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
定价:34.8元
作者:王开东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40774967
字数:27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
全国德育工作专家、苏州中学王开东老师以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例,阐述了以培养独立、自主、健康孩子,与孩子一同成长为核心的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如何学会尊重孩子,如何爱孩子,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为家长提供了精彩案例和具体操作模式。
他告诉你,可能你的孩子还很平凡,但是,只要你的家教方法得当,与孩子一起努力,他就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让自己在孩子成长的现场,你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你修炼如何做一个好爸爸的过程!好孩子这样养成,好爸爸这样练就!
内容提要
本书是苏州中学王开东老师十几年教子心得笔记。王开东是中国语文老师,全国德育工作专家,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曾先后培养出吴敌、李鑫、吕曜晖等多名省市状元。他总结自己二十多年教育实践的精华,提炼出一套父亲家教的成功经验:如何爱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如何指导孩子的阅读和写作,如何提高孩子成绩,并对家教中的疑难问题做了深刻辨析……该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既是一本有用的书,又是一本好看的书;尤其是既有精彩案例,又有具体的操作模式。父母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可能你的孩子也很平凡,但只要家教方法得当,一样可以像王老师一样完善孩子的心灵,提高孩子的核心素养,让孩子从普通走向,从走向。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开东,中国新生代语文老师,全国德育工作专家,苏州市首届教育领军人才,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曾培养出3名省市状元;担任多家杂志封面人物并撰写专栏;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教育教学文章50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应邀赴全国20多个省市讲学100多场,深受家长和学生欢迎。
文摘
让孩子成为一个小书虫
犹太人为了让孩子喜欢阅读,在书上涂上蜜,让小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从骨子里开始喜欢书,喜欢阅读。
这样的书,目前我们还买不到。不过,没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感觉到书是甜的。
我带启元走上阅读之路,就很有可借鉴之处。
启元很小的时候,我就给他买了很多卡片,花花绿绿的图片。启元拿在手里玩,有时候还用嘴咬,弄得到处都是口水。没事,就是给他玩的。
后来,孩子开始看动物世界,一下子对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开始买动物方面的书,疯狂地买,有多少买多少。在我看来,只要孩子喜欢上阅读,教育就算成功了一半。
孩子对动物的喜爱一直延续了好多年,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喜欢动物,也是亲近自然的一种方式。
后来,小启元开始喜欢奥特曼,我又买了很多奥特曼的书,孩子看完了电视,没有看了,就用书来追根刨底。书是拼音版的,既是学习,也是阅读。
再后来,儿子又开始喜欢悬疑侦探小说,我给他买了《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集》《名侦探柯南全集》,孩子埋在书的天地里,沉醉不知归路。
这个时候买书,我全是根据启元的兴趣。也就是说,孩子的阅读首先是兴趣阅读,作为家长首先要保护好孩子阅读的兴趣,并把这种兴趣慢慢培养成习惯。没有阅读习惯,阅读就是空话。
我的导师孙文光先生的做法很特别,他总是买很多书,在家里到处扔,这里几本,那里几本,满地都是书。他们的愿望是,孩子在家里爬过来爬过去,也许某一天,在某一个角落里,孩子因为百无聊赖,随手拿起一本书翻看起来,从此就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的几个孩子都是吃文化饭的。大儿子孙科是安徽一家报纸的主编,女儿王焰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社长,小儿子孙川30岁不到,就在美国获得了双博士学位。
孙老师的阅读培养方式,看似无心自然,实为巧夺天工。
首先是要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兴趣是好的老师,也是促使孩子阅读的大保证。但兴趣阅读常常是随意的、片面的、情绪化的,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经典作品,孩子却不有兴趣。由此看来,阅读仅仅靠兴趣来支撑,长此以往,很难取得良好成效。
因此,家长的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孩子的兴趣,而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在孩子逐渐培养起了阅读习惯之后,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和磨炼,促使孩子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攀升。
启元三年级了,有一天又要买猎奇的书,我知道时候到了,儿子应该从兴趣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了。所以,坚决不让步,而是给他买了曹文轩的《草房子》,儿子气呼呼的,一路上都不理我。
回去的时候,我告诉他:“儿子,书已经买了,你读到20页,如果还是不喜欢,你爸爸马上就把这本书从楼上扔下去。”儿子没办法,硬着头皮,趴在沙发上心不在焉地往下读。
我赶紧离开了,把大大的阅读空间交给孩子。其间,我偷偷地看了看儿子,已经调整好了姿势,读得津津有味。我觉得很不够,又等了一会儿,故意把脚步声弄得很大,出门和儿子说:“20页到了吧,让我把书扔掉吧!”儿子死死把书压在下面,书,我怎么也抢不下来了。
过年的时候,儿子主动和我说:“爸爸,今年过年,我不要压岁钱了,你送我一套曹文轩的书吧。”我欣喜若狂,马上上街,把曹文轩的8本书都买来了。有一天,儿子在看《青铜葵花》时,大颗大颗的泪珠滚滚而下。他还背着我们偷偷揩眼泪,不好意思。
我非常感动,对儿子说:“儿子,就因为你今天的眼泪,我就特别喜欢你。你是一个多么美好多么善良的孩子,如果今年期末考试考得不好,爸爸保证不怪你。”一个善良的孩子,和一个智力超群冷漠的孩子,我肯定要选前者。
后来,有一次,我要去连云港听曹文轩报告,儿子再三叮嘱我,要弄到曹文轩的,还要两个,他要赠送给朋友一个。我和曹文轩说了这个故事,曹老师很高兴,大笔一挥,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我终于完成了儿子交给我的光荣任务。人生还有比完成儿子嘱托更愉快的事吗?
