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白葡萄酒经典
定价:300.00元
作者:吴书仙,(奥)托纳,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2081011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2.061kg
编辑推荐
目前葡萄酒界备受尊重的独立酒评人吴书仙亲历打造,一本系统讲解白葡萄酒及其产区的专业工具书,专业、又全面。
内容提要
《白葡萄酒经典》是独立书评人吴书仙、奥地利葡萄酒专家迈克尔·托纳合著的我国本关于德语区(奥地利、德国、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葡萄酒文化的产区工具书。奥地利、德国、法国阿尔萨斯是全球为重要的白葡萄酒产区,本书两位作者走访了上述地区的129座*酒庄,共点评葡萄酒1000余款,对葡萄酒从业人员及葡萄酒爱好者有宝贵的指导价值。
此书为葡萄酒从业人员及对世界各地葡萄酒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透彻了解白葡萄酒及产区特点的渠道,是一本集性和专业性于一体的葡萄酒工具书。
目录
作者介绍
吴书仙(Susie Wu)
中国首位独立酒评人,国际葡萄酒评委。
1996年开始葡萄酒事业,曾从事葡萄酒销售,期间在行业媒体写葡萄酒专栏,后创立公司。
2000年,因痴迷于葡萄酒文化,毅然弃商从文,先后在多家大众媒体开设葡萄酒专栏,成为中国首位独立酒评人。其文章曾影响和促成中国葡萄酒法规的修订。
2005年来,陆续出版了《爱上葡萄酒》《嫁给葡萄酒》《恋恋葡萄酒》《葡萄酒佐餐艺术》《葡萄酒选购指南》《天堂里的佳酿:智利葡萄酒》《慢品味,乐生活:非常葡萄酒经》《酒窖里的珍藏:里奥哈葡萄酒》等多本著作,极大地促进了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
吴书仙葡萄酒:>blog.sina../shuxianwine
迈克尔托纳(Michael Thurner)
葡萄酒MBA学位,奥地利葡萄酒法规DAC的促成和制定者。
2002至2006年间,他不知疲倦地在全球60个国家推广过奥地利葡萄酒,之后成为奥地利葡萄酒局的主席。
2007年,他决定开创自己的事业,他成立了奥地利品牌美酒公司(Austria’s FineBrands),并移居新加坡,主要向亚洲和美国消费者推广奥地利葡萄酒文化,经常在香港的大学做讲座。迈克尔托纳的格言是:根植欧洲,拓展在亚洲和美国!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设计得非常精妙,它采用了多维度交叉对比的研究方法,而不是线性的时间推进。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旧世界”与“新世界”对比分析上的深度和公正性。例如,在讨论赤霞珠的风格演变时,它没有简单地贴上“经典”或“现代”的标签,而是并列展示了波尔多左岸和纳帕谷在同一气候带下的微观差异,并深入剖析了背后的酿造哲学差异——一边是历史的沉淀与法规的约束,另一边是技术的革新与个性的张扬。更令人叫绝的是,书中加入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可视化设计,这些图表不是那种生硬的Excel截图,而是经过高度美学处理的矢量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年份的均温曲线与最终酒体结构的相关性。这种严谨的量化分析与人文情怀的结合,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可以说是平衡得恰到好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拿到手沉甸甸的,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米白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低调中透着一股法式的优雅。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侧边裁切的工艺,非常平整光滑,看得出是用心制作的。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反光的铜版纸,而是带有微微暖意的道林纸,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翻开扉页,那印着葡萄藤蔓的暗纹,更是让人心头一动,仿佛已经闻到了窖藏的橡木桶香气。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堪称教科书级别,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疏朗有致,大量的留白不仅让阅读体验更加舒适,也让每一页的文字都像是在呼吸,而不是拥挤在一起。就连目录的设计都充满了巧思,没有采用传统的单调列表,而是用了一种类似手绘地图的风格来划分章节,引导着读者去探索葡萄酒世界的不同角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光是摆在书架上,它就足以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绝对是一款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不经意间的触碰,都能感受到创作者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葡萄酒指南”的期待。它涉及了许多连资深侍酒师都可能需要查阅资料的冷僻知识点,但讲解方式却异常清晰。我记得有一章专门探讨了葡萄酒中“还原性硫化物”的形成机制,这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的内容,涉及到酵母代谢和二氧化硫的平衡,听起来晦涩难懂。然而,作者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酒窖想象成一个精密的化工厂,不同微生物是工人,温度是生产线——一下子就把复杂的化学反应转化成了易于理解的流程图。此外,书中引用的案例库也极为丰富,它不仅引用了传统的名庄酒,还非常关注近年来新兴的小众品种和自然酒流派,甚至对一些正在消亡的古老酿造技术(比如格鲁吉亚的克韦夫里陶罐酿造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田野考察式记录,这显示出作者在研究上的广度和对行业脉搏的精准把握。
评分阅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品鉴体验的大门,它不仅仅教会了我如何识别一款酒的风味特征,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聆听”一瓶酒背后的故事。书中的“感官训练”部分尤为实用,它没有要求读者去购买昂贵的气味试剂盒,而是引导读者去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气味和口感的细微差别——比如雨后泥土的气息、烘焙咖啡豆的焦糖化程度、甚至陈年皮革的涩感。这种训练是内化于心的,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日常观察能力。看完这本书后,再去尝试任何一款酒,都会多了一层背景知识的支撑和感官上的细致区分,不再是单纯的“好喝”或“不好喝”,而是能够清晰地将味觉信息转化为语言,并与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建立起稳固的联系。它无疑是为真正渴望提升鉴赏水平的读者量身打造的宝典。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大致浏览完这本书的初篇,给我的冲击感是极为强烈的,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葡萄酒入门”书籍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大胆,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复杂的化学分子式或者难以理解的产区法律条文,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来描绘葡萄的生长周期。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葡萄园主,用极其细腻的感官描述,带你体验从春日萌芽的羞涩到秋日丰收的酣畅淋漓。比如,它对“风土”(Terroir)的阐释,不是干巴巴的地理分析,而是通过描述不同坡度下阳光的折射角度,以及土壤中矿物质如何影响浆果的酸度,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感官世界。读到描述勃艮第黑皮诺在特定年份遭遇霜冻的情景时,我甚至能想象到那种寒意和农民的焦急,情感的代入感极强。这种叙事策略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枯燥的知识点包裹在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壳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专业信息,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感官之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灌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