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 围炉夜话

中信国学大典 围炉夜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淑宜 导读及注释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围炉夜话
  • 清代文学
  • 王永彬
  • 家庭教育
  • 人生哲理
  • 处世智慧
  • 民俗文化
  • 经典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2918
商品编码:2993311438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信国学大典 围炉夜话

定价:30.00元

作者:何淑宜 导读及注释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086429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围炉夜话》提倡一种以儒家伦理观念为指引,更俭朴、更严整的生活态度,以求挽救他所认为自清中叶以来,日渐松散的社会……了解书的意义是步,下一步则是借由反思,摸索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模式,寻出当代的出路与价值。

目录


《围炉夜话》导读
《围炉夜话》点评

第2则
第3则
第4则
第5则
第6则
第7则
第8则
第9则
0则
1则
2则
3则
4则
5则
6则
7则
8则
9则
第20则
第21则
第22则
第23则
第24则
第25则
第26则
第27则
第28则
第29则
第30则
第31则
第32则
第33则
第34则
第35则
第36则
第37则
第38则
第39则
第40则
第41则
第42则
第43则
第44则
第45则
第46则
第47则
第48则
第49则
第50则
第51则
第52则
第53则
第54则
第55则
第56则
第57则
第58则
第59则
第60则
第61则
第62则
第63则
第64则
第65则
第66则
第67则
第68则
第69则
第70则
第71则
第72则
第73则
第74则
第75则
第76则
第77则
第78则
第79则
第80则
第81则
第82则
第83则
第84则
第85则
第86则
第87则
第88则
第89则
第90则
第91则
第92则
第93则
第94则
第95则
第96则
第97则
第98则
第99则
00则
01则
02则
03则
04则
05则
06则
07则
08则
09则
10则
11则
12则
13则
14则
15则
16则
17则
18则
19则
20则
21则
22则
23则
24则
25则
26则
27则
28则
29则
30则
31则
32则
33则
34则
35则
36则
37则
38则
39则
40则
41则
42则
43则
44则
45则
46则
47则
48则
49则
50则
51则
52则
53则
54则
55则
56则
57则
58则
59则
60则
61则
62则
63则
64则
65则
66则
67则
68则
69则
70则
71则
72则
73则
74则
75则
76则
77则
78则
79则
80则
81则
82则
83则
84则
85则
86则
87则
88则
89则
90则
91则
92则
93则
94则
95则
96则
97则
98则
99则
第200则
第201则
第202则
第203则
第204则
第205则
第206则
第207则
第208则
第209则
第210则
第211则
第212则
第213则
第214则
第215则
第216则
第217则
第218则
第219则
第220则
第221则
名句索引

作者介绍


  何淑宜,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北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史、中国家族史、中国礼俗史。著作包括《明代士绅与通俗文化的关系:以丧葬礼俗为例的考察》、《香火:江南士人与元明时期祭祖传统的建构》等。

