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 | 作者 | 周仲瑛,于文明 |
| 定价 | 64.00元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岳麓书社 |
| ISBN | 9787535770325 | 出版日期 | 2013-05-01 |
| 字数 | 页码 | 440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注解伤寒论》由金成无己所著,是现存部逐条注解《伤寒论》的著作,书成于1144年。明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时,盛赞成氏。该书对后世伤寒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对现代学习、研究《伤寒论》的外学者仍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注解伤寒论 导渎 序 论集 论图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之八 卷九 卷十 |
我对古典文献的兴趣,往往在于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辨。中医,在我看来,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变”与“不变”的深刻阐释。我原本期望在这本汇集了伤寒金匮精髓的书中,能看到更多关于“时空观”对疾病认识的影响。比如,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感冒”这种常见病的认知是如何随着社会环境和气候变化而演进的。这本书对“辨证”的强调是毋庸置疑的,它成功地构建了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来应对突发的外感热病。然而,这种体系在面对现代人复杂的心身问题时,有时会显得过于刚性。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讨论,是如何在坚守“辨证”核心的前提下,融入古代朴素的“系统论”或“整体观”的哲学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病机表征的精确描述上。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术”,但对于如何将这种“术”提升到可以指导人生观层面的“道”的探讨,相较于《黄帝内经》等经典,其哲学思辨的深度和广度略有不及,更偏向于实用技术手册的范畴。
评分这套《中医古籍珍本集成》系列,光是这个名字就透着一股厚重感,让人肃然起敬。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一些古代医案的脉络,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对现代临床有启发性的东西。不过,我手头这本《伤寒金匮卷》虽然汇集了不少经典文献,但对于我目前着力探索的,比如温病学派在寒湿疫病中的变通运用,却着墨不多。我本想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麻杏甘石汤在特定地域气候下加减变化的更细致的论述,或者寻找一些唐宋时期对六经辨证理论的初期修正痕迹。然而,这本书的侧重显然更偏向于对条文的精确梳理和基础理论的稳固构建,对于后世医家在复杂病机下的“临机应变”探究略显不足。特别是对于那些非典型证候的解析,常常需要跳出书本,结合我自己的临床经验去重新“激活”这些古老的智慧。我期望的,是能找到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活的注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文字本身的考据上。对于初学者或许是极好的入门砖,但对于想深入挖掘不同学派思想碰撞的资深爱好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辅助阅读材料来填补知识结构中的“空白地带”。这本书的编排严谨无可指摘,只是在“兼收并蓄”的广度上,似乎略微侧重了某一类学派的阐发。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古代养生哲学的爱好者,我对这套书的期待值其实是带有“跨界”色彩的。我本想在这部汇集了伤寒、金匮精华的巨著中,寻觅到一些关于“体质调理”与“预防医学”的深层隐喻。比如,古人如何从《伤寒论》的证候演变中,提炼出针对不同体质(如阴阳偏虚、气血不和)的长期保健方案。然而,这本书的重点显然聚焦在了“病”的治疗和病机的推演上,对于“未病先防”的探讨,更多的是通过对病因病机基础的阐述来间接体现,缺乏专门针对“健康人群”或“亚健康人群”的系统性指导。我个人更偏爱那种能将“治未病”思想融入到日常起居、情志调摄中的论述,比如探讨素问或灵枢中关于“形神合一”与六经传变关系的论述。这本书无疑是临床治疗的宝典,但对于那些渴望从古籍中汲取“长寿之道”的读者而言,可能需要转向其他更侧重于养生和预防的经典,才能得到更直接、更详尽的指引。
评分我最近正在整理一套关于方剂配伍变化的研究资料,尤其关注的是一些著名的复方,比如桂枝汤、小柴胡汤在不同医家手中的“微调”艺术。我希望从这本《伤寒金匮卷》中,能找到一些早期医家对这些经典方剂的“原始注疏”和不同地区流传版本间的细微差异。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权威性和对经典文本的忠实呈现,它几乎是一本“原汁原味”的汇编。但正因为这种“原汁原味”,使得对于那些后世名家们对原方进行的精妙化裁、增损和学术争鸣的梳理,这本书的处理显得较为保守和分散。我希望能看到一章专门对比分析不同朝代对某一核心方剂的临床应用心得和理论演变轨迹的章节。目前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摆放整齐的古董博物馆里,每一件展品都光彩夺目,但缺少一个专业的策展人,将这些展品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联系和思想演进脉络清晰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
评分读完这套书的部分内容后,我的主要感受是其对“规范性”的极度推崇。它就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座坚实灯塔,清晰地指引着辨证论治的基本航线。但问题恰恰出在,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我们所面对的诸多新型病理状态,往往需要我们跳出既有的“规范”框架去审视。我最近在关注的是,在处理一些涉及现代生活方式病,比如代谢综合征与中医“痰湿”理论结合的案例时,这本书的指导性就显得有些间接。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清末民初,或是近现代名家对这些新出现病机如何套用或修正传统六经理论的实例分析。例如,如何用太阳病、阳明病的基础框架去理解现代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紊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打地基”,它把基础夯得非常实在,每一个字都经得起推敲。但这就像是学习一门技术,光是学会了原材料的化学分子式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看到用这些材料建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的具体图纸和施工细节。对于我目前关注的,如何将经典理论“现代化、生活化”这一课题,这本书提供的素材还不够直接和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