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笔记 9787805016764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葡萄酒笔记 9787805016764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野裕子 著
图书标签:
  • 葡萄酒
  • 品酒
  • 葡萄酒文化
  • 葡萄酒知识
  • 饮酒
  • 生活方式
  • 美食
  • 摄影
  • 艺术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5016764
商品编码:2991722887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葡萄酒笔记

定价:29.9元

作者:熊野裕子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805016764

字数:1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市面上有关葡萄酒的读物并不罕见,但这本《葡萄酒笔记》还是能一下就吸引住你的眼球。且不说它的作者对葡萄酒有多么独到的研究,也不谈其内容的深入浅出和设计的别具匠心,光是其小巧精致的开本以及新颖独特的装帧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当然,对于少数对葡萄酒文化深有研究的人来说,《葡萄酒笔记》或许还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但是对于大多数对葡萄酒有一些了解或者只是单纯地喜欢葡萄酒,抑或是完全不懂葡萄酒而只是好奇的朋友来说,《葡萄酒笔记》**是一个的选择。

    这本《葡萄酒笔记》记录的葡萄酒知识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可以说是让人在短时间内了解葡萄酒的快速读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至少可以让我们在点餐时游刃有余,当然,它也可以丰富我们的葡萄酒文化知识,让我们在品酒时更有感觉。而对于有更高要求的葡萄酒爱好者来说,它所含的信息量也是不小的。将这些信息装入大脑,也**称得上葡萄酒达人了。

    如果你对葡萄酒一无所知,只是出于好奇打开《葡萄酒笔记》,那么在翻阅过后,你一定会从此爱上葡萄酒;如果你只是单纯地喜欢葡萄酒,那么在看过《葡萄酒笔记》后,你一定会更爱葡萄酒;如果你已经对葡萄酒有了一定的了解,《葡萄酒笔记》也同样可以帮到你。总之,这本《葡萄酒笔记》适合大多数渴望了解葡萄酒以及葡萄酒文化的人。

内容提要


《葡萄酒笔记》是日本知名的美食和专栏作家熊野裕子撰写的关于葡萄酒的小册子。在《葡萄酒笔记》中,作者以“各国的葡萄酒”为切入点向大家简单介绍了有关葡萄酒的基础知识,其中几乎涵盖了优质葡萄酒的所有产区,包括法国的波尔多、勃艮第、阿尔萨斯、卢瓦尔、朗格多克等,意大利的皮埃蒙特、托斯卡纳、威内托等,以及德国、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并选择各个产区具特色的葡萄酒品牌,对其历史背景、品牌文化、制作工艺、口感风味等一一进行解读。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语言通俗易懂、文字简明扼要、设计别具匠心且非常具有亲和力的葡萄酒知识普及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熊野裕子,出生于东京,毕业于中央大学文学部德国文学专业。专栏作家&随笔作家,以美食和旅游为主要题材,为各种杂志、报纸、期刊、书籍等撰写食游记、随笔、专栏等。因工作原因前往海外进行葡萄酒的采访取材,以此为契机,接触并深陷葡萄酒的魅力之中。近年来不断走访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加州、日本等各个国家的葡萄酒产地,进行实地取材。作者在从事写作的同时,还会在百货公司或酒贩店的葡萄酒专柜进行葡萄酒的宣售工作。主要著作有:《New Tour Guide 德国》、《New Tour Guide奥地利》(ZENRIN)、《东京五星级Sweets》(News出版)、《爱上新加坡》(合著·双叶社)、访记《欧洲田园》(新潮社)、《个人旅行 意大利》(昭文社)等。

文摘


序言


20多年前相比,在当今的日本获取各种各样的葡萄酒已变得轻而易举。这对于葡萄酒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令人开心的。但是,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庞大的葡萄酒卖场里,面对着排列整齐、琳琅满目的葡萄酒,或者在餐馆里,面对密密麻麻的酒单,你是否感到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呢?

