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信国学大典 围炉夜话
定价:30.00元
作者:何淑宜 导读及注释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086429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围炉夜话》提倡一种以儒家伦理观念为指引,更俭朴、更严整的生活态度,以求挽救他所认为自清中叶以来,日渐松散的社会……了解书的意义是步,下一步则是借由反思,摸索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模式,寻出当代的出路与价值。
目录
《围炉夜话》导读
《围炉夜话》点评
则
第2则
第3则
第4则
第5则
第6则
第7则
第8则
第9则
0则
1则
2则
3则
4则
5则
6则
7则
8则
9则
第20则
第21则
第22则
第23则
第24则
第25则
第26则
第27则
第28则
第29则
第30则
第31则
第32则
第33则
第34则
第35则
第36则
第37则
第38则
第39则
第40则
第41则
第42则
第43则
第44则
第45则
第46则
第47则
第48则
第49则
第50则
第51则
第52则
第53则
第54则
第55则
第56则
第57则
第58则
第59则
第60则
第61则
第62则
第63则
第64则
第65则
第66则
第67则
第68则
第69则
第70则
第71则
第72则
第73则
第74则
第75则
第76则
第77则
第78则
第79则
第80则
第81则
第82则
第83则
第84则
第85则
第86则
第87则
第88则
第89则
第90则
第91则
第92则
第93则
第94则
第95则
第96则
第97则
第98则
第99则
00则
01则
02则
03则
04则
05则
06则
07则
08则
09则
10则
11则
12则
13则
14则
15则
16则
17则
18则
19则
20则
21则
22则
23则
24则
25则
26则
27则
28则
29则
30则
31则
32则
33则
34则
35则
36则
37则
38则
39则
40则
41则
42则
43则
44则
45则
46则
47则
48则
49则
50则
51则
52则
53则
54则
55则
56则
57则
58则
59则
60则
61则
62则
63则
64则
65则
66则
67则
68则
69则
70则
71则
72则
73则
74则
75则
76则
77则
78则
79则
80则
81则
82则
83则
84则
85则
86则
87则
88则
89则
90则
91则
92则
93则
94则
95则
96则
97则
98则
99则
第200则
第201则
第202则
第203则
第204则
第205则
第206则
第207则
第208则
第209则
第210则
第211则
第212则
第213则
第214则
第215则
第216则
第217则
第218则
第219则
第220则
第221则
名句索引
作者介绍
何淑宜,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北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史、中国家族史、中国礼俗史。著作包括《明代士绅与通俗文化的关系:以丧葬礼俗为例的考察》、《香火:江南士人与元明时期祭祖传统的建构》等。
文摘
序言
书评一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古典文学的精装本,装帧考究,纸张厚实,光是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文化厚重感。这本书的选材非常广泛,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唐宋的诗词歌赋,再到明清的小说散文,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脉络。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文本罗列,而是在关键节点提供了深入的背景介绍和流派解析。比如,在解读魏晋风度时,作者巧妙地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思潮融入其中,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人精神有了更立体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廊,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着无声的对话。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索引详尽,即便是初涉国学领域的读者,也能循着书中的指引,逐步深入。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文化地图,为探索中华文明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绝佳的起点。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籍名篇所做的现代语境解读,使得那些尘封的智慧重新焕发出鲜活的光彩。
评分书评四 这份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审美之旅。这本书在视觉设计上做得极为出色,可以说是将传统美学融入了现代出版工艺的典范。从扉页的篆刻印章风格装饰,到内页的留白处理,都透露出一种克制而高级的东方韵味。我喜欢它对一些经典书法作品的引用和展示,虽然只是片段,但其笔墨气韵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达到了“图文合璧”的境界。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排版上的匠心。这种对“物”的重视,恰恰体现了国学中“器道合一”的精神。它让我深刻体会到,阅读经典,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与古代匠人精神对话的仪式。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传承的责任感,让人爱不释手,非常适合作为馈赠佳品或个人收藏。
评分书评三 对于长期关注历史和哲学的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系统梳理传统思想体系的机会。它的价值不在于挖掘出多么冷门的“新史料”,而在于它将浩如烟海的经典进行了结构化的重组和提炼。我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观点之间,其实存在着微妙的继承与辩证关系,这本书通过巧妙的章节过渡,将这些联系清晰地勾勒了出来。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其注释体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是对思想核心概念的辨析。例如,在讨论“道家”与“儒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野时,注释部分深入探讨了“仁”与“无为”在不同情境下的实践差异,这对于深化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复杂性至关重要。尽管全书篇幅浩大,但得益于其严谨的目录设计,我能够非常高效地定位到我感兴趣的特定领域进行深入研读,体现了编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读者阅读习惯的体恤。
评分书评五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的文化基因,就必须深入了解那些流淌在民间、扎根于乡土的智慧结晶。这本书的亮点就在于,它没有将焦点仅仅放在庙堂之上的精英文化,而是大量收录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例如古代的礼仪规范、岁时习俗以及地方文人的笔记轶事。这些内容,虽然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常常被略去,却是构成民族性格的基石。阅读时,我仿佛能闻到旧时人家烟火的味道,感受到古人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自然变迁的细微智慧。它展现的国学,是温暖的、可触及的,而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作者在处理这些民间材料时,保持了一种审慎的平衡,既肯定了其价值,又审慎地指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迷信或时代局限性,这种客观而富有同理心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人情味,又有学术的严谨性,让人读来倍感信服。
评分书评二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大典”,不如说是一部极具匠心的“文化策展”。它在内容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倾向性,似乎更侧重于那些在民间广为流传、兼具文学性和趣味性的篇章。例如,书中对一些民间传说故事的收录和整理,既保留了其原汁原味,又在注释中加入了现代民俗学的视角,这一点非常新颖。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节气文化”的那个章节印象最为深刻,它不仅罗列了二十四节气,还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示,生动地展示了古代农耕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一年四季的更迭,都有了一种全新的、充满诗意的理解。整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用词雅致而不失亲切感,即便是一些需要专业知识才能理解的概念,作者也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进行了阐释,使得阅读体验十分轻松愉悦,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距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