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 9787100086684

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 978710008668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东江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时事评论
  • 新闻
  • 文化
  • 人物
  • 回忆录
  • 杂文
  • 社会
  • 政治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6684
商品编码:2994517582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 作者 田东江
定价 35.80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86684 出版日期 2011-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341Kg

   内容简介

  《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是田东江“报人读史”系列的第三集。《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收录了《诗经》、《“三不足”》、《万事不如杯在手?》、《私塾》、《清明节》、《PS照片》、《小人物》、《应声虫》、《蝇》、《竞技围棋之》、《“世袭”》、《蜀道难》、《露八分·缩脚》、《雅贪》等文章。


   作者简介

  田东江,笔名潮白,河北三河人,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78年初中毕业读技工学校,1980年起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重型机器厂当工人。1985年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92年起在广东省政协机关编辑《同舟共济》杂志,1997年调入《南方日报》。著有《意外或偶然——报人读史札记》(商务印书馆,2006)。


   目录

序(范以锦)
馒头
假象
读书的“上中下”等
还说改名
贱日·贵日
选官
大树进城
厕所
文章却似呼延赞
偶像
粗口教授
《诗经》
“三不足”
万事不如杯在手?
私塾
清明节
PS照片
小人物
应声虫
笑岂必由喜发?

竞技围棋之
“世袭”
蜀道难
露八分·缩脚
雅贪
防作弊
冗文
豆腐
倘做鬼,不幸福
凡人贱近而贵远
公款
物价
贪内助
字义
七夕
盛装舞步·舞马
“卖哭”不输“卖笑”
解说
大耳朵
诗好官高能几人
美女指数
焚书
鸟是好鸟

