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简言喻义
定价:32.50元
作者:谭勇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643083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前言
总词汇表
本书收录短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刚看完一本非常接地气、充满生活智慧的家庭理财指南,书名大概是和“小康生活”或者“实用预算”相关的吧。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它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金融术语和复杂的投资模型,它所有的建议都是基于普通工薪家庭的实际收入和支出结构来设计的。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姐在跟你拉家常一样,句子里充满了“烟火气”。比如,在讲如何减少日常开支时,她详细列举了从水电煤气到生鲜采购的各种省钱小窍门,甚至连会员卡的使用策略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实用性强到让人想马上回家对照自己的账单进行调整。书中用了很多实际案例,比如如何平衡孩子的教育支出和家庭的日常娱乐需求,这些都是我平时非常头疼的问题。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建立了一种健康的消费观:把钱花在能带来长期价值和快乐的事情上,而不是盲目追求品牌和面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家里的财务状况清晰多了,不再是稀里糊涂过日子,而是有了一套可执行的、没有压力的“理财地图”。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古代诗词鉴赏的书,名字似乎叫《诗意的栖居》之类的,内容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唐诗宋词的全新认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位功底深厚的学者,他没有陷入那些枯燥的考据和生僻字解释的泥潭,而是非常细腻地捕捉到了诗词背后的情感脉络和时代氛围。比如,书中对李白《将进酒》的解读,不是简单地分析其豪放的风格,而是深入探讨了那种盛唐气象下,文人面对人生无常时,以酒浇愁的旷达与悲凉交织的复杂心境。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千年前的画面重新构建在我们眼前,仿佛我们真的能闻到长安酒肆里的桂花香,听到边塞风沙的呼啸。尤其赞赏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让那些原本抽象的诗句立刻有了鲜活的血肉。读完后,我再回看那些经典名篇,感觉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死板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对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雅致,纸张的质感和排版都透着一股沉静的书卷气,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我刚看完一本聚焦于二十世纪初欧洲现代主义思潮演变的理论著作,书名叫《破碎的镜面:现代性的自我审视》。这本书的学术密度相当高,涉及了哲学、艺术史、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对尼采、弗洛伊德、立体主义的兴起以及后来的意识流文学的内在逻辑进行了串联梳理。作者的论证结构极其严密,每一个章节都像一个精密的齿轮,紧密咬合,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现代性”这一宏大概念是如何在技术飞速发展与信仰体系崩塌的双重挤压下,催生出那种对主体性进行不断解构的反思。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关于卡夫卡作品的分析,作者没有停留在对荒诞的表层描述,而是将其置于官僚化社会结构异化的语境中进行解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根源。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无疑是需要高度集中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但对于想深入理解西方近现代文化转向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深度文本。它迫使我不断地停下来,查阅补充资料,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某些段落,但最终的收获是巨大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被极大地拓宽了。
评分最近在读一本关于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交叉领域的研究专著,探讨的是特定族群的口述史和仪式变迁,名字可能和“边缘的记忆”或者“流动的边界”有关。这本书的写作手法非常大胆,作者采用了一种“参与式观察”的深度田野调查方法,耗费了十几年时间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一个偏远部落进行记录。它不像传统的人类学著作那样追求客观的“科学”叙事,而是坦诚地展现了研究者自身在文化冲击和理解偏差中的挣扎与成长。书中有大量对部落内部口头传说的引用和复述,那些关于创世神话、成年礼仪式的描述,充满了异域的神秘感和一种古老文明特有的逻辑自洽性。我被深深吸引的是作者对“时间”概念的探讨,他们如何理解循环往复的自然时间而非线性的历史时间,这对习惯了现代计时方式的我们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体验。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思,它提醒我们,任何一种文明的叙事都是有限的,而那些被主流历史遗忘的声音,往往蕴藏着对人类存在状态最深刻的洞察。阅读体验非常震撼,仿佛搭乘了一艘时光机,去体验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形态。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园林建筑美学的图册,那本子的名字好像是《一方天地:东方造园的哲学意境》。这完全不是那种传统的讲解园林历史或布局的书籍,它更像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漫游。全书几乎以摄影作品为主导,但每一张照片都配有简短却充满哲思的文字,引导观者去体会“框景”的艺术。比如,书中有一张关于苏州拙政园“留佳阁”的照片,视角极为刁钻,只拍了窗棂和透过窗棂看到的一角竹影,文字却引申到了中国传统审美中“虚实相生”的最高境界。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园林的美不在于堆砌奇石怪木,而在于它如何巧妙地遮挡与显露,如何利用光影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无限。我特别喜欢它对“借景”手法的阐述,如何将远处的山峦、邻家的树木纳入自己的视野,实现人与自然的无缝连接,这简直是对现代城市高墙生活的一种温柔反抗。这本书的开本很大,印刷色彩极其讲究,无论是墨绿的苔藓还是朱红的游廊,都还原得非常到位,捧在手里就像捧着一个微缩的、可以呼吸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