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食物这样吃才安全
定价:29.90元
作者:陶红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1114126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食物这样吃才安全》主要阐述了食品安全知识、食物选购窍门、合理的烹调方式、正确的饮食方法、科学的食物搭配、不同人群的饮食养生、四季膳食原则、吃对食物不生病、常见饮食宜忌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尤其是针对每种饮食都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应对措施,还在每节后归纳出了简洁而实用的“细节提示”,有理有据地忠告人们什么可以吃,怎么吃,什么不可以吃。
目录
前言
章 不可不知的食品安全常识
记得小时候吃得非常简单,就是白面、大米、蔬菜,因此,很少出现食品安全的问题。而现在的社会不断进步,在饮食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却是屡屡出现。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塑化剂等事件层出不穷,让人惶恐不安。
节 什么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是什么东西
第三节 三聚氰胺:以假乱真的“蛋白质”
第四节 作恶多端的塑化剂
第五节 让食品变漂亮的苏丹红
第六节 皮革水解物:比三聚氰胺更可怕
第七节 吊白块:伸向食品的黑手
第八节 硫氰酸钠:食品添加剂中的坏分子
第九节 瘦肉精:“健美猪”的毒源
第二章 选购窍门,食物选择有诀窍
大米、白面是人体基本的能量来源;肉、蛋、奶富含蛋白质、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使生活更上一个台阶;水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让人体更有活力;油、盐、酱、醋更是实现这些美食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要想做出美味的饭菜,必须选用优质的食材。
节 粮食类食品质量鉴别要点
第二节 肉类食品质量鉴别要点
第三节 水产品质量鉴别要点
第四节 蛋类食品质量鉴别要点
第五节 奶制品类食品质量鉴别要点
第六节 豆制品类食品质量鉴别要点
第七节 蔬菜类食品质量鉴别要点
第八节 菌藻类食品质量鉴别要点
第九节 食用油质量鉴别要点
第十节 调味品类食品质量鉴别要点
第三章 合理烹调,让餐桌上的食物更安全
选购好的食材,并不代表在食用的时候就没有安全隐患了,其实,做菜的时候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危险。比如,洗菜时你确定没有残留的农药吗?你知道哪种锅具使用起来更安全吗?你知道怎样保存食用油不容易被氧化吗?为了保证餐桌上的食物更加安全,必须要掌握如何安全合理的烹调。
节 了解烹制方法对健康的影响
第二节 妙招去除蔬菜自身的毒素
第三节 烧烤、油炸食物要少吃
第四节 你知道怎样健康用油吗
第五节 炒菜放盐有讲究
第六节 如何安全地食用味精
第七节 各色锅具,如何使用更安全
第八节 不要带着包装加热食物
第九节 如何烹制鲜美的野菜
第四章 正确吃法,给健康一个安全保障
以前要求的是吃饱就行,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健康的问题。而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吃饱已经成为过去了。现在面临的是如何更加合理、健康地饮食。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平时的饮食中就要注意怎样吃、如何吃、什么该吃、什么应该少吃。
节 一餐应该吃多种食物
第二节 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的真相
第三节 多数水果宜在饭前吃
第四节 “粗茶淡饭”就是健康的饮食
第五节 多吃能清除自由基的食物
第六节 哪些食品不能空腹吃
第七节 用维生素C对付含亚硝胺食品
第八节 含三氯丙醇的酱油吃不得
第九节 教你如何安全放心地吃小龙虾
第五章 饮食搭配,配出美味健康来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这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一句歇后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很喜欢这么吃。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正确,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其实,搭配对饮食来说也非常重要,如果搭配得好,会使身体更加健康;如果搭配不当,就有可能出现食物中毒的现象,严重时还有可能危及生命。
节 蔬菜 水果 鱼:控制血压
第二节 西兰花 番茄:抗癌
第三节 牛奶的食疗搭配
第四节 豆腐巧搭配,营养可增倍
第五节 生熟搭配,健康无忧
第六章 饮食男女,不同人群的饮食养生
养生是现代每个人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加安全、健康是所有人的追求。然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于饮食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孕妇、老人、青少年、男人,这些不同的人群对于养生的方法也不同。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适合自己的养生饮食。
