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今讀:論語譯評
定價:30.00元
作者:王治國
齣版社:北京師範大學齣版集團,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303134885
字數:
頁碼:25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學今讀:論語譯評》是一部內容豐富新穎,形式又極靈活的書,蘊意深邃而又妙趣橫生!
目錄
學而篇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裏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顔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作者介紹
文摘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濛⑦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齣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一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捨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傢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乾“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季氏準備攻打顓臾。冉有、子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快要攻打顓臾瞭。”
孔子說:“冉求,這不就是你的過錯嗎?顓臾這個人從前是周天子任命他主持東濛的祭祀,而且已經在魯國的疆域之內瞭,是國傢的臣屬啊,為什麼要討伐他呢?”
冉有說:“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個人都不願意。”
孔子說:“冉求,周任說過一句話:‘恪盡職守承擔責任,實在做不好就辭職。’有瞭危險不去救助,跌倒瞭不去攙扶,那要你們這些輔助的人還有什麼用呢?而且你說的話錯瞭。老虎、犀牛從籠子裏跑齣來,龜甲、玉器在匣子裏毀壞瞭,這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說:“現在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費邑很近。現在不把它奪取過來,將來一定會成為子孫的憂患。”
……
序言
學而篇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裏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顔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我通常對這種偏嚮“譯注”類的書籍持保留態度,總擔心譯者會過度解讀,將自己的現代思維修飾在古人的話語中,從而喪失瞭原文的韻味和曆史的滄桑感。然而,這本讀物在這方麵做到瞭恰到好處的平衡。作者似乎深諳“信”與“達”之間的微妙關係,在翻譯上保持瞭極高的忠實度,力求還原當時的語境和語氣,讓人能依稀感受到先賢們當初講學時的情境。同時,在評述部分,作者的觀點銳利而富有洞察力,絕非簡單的注釋堆砌。他非常擅長將曆史背景與文本進行深度交叉對比,例如,他會分析在特定曆史時期,某一句看似尋常的話語,實際上蘊含瞭怎樣的政治或社會張力。這種層層剝開的解析過程,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傳統文本的理解維度,不再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麵,而是看到瞭其作為一部社會運行手冊的深刻內涵,讀完後感覺對曆史的宏大敘事有瞭更細微的觀察視角。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收獲,是它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思維框架”,而不僅僅是一些零散的格言警句。在探討治學態度和個人修養的章節中,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美德,而是構建瞭一套完整的遞進邏輯鏈條。他似乎在引導讀者,從基礎的“格物緻知”開始,如何通過內省達到“慎獨”的境界,最終纔能實現與外部世界的和諧共處。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現代項目管理和邏輯流程的人來說,是極其友好的。它教會的不是“做什麼”,而是“如何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建立一套自我修正和完善的內部機製。每次閤上書本,我都會花上幾分鍾時間,在腦海中重新梳理一遍當天學到的邏輯脈絡,這種內化的過程遠比單純的記憶金句來得更有價值。這本書成功地將古代的“道”與現代的“術”進行瞭有效的嫁接,提供瞭極具實操性的精神工具箱。
評分最近讀完一本關於古代哲學的書,實在是讓人受益匪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思想碰撞的年代,對當今社會的一些睏惑也有瞭新的啓發。這本書的行文流暢,作者的解讀深入淺齣,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晦澀難懂,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經典的人也能很快抓住精髓。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核心觀點時,總能結閤現代生活的實例進行比對和分析,讓人感覺那些幾韆年前的智慧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比如,書中對“仁”的探討,不再是空泛的道德說教,而是落實在待人接物、職場協作的方方麵麵,讓我對如何做一個更懂得體諒他人、更有責任感的人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裏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本,但又不至於讓人迷失在繁復的古文中,每一次引述都精準地服務於作者想要錶達的論點,銜接得天衣無縫,節奏感把握得非常好,讀起來非常酣暢淋灕,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又希望能在快節奏生活中汲取精神力量的朋友們。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紙張質感真的沒話說,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齣版方的用心,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這對於閱讀體驗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加分項。我個人對書籍的物理屬性比較挑剔,很多印刷品摸起來總覺得少瞭點“味道”,但這本書的油墨和紙張的配閤度極佳,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有刺眼的感覺,長時間捧讀下來,更像是在與一位老友對弈,那種沉靜和厚重感讓人不自覺地就放慢瞭翻頁的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字句背後的深意。更值得稱贊的是,排版布局相當大氣,疏密得當,重要的論點和批注部分使用瞭不同的字體或邊欄設計,使得結構一目瞭然,即便是復雜的小標題之間的邏輯關係,也能輕鬆梳理清楚。這種對閱讀細節的尊重,讓原本可能略顯嚴肅的學術性內容,變得平易近人,仿佛進入瞭一個寜靜的書房,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非常適閤在周末的午後,泡上一壺清茶,慢慢享用。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以為這本書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因為它的主題聽起來就非常“硬核”,但實際閱讀體驗卻齣乎意料的生動活潑,這主要歸功於作者敘事風格的個人化和鮮明的立場。作者在介紹一些比較拗口的典故或人物事跡時,會采用一種近乎“八卦”但又非常精準的口吻來鋪陳,瞬間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比如,在解釋某位先賢與君王之間的幾次關鍵對話時,作者的筆觸充滿瞭戲劇張力,讓人忍不住想知道後續的發展,完全沒有傳統解讀本那種闆著臉孔的嚴肅勁兒。而且,作者似乎對後世各種流派對同一句話的不同解讀也有所涉獵,並進行瞭趣味性的串聯,就像是在看一場思想界的“群英會”。這種生動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求知欲,讓我不再懼怕那些晦澀的篇章,反而期待著下一章會如何用如此有趣的視角來解構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古老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