薛庆,于莉,李剑 著
图书标签:
  • 视唱练耳
  • 音乐教材
  • 高等教育
  • 音乐基础
  • 薛明镜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562148302
  • 音乐教学
  • 练耳
  • 视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48302
商品编码:29859857730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视唱练耳基础教程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院校音乐教材 
作者/主编:  薛明镜  薛庆  于莉  李剑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号:  9787562148302  
出版年份:  2010年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345页
开本:  1/16
图书定价:  35.00元
实际重量:  699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视唱练耳基础教程》是21世纪高等院校音乐教材。






一、高音谱表二、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三、4/2拍四、听唱单音五、加强标准音高感训练第二课一、大小二度音程二、C自然大调音阶音程结构三、音级的解决四、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五、构唱听辨大小二度音程六、听辨、听记练习七、练唱C大调音阶、琶音八、视n唱C大调4/2拍乐曲(1~10)第三课一、大小三度音程二、大小三度音程构唱、听唱、听辨练习三、大小三度音程听辨、听记练习四、节拍、节奏五、4/4拍六、视唱4/4拍乐曲(11~20)第四课一、低音谱表二、2/2拍三、a自然小调音阶音程结构四、练唱a小调音阶、琶音五、大小三度音程(续)六、听辨、听记练习七、视唱低音谱表、a自然小调、2/2拍乐曲(21~28)第五课一、纯四度音程二、4/3拍三、节奏短句练习四、4/3拍五、二声部视唱六、视唱4/3拍、8/3拍、二声部乐曲(29~42)第六课一、纯五度音程二、听辨、听记练习三、十六分音符、休止符与附点八分音符及其节奏练习四、视唱含有十六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的乐曲(43~48)第七课一、纯一度、纯八度音程二、简易切分节奏三、弱起节拍四、附点八分休止符五、听旋律记节奏六、视唱切分节奏、弱起节拍乐曲(49~66)第八课一、大小六度音程二、a和声小音阶三、a旋律小音阶四、听辨旋律短句改错五、视唱a和声、旋律小调乐曲(67~74)第九课一、大、小七度音程二、C宫五声调式三、构唱和听辨音程四、听记节奏、旋律五、视唱C宫五声调式乐曲(75~100)第十课一、增四度、减五度二、c宫六声、七声调式三、音程连接四、听辨旋律短句改错五、视唱C宫六、七声调式乐曲(101~110)第十一课一、增四度、减五度(续)二、音程连接三、G大调与e小调四、听辨旋律短句改错五、视唱G大调乐曲(111~120)第十二课一、大、小三和弦二、e自然、和声小调音阶、e小调琶音三、听辨乐曲的速度、拍子四、音程连接五、视唱e自然、和声小调乐曲(121~134)第十三课一、大、小三和弦的构唱与听辨二、G大调听唱与听写三、听辨乐曲的速度与拍子四、e旋律小调音阶五、视唱e旋律小调乐曲(135~138)第十四课一、I、Ⅳ、V级三和弦二、听辨乐曲的力度、速度变化三、G宫各调式音阶四、小调听唱与听写五、视唱G宫各调式乐曲(139~160)第十五课一、副三和弦二、听唱三和弦的原位与转位三、听辨乐曲调式、调性四、F大调与d小调五、听唱、听写六、练唱F大调音阶、琶音七、视唱F大调乐曲(161~170)第十六课一、大小六和弦二、听辨乐曲调式、调性三、练唱d小调音阶、琶音四、听唱、听写五、视唱d小调乐曲(171~185)第十七课一、大、小六和弦构唱与听辨二、节拍、节奏训练三、F宫各调式音阶四、听唱、听写五、视唱F宫各调式乐曲(186~205)第十八课一、和声功能与正三和弦二、听辨乐曲的调式、调性三、听唱、听写四、练唱D大调音阶、琶音五、视唱D大调乐曲(206~217)第十九课一、大、小四六和弦的构唱与听辨二、节拍、节奏训练三、听唱、听写四、练唱b小调音阶、琶音五、视唱b小调乐曲(218~232)第二十课一、终止式二、几种常用的四六和弦三、听唱、听写四、D宫各调式音阶五、常用节奏的简便称谓六、视唱D宫各调式乐曲(233~250)第二十一课一、正三和弦原位、转位构唱与听辨二、节拍、节奏三、大小调交替调式四、听唱、听写五、练唱bB大调音阶、琶音六、视唱bB大调乐曲(251~262)第二十二课一、减三和弦二、听辨(写)音程连接三、听唱二声部短句四、听辨民族调式五、练唱g小调音阶、琶音六、视唱g小调乐曲(263~277)第二十三课一、自然大调的副三和弦及其转位二、听辨乐曲结构三、听唱、听写四、。