节 羊肉,全家人都适合的进补佳品
第二节 女人要会吃才更美丽
第三节 孕妇怎样吃才能让胎儿更健康
第四节 产妇的饮食应注意什么
第五节 如何科学地喂养婴幼儿
第六节 儿童怎样吃出健康
第七节 青少年的饮食应注意什么
第八节 老年人怎样进行饮食养生
第七章 四季膳食,餐桌上的饮食风景
健康饮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饮食各有不同。春天温补养气,夏天消暑解渴,秋天调养生机,冬天补给热量。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特点,应该根据其特点来进行饮食上的变动。四季膳食搭配要合理,注意饮食的规律。
节 四季膳食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节 春季的饮食原则
第三节 夏季饮食的几大原则
第四节 夏季饮食的几种佳品
第五节 秋季的饮食原则
第六节 对付秋燥上火有绝招
第七节 冬季的饮食原则
第八节 冬季如何进补
第八章 科学饮食,吃对了不生病
生病很大一部分和饮食不当有关系,在平时的生活中乱吃、乱喝,饮食没有一个好的、科学的习惯,这让身体受到很大伤害。豆浆虽好,可是适合每一个人吗?花生的营养丰富,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吃吗?看到喜欢吃的食物就没有节制地吃,不注意科学的饮食习惯,终会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节 饮食有哪些好习惯
第二节 膳食纤维吃多吃少都不好
第三节 酸败的食用油不要吃
第四节 常吃含酰胺的食品危害大
第五节 “好的”食品也不宜多吃
第六节 多吃植物奶油有损健康
第九章 饮食宜忌,了解饮食的雷区
饭前喝汤,胜似药方。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正确的饮食顺序,但是做到的人却很少。在平时吃饭的时候喝汤了,这一天下来一滴水都不喝,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水不可以被汤代替。有些爱美的女性为了,把保健品当做正餐吃。这些都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节 进餐不宜颠倒顺序
第二节 不宜用饮料或汤代替饮用水
第三节 蔬菜不宜腌着吃
第四节 不宜将保健品、营养品当做正餐吃
第五节 不宜暴饮暴食
第六节 睡前不宜饮酒
第七节 多饮咖啡伤健康
第八节 常饮矿泉水不利健康
第十章 饮食健康,会吃药不如会吃菜
生病吃药,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其实,只要人们在吃饭的时候能多加注意一些,有些疾病是可以避免的。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会吃药不如会吃菜,绿叶菜可以将糖尿病拒之门外;便秘者可以多食无花果和蜂蜜;睡眠不好来一碗莲子粥等。
节 吃带来的各种疾病
第二节 “穷人的燕窝”:银耳
第三节 小芒果也能解决大问题
第四节 多吃香菜开胃口
第五节 治疗肠炎食疗实用
第六节 绿叶菜将糖尿病挡在门外
第七节 吃核桃抑制前列腺癌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资深“吃货”兼“家庭主妇”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溯源”和“选择”这两个环节的探讨,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停留在“吃了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这个食物是如何来到我厨房的”。比如,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有机认证的含金量,以及散装食品和预包装食品各自的风险点,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习惯去的菜市场和小超市。作者在描述供应链环节时,那种对细节的关注,让人感到一丝敬畏——原来我们餐桌上的每一口食物,背后都牵扯着如此复杂的生产、运输和监管链条。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信息不对称”这一概念的剖析,指出消费者在信息获取上的劣势,并教我们如何通过细微的观察和提问来弥补这种差距。这种赋予消费者力量感的写作手法,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烹饪指南,更像是一本提升生活质量和安全意识的“公民手册”。读完之后,我出门买菜的步伐都变得更审慎、更有目的性了,不再是盲目跟风,而是带着目的去筛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眼球的,封面色彩明亮,搭配着那种朴实中带着点生活气息的字体,让人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内容肯定很接地气。我本来是冲着“满28包邮”这个噱头进来的,想着能淘到一本实惠又实用的好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量应该不小。