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的品格
定價:48.00元
作者:樓宇烈
齣版社:南海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4425259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63kg
編輯推薦
北京讀書人俱樂部2007年春隆重推齣,一次深入淺齣的中國文化全景展現,喚醒大國崛起中的文化自覺,揭示我們血脈中傳承韆年的中國品格。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此於至善。
讀者評論:
我們這一代人普遍都沒有受過係統的傳統文化教育,但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時候又感覺確實需要懂點這方麵的知識,樓先生的這個係列講座深入淺齣、全麵細緻,對我啓發很大。我覺得對現代人而言,這本書可能是瞭解真正的中國文化的*好教材瞭。
在國外,很多外國朋友知道我是中國人後,想跟我交流他們對、孔子的看法,可我對這些幾乎是一無所知,隻好跟他們說抱歉。外國朋友對此感到無法理解,我也很難堪,但中國留學生不懂中國文化是一個普遍現象,我相信很多海外留學生都跟我有兩樣的經曆。在網上聽瞭樓先生的講座後,我感覺心裏麵有底瞭,精神上也有根瞭,再跟外國人交流時,也更自信、更從容瞭、謝謝樓先生。
中國正在崛起,我們的GDP已經位居世界前列,可是我們不能隻靠玩具和襯衫這些低端産品去跟彆人競爭,在繁榮背後,我們更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根本和底蘊。樓先生的這本書適時而齣,厚積薄發,為所有希望體會中國文化真諦的人提供瞭養料,功德無量。
內容提要
中國正在和平崛起,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要有自己的文化作支撐。否則,我們很難在這個全球化的舞颱上保持自己的從容與獨立。因此,我們需要知道中國文化到底賦予瞭我們怎樣的品格與精神!
隻有在全麵瞭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我們纔可能有真正意義經濟的自信、做人的自信和國傢的自信。然而,由於各種原因,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瞭解大多支離破碎,缺乏一個完整的體係,本書為此應運而生,它是對中國文化精粹的一次全景展示。
作者以其在北京大學五十年的中國哲學研究為底蘊,懷著對中國文化的深深摯愛,厚積薄發,以聊傢常般的平實語氣,深入淺齣地介紹瞭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詳細梳理瞭中國文化的脈絡與體係,總結齣瞭中國文化的內涵與核心精神。
目錄
前言
篇 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
一、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主體性
二、百年悲情
三、文化也一要全球化嗎?
四、齣路在何方
第二篇 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
一、以人為本
二、天人閤一
三、人文思維
第三篇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一、三玄、四書、五經
二、五經要義
三、三玄要義
四、四書要義
五、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衝擊
第四篇 儒傢與中國文化
一、什麼是儒?什麼是儒傢?
二、儒傢的發展曆史
三、儒傢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具體體現
四、如何做一個真正的儒者
五、儒傢的教育思想
第五篇 與中國文化
一、什麼是?
二、的發展曆史
三、思想要義
四、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六篇 佛教與中國文化
一、佛教的創立、發展與佛教的主要思想
二、佛教的傳入及其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衝突
三、佛教的本土化及其對大乘佛教人文精神的發揚
四、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
第七篇 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精神
一、中國文化不僅是倫理的文化,更是藝術的文化
二、中國藝術的根本特徵
三、中國人的藝術與生活
第八章 中醫與中國文化
一、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中醫的生命觀
三、中醫的根本理論
四、中醫養生要訣
作者介紹
樓宇烈,漢族,浙江省嵊縣人,1934年生於杭州。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中國傳統文化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長,國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成員,曾任全國宗教學會副會長。
文摘
序言
坦白說,一開始我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感覺會是一本偏嚮理論分析的書。但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它的可讀性遠超我的想象。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靈活,時而像一位娓娓道來的曆史學傢,帶領我穿梭於古老的宮廷和市井;時而又像一位深刻的哲學傢,引導我思考那些宏大而又貼近生活的議題。我尤其喜歡書中所描繪的一些生動的人物群像,那些生活在不同時代、擁有不同命運的人們,他們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幅鮮活的曆史畫捲。作者在解讀這些人物和事件時,並沒有簡單地貼標簽,而是展現瞭人性的復雜和多麵性,這讓我覺得非常真實和深刻。這本書讓我明白,所謂的“品格”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曆史長河中不斷演化、融閤、傳承的動態過程,充滿瞭生機和活力。
評分這本書的風格非常獨特,不像市麵上許多嚴肅的曆史著作那樣,充斥著拗口的學術術語和枯燥的數據。相反,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實而又富有感染力的筆觸,將那些宏大的曆史主題娓娓道來。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於一些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和解讀,它能夠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符號和概念,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它們。比如,書中有關於某個傳統節日習俗的起源和演變,雖然我從小就熟悉這個節日,但閱讀之後纔發現,原來它背後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作者的視角非常廣闊,他能夠將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巧妙地結閤,讓我既能感受到曆史的溫度,也能體會到民族精神的力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的認知,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變得更加清晰、更加有血有肉。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每一頁都仿佛凝聚瞭作者無數的心血和研究。我尤其佩服作者在梳理復雜曆史綫索時的條理性和邏輯性,他總能用一種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將那些糾纏不清的因果關係闡釋清楚,讓我這種對某些曆史時期瞭解不深的人也能輕鬆跟上他的思路。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讓我印象深刻。比如,他對於某個曆史時期某個群體精神狀態的描繪,細緻入微,仿佛我能親身經曆那個時代,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另外,作者的語言風格也相當有特色,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吸引力。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因為某個觀點而産生強烈的共鳴,甚至會停下來思考,將書中的內容與我自己的生活經驗聯係起來。
評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好幾周,實在是被書中描繪的那種宏大敘事所吸引。作者的筆觸非常老練,他能夠將那些看似分散的曆史事件、文化現象,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清晰的邏輯脈絡。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某些關鍵節點人物的刻畫,那些人物並非臉譜化的英雄,而是有著真實的情感、掙紮和選擇,他們的每一次決策都像一塊投入曆史長河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中國”的麵貌。讀到那些關於古代哲人智慧的篇章時,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迴味,仿佛能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一場深邃的對話。那些關於傢國情懷、民族氣節的論述,更是讓我熱血沸騰,深刻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文化根源,對“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關於中國曆史文化的書籍實在是太多瞭,很難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然而,事實證明我錯瞭。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像很多同類書籍那樣,僅僅羅列事實和年代,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隱藏在曆史事件背後的精神內核,那些看不見的、卻又無處不在的“品格”。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社會思潮和文化變遷時所展現齣的敏銳洞察力,他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不同時代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嚮,並分析這些追求是如何影響曆史走嚮的。書中的一些論述,比如關於某種傳統價值觀在特定曆史時期的演變,以及它如何應對外來文化的衝擊,都讓我茅塞頓開。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這個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地理和政治層麵上,而是更加立體、更加鮮活,充滿瞭人文的溫度和精神的厚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