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典的国学常识
定价:28.00元
作者:盛文林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801417206
字数:
页码:2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精华。它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此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主流思想文化,再同佛教思想融合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的社会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内容提要
《经典的国学常识》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作者盛文林以浅显流畅的笔触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史学、哲学、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派别和学术观点予以介绍,并作了评述。阅读《经典的国学常识》,读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关于国学的较为全面的看法;有志于深入研究者,也可通过《经典的国学常识》探寻进入国学殿堂之门径。
目录
经部
n概述
n易
n书
n诗
n三礼
n三传
n论语
n孝经
n尔雅
n孟子
n四书
n说文解字
史部
n概述
n正史
n别史
n杂史
n编年
n史评
子部
n概述
n儒家
n道家
n太上感应篇
n释家
n墨家
n法家
n兵家
n纵横家
n杂家
集部
n概述
n楚辞
n乐府诗集
n昭明文选
n玉台新咏
n文心雕龙
n文赋
n诗品
n太平广记
n李太白集
n杜工部集
n全唐诗
n唐诗别裁集
n全宋词
n六一诗话
n东坡七集
n梦溪笔谈
n容斋随笔
n沧浪诗话
n永乐大典
n语
n小窗幽记
n围炉夜话
n菜根谭
n曾国藩家书
n四库全书
n古文观止
n西厢记
n六朝文絮
n浮生六记
n人间词话
蒙学
n概述
n三字经
n百家姓
n千字文
n弟子规
n朱子家训
n龙文鞭影
n幼学琼林
n增广贤文
n千家诗
n神童诗
n唐诗三百首
n笠翁对韵
小说
n概述
n搜神记
n西京杂记
n唐宋传奇集
n三国演义
n水浒传
n西游记
n
n红楼梦
n封神演义
n隋唐演义
n说岳全传
n三言
n二拍
n东周列国志
n聊斋志异
n阅微草堂笔记
n子不语
n儒林外史
n镜花缘
n三侠五义
n官场现形记
n老残游记
n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n孽海花
国学大师
n俞樾
n章太炎
n王国维
n康有为
n梁启超
n欧阳竟无
n黄侃
n蔡元培
n胡适
n马一浮
n熊十力
n梁漱溟
n钱基博
n陈寅恪
n陈垣
n赵元任
n顾颉刚
n钱穆
n冯友兰
n傅斯年
n高亨
n姜亮夫
n徐复观
n唐君毅
n牟宗三
n钱钟书
n季羡林
n任继愈
n徐复
n饶宗颐
n南怀瑾
作者介绍
文摘
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六十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官员共同讨论民生疾苦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会上,双方对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财经政策,以至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次规模较大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辩论会。
n 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全面抨击了汉武帝时制定的政治、经济政策。在经济方面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武器,讲道德,说仁义,反对“言利”,认为实行盐铁等官营政策是“与民争利”,违背了古代圣贤“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的信条,败坏了古代淳朴的社会风尚,引诱人民走“背义而趋利”的道路。他们提出了战国以来法家的重本抑末说,认为官营工商业“非治国之本务”,主张“进本退末,广利农业”,指责官府经营工商业是“与商贾争市利”。贤良文学还提出“外不障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的放任主张。他们的重本抑末说,实际上是要抑官营工商业,而为私人工商业争取利权,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一种方式。
n 会议结果,废除了全国的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事过三十年,桓宽根据这次会议的官方记录,加以“推衍”整理,增广条目,把双方互相责难的问题详尽地记述出来,写成《盐铁论》。
n 《盐铁论》全书分为十卷六十篇。前四十一篇是写盐铁会议上的正式辩论,自第四十二篇至五十九篇是写会后的余谈,后一篇“杂论”是作者写的后序。篇各标目,前后联成一气,采用对话文体,以生动的语言真实反映当时的辩论情景,保存了不少西汉中叶的经济史料和丰富的经济思想资料。
n ……
序言