翻开目录,各种关于食材采购、储存、烹饪的小技巧赫然在列,看得出作者在生活经验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特别是关于时令蔬菜的挑选那一章节,描述得非常细致,什么藤蔓的颜色、叶片的形状,甚至连触摸起来的质感都有提及,这种深入骨髓的观察力,让人不禁对后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不过,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生怕里面充斥着太多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或者过时的旧观念。毕竟现在食品安全信息更新得太快了,一本真正好的书应该能够平衡传统智慧和现代科学。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邻居在厨房里耐心指导,而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书。这本书的排版也比较舒服,字体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点对于我这种喜欢捧着书边看边做饭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总的来说,初印象是非常积极的,希望接下来的内容能保持这种水准。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毋庸置疑,我买了它之后,家里的厨房操作习惯确实有了不少改变。最明显的是冰箱管理。以前我的冰箱总是塞得满满当当,食物堆叠在一起,找东西费劲,也容易忘记哪个食材放得久了。这本书里关于“冰箱分区存储”的建议非常具体,它明确指出了冷藏室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并建议肉类、熟食、蔬果分别放在哪个隔层,还强调了容器的密封性。按照书里说的重新整理了一遍之后,不仅空间利用率提高了不少,更重要的是,我发现食物的保鲜期确实延长了,浪费明显减少。此外,关于“过期食品”的判断标准,书中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鉴别方法,比如气味、黏液、霉斑的细微区别,这些都是教科书上不会教,但却是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的技能。我甚至把书里关于“处理海鲜”的那一页给打印了出来,贴在了厨房的储物柜上,每次买鱼虾都会对照着看一遍,生怕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立即可用”,而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理论书籍。
评分说实话,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惊喜”和“疑惑”并存的。惊喜在于,它对一些地方性食材的介绍和处理方法非常地道,比如针对特定地区的腌制工艺,那些手法感觉是从祖辈那里传下来的智慧结晶,非常宝贵。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步骤做了一次豆腐乳的制作,细节到位,最终成品味道也相当不错,那种成就感是看网络视频学不来的。但是,让我有些困惑的是,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在深度上显得有些跳跃。比如,它用了一大段篇幅详细解释了农药残留的检测标准和流程,这部分内容详实到几乎可以作为一份技术报告来阅读,信息量巨大,对于只想知道“菜要不要用力搓洗”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略显吃力。紧接着,下一章又轻松地跳到了“如何挑选最好的鸡蛋”,语气又瞬间变得轻松随意。这种巨大的风格反差,让阅读的节奏感有些被打乱。我个人更倾向于一种平稳的、循序渐进的知识铺陈,而不是这种技术细节和生活常识交替出现的结构。不过,也许正是这种包罗万象,才体现了作者想把所有“安全”相关的知识都囊括进来的诚意吧。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怎么说呢,有一种特别的“唠家常”的味道,读起来一点没有阅读压力,仿佛作者就坐在你对面,慢悠悠地跟你掰扯生活的细节。我特别喜欢它对“安全”这个概念的阐释,它没有一味地强调恐慌或者过度清洁,而是用一种非常理性的态度去分析风险。比如,它讲到生熟食物分开处理的必要性时,不是简单地丢出一个“要分开”的口号,而是结合了几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比如切完生肉的砧板如果马上用来切水果,可能带来的微生物转移风险有多高,描述得绘声绘色,让你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这种基于场景的教育方式,比干巴巴的理论说教有效多了。另外,书中对一些常见误区的纠正也很有意思,比如关于“剩菜到底能不能放冰箱过夜”这个问题,它给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温度区间和时间限制,并且解释了背后的微生物生长规律,让我这个以前总是凭感觉办事的人,茅塞顿开。这种将科学原理巧妙地融入日常操作中的处理方式,是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它不是教你如何成为微生物学家,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聪明的家庭主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