在本书中,作者将以“各国的葡萄酒”为切入点向大家简单介绍葡萄酒的基础知识,以便大家能够轻松地选择自己想要的葡萄酒。葡萄酒的一大魅力在于不断了解并掌握各国葡萄酒之特色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充满了乐趣,例如,虽然同样使用美乐这一葡萄品种来酿制葡萄酒,日本产的葡萄酒和法国产的葡萄酒味道就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葡萄产地的土壤、气候会影响葡萄的生长,从而决定葡萄酒的味道。另外,还有一些只有特定国家和地域才能种植的固有葡萄品种,用这些固有葡萄品种酿制出的葡萄酒往往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若是想尝试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葡萄酒,要选择哪一种才好呢?”本书将着重解决这一难题,为您推荐适合的葡萄酒。另外,为了使本书的内容更具内涵和深度,作者还会向大家介绍另外一些有关葡萄酒的内容,包括世界闻名的酒庄(酿酒商)、有着重要背景和传奇故事的葡萄酒、风云变幻的葡萄酒世界中近年来成为话题的葡萄酒、物美价廉容易获取的葡萄酒等。

葡萄酒并不是每年都能稳产的工业制品,而是一年只能酿制一次的农产品,并且其产量和品质也受当年收获的葡萄的数量及质量的制约。本书中所介绍的葡萄酒,既有那些具有相对稳定供应能力的大型酿酒商所提供的葡萄酒,也有供应能力较不稳定的酿酒商所提供的葡萄酒。后者所生产的葡萄酒数量较少,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简单滴获取。如果在这其中有您感兴趣的葡萄酒,您可以联系相关的进口商,咨询相关的获取葡萄酒的方法。

当您为不知选择哪款葡萄酒而苦恼时,可以按照红葡萄酒还是白葡萄酒、酒体轻重与口感甜辣、预算这三点,向卖方提出具体的要求:“我想要xx元左右的、口感不太浓重的红葡萄酒。”如果您中意某款葡萄酒,可以记下它的品牌,等到下次选择葡萄酒时就能提出更具体的要求:“上次喝的那款法国产xx牌葡萄酒非常好喝,今天我想尝试一下不同类型的红葡萄酒。”时间一久,就能掌握选酒的秘诀,并找出自己所喜欢的葡萄酒。

不管你对葡萄酒是否了解,没救仍然是美酒。但若是能深入了解葡萄酒的相关知识后再品尝,则会别有一番风味,而选酒时的乐趣也会倍增。比起对葡萄酒一知半解而单纯地饮酒,了解背景后再饮酒更富乐趣。若是拙作能够帮助您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则再好不过了。