B宫各调式音阶五、听唱二声部短句六、视唱bB宫各调式乐曲(278~297)第二十四课一、正副三和弦原位及转位二、听唱、听写三、二段曲式四、节奏训练五、练唱A大调音阶、琶音六、视唱A大调乐曲(298~307)第二十五课一、弹、听、唱D与bB大调正副三和弦原位及转位二、听辨和弦连接三、三段曲式四、二声部节奏训练五、听唱(听写)六、练唱#f小调音阶、琶音七、视唱#f小调乐曲(308~322)第二十六课一、增五度、减四度二、听辨乐曲的风格三、听唱、听写四、二声部节奏训练五、A宫各调式音阶六、视唱A宫各调式乐曲(323~342)第二十七课一、增三和弦二、听唱、听写三、听辨乐曲的风格四、二声部节奏训练五、练唱bE大调音阶、琶音六、视唱bE大调乐曲(343~352)第二十八课一、对比增三与减三和弦及其解决二、听辨、听写和弦连接三、听旋律片断,指出乐曲名称及地区四、听唱、听写五、练唱c小调音阶、琶音六、视唱c小调乐曲(353~367)第二十九课一、增二度与减七度二、听唱、听写三、听旋律片断,指出乐曲名称及国别四、听曲调写节奏五、bE宫各调式音阶六、视唱民族调式乐曲(368~375)第三十课一、构唱、听辨各种原位、转位三和弦二、听辨(写)和弦连接三、听曲调与节奏四、视唱民族调式乐曲(376~387)第三十一课一、大小七和弦二、听唱调内和弦连接三、听辨乐曲织体四、三连音及三连音节奏练习五、听唱、听写六、视唱含三连音的乐曲(388~400)第三十二课一、大小七和弦的转位二、大小七和弦的原位及转位构唱三、听唱调内和弦连接四、8/6拍及8/6拍节奏练习五、视唱8/6拍乐曲(401~410)第三十三课一、弹、唱、听属七和弦及其解决二、弹、唱、听调内和弦连接及听写和弦连接三、8/9拍、8/12拍四、变拍子、混合拍子五、视唱8/9拍、8/12拍、变拍子等的乐曲(411~426)第三十四课一、大小七和弦以外的六种七和弦二、听辨与听写三、较难的切分节奏及复附点音符、三十二分音符、休止符四、视唱含较难的切分节奏及复附点音符等的乐曲(427~440)第三十五课一、四声部原位三和弦二、四个升号调号的各种调式三、听唱、听写四、视唱四个升号调号乐曲(441~448)第三十六课一、听四声部原位与转位和弦二、四个降号调号的各种调式三、听乐曲标记和弦四、视唱四个降号调号乐曲(449~456)第三十七课一、听唱、听写四声部和弦连接及构唱三和弦转位二、五升、五降调号的各种调式三、听唱记谱四、视唱五升、五降调号乐曲(456~466)第三十八课一、四声部原位与转位三和弦的听辨二、听乐曲片断标记和弦三、六升、六降调号各种调式四、听唱记谱五、视唱六升、六降调号乐曲(467~476)第三十九课一、四声部大小七和弦二、听辨旋律片断的终止三、听乐曲标记和弦四、听写具有临时变音的曲调五、民族调式中的临时变音六、视唱民族调式中含临时变音的乐曲(477~482)第四十课一、四声部和弦连接构唱二、民族调式中的转调三、听唱(听写)简易的转调曲调四、视唱民族调式中的转调乐曲(484~493)第四十一课一、听辨属七和弦与属三和弦二、首调与固定两种唱名法比较三、首调唱名对四至六个升、降号调号的简捷识谱法四、视唱民族调式中的转调乐曲(495~497)第四十二课一、听唱和弦中的两个外声部二、同主音自然大调与其和声小调的区别三、听唱记谱四、视唱民族调式中的转调乐曲(499~505)第四十三课一、听唱和弦连接的低音声部,说明和声功能二、听辨旋律的转调三、大小调式中的临时变音四、听写含有临时变音的曲调五、视唱大小调式中含有临时变音的乐曲(507~510)第四十四课一、听辨和弦的转调二、大小调式中的转调三、听写四声部和弦的两个外声部四、视唱大小调式中的转调乐曲(512~515)  



《视唱练耳基础教程》主要内容包括音程、音程连接,各种三和弦、属七和弦原位及其转位的听辨、构唱与和弦连接;视唱包括基本节拍节奏、较难节拍节奏,及各种调式、调性训练,也包括临时变音及转调。其中以三升、三降以内为主,五至六个升、降号的调仅略涉及。《视唱练耳基础教程》是为高校二本、三本音乐编写的。也适用于高校基础教育音乐、中小学音乐教师进修用,也可供报考高校音乐的考生作辅导教材。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于您提供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书名:和声之径:西方音乐理论与实践进阶指南 作者: 音乐理论研究小组 出版社: 现代音乐文库出版社 ISBN: 978-7-5708-0123-4 字数: 约 650 千字(正文部分)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 适用对象: 音乐专业本科生(进阶阶段)、研究生、专业音乐教师及严肃的音乐爱好者。 --- 导言:超越基础,深入结构 《和声之径:西方音乐理论与实践进阶指南》并非一本初级入门读物,而是旨在引导已经掌握了基础音乐理论(如基础对位、基本和声功能识别等)的学习者,深入探索西方音乐传统中和声语言的复杂性、演变脉络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风格中的具体应用。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和声分析不应仅仅停留在“功能标记”的层面,而应深入到其背后的结构逻辑、心理感知以及作曲家意图的探寻。 全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涵盖了从古典主义晚期到二十世纪中叶的宽广音乐语境。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僵硬的规则堆砌模式,转而采用案例驱动和语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使理论知识与真实的音乐作品紧密结合。 --- 第一部分:古典主义晚期与浪漫主义的精微结构(约 15 万字) 本部分聚焦于从海顿、莫扎特晚期到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和声语言。这一阶段是调性体系发展和强化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对传统功能和声进行大胆拓展的试验场。 第一章:调性场域的张力与延伸 深入分析了“扩大和弦”的使用,包括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的结构解析及其在终止式中的功能弱化与色彩增强。探讨了远关系转调(Chromatic Mediants)在构建宏大音乐叙事中的作用,尤其是李斯特和瓦格纳早期作品中的色彩运用。 