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

满28包邮 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均熙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词典
  • 新词
  • 语言学
  • 词汇
  • 流行语
  • 文化
  • 2005-2010
  • 参考工具书
  • 图书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00848
商品编码:2993661046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

定价:28.00元

作者:王均熙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486008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收录2006年至2010年7月产生的新词新义,少数条目产生于2005年,考虑到语文工具书的实用性,本书也酌情予以收列。所收词目后附书证,以满足读者查阅的需要,也便于其他辞书在修订时考虑补收。本书共收条目约2000条。

目录


凡例
正文
拼音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王均熙,1947年10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多年来从事辞书编募工作及现代汉语,方言等语言研究,曾参与中国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的撰稿与编辑工作。主要专著有《汉语新词词典》《简明汉语新词词典》《新世纪汉语新词词典》等。

文摘


序言



《古籍珍赏与碑刻掇英:中国古代文献与书法艺术探微》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古代文献整理、古籍版本学、碑刻艺术以及传统书风演变历程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全书以严谨的考据和精到的鉴赏为基石,旨在梳理并呈现自先秦至清末数千年间,中国古代典籍的流传脉络、不同版本的独特价值,以及镌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信息。全书分为“文献溯源与版本学”、“碑刻掇英与金石考据”、“书法艺术流变与风格解析”三大板块,力求为古籍研究者、金石爱好者、书法学习者及文化史研究人员提供一份详实而富有启发性的参考读物。 第一部分:文献溯源与版本学精要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典籍的产生、抄写、雕版印刷乃至装帧形制的历史演变。重点剖析了善本的鉴定标准,包括对抄本(如宋椠、元本、明代翰林院本的特征识别)、刻本(如宋版、元版、明清各流派刻印技术的差异与地域风格)的细致辨析。 一、抄本时代的流传与辨伪: 考察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手抄本的流传特点,特别是诏令、奏疏、佛经抄本的特有格式。详细解析了宋代刻本(如宋刻“拍印”技术、宋体字的特点)的权威性来源,并引入了对“宋元区别”的实证研究,列举了若干经典案例,说明如何通过纸张、墨色、刀法细节来区分北宋、南宋以及元代的早期刻本。 二、明清刻印的繁荣与流派: 聚焦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书籍出版盛况。详细介绍了坊刻本(如苏州、南京、杭州、徽州等地的刻书中心及其特色)、官刻本(如武英殿本、翰林院本的严谨性)、私家刻本(如藏书家如瞿氏铁琴铜鉴楼、嘉业堂等的藏书印记与校勘活动)。书中对“版片”的保护与再利用,以及“活字印刷术”在清代中后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个案分析。 三、版本学的核心技艺: 阐述了“校勘学”在版本研究中的基础地位,讲解了如何通过对异文的分析来还原古籍的原始面貌。同时,本书也涉及“藏书史”的梳理,梳理了历史上著名的私人与官府藏书楼(如天一阁、文澜阁、涵芬楼等)的兴衰与文献归属问题。 第二部分:碑刻掇英与金石考据 本部分将视野投向了固存于岩石、金属器物上的历史印记,系统梳理了中国金石学的发展脉络,并精选了若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碑刻进行深度解读。 一、先秦至魏晋的石刻艺术: 重点考察了殷商甲骨文的契刻特征,以及周秦石鼓文的字体结构与历史争议。对于秦汉时期的重要碑刻,如秦碑(如《峄山碑》、《泰山刻石》的残存研究)、汉代画像石刻的文字附属信息进行了详细的摹写与考证。对魏晋南北朝的墓志铭(特别是北朝的“造像碑”)进行了分类研究,分析其在书法由隶向楷过渡阶段的文献与艺术价值。 二、隋唐石刻的典范与世俗记录: 深入分析了唐代石刻的鼎盛,包括摩崖石刻(如《淳化阁帖》的石刻原貌研究)和墓志(唐代墓志是研究中古史的重要载体,书中剖析了其书写者、书风与官职等级的关系)。选取唐五代地方志石刻、寺院记事碑等,作为社会生活史的侧面材料。 三、碑刻的拓印技术与保护现状: 探讨了古代拓印技术(如蝉翼拓、棕心拓等)的演变及其对拓片信息准确性的影响。最后,结合当代考古发现,对部分珍贵碑刻的保存环境与修复工作进行了记录与评价。 第三部分:书法艺术流变与风格解析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文献与碑刻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的细致梳理,强调书风的形成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性。 一、汉魏:隶变与楷书的萌芽: 详述隶书的成熟形态(如成熟隶书的“蚕头燕尾”特征),以及向楷书过渡的关键节点。重点分析了钟繇楷书的开创性地位,并辅以对传世早期楷书法帖(或碑刻)的细致笔法剖析。 二、晋唐:法度的确立与高峰: 聚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理论与实践,解析其在笔法、结构上的创新。对唐代楷书流派进行了细致划分,如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温润、褚遂良的秀逸、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骨力,每种风格均配以经典范例的局部放大解析,探讨其用笔的提按顿挫与间架结构的变化。 三、宋元明清:尚意与个性的张扬: 分析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兴起,重点剖析“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在笔法上对唐人法度的突破与回归。元代赵孟頫对晋唐古法的重拾,以及明代台阁体的程式化与晚明个性化书风(如董其昌的淡远)的对比研究。清代碑学的兴起及其对帖学的冲击,对碑帖融合的尝试进行了总结性评价。 结语: 《古籍珍赏与碑刻掇英》力求通过对文献载体和石刻载体的双重考察,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传播与演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不朽魅力。本书语言力求平实而专业,注重实证分析,避免空泛的理论阐述,旨在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案头的常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坦白说,放在一堆精装大部头里并不算特别出众,但恰恰是这种低调务实的外表,反而衬托了其内容的扎实。我尤其欣赏它对“新词”的界定标准。它没有把收录范围收得太窄,而是兼顾了官方媒体开始使用的规范化新词,和民间网络环境中野蛮生长起来的俚语。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非常科学。比如,它收录了大量与经济结构调整、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相关的专业术语的民间化表达,以及与新兴科技(如早期的移动互联网概念)相关的词汇。这对我进行跨学科研究帮助极大,因为研究社会变迁,必须紧盯语言前沿。它让我明白,语言的创新往往走在制度和规范的前面。而且,词条的释义非常严谨,很少出现那种为了凑字数而添加的冗余信息,每一个解释都直击要害,并辅以清晰的例句,这些例句的选取也极具时代特色,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

