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受歡迎的傢常主食
定價:29.8元
作者:曾韜著
齣版社:遼寜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38188271
字數:323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主食是人體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因此,我們每一餐都離不開米飯、饅頭、麵條、餅或其他糧榖類食物。主食在我們日常飲食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既營養豐富,又可維持機體健康,它與菜肴共同組成並體現中國烹飪的精髓。
主食包括麵點、粥、米飯等。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的氣候條件不同,特産也不同,同時,不同的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不同地區主食的選擇上有所區彆,比如南方人以米飯為主,北方人以麵食為主,而不同的地區,在麵點製作中的選料、調配口味、製作技法等方麵又形成瞭不同的風格和濃厚的地方特色。
本書分為五章:章介紹瞭主食的基礎知識,比如麵粉知識、製作麵團的技法、一些主食的製作竅門等,掌握這些訣竅,讓您鬆輕鬆鬆做齣美味的主食。第二章將麵食分為四大類:麵條、米粉類,餃子、餛飩類,饅頭、包子類,餅類,238道麵食體現瞭營養豐富、色香俱佳、味形皆美的特點,能使您的餐桌錦上添花。第三章講解瞭59道米飯的製作,第四章是38道粥品,稻米做成的飯和粥,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滋補養生。第五章介紹瞭71道點心小吃,點心小吃是美食文化的一部分,豐富瞭我們的口味和餐桌。
詳細的做法介紹,精美的主食圖片,溫馨的小提示,為您展示彆具風味的傢常主食。
目錄
作者介紹
曾韜
高級麵點師,南來順小吃第三代傳承人。師承南來順傳人周誌來大師及“中華小吃大師”鄒鼕梅大師、苗莉大師,北京市第六屆清真烹飪大賽第二名,2008年入選赴汶川抗震救災百名廚師團,曾榮獲“北京市宣武區先進個人”、“翔達公司先進個人”、“建國60年大慶標兵”等榮譽,2011年作為代錶赴颱灣參加兩岸民俗廟會交流活動,多次受北京電視颱生活頻道邀請參加《快樂生活一點通》、《百姓身邊》、《北京的記憶》、《幸福廚房》等節目的攝製。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個對烹飪過程要求極高的人,不光要好吃,還要“看得過去”。這本書在“擺盤與呈現”這方麵,給齣瞭非常務實且高級的建議。它沒有要求我們用米其林級彆的技巧,而是教你如何利用主食本身的紋理和顔色來做文章。比如,在介紹一道紅薯雜糧飯時,作者詳細說明瞭如何通過控製米粒的含水量,讓紅薯塊在蒸煮後能保持相對完整的形狀,而不是完全糊爛,並建議搭配幾片新鮮薄荷葉點綴,瞬間提升瞭整碗飯的視覺愉悅感。此外,它還提供瞭一個專門的章節來討論“剩飯的二次利用”,這對於減少食物浪費非常有價值。比如,把前一晚的剩米飯改造成香酥的“飯團餅”,並詳細分析瞭迴鍋油溫的控製,以確保外焦裏嫩。這種對細節的極緻關注,體現瞭作者對“把每一口食物都當作珍寶來對待”的認真態度,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優雅地生活”的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的設計風格帶著一種溫暖的、鄰傢大姐般的親切感,色彩搭配上選擇瞭非常柔和的米白和淡雅的湖藍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乾淨整潔的廚房和剛齣爐的食物的香氣。我本來對“傢常主食”這個主題有點擔心會過於單調,但翻開目錄纔發現,作者的選材角度非常巧妙。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最基礎的米飯和麵條上,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地域、不同季節下,人們餐桌上那些既熟悉又容易被忽略的“主角”。比如,裏麵詳細介紹瞭一種用粗糧和時令蔬菜混閤製作的“五榖雜糧窩窩頭”,光是關於如何處理粗糧的口感、如何揉麵纔能達到鬆軟又不失筋道的描述,就用瞭整整兩頁的篇幅,圖文並茂地展示瞭每一個關鍵步驟的力度和手法。尤其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探討瞭主食在膳食結構中的營養平衡作用,而不是簡單地羅列食譜。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鄰居,手把手教你如何把一日三餐的主食做得既有營養又充滿樂趣,讓人感覺廚房不再是任務的執行地,而是一個充滿創造力的溫馨角落。
評分說實話,我關注這本書是因為看到它在某個烹飪論壇上的推薦,評價說它“打破瞭主食的邊界”。起初我半信半疑,畢竟傢常主食的想象空間有限。然而,書中關於“融閤與創新”的部分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並非完全是西式或完全是中式的,而是在兩者之間找到瞭一個非常巧妙的平衡點。我嘗試瞭其中一道“玉米麵與藜麥混閤的鬆餅”,它吸收瞭西式鬆餅的蓬鬆感,卻加入瞭大量本土食材的粗縴維和堅果香氣,口感層次非常豐富,而且飽腹感極強,非常適閤作為需要長時間勞動的傢庭成員的早餐。作者在描述這些創新菜品時,始終堅持一個核心原則:那就是“不增加額外負擔”。即是說,創新不代錶要你去購買一堆昂貴的、難買到的進口原料,而是鼓勵你用現有材料進行巧妙的組閤和處理。這種“聰明地做飯”的理念,對於追求效率和實惠的傢庭主婦(夫)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堪稱一絕。現在很多食譜為瞭塞入更多的內容,排版總是密密麻麻,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但這本書顯然在設計上花瞭心思。它采用瞭大量的留白,每道菜的配方和步驟都被清晰地劃分在獨立的區塊裏,字體選擇也兼顧瞭易讀性和美觀性。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模塊化”的學習路徑。比如,在你學習做某一種主食之前,前麵會有一個“工具箱”章節,裏麵會介紹製作該類主食最適閤的器具,並分析瞭不同器具(比如鑄鐵鍋和不粘鍋)對最終成品質地的影響。我特彆欣賞它在食譜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這些故事往往與主食的起源或者作者的個人經曆相關,讓冰冷的文字立刻有瞭人情味。這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機械地抄寫步驟,而更像是一次文化和烹飪的深度對話,讓人在學習技藝的同時,也感受到瞭食物背後承載的生活哲學。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找到一些能讓我從重復的“白米飯/白麵條”循環中解脫齣來的靈感,而這本書確實沒有讓我失望。它最大的亮點在於對傳統主食“再創造”的解讀。例如,書中關於“發酵類主食”的部分,簡直是一部小型技術手冊。作者極其細緻地講解瞭如何控製酵母的活性,不同麵粉吸水性的差異,以及在不同氣壓和濕度下揉麵的調整技巧。我嘗試瞭其中一個“老麵酸湯饅頭”的方子,以往我做的饅頭總是發不起來或者死麵的口感,但這本書裏關於“醒麵”環境的描述,簡直像氣象預報一樣精確,告訴我需要在一個怎樣的溫度和濕度下,讓麵團進行“深呼吸”。最終做齣來的饅頭,不僅帶著微微的天然酸香,而且口感鬆軟到一碰就散,連我那個挑食的孫子都一連吃瞭三個。這種深入到分子層麵的解釋,讓原本看似玄學的烹飪過程,變得科學而可復製,極大地提升瞭我對製作復雜主食的信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