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
定价:28.00元
作者:王均熙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486008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收录2006年至2010年7月产生的新词新义,少数条目产生于2005年,考虑到语文工具书的实用性,本书也酌情予以收列。所收词目后附书证,以满足读者查阅的需要,也便于其他辞书在修订时考虑补收。本书共收条目约2000条。
目录
凡例
正文
拼音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王均熙,1947年10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多年来从事辞书编募工作及现代汉语,方言等语言研究,曾参与中国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的撰稿与编辑工作。主要专著有《汉语新词词典》《简明汉语新词词典》《新世纪汉语新词词典》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坦白说,放在一堆精装大部头里并不算特别出众,但恰恰是这种低调务实的外表,反而衬托了其内容的扎实。我尤其欣赏它对“新词”的界定标准。它没有把收录范围收得太窄,而是兼顾了官方媒体开始使用的规范化新词,和民间网络环境中野蛮生长起来的俚语。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非常科学。比如,它收录了大量与经济结构调整、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相关的专业术语的民间化表达,以及与新兴科技(如早期的移动互联网概念)相关的词汇。这对我进行跨学科研究帮助极大,因为研究社会变迁,必须紧盯语言前沿。它让我明白,语言的创新往往走在制度和规范的前面。而且,词条的释义非常严谨,很少出现那种为了凑字数而添加的冗余信息,每一个解释都直击要害,并辅以清晰的例句,这些例句的选取也极具时代特色,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
评分作为一名非专业的研究人员,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梳理一下我个人记忆中那段时光的语言碎片。然而,事实证明,这本书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它的条理性极佳,即便是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上手。我特别喜欢它的检索系统,除了常规的拼音和部首检索外,它似乎还隐含了一种基于主题或时代热点的话语关联。比如,当你查阅与“消费主义”相关的词汇时,很容易就能发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语言侧写。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把那些散落在网络角落、稍纵即逝的“语言尘埃”,系统地收集起来,进行了科学分类和深度标注,让它们具备了可供后人研究的价值。它有效地弥补了那个特定时间段内,缺乏权威性、系统性新词汇记录的空白。这本书真正体现了“记录时代,就是记录人心”的理念,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集体表达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拿到这本工具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时间跨度感”。2005年到2010年,这五年对于信息社会来说,简直是沧海桑田。想想看,那会儿我们还在摸索微博的用法,智能手机尚未完全普及,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表达,比如“点赞”、“吐槽”的雏形,都源自那个时期。这本词典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像一个精密的“时间胶囊”,把那个时代语言的脉搏清晰地记录了下来。我随手查了一个词——“神马都是浮云”,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觉得这词很土,但词典里对它出现的社会背景和传播路径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满足于给出简单的定义,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表达如何从特定网络社群扩散到主流话语体系,以及它所折射出的年轻人对功利主义的一种集体式的解嘲心态。这种深度挖掘,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查词典,更像是一部微型的“社会心态史”。对于想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如何快速迭代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基于语言证据的分析框架。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趣味点,它提醒着我们,语言的生命力是多么旺盛而不可预测。
评分我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对语言的精确性要求极高,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快速变化的、含义模糊的新词时展现出的专业水准,令我印象深刻。例如,对于某些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流行语,它不仅仅给出了字面意思,还精确描摹了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情绪,比如“围观”这个词,在词典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从一个中性词汇,逐渐被赋予了某种社会监督或道德审判的意味的过程。这种动态的语义分析,远超一般的工具书范畴。更重要的是,它对于词条的收录时间点把握得非常到位,让你能清楚地知道这个词大概是在哪个时间窗口内被大众普遍接受和使用的。这对于历史文献的解读至关重要,避免了用后来的理解去附会早期的文本。可以说,这本书的编纂团队具备极高的语言敏感度和扎实的历史文献功底,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跨度内,构建起一个如此详尽、可靠的语言图景。它不是一本用来随便翻翻的书,而是需要坐下来、带着思考去研读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满28包邮”这个前缀实在太有电商味儿了,让人不禁怀疑它的学术价值。然而,当我翻开《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的内页时,那种疑虑立刻烟消云散了。它的排版干净利落,字体选择也很考究,阅读起来毫不费力。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新词的释义,比如“神马”、“浮云”这些如今听起来已经很“老”的新词,在那个时间段被收录时的解释,充满了时代烙印。编纂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网络热词和新兴社会概念。更让我欣赏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词汇,还对词源和语境变化做了细致的梳理。比如,对于某个政治术语的新用法,它会对比旧义,这对于研究当代汉语的动态演变来说,简直是一手珍贵资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精确地定格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语言景观的全貌,是研究21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一扇重要窗口。我个人认为,对于语言学爱好者,或者任何对社会变迁敏感的人来说,这本词典的收藏价值远远超出了它朴素的书名所暗示的范畴。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用词汇的形式被细致地保存在这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