第二章:半音化与调性模糊 重点解析了“经过和弦”和“变化和弦”的细致区分。详细考察了特定半音化技巧,例如减七和弦的多重功能解析及其在戏剧冲突中的体现。通过分析舒伯特的多调性暗示手法,展示了如何仅通过和声色彩变化来塑造心理状态。 第三章:主题结构的和声支撑 本章将和声分析与曲式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奏鸣曲式中调性布局的精妙设计。如何利用副部主题的调性色彩差异来确立对比?如何通过再现部的和声调整来达成“稳定与超越”的统一?我们选取了贝多芬后期钢琴奏鸣曲作为核心分析对象。 --- 第二部分:瓦格纳的“和声革命”与后浪漫主义的极限(约 12 万字)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之一,专注于解析理查德·瓦格纳对传统调性体系的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如何反向催生了对和声边界的探索。 第四章:功能和声的解构与重建 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特里斯坦和弦”为核心案例,进行深度结构分析。探讨该和弦的“功能模糊性”——它究竟是何种和弦的延伸?它在音乐流中扮演了何种“非功能性”的角色?本书提出了基于“声响色彩聚合”的分析框架,而非纯粹的功能推导。 第五章:李斯特的“色彩和声”与和声的视觉化 研究李斯特后期作品中对和弦音响空间的探索。分析了其对“非功能性平行和弦进行”的偏爱,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进行来描绘画面感或抽象的情绪。探讨了对位法与和声进行的交织,如何在不明确终止的情况下维持听觉的连贯性。 第六章:后浪漫主义的重量感与密度 分析了马勒和布鲁克纳作品中,如何通过增加和声的织体密度、使用更复杂的七、九和弦组合,以及频繁的局部模带来营造宏大、甚至带有宿命感的听觉体验。重点解析了如何通过对位线条的独立运动来“支撑”厚重的和声结构。 --- 第三部分:印象主义与调性的消融(约 10 万字) 本部分将目光转向德彪西和拉威尔,探讨他们如何从东方音乐、自然音响及象征主义文学中汲取灵感,对和声进行“去功能化”处理。 第七章:五声音阶、全音阶与和弦的独立存在 详细解析了德彪西如何将和弦视为独立的声音实体,而非功能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重点研究了平行五度、平行四度的运用,及其如何削弱了传统主导功能。分析了全音阶在构建漂浮、非方向性音乐流中的作用。 第八章:中音和弦与调式和声的回归 系统梳理了中世纪调式在印象主义和声中的复兴。比较了教会调式与传统大小调的差异,并展示了作曲家如何灵活地在同一乐段中切换调式色彩。特别关注了拉威尔在配器与和声结合上对“透明度”的追求。 --- 第四部分:二十世纪的语境——从调性扩张到序列控制(约 15 万字) 本部分是本书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旨在提供理解二十世纪音乐和声语言的有效工具。 第九章:新维也纳乐派的调性边缘 深入分析了勋伯格从晚期浪漫主义向无调性过渡的阶段。详细阐述了“扩展调性”的概念,即如何在调性暗示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极大增加和弦的复杂性,直至调性完全瓦解。 第十章:十二音体系的内部逻辑 本书摒弃了对十二音列的机械化操作讲解,转而深入探讨“列的排列原则”如何影响其内在的音程关系和潜在的和声聚合。分析了 Berg 和 Webern 如何在严格的序列框架内,依然巧妙地保留了某种听觉上的情感张力。 第十一章:新“调性”的建立——新古典主义与开放和声 考察了斯特拉文斯基在不同创作阶段的和声语言。分析了其对新古典主义时期对位法和巴洛克和声元素的重构,以及如何通过节奏的错位和“非功能性”的和弦并置来创造一种“疏离感”的调性。 --- 第五部分:综合分析方法论(约 13 万字) 本部分提供了一种将前述所有理论工具整合起来进行高级音乐分析的框架。 第十二章:时间与空间的和声感知 探讨了和声分析的“多维度”:除了垂直结构(和弦本身),还需考虑水平运动(进行)、织体密度、以及它在作品整体时间轴上的分布(空间布局)。引入了“和声密度指数”和“调性不确定度量表”等辅助分析工具(非计算,而是概念模型)。 第十三章:语境化分析的实践 通过对某一特定作品(例如,一首晚期浪漫主义室内乐或一部二十世纪早期管弦乐作品)进行贯穿全书理论的全面分析,展示如何将功能和声、调式和声、拓展和声、乃至序列化处理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理解复杂作品的整体架构和情感表达。 本书特色: 1. 深度案例研究: 超过一百个详细的乐谱分析实例,均选取自作曲家的重要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 理论联系实践: 每一理论点(如属九和弦的四种解决方式的微妙差异)都配有明确的乐谱标记和听觉指导。 3. 历史观照: 强调和声语言的演变是作曲家对时代审美和哲学思考的回应,而非孤立的技术发展。 《和声之径》旨在成为读者进阶音乐学习旅程中,一个严谨、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伙伴,帮助学习者真正掌握西方音乐体系的精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封面材质摸上去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不是那种软塌塌的纸张,而且印刷的色彩非常清晰、饱满,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功夫的。