                                                                                                                                  2010年6月吉日

                                                                                                                                       熊野裕子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丰富读者的阅读视野,与您提到的《葡萄酒笔记 9787805016764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的葡萄酒主题形成分野,专注于探讨美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 --- 《舌尖上的哲学:味觉的文化密码与餐桌上的人类学》 作者: 陈墨言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387-6321-9 页数: 480页 装帧: 精装,附插图与文化地图 导言:味道,远不止于味蕾的触碰 我们每天都在进食,但我们真正“品尝”了多少?食物,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营养摄取,演化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符号、社会结构乃至哲学思辨的核心载体。《舌尖上的哲学》并非一本单纯的美食指南或烹饪手册,它是一次深入人类历史长河的味觉考古,一次对餐桌上隐藏的文化密码的破译之旅。 作者陈墨言,一位深耕于文化人类学和符号学领域的学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带领读者从全球视角审视“吃”这件事是如何定义我们的身份、维系我们的社群,并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本书的核心论点是:每一次举筷、每一次共享,都是一次意义的传递和文化的重申。 第一部分:风土的叙事——地域与食材的生命史诗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风土”(Terroir)的概念,但将其从传统的葡萄酒理论扩展到了更广阔的烹饪范畴。作者深入探讨了特定地理环境如何不可逆转地塑造了地方风味,以及这种风味如何成为区域身份认同的基石。 1. 土壤的记忆与谷物的选择: 陈墨言走访了从地中海沿岸的硬质小麦田到东南亚的梯田水稻,细腻地描绘了土壤矿物质、气候模式如何赋予特定作物独特的口感和香气。书中详述了古老作物品种(如传家宝番茄、特定地域的荞麦)在工业化浪潮下面临的挑战与坚守,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在维护饮食文化复杂性中的关键作用。 2. 香料的远征:贸易路线与文明交汇: 本书花了大量篇幅分析了香料贸易的历史。从黑胡椒的古罗马价值,到肉豆蔻引发的殖民战争,香料不再是简单的调味品,而是驱动全球化进程的催化剂。通过追踪辣椒如何从美洲跨越海洋,最终融入印度和川菜的体系,作者展示了味觉的传播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人类迁徙与交流史。 3. 渔猎采集的伦理:可持续的餐桌边界: 面对现代环境危机,本书反思了人类获取食物的古老智慧。作者前往北欧考察可持续的捕鱼配额制度,并对比了亚马逊雨林部落对特定动物的“禁食”周期,探讨了在满足口腹之欲与维护生态平衡之间,人类社群是如何建立起一套复杂的伦理和禁忌系统的。 第二部分:餐桌的符号学——仪式、禁忌与社会阶层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关于“什么被吃”,那么第二部分则深入剖析了“如何吃”以及“为何这样吃”。餐桌,被视为一个微缩的社会剧场。 1. 进食的姿态:筷子、刀叉与权力的隐喻: 本书对比了不同文化中进食工具的演变。筷子所要求的精细控制与餐刀所代表的切割分离,不仅仅是操作方式的差异,更象征着不同的社会等级划分和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书中细致分析了西餐中座次安排、分餐制与合餐制背后的等级秩序,以及在现代性冲击下,这些仪式的松动与重构。 2. 节庆与禁忌:日历上的味觉标记: 食物在宗教、生命周期(如婚礼、葬礼)和年度节日中扮演的核心角色被详细阐述。例如,犹太教的逾越节餐、伊斯兰教的斋月开斋饭,这些食物都是对集体记忆的激活和对信仰的确认。作者探讨了“洁净”与“污秽”的食物划分,指出这些禁忌往往服务于社群的内部凝聚力,是构建“我们”与“他们”边界的强大工具。 3. 共享的艺术与孤独的进食: 本书对比了共享大盘菜肴所带来的亲密感和现代社会中快餐文化下个体化进食的趋势。作者认为,当我们从集体共享的餐桌转向屏幕前的个人速食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食物的温度,更是面对面交流的社会黏性。 第三部分:味觉的未来——技术、记忆与身份重塑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食物的体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未来,探讨了实验室培育肉、人造风味以及记忆重塑对人类味觉哲学的冲击。 1. 合成与本真:重新定义“自然”: 当“人造”食物在口感和营养上日益逼真时,我们该如何定义“天然”?作者深入探讨了消费者对合成食物的心理抵触,这种抵触背后,是对传统劳动、土地连接以及“真实体验”的依恋。书中对发酵技术、分子料理等前沿领域的分析,揭示了人类驾驭和模仿自然的野心。 2. 记忆的调味:怀旧食物的心理学: 为什么一道特定的菜肴能瞬间唤醒童年记忆?本书引入认知心理学视角,分析了气味和味道是如何绕过理性思维,直接触动情感中枢的。通过对不同世代移民群体“乡愁食物”的案例研究,揭示了食物如何成为承载失落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最后一道防线。 3. 食疗的边界:从经验医学到精准营养: 作者审视了传统食疗(如中医的药膳、阿育吠陀)的哲学基础,并将其与现代精准营养学的科学方法进行对比。最终的目的不是判定孰优孰劣,而是探讨如何在尊重古老智慧的整体观的同时,吸收现代科学对身体运作的深入理解,为个体定制更具文化深度的健康方案。 结语:每一种味道,都是一次哲学提问 《舌尖上的哲学》以一种兼具学术严谨性和人文关怀的笔触,完成了一次对人类最日常行为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每一次在舌尖上的感知,都是一次与历史、文化、环境和社群对话的机会。翻开本书,你将不再只是一个食客,而是一位洞察人类文明的味觉探险家。这本书适合对美食文化、人类学、社会历史感兴趣的每一位读者,它将彻底改变你对“吃”这件事的看法。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葡萄酒笔记》,包装精美,封面设计充满了艺术感,一看就知道是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品的,品质感十足。打开书的瞬间,一股淡淡的纸张香气扑鼻而来,这感觉太棒了!我一直对葡萄酒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又觉得门槛很高,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本书的标题“葡萄酒笔记”听起来就非常亲切,仿佛是某个资深爱好者记录下的点滴感悟,而不是枯燥的教科书。我尤其喜欢这种“笔记”式的表达方式,它意味着不拘泥于理论,更注重实际的体验和感受。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有很多作者在品鉴不同葡萄酒时的真实心声,或许还会有一些关于产区、葡萄品种的有趣故事,甚至是一些私藏的品酒技巧。想到能通过阅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葡萄酒爱好者的私人世界,听他娓娓道来,实在是令人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惊喜。