藏书
双重标准
风水
百家讲坛·柳敬亭
鸡蛋
衍圣公
醉后
盛世平庸
大锅饭
万民伞
卖肉
合鞋和

诗病多于马病

排行榜
喷嚏
《》·今平没
祈雨
治水
迟到
悍妻
放,狗,狗
医患矛盾
弹发御史


卖友
傀儡
若比人心是安流
一虱子
读书法

禁令
仍要如此,何苦如此
长得丑
官场争斗
口吃
豆芽菜
官宜久任
影子

厕所(续)
天真丧尽得浮名
人苦不自知
日全食

署名
人名用字
书香

宅男
廉易,耻难
无厘头
宅第
轻议古人
本草
“钓鱼式”执法
冤而怨
拉屎
自评
酒后
泰山
曲阜孔庙
大蒜
×圣
城隍
衬字
圣诞节
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 9787100086684 一、 历史的长河与个体视角 历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潮起潮落,无数的事件、人物、思想在此交织、碰撞,最终汇入浩瀚的海洋。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长河中的一叶扁舟,以自己的视角,或旁观,或参与,去感受、去理解、去解读。 《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并非宏大的史学巨著,也非严谨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作者——一位资深的报人——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于纷繁复杂的史料与事件中,拾起的点滴感悟,融汇成一篇篇饱含个人思考与洞见的札记。这些札记,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虽不连成一体,却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历史光芒。 作者以“报人”的身份解读历史,这本身就赋予了这部作品独特的视角。报人,身处时代的最前沿,敏锐地捕捉着新闻事件的脉络,洞察着社会变迁的动因。他们擅长将复杂的信息梳理得清晰明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给大众。当这样一位训练有素的“观察者”将目光投向历史,他所看到的,往往是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细节,是被官方话语所淡化的个体命运,是被时代洪流所裹挟的民间声音。 “青山依旧”之名,暗含着一种对历史永恒性的体悟,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思。青山不语,默默见证着世事变迁。多少王朝兴衰,多少英雄儿女,多少悲欢离合,都已随风而逝,唯有那青山,依旧矗立,仿佛在诉说着不朽的传奇,又仿佛在慨叹人事的无常。作者借用此名,既是对历史纵深的追溯,也是对当下现实的对照,在古今之间,寻求一种精神的共鸣与启迪。 “札记”的形式,则决定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它不是一口气读完的线性叙事,而是可以随时翻开,随手拈来,便能获得片刻思考的灵感。每一篇札记,都可能是一个独立的议题,一个引人深思的片段。读者可以在不同的章节中,与作者一起,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探究他们的决策动机,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 二、 历史叙事的多元与深度 《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所呈现的,是一种多元的历史叙事。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帝王将相、王朝更迭的宏大框架,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被遗忘的角落,关注那些塑造历史走向的微观力量。 报人的职业素养,使得作者在梳理历史事件时,具备了强大的逻辑能力和严谨的态度。他不会轻易接受片面的说法,而是会通过多方求证,试图还原事件的真相。然而,他并非冷冰冰的史学家,他的文字中,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温度。他能够看到历史事件背后,人性的闪光与阴暗,看到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选择。 这三集札记,可能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多个时期和主题。或许有对古代典籍的重新解读,从中发掘出被忽略的社会风貌;或许有对近现代史实的深入剖析,揭示出事件发展的深层原因;或许还有对历史人物的个性化解读,展现出他们复杂而真实的一面。无论是哪一种,都将以一种更加贴近人心的方式,呈现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书中可能不会出现对历史事件进行绝对的评判,而是更倾向于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作者可能会抛出问题,提供线索,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他所提供的,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一种思考历史的方法,一种感受历史的情感。 比如,在谈论某个王朝的兴衰时,作者可能不会仅仅聚焦于皇帝的英明神武或昏庸无道,而是会去探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民生状况的演变,以及士大夫阶层的政治博弈。在分析某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时,他可能会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其个人性格等多方面进行考量,避免脸谱化的评价。 “三集”的编排,也可能暗示着作者对历史理解的递进和深化。每一集都可能围绕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或时期展开,三集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更完整的思想脉络。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思路,在历史的河流中,逐渐深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三、 历史的镜鉴与现实的启示 《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过去的梳理和解读,更在于它能够为当下提供一面镜鉴,带来深刻的现实启示。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现实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报人出身的作者,对当下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可能常常会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投射到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在札记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作者对当下社会现象的隐喻,对历史规律在现实中的映照的探讨。 例如,在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时,作者可能会联想到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问题,并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解读某个历史人物的决策失误时,他可能会反思当下社会中可能出现的类似陷阱,并警示读者。 这种“读史以鉴今”的视角,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消遣读物,更是一本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读物。它鼓励读者跳出眼前的琐碎,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审视当下,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自身的定位。 书中对历史的探讨,也可能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作者或许会从历史事件中,发掘出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青山依旧”,这其中也蕴含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即使世事变迁,总有一些价值是永恒不变的,值得我们去坚守。作者通过他的札记,或许正是想将这种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传递给更多的读者,共同思考我们如何更好地走向未来。 总而言之,《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是一部融合了个人视角、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以独特的“报人”之眼,穿越时空的尘埃,在历史的长河中,捕捉那些闪耀着智慧和情感的瞬间。它不是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对人性的细致体察,以及对现实的深刻启示。阅读此书,如同与一位饱经世事、充满智慧的长者对话,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力量,获得启迪,最终,在“青山依旧”的背景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安排上看,这本书的逻辑脉络处理得非常巧妙。尽管内容涵盖了不同的历史片段和主题,但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条无形的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内在的整体性。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不会有那种突兀的跳跃感,即便我不是按部就班地从头读到尾,也能很快适应新的讨论焦点。这种精妙的组织能力,体现了作者驾驭庞杂史料的强大功力。每一次阅读似乎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读完一个章节,总能留给我一些可以反复咀嚼的“钩子”,促使我联想到其他相关的历史事件或理论。这本书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更像是一系列高质量的思维导图,引导读者自行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认知框架,非常适合那些喜欢深度思考、不满足于表面结论的求知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是历史的梳理,更像是与一位见多识广的前辈进行的一场深度对话。作者将自己多年在新闻与历史领域的沉淀,以一种近乎“闲谈”却又字字珠玑的方式呈现出来。他所引用的那些旁征博引的材料,展现了其广阔的阅读面和深厚的文化积累。这种“札记”的形式,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可读性。他仿佛在用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真诚的口吻,分享他对历史事件的观察与感悟,其中不乏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洞察与哲理思考。这种亲切感,使得复杂的历史问题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变得可以被普通读者理解和体会的“人”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相关领域的好奇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古典雅致,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采用的纸张质地和印刷工艺,都透着一种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尊重。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选择恰到好处,行距和字距都让阅读过程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内页的纸张也选得很好,墨色清晰,没有那种廉价书籍的刺眼感。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让人觉得作者和出版社对这部作品是倾注了心血的,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仪式感。对于热爱实体书、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佳作。它让我愿意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文字背后的历史烟云,而不是仅仅追求信息的快速获取。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电子书永远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令人着迷,它不像那些刻板的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地堆砌术语,也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深度。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张力,时而如清泉般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狂风骤雨般,将历史的波澜壮阔展现在读者面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真的穿越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风云变幻。尤其是一些描述人物心境和复杂局面的段落,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具画面感和情绪感染力,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挣扎与光辉。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分析变得引人入胜,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实在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文字盛宴。

评分

读罢此书,我深感作者的笔触犀利而老辣,他对于历史事件的剖析角度极为独特,总能在看似平凡的史料中挖掘出不同寻常的洞见。他似乎拥有一种将古今融会贯通的超凡能力,将那些陈旧的记载拉回到我们眼前,使其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人云亦云的批判精神,他敢于挑战一些既定的历史结论,但这种挑战并非基于空泛的臆测,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史料考证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上。很多时候,读到某个观点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感觉自己被引导着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思维体操。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对某些历史阶段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历史叙事远比教科书上的简单因果链条要复杂得多,充满了人性的博弈与时代的无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