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音乐教材。内页的纸张厚度也适中,即使用铅笔做笔记也不会透墨,这对于需要大量标记和书写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乐谱的排版,我观察了几个章节,五线谱和简谱的对应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行距和字号的选取也充分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对于初学者来说,复杂的节奏型和音程关系在清晰的视觉呈现下,理解起来似乎都变得不那么令人望而生畏了。整体而言,从物理层面上,它散发着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让人在翻阅之初就充满了学习的动力和对知识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练习曲或理论知识,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递进的学习路径。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注重基础的夯实,从最简单的音高辨识和节奏模仿开始,每一步的跨越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过渡,避免了那种突然拔高的难度曲线,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从入门到中级的跨越。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听觉训练与视觉符号转换时的巧妙结合点,很多教材只是机械地给出练习,但这本书似乎在潜移默化中训练我们的大脑去建立声音与符号之间更深层次的连接。我用了它来准备一个重要的考试,发现它不仅覆盖了考试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扎实的音乐思维习惯,这比单纯应试要宝贵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哪怕只是我通过目录和附录能感受到的部分,也彰显了其价值。我特别留意了后面的“拓展阅读”和“常用术语索引”,内容组织得非常系统,像是一张为深度学习者准备的导航图。它没有直接把所有信息塞进主干,而是巧妙地留出空间,鼓励读者在掌握基础后主动去探索更广阔的音乐领域。例如,书中对某些特定时期(比如巴洛克或浪漫主义)视唱练耳特点的简要介绍,虽然篇幅不长,却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音乐史和听觉习惯之间关系的认知。这种‘授人以渔’的编写思路,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远超一般教材,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陪伴学习者从初级走向专业,甚至指导终身学习的音乐伙伴。

评分

我对比了手头几本不同出版社的同类教材,发现这本书在节奏训练部分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教材难以企及的。它不仅仅停留在二拍子、三拍子这些基础律动上,而是大胆地引入了复合拍号、复节奏以及不规则的切分音型,并且给出了非常实用的解决策略。比如,面对那些看着就让人头晕的复杂节奏,书里提供的“分解练习法”和“口诀辅助记忆法”真的立竿见影。更让我惊喜的是,这些高难度练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巧妙地穿插在调性练习之中,强迫学习者在真实的音乐语境下去处理节奏问题,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技术障碍。这种将技术训练与音乐性融入一体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编者深厚的教学功底。

评分

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音乐爱好者,我最怕的就是那种充满了晦涩术语和高深莫测理论的教材。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出乎我的意料,它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做到了极大的通俗易懂。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的音乐概念时,常常会引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或者类比,比如讲解到三和弦的色彩变化时,那种描述简直就像在描绘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而不是枯燥的音高组合。这种‘温度感’在技术性的教材中是极其难得的。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面对一本冷冰冰的工具书,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老师在耳边细细讲解,让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享受到了探索音乐美感的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