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伤寒明理论;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伤寒兼证析义) | 作者 | 周仲瑛,于文明 |
| 定价 | 88.00元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岳麓书社 |
| ISBN | 9787535770240 | 出版日期 | 2013-05-01 |
| 字数 | 页码 | 634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伤寒金匮卷》收录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及其注释、发挥类著作三十五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原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皆备的临床实用医著,由东汉张仲景所撰。由于张氏生活在兵火战乱的东汉末期,其著作可能在成书后随即散佚,后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与编次,将其著作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部分。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伤寒杂病论》则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从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人民的医疗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必读经典著作。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伤寒明理论 导读 前序 目录 第二 第三 方论 后序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 导渎 序 目录 卷首 卷二 卷三 伤寒兼证析义 导渎 序 目录 中风 虚劳 胀满 内伤 夹食 素欺 咽喉 头风 诸痛 渚血 多汗 积聚 疝证 淋浊 泻痢 胎产 经脉 奇经 运气 方宜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素雅的麻布质感,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气息。刚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老墨香给吸引住了,这可不是寻常印刷品能比拟的。内页的纸张也很有讲究,米白色的纸张,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装帧的工艺上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线装的设计,古朴典雅,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小心翼翼地揭开一段尘封的往事。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的用心,比如扉页上那枚精致的朱砂印章,虽是复制,却也仿出了几分真迹的味道。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它成功地将现代的印刷技术与古典书籍的美学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让人在捧读内容之前,就已经被其外在的格调深深折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模型,摆在书架上,就足以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氛围。
评分内容编排的逻辑性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虽然是汇集了多篇重要的古代医籍,但整体的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过渡自然流畅,丝毫没有给人一种拼凑杂烩的感觉。初学者可能会担心古籍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排版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做了非常人性化的处理,例如对一些生僻字词的注释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没有破坏原著的语境,又为现代读者提供了必要的理解桥梁。阅读体验上,它巧妙地平衡了“尊重原著”与“方便阅读”之间的关系。我特别留意了它在章节划分上的细微调整,看得出编者在重构这些经典论述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力求让读者的知识结构能够循序渐进地建立起来,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层层递进,使得原本零散的知识点得以串联成完整的体系。这种精心的编排,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阅读的连贯性。
评分这本书在文字的考据和校勘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水准。我尝试对比了几处以往阅读过的零散影印本,发现这本书的字句校对得异常精准,很多过去一直困扰我的歧义之处,在这本汇编中得到了清晰的厘清。能够感受到,背后必然有一个专业且严谨的校勘团队在默默付出。这对于研究古代医学的学者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毫厘之差,在经典医理的阐释上,可能导致天壤之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标点和注释,实际上是对原著精神的忠实维护。它成功地将不同时代、不同版本中可能出现的讹误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修正,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统一的阅读文本基础。这种对文本严肃对待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给予了高度的信赖。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超乎了我最初的想象。我原本以为它更偏向于学术收藏,但实际使用起来,发现它在临床思路的启发上非常有效。特别是在处理疑难杂症时,翻阅其中关于“兼证”和“活人指掌”的论述,总能提供一些新的切入点。古人处理问题的那种细腻和耐心,是现代快节奏医疗环境下容易缺失的。它像是一位沉静的导师,在你遇到瓶颈时,轻轻点拨一下,让你从纷繁的表象中抽离出来,回归到最基本的病机上去重新审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展示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思维框架,这个框架即便在面对当代医学遇到的新挑战时,依然能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辨证思路,是非常值得临床医者案头常备的工具书。
评分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角度、全景式的视野来理解古代医家对同一病机、同一方证的思考过程。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通过不同医家的论述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本身就构成了极其深刻的学术探讨。比如,对于某一伤寒证的辨析,甲家侧重于脉象的细微变化,而乙家则更注重兼证的归纳,通过将这些不同的切入点并置,读者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疾病的复杂性。这种“多声部”的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对传统理论的理解层次,不再局限于某一家之言的教条化理解。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比较,去吸收不同学派的精髓,这对于培养临床的变通能力,是比死记硬背条文更有价值的训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