关于《AA(此处插入其他书名,比如《中国传统哲学入门》)》的实操性和应用价值,我必须大加赞赏。很多理论书籍读完之后,往往会有一种“书斋气”,知道了很多道理,但不知道如何将之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然而,这本书在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会设置一个“古今对照”的栏目,这简直是点睛之笔。它会选取一个古代哲人曾经讨论过的困境,然后用现代的语境重新演绎一遍,并引导读者思考我们当下面临的类似挑战。例如,在讨论“知行合一”时,它没有停留在概念的阐述,而是举例了现代职场中常见的“知道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的现象,并给出了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路径。这种方式,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瞬间变得鲜活和可操作起来,让人感觉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储备,更像是一位随时可以请教的智者,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们当下的烦恼。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BB(此处插入其他书名,比如《中国戏曲史略》)》在语言风格上的独特性,它有一种罕见的、近乎于“复古”的优雅感。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文字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爱,他使用的词汇和句式,很多都带着一种古典文学的底蕴,但又恰到好处地保持了现代读者的理解舒适度,没有陷入那种矫揉造作的古文腔。读起来,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时可能觉得味道醇厚,需要细细咂摸,但一旦适应了那种节奏和韵律,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无限回味。特别是他对于人物心理的描摹,那种细腻、婉转的表达方式,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张力。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绝无晦涩之处,但其语言本身的质量,已经提升到了文学欣赏的层面,阅读它本身就是一种对母语之美的再教育和享受,让人不禁感叹中文表达力量的无穷魅力。
评分这本《XX(此处插入其他书名,比如《唐诗三百首赏析》)》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素雅的色调,配上精致的烫金文字,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非常考究,那种宋体与楷书的穿插使用,读起来既不觉枯燥,又能感受到一种古典的韵味。而且,它在引用原文时,常常会用不同的字体或颜色来区分,这点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能立刻抓住重点。比如在讲解某一首诗的典故时,那些辅助性的注释和作者小传,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融入了精妙的图文插画,这些插画的画风非常细腻,古朴中带着一丝灵动,一下子就把你带入到了那个历史场景之中。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欣赏这些细节,感觉作者和出版团队对“美学”的追求是贯彻始终的,绝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递,更注重阅读体验的提升。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每次翻开,都能让人心绪平静下来,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是多么难得的一份宁静。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太棒了!我指的是《ZZ(此处插入其他书名,比如《明清小说研究导论》)》。我通常阅读学术性或历史类的书籍容易犯困,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似乎懂得如何巧妙地平衡知识的密度和故事的张力。作者在引入一个新的历史概念或文学流派时,不是直接抛出定义,而是先从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一个鲜活的人物侧面切入,让你先对这个“场域”产生好奇心。然后,随着故事的层层递进,复杂的理论和背景知识自然而然地就被“消化”掉了。比如,在讲到某个文学思潮的兴起时,它穿插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士人的生活细节,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高明的说书人娓娓道来,而不是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这种‘故事化’的处理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一个对该领域了解不深的人,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并且乐在其中,完全不会觉得晦涩难懂。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YY(此处插入其他书名,比如《宋代文人笔记辑注》)》的过程中,发现它在学术严谨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一点令我非常佩服。这本书的引注系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条重要的论述或者引用的史料,后面都有详尽的出处标注,包括卷目、页码,甚至有些细微的考证还会标明不同的版本差异。这对于我们进行深度研究或者想要核实原始材料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省去了自己到处翻阅古籍的时间。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学界尚存争议的地方时,并没有采取武断的结论,而是非常客观地罗列了正反两方的观点,并清晰地阐述了自己倾向于哪一种考量,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全书的信任度大大增加。这不像市面上很多流行的读物,为了追求可读性而牺牲了深度和准确性,这本书显然是面向真正想钻研进去的读者的,它的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让人读得踏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