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印度,去十次都不够
定价:32.00元
作者:袁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2140841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旅行,不是为了逃
经历一种伤痛或许可以成就另一个自我
26岁女生 83天独自行走印度 11个城邦 5531公里
分享收获爱、勇气与心灵成长的真实经历
一次让你放弃预设,学习接纳和领悟的心灵之旅
走吧,以自由之名,只要你能更好的回来
一本书,成为你行走的精神伴侣。
这本书不意鼓舞每个人都放弃生活出走印度,只暗中寄望能够唤醒已在振颤的你,不要再向外逡巡。你只需走回内心,找到自己。
——袁田
内容提要
用眼睛看这本书的人,会看到印度各地的异域风情,待人接物的淳朴风气和细微之处的奇趣风物;用头脑看这本书的人,会看到各国的角色陆续登场,分享传奇经历,不吝给予我友情、亲情和爱,交织生命轨迹;用心看这本书的人,只有你们可以读懂书中的密语,发现自己内心里的那一点点蠢动的萌芽,它已经在生长,沉睡中的你睫毛颤动。时机到了,你会真正地醒过来……
目录
自序
Chapter 1 我要出走
Chapter 2 德里:只去一个叫“离开”的地方
Chapter 3 泰姬陵:面颊上一滴永恒的眼泪
Chapter 4 圣城瓦拉纳西:神性之下
Chapter 5 疯狂的本迪:邂逅嬉皮士
Chapter 6 白色之城乌代浦尔:觉醒的人在行动
Chapter 7 静心王国普那:冥想日记
Chapter 8 “糖水美人”阿布山:重新出走的母兽
Chapter 9 蓝色之城焦特普尔:她终于可以去谈恋爱了
Chapter 10 金色之城杰瑟尔梅尔:情陷塔尔沙漠
Chapter 11 印度丽江布什格尔:不可错过的柔软时光
Chapter 12 瑜伽圣城瑞诗凯诗:恒河边的美妙梦境
Chapter 13 重返德里:I will be back
作者介绍
袁田,80后,常居深圳,复旦大学经济学士,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金融学硕士,曾就职于财经媒体、私募基金,拿着与自己能力不符的高薪。一个都市的普通白领,却能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出走印度,是因为26岁前一直在预设轨道上有条不紊的行走,终于撞上一座叫做“不满”的墙。买了一张单程机票远走印度,生命从此不同。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初接触这本书时,我差点因为其中对印度政治和社会结构过于深入的探讨而放弃。那部分内容密集且专业,充满了各种历史名词、派系斗争和法律术语,对于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确实构成了不小的阅读门槛。然而,作者非常巧妙地将这些宏大的结构性问题,巧妙地融入到具体人物的命运轨迹中去。他不是在写教科书式的政治分析,而是在展现这些制度是如何像无形的巨手,推动或阻碍着某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有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某次地方选举期间,不同阶层选民投票行为背后的动机分析,从家庭的利益纠葛到宗教派系的压力,展现得丝丝入扣。正是通过这些微观的观察,宏大的图景才得以清晰起来,那些冰冷的政治条文,瞬间就有了温度和重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它把所有复杂性都摊开在你面前,迫使你承认,很多事情并没有非黑即白。它教会我,理解一个伟大的文明,必须接受它的所有面向,包括那些光辉灿烂的成就,以及那些深植骨髓的弊病。这是一次对心智的严苛训练,但训练的结果是,我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看待任何社会议题,都会多几层考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时间的尺度”。这本书的篇幅和深度,使得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或“报道文学”,更像是一部关于“永恒运动”的沉思录。作者似乎对印度文化中那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生命观有着深刻的共鸣,并在字里行间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书中对河流、古迹和信仰的描绘,都带着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敬畏。他笔下的印度,是一个不断地自我消耗、自我更新的巨大有机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观时所使用的那种近乎诗学的语言,比如描述季风来临时,那种天地为之变色的磅礴气势,那种力量感,仿佛能穿透纸面扑面而来。这种对宏大叙事的把握,使得书中那些琐碎的日常片段,也都被赋予了一种超越个体的意义。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吸收信息,不如说是一种“浸入式”的文化洗礼。它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种“非西方”的思维框架中去审视世界,那种看待生命和死亡的方式,与我们日常所习惯的线性时间观截然不同。