评分

作为一名非专业的研究人员,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梳理一下我个人记忆中那段时光的语言碎片。然而,事实证明,这本书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它的条理性极佳,即便是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上手。我特别喜欢它的检索系统,除了常规的拼音和部首检索外,它似乎还隐含了一种基于主题或时代热点的话语关联。比如,当你查阅与“消费主义”相关的词汇时,很容易就能发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语言侧写。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把那些散落在网络角落、稍纵即逝的“语言尘埃”,系统地收集起来,进行了科学分类和深度标注,让它们具备了可供后人研究的价值。它有效地弥补了那个特定时间段内,缺乏权威性、系统性新词汇记录的空白。这本书真正体现了“记录时代,就是记录人心”的理念,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集体表达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拿到这本工具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时间跨度感”。2005年到2010年,这五年对于信息社会来说,简直是沧海桑田。想想看,那会儿我们还在摸索微博的用法,智能手机尚未完全普及,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表达,比如“点赞”、“吐槽”的雏形,都源自那个时期。这本词典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像一个精密的“时间胶囊”,把那个时代语言的脉搏清晰地记录了下来。我随手查了一个词——“神马都是浮云”,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觉得这词很土,但词典里对它出现的社会背景和传播路径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满足于给出简单的定义,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表达如何从特定网络社群扩散到主流话语体系,以及它所折射出的年轻人对功利主义的一种集体式的解嘲心态。这种深度挖掘,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查词典,更像是一部微型的“社会心态史”。对于想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如何快速迭代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基于语言证据的分析框架。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趣味点,它提醒着我们,语言的生命力是多么旺盛而不可预测。

评分

我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对语言的精确性要求极高,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快速变化的、含义模糊的新词时展现出的专业水准,令我印象深刻。例如,对于某些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流行语,它不仅仅给出了字面意思,还精确描摹了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情绪,比如“围观”这个词,在词典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从一个中性词汇,逐渐被赋予了某种社会监督或道德审判的意味的过程。这种动态的语义分析,远超一般的工具书范畴。更重要的是,它对于词条的收录时间点把握得非常到位,让你能清楚地知道这个词大概是在哪个时间窗口内被大众普遍接受和使用的。这对于历史文献的解读至关重要,避免了用后来的理解去附会早期的文本。可以说,这本书的编纂团队具备极高的语言敏感度和扎实的历史文献功底,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跨度内,构建起一个如此详尽、可靠的语言图景。它不是一本用来随便翻翻的书,而是需要坐下来、带着思考去研读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满28包邮”这个前缀实在太有电商味儿了,让人不禁怀疑它的学术价值。然而,当我翻开《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的内页时,那种疑虑立刻烟消云散了。它的排版干净利落,字体选择也很考究,阅读起来毫不费力。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新词的释义,比如“神马”、“浮云”这些如今听起来已经很“老”的新词,在那个时间段被收录时的解释,充满了时代烙印。编纂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网络热词和新兴社会概念。更让我欣赏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词汇,还对词源和语境变化做了细致的梳理。比如,对于某个政治术语的新用法,它会对比旧义,这对于研究当代汉语的动态演变来说,简直是一手珍贵资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精确地定格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语言景观的全貌,是研究21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一扇重要窗口。我个人认为,对于语言学爱好者,或者任何对社会变迁敏感的人来说,这本词典的收藏价值远远超出了它朴素的书名所暗示的范畴。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用词汇的形式被细致地保存在这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