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全宋笔记-第二编 三 | 作者 | 朱易安,傅璇琮 等 |
| 定价 | 35.3元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 ISBN | 9787534741869 | 出版日期 | 2013-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宋人笔记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庞大,《全宋笔记》是中国宋代文史学界继《全宋诗》和《全宋文》后第三部大型总集,是一部系统整理过的收罗齐全的宋人笔记总汇。每部笔记均由整理者撰写一篇有学术价值的点校说明,内容包括作者小传、成书经过、内容评价、版本情况及源流、所用底本及校勘概况等。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是有价值的史料,全新精包装,更是馈赠收藏的佳品,弥足珍贵。全书约分十编,本书为第二编三。 |
| 作者简介 | |
| 朱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化典籍系主任;女子文化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副教授等。 傅璇琮,1933年生,浙江宁波人。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奠定学术基础,后因中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运动遭受错误批判,被调至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并由此走上学术道路。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兼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等。 傅璇琮先生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导夫先路的著作,以及在古籍整理领域的重要成果,扶持和培养了一大批古代文学研究的生力军,长期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及古典文献整理工作,在海内外学术界有着广泛和崇高的学术声誉。曾参加《二十四史》的点校和编辑,担任《唐才子传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以及《全宋诗》、《续修四库全书》、《续修四库提要》等大型古籍整理类总集与丛书的主编,主要著作有《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唐诗论学丛稿》、《李德裕年谱》、《唐人选唐诗新编》,合著有《河岳集研究》等。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综观《全宋笔记》第二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该书在科学的界定“笔记”含义的基础上,尽可能辑录宋人所撰的笔记,真正的体现全宋笔记的“全”的特点,避免出现挂一漏万和杂乱无章的现象。编纂者坚持“笔记”乃“随笔记事而非刻意著作之文”,限于收录“宋人著述的笔记专集”,而不包括“未成专集的、散见的单条笔记”,也不包括“题材专一、体系结构坚密的专集”,如“专门的诗话、语录、谱录类的茶经、画谱、名臣言行录、官箴等”,当然更不包括逐条叙述故事之类的小说和传记。 其次,该书大多数宋人笔记系经校勘和标点提供世人阅读,体现了“新”的特点。在该书**编的49种笔记中,已经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出版的有13种,而此次新点校出版的有36种,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三多,这些点校出版的宋人笔记中。这些笔记有的尽管篇幅不多,但其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习俗等,为后人留下了颇有价值的史料,弥足珍贵。 再其次,该书与此前点校出版的宋人笔记相比,具有比较“准”即点校较为准确的特点。参加该书的整理点校者大都是在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学领域,尤其是唐、宋文学和史学方面研究成绩卓著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我是一个对古代文人生活情趣非常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展现力超乎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朝堂大事和学术辩论,更深入到了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审美情趣乃至饮茶、焚香的小情小趣之中。那种细腻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能闻到宋词里描绘的那种清幽的香气,感受到他们笔下窗外竹影摇曳的意境。这种“微观”的视角,与宏大的历史叙事形成了完美的互补,让整个宋代的面貌变得立体而丰满。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关于园林艺术、书画鉴赏的段落,感叹古人的生活情趣之高雅。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成功地将“大历史”与“小生活”熔铸一炉,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学术境界。
评分从装帧的考究程度来看,这本书绝对算得上是图书馆级别的藏书。它的装帧工艺,那种硬壳精装的处理方式,预示着它是一本可以经受时间考验的工具书和研究资料。我注意到,即便是跨页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平整,阅读起来没有任何视觉上的障碍,这对于查阅和比对资料时至关重要。更让人称道的是,这本书的索引部分做得极其详尽,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关键词和人名,查阅效率大大提高。对于我这样需要频繁回溯资料的研究者来说,一个好的索引比任何花哨的导读都重要。这本厚重的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项严肃的文化工程的成果,它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学术质量的坚守,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全宋笔记”这个概念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这种体裁的文献驳杂且缺乏统一性。然而,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和分编逻辑却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它不是简单地把所有笔记堆砌在一起,而是有清晰的主题划分和年代排序,使得不同时期的思想碰撞和演变能够被清晰地追踪。这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特别喜欢它在对一些争议性人物或事件的描述上所采取的平衡态度,既不偏袒,也不回避,而是尽可能地呈现出多方的观点,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种公正性和深度,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我甚至发现了一些过去被忽略的细节,这些细节的重新串联,为理解当时的社会心态提供了新的视角。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我简直有点被它的分量唬住了,不过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反而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封面设计挺素雅的,那种传统书籍的韵味一下子就出来了,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现代设计,更像是在向我们展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翻开第一页,嚯,里面的字是密密麻麻的,但排版却出奇地清晰,看得出来装帧和校对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我本来以为这种学术性较强的著作会阅读起来比较枯燥,但实际上,作者们在引言部分就展现出了一种非常严谨又略带激情的叙述风格,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特别是对于宋代文人笔记的梳理,那种细致入微的程度,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资料汇编,更像是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精神世界的窗户,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思想脉络和生活细节。读起来就像是跟一位饱学之士坐在书房里,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和见解,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简直是匠心独运,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手感,完全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平装书。那种油墨的质感,使得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一种历史的呼吸感。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和引文处理上的细致程度,几乎每一个关键的论点后面都有详尽的出处标注,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零散的宋代笔记资料,但总感觉脉络不清晰,不成体系,而这本汇编则将那些散落的珍珠串成了一条完整的项链。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构建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可以说,这本书的编纂者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极大的耐心,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是现在很多快餐式阅读中缺失的宝贵品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