文摘


序言



《中信国学大典·围炉夜话》:闲谈古今,品味生活 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夜,炉火熊熊,暖意融融。家人围坐,手中捧着一杯热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木柴燃烧的清新气味。此时此刻,最适合与亲人朋友闲话家常,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或是畅谈古今往事,品味人生百味。 《中信国学大典·围炉夜话》正是这样一本旨在点亮您闲暇时光的读物。它并非一本严肃枯燥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是以一种轻松、亲切、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以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烟火气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古人的智慧,今人的生活 “围炉夜话”一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温暖与亲切的意境。它让人联想到过去,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夜晚的家庭时光尤为珍贵。人们围坐在炉火旁,谈天说地,分享一天的经历,传递生活的经验,也让亲情和友情在温馨的氛围中得以升华。 《中信国学大典·围炉夜话》正是从这一古老的生活习俗出发,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它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宝藏,以一种“夜话”的形式娓娓道来。这些宝藏可能来自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慈悲智慧,也可能来自于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历史名人的跌宕起伏,民间故事的生动有趣,甚至是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处世哲学。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并非生硬地搬运古籍,而是巧妙地将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生活相结合,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现代价值。它不会让您感到距离遥远,而是让您觉得,那些古人的话语,那些古人的思想,仿佛就在昨天,就在身边,能够为我们当下的人生提供借鉴和启迪。 内容的丰富,角度的多样 《中信国学大典·围炉夜话》的内容,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繁多而迷人,但又各有其独特的光芒。它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生哲理的智慧之光: 围炉夜话,自然少不了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本书会选取历代先贤关于人生修养、道德品行、处世智慧的经典论述,例如如何面对顺境逆境,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得失等等。这些道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生动的故事,让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应对生活挑战的智慧。也许是关于“知足常乐”的浅淡感悟,也许是关于“君子坦荡荡”的处世之道,又或许是关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激励。 情感故事的温度与深度: 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本书会收录一些感人至深的古代情感故事,例如关于忠贞不渝的爱情,手足情深的亲情,肝胆相照的友情,甚至是知恩图报的德行。这些故事,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依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灵,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珍惜身边的人。也许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传说,也许是孔融让梨的孝道典范,又或许是管鲍之交的千古佳话。 文化习俗的趣味探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无数有趣的习俗和传统。本书会带领读者一同探索这些有趣的文化现象,例如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礼仪,甚至是那些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和谚语。通过了解这些,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许是关于春节贴春联的寓意,也许是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又或许是关于中秋节赏月的诗意。 历史风云的人物画卷: 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值得我们铭记的人物。本书会从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角度,去描绘这些历史人物,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功过是非,以及他们的人生际遇。这些历史故事,并非枯燥的年代记述,而是充满了人情味,让我们能够更生动地去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温度。也许是曹操的雄才大略,也许是诸葛亮的智慧过人,又或许是岳飞的精忠报国。 艺术审美的雅致欣赏: 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有着辉煌的成就。本书也会适时地触及一些传统艺术的欣赏,例如诗词的意境,书法的神韵,绘画的写意,音乐的悠扬。在轻松的阅读中,您或许会接触到一首动人的唐诗,一幅意境深远的国画,或者一段古朴典雅的琴曲。这些艺术作品,能够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 阅读的体验,生活的滋养 《中信国学大典·围炉夜话》的编写,始终坚持以读者为中心。我们深知,阅读不应该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滋养。 语言的平实与生动: 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轻松地阅读,本书的语言力求平实、生动、易于理解,避免使用过于艰涩的术语和复杂的句式。我们希望,即使是对传统文化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在阅读中找到乐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内容的精选与提炼: 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本书的编写团队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和提炼,力求选取那些最贴近生活、最能引发共鸣、最富有启发性的内容。我们相信,少而精,比泛而滥更有价值。 结构的巧妙与安排: 本书的结构设计,力求条理清晰,过渡自然。每一篇文章,都像一次小小的“夜话”,能够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中华文化画卷。读者可以随心翻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启迪与思考的价值: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滋养读者的心灵。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对人生有更深的理解,对生活有更多的热爱,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同。 让传统文化,成为您生活的“炉火”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事务所裹挟,很少有机会停下来,静下心来,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中信国学大典·围炉夜话》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 它就像您生活中的一炉温暖的火,在您疲惫时,给予您慰藉;在您迷茫时,指引您方向;在您快乐时,与您一同分享。它让您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一份智慧,一份与古圣先贤对话的可能。 无论您是想在闲暇时读上一两篇,感受一下古人的智慧;还是想与家人朋友一同分享,让“围炉夜话”的温馨氛围在现代家庭中重现;亦或是想系统地了解一些中华传统文化,但又苦于无从下手,《中信国学大典·围炉夜话》都是您的绝佳选择。 请相信,中华传统文化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智慧,是我们生活中的宝贵财富。让我们一同翻开《中信国学大典·围炉夜话》,点燃心中的文化之火,让古人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传统文化的温暖,滋养我们丰盈的人生。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寄托,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翻开它,就像围坐在温暖的炉火旁,与智者们促膝长谈,品味悠悠岁月,感受生命的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书评一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古典文学的精装本,装帧考究,纸张厚实,光是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文化厚重感。这本书的选材非常广泛,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唐宋的诗词歌赋,再到明清的小说散文,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脉络。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文本罗列,而是在关键节点提供了深入的背景介绍和流派解析。比如,在解读魏晋风度时,作者巧妙地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思潮融入其中,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人精神有了更立体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廊,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着无声的对话。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索引详尽,即便是初涉国学领域的读者,也能循着书中的指引,逐步深入。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文化地图,为探索中华文明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绝佳的起点。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籍名篇所做的现代语境解读,使得那些尘封的智慧重新焕发出鲜活的光彩。

评分

书评四 这份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审美之旅。这本书在视觉设计上做得极为出色,可以说是将传统美学融入了现代出版工艺的典范。从扉页的篆刻印章风格装饰,到内页的留白处理,都透露出一种克制而高级的东方韵味。我喜欢它对一些经典书法作品的引用和展示,虽然只是片段,但其笔墨气韵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达到了“图文合璧”的境界。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排版上的匠心。这种对“物”的重视,恰恰体现了国学中“器道合一”的精神。它让我深刻体会到,阅读经典,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与古代匠人精神对话的仪式。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传承的责任感,让人爱不释手,非常适合作为馈赠佳品或个人收藏。

评分

书评三 对于长期关注历史和哲学的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系统梳理传统思想体系的机会。它的价值不在于挖掘出多么冷门的“新史料”,而在于它将浩如烟海的经典进行了结构化的重组和提炼。我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观点之间,其实存在着微妙的继承与辩证关系,这本书通过巧妙的章节过渡,将这些联系清晰地勾勒了出来。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其注释体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是对思想核心概念的辨析。例如,在讨论“道家”与“儒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野时,注释部分深入探讨了“仁”与“无为”在不同情境下的实践差异,这对于深化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复杂性至关重要。尽管全书篇幅浩大,但得益于其严谨的目录设计,我能够非常高效地定位到我感兴趣的特定领域进行深入研读,体现了编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读者阅读习惯的体恤。

评分

书评五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的文化基因,就必须深入了解那些流淌在民间、扎根于乡土的智慧结晶。这本书的亮点就在于,它没有将焦点仅仅放在庙堂之上的精英文化,而是大量收录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例如古代的礼仪规范、岁时习俗以及地方文人的笔记轶事。这些内容,虽然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常常被略去,却是构成民族性格的基石。阅读时,我仿佛能闻到旧时人家烟火的味道,感受到古人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自然变迁的细微智慧。它展现的国学,是温暖的、可触及的,而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作者在处理这些民间材料时,保持了一种审慎的平衡,既肯定了其价值,又审慎地指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迷信或时代局限性,这种客观而富有同理心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人情味,又有学术的严谨性,让人读来倍感信服。

评分

书评二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大典”,不如说是一部极具匠心的“文化策展”。它在内容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倾向性,似乎更侧重于那些在民间广为流传、兼具文学性和趣味性的篇章。例如,书中对一些民间传说故事的收录和整理,既保留了其原汁原味,又在注释中加入了现代民俗学的视角,这一点非常新颖。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节气文化”的那个章节印象最为深刻,它不仅罗列了二十四节气,还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示,生动地展示了古代农耕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一年四季的更迭,都有了一种全新的、充满诗意的理解。整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用词雅致而不失亲切感,即便是一些需要专业知识才能理解的概念,作者也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进行了阐释,使得阅读体验十分轻松愉悦,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距离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