它不是提供一个可以轻易“征服”的异域故事,而是邀请你参与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这也是为什么,我感觉自己真正“读懂”它,可能还需要再翻阅数次,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光亮。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磨人”的,但却是那种慢火熬制出的浓汤般的美味。它不像那些节奏明快的纪实作品,读起来一气呵成,而是充满了停顿、回味和反复咀嚼的必要性。作者叙事的节奏非常自由,有时他会突然插入一段长篇大论的历史背景解析,像是一股强劲的逆流,把你从当前的场景中猛地拉回到几百年前的王朝更迭之中,那种感觉初读时会让人有些措手不及,觉得叙事线索被打断了。但读到后半段,我开始理解这种编排的精妙之处——印度本身就是一个多重时间叠加的复合体,过去与现在永远纠缠不清,作者用这种看似跳跃的叙事,恰恰还原了其精神的真实面貌。书中的语言风格极具个人色彩,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充满画面感的比喻,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过于私人化,仿佛是在听一个老朋友在深夜的酒馆里,借着几杯烈酒的催化,向你倾诉他最隐秘的观察与感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矛盾性”的捕捉,比如极端的贫穷与极度的奢华如何并存而不显得突兀,那份巨大的反差,不是批判,而是一种近乎哲学的接受。读完合上书本,我需要时间去整理思绪,那种被信息洪流冲击过后的疲惫感,混合着一种被启迪后的空灵感,久久不能散去,它不是让你“知道”了什么,而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异域”的想象。在阅读之前,我总以为印度是一个被标签固化的存在——要么是瑜伽圣地,要么是宝莱坞的歌舞升欢,这本书像是一桶冰水,把我从那些刻板印象的温床里拽了出来。作者似乎对“标签”本身充满了警惕,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挣扎的普通人的面孔,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坚守、他们对美好生活微小而坚韧的渴望。比如书中关于一个偏远村庄妇女学习识字的故事,那段描写极其感人,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阳光下汗水浸湿的额头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却蕴含着足以撼动人心的力量。作者的摄影师般的目光,总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的诗意,即便是最混乱的场面,也能从中提炼出一种独特的、近乎冷峻的美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在场感”,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遥远国度的故事,而是真切地站在了那些热浪滚滚的广场上,呼吸着那里的空气。它不是一本攻略,也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封写给这个喧嚣世界的情书,虽然情书里包含了太多的痛苦和挣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生命本身无可替代的热爱和尊重。
评分这本厚重的精装书,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装帧设计带着一种朴素的庄严,让人不敢轻易翻动。我最初是冲着这个书名来的,它充满了那种探险家式的豪迈和一种近乎挑衅的自信,仿佛作者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深根,而我们这些读者,只是被邀请进入他的私密观察室。刚开始阅读,我被那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细节堆砌给震撼了。它不像一般的旅行文学那样只描绘光鲜亮丽的奇观,而是深入到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那些尘土飞扬的集市、弥漫着香料和汗味的街道深处。作者的笔触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印度社会的复杂肌理,从种姓制度的幽灵到现代化的浪潮如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掀起波澜。书中对宗教仪式的描写尤为精彩,那种虔诚与世俗交织的奇特景象,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听到诵经声,闻到焚香的味道。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孟买贫民窟居民日常生活的片段,没有廉价的同情,只有对生存智慧的深刻理解和描摹。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去消化那些纷繁芜杂的人物和事件,但每一次坚持下去,都能收获更深一层的理解,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穿过了迷雾,看到了远方地平线上隐约的轮廓。这本书绝不是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带着敬畏和探究的心态去面对,而回报你的,是一场关于人类生存极限的壮丽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