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节庆辞典
定价:168.00元
作者:范建华
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489087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A
安徽旅游节
安徽服装服饰文化艺术节
安徽旅游世博对接会
安徽省民俗文化节
安龙节
安庆民俗风情旅游美食文化博览会
安溪茶文化旅游节
安宁蟠桃旅游节
安顺屯堡文化旅游节
安顺龙宫油菜花旅游节
安国国际药材节
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
安阳腊梅文化旅游节
安图县斗牛节
安泽苟子文化节
安康汉江龙舟节
安岳柠檬节
安昌古镇腊月风情节
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
安阳国际航空运动旅游节
阿舒拉节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对辞典类的书籍通常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是严肃而略显枯燥的知识宝库。但《中华节庆辞典》这个名字,似乎又带着一丝温暖的人情味。我希望它在收录了所有国家法定节假日和重要传统节日的基础上,还能囊括一些地方性的、可能已经被快节奏生活边缘化的“小节庆”。比如那些与农耕、渔猎或特定行业相关的时令祭祀活动,它们往往蕴含着最纯粹的地域文化基因。我设想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是极其细致的,可能不仅仅是按照农历月份排序,还会有一个基于文化主题的分类,比如“祭祀与祈福类”、“团聚与怀念类”、“娱乐与狂欢类”。如果作者能够在条目中穿插引用古代文献的片段,比如唐诗宋词中对某个节日的描绘,那无疑会大大增加阅读的韵味和可信度。我个人特别关注那些节庆中的“物”——特定的食物、服饰、祭品。这些物质载体是如何承载和传递文化信息的?比如粽子的形状、月饼的馅料,它们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古老的哲学思想或地理环境的烙印?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解读视角,让我不只是知道“做什么”,更明白“为什么这样做”。
评分这本《中华节庆辞典》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厚重感和文化气息,我一直对咱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藏在节日背后的故事、习俗和象征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市面上的节庆书籍很多,但真正能做到深入浅出、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的却不多见。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梳理从春节到元宵,从端午到中秋,再到那些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演变脉络的。它会不会详细介绍每个节日的起源神话,比如关于屈原的传说、嫦娥奔月的典故,以及这些故事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庆祝方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帮我理解,在现代社会,这些古老的仪式如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们对于维系家庭情感和社区认同起着怎样的作用。如果能配上一些精美的插图或者老照片,那就更完美了,能让那些文字记载的场景活灵活现起来。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而是一部能够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度文化漫游的指南,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评分我对这本《中华节庆辞典》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对“全景式”文化梳理的渴望。我们常说中国的节日文化博大精深,但很少有书籍能像百科全书一样,将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特色节日一网打尽,并且还能保持条理清晰。我设想这本书的体量一定不小,但希望编排者能在保证信息密度的同时,避免过度学术化带来的晦涩感。比如,在描述一些仪式时,加入一些生动的口述历史片段或者地方志的记载,会让文字立刻“鲜活”起来。我想知道,这本书如何处理那些融合了儒释道以及民间信仰的复杂节庆?比如中元节,它既有佛教的超度意味,又有道教的祭祀传统,同时也是民间对祖先的缅怀。这本书能否清晰地解构出这些多重文化元素的叠加和共存状态?另外,关于“时间性”的把握也很关键。节庆的准确日期、特定的时辰禁忌、以及围绕这个时间点展开的物候变化(比如节气与节日的对应),这些细节的准确性是辞典的生命线。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可以随时翻阅、随时就能找到可靠答案的“文化工具箱”。
评分作为一名对民俗学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最看重工具书的实用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平衡。一本好的“辞典”不应该是冰冷的数据库,而应该像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娓娓道来。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点,那它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希望它在介绍某个节日时,能有一个清晰的结构:首先是历史溯源,然后是核心习俗对比(比如南北方庆祝方式的差异),最后是现代意义的探讨。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如果它能提供一个详尽的索引和交叉引用系统,那就太棒了。比如,当我查阅“端午节”时,能够快速链接到“屈原”、“艾草”、“龙舟”等相关词条,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我非常好奇,它对那些因为时代变迁而逐渐消失的传统节庆,是如何进行记录和“抢救性”保存的?这些“文化遗珠”的抢救和记录,往往更能体现一部辞典的学术良心和文化担当。我更希望它不是单纯罗列“是什么”,而是深入挖掘“如何演变”,展示传统习俗在历史长河中如何被修正、适应和再创造的过程,这才是动态的文化研究。
评分拿到一本关于中华节庆的权威性著作,我最想看到的是其对“文化认同”层面的深刻洞察。节庆,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记忆的仪式化重演。我希望《中华节庆辞典》不仅仅是记录习俗的“What”,更能解释这些习俗如何构建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和“空间观”。例如,春节的“回家”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种回归宗族秩序和文化原点的精神仪式。我期待书中能有专门的章节或深入的条目,探讨不同地区在庆祝同一节日时,其核心价值的微小偏移和侧重,这恰恰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例如,南方的清明节可能更侧重于“慎终追远”的肃穆,而北方的某些地区在祭祖时或许加入了更多的世俗化娱乐元素。如果作者能提供这种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份可靠的“文化参考地图”,让我能带着这本书,去体验和理解每一个地方的春节、端午、中秋,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知识的背景去参与其中,真正体会到“过节”的厚度与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