评分

拿到《葡萄酒笔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精装的封面,没有华丽的图画,却有一种沉静而内敛的美,这正是我对高品质书籍的期待。我一直认为,好的葡萄酒品鉴,不应仅仅是数据和理论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这本书的“笔记”二字,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暗示着一种个人化的、带有情感色彩的记录。我想象着,作者在写下这些笔记时,或许正坐在壁炉旁,手中摇晃着一杯心仪的佳酿,在微醺的状态下,将他对葡萄酒的理解、感受、甚至是一些生活哲学,都融汇在这字里行间。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一款酒能让人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它背后蕴含着怎样的风土人情,酿酒师的情感又是如何注入到酒液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葡萄酒的书,更可能是一次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一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分

收到《葡萄酒笔记》这本书,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的品质保证让我对它充满了好感。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我,我一直觉得,葡萄酒的世界虽然充满吸引力,但要真正进入,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一种感受和领悟。我猜想,“笔记”这个词,代表着一种随性而又真诚的记录,里面或许藏着作者不为人知的葡萄酒探索之旅。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分享他对葡萄酒的独到见解。或许里面会有一些关于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葡萄酒的实用建议,但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去品味,去感受,去享受一杯酒带来的美好时光。我设想,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对葡萄酒的刻板印象,不再觉得它遥不可及,而是能以一种更轻松、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接触和理解它。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葡萄酒“笔记”。

评分

《葡萄酒笔记》,这本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书,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传递出的那种沉甸甸的阅读分量。我一直对葡萄酒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要真正理解它,需要一种超越技巧的感悟。这本书的“笔记”二字,在我看来,正是这种感悟的体现。我设想,作者在书写这本书时,一定带着一种分享的心情,将他在品鉴无数美酒的过程中,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那些独到的体会,一一记录下来。这本书或许不会有那种严谨的学术论证,但它一定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力。我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葡萄酒世界,不仅仅是了解产区和品种,更能理解每一瓶酒背后所承载的故事,以及酿酒师倾注的心血。读这本书,仿佛能与作者一起,在美酒的芬芳中,进行一次深度的心灵对话。

评分

《葡萄酒笔记》这本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推出的书,从封面上就能感受到那种低调而又深厚的底蕴。我一直觉得,葡萄酒就像一个多面的艺术家,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艺术的浪漫。而“笔记”这个词,则给我一种非常私密和个人化的感觉。我设想,这本书里一定不仅仅是罗列各种葡萄酒的产地、葡萄品种、年份等信息,更有可能深入到品鉴时的细微感受,比如那种入口时瞬间绽放的香气,在口腔中流转的丝滑质感,以及回味中留下的悠长韵味。也许作者会分享他在不同场合品鉴同一款酒的体验,或者是在旅行中偶遇的惊喜之酒。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将葡萄酒与他的生活、他的情感联系起来,让阅读的过程也成为一种感官的享受,一种精神的愉悦。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感受到,品鉴葡萄酒不仅仅是味蕾的冒险,更是一场心灵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