从兴趣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之后,我又巧妙地把儿子的意志阅读又转化为兴趣阅读。下一步,我有意识地开始引导孩子进行经典阅读。而且所有的经典阅读,我们都是全家一起上,我们把亲子阅读和经典阅读结合在一起了。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呢?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通常一个人只有几十年的阅历,很狭小的生活空间,很难支撑人精神世界的大厦,因此,必须借助阅读来丰富心灵,提升精神品格。阅读什么?当然是阅读经典。
由于人类的文明和文化,除了少部分以物化的方式延续下来,更多的是蕴藏在经典作品中。一代一代的人把那个时代的精神,把那个时代的高峰用文字记录下来,所以经典作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并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维生素。
而且经典作品,还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所难以,并能给人永恒持久的魅力。经典作品还能给人关于人类文明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给人丰富深厚的人生体验。另外经典作品中包含着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以及得失荣辱、贫富贵贱、安危穷达、爱恨善恶的深刻思考,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能很好地抚慰和赞助人类单薄的生命。因此在《巴黎圣母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安徒生童话》里面,我们读到了什么是同情,什么是爱心;在《老人与海》中,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坚韧,“人生,不是用来打败的!”更是掷地有声……
经典阅读给人的阅读体验,就像林语堂所言,“是灵魂的壮游”。接受经典,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因此,阅读经典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的佳途径。
在读完曹文轩的作品之后,儿子问我,还有哪些作家和曹文轩一样出名。这个时候,我介绍房龙的《宽容》,法布尔的《昆虫记》。慢慢地引向《鲁滨孙漂流记》《双城记》,到初中的时候,孩子已经开始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静静的顿河》《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经典大部头著作,到了初三,孩子把译林出版社所列出的经典作品,看了三分之二还要多……
一切美好得不可思议,孩子就这样成为一个读书人。从兴趣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功利阅读转向经典阅读,从家庭共读转向一个人探究……
我常常想,这样的阅读经历,对孩子的灵魂产生了多么高贵的影响!孩子明亮的笑声中,包含了巨大的憧憬,对生命的信心、感激和热爱,不管未来的路如何坎坷、崎岖、不平……谁也不会怀疑,启元会变得勇敢、善良、诚实,他会从经典作品中获得营养,他要对得起它,不辜负它!他绝不会堕落,绝不会庸俗,也绝不会随波逐流……
用平常心对待孩子的考试
说我不关心启元的成绩,这不但显得矫情,也不是事实。但我能够克制自己的关心。我了解他的成绩,但从不责怪。偶尔我只是问他,你需要一些帮助吗?启元也从来不需要帮助,他不在乎,也许只是假装不在乎。
好像是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考试,他考得特别烂。回家的时候,眼睛红红的。我和妻子交换了一下眼神,在心里感叹,当一个孩子明白分数的重要时,他的童年就永远失去了。而孩子童年的失去,意味着我们将失去一个可爱的孩子,家里增添了一个苦大仇深的学生。这多么可怕!
我拿过试卷,签好名后,笑着问他,他这个成绩在班级是不是倒数。孩子说,不是倒数,比倒数要高2分。
我说,儿子,你考得不错,你比后一名多出2分呢,但你却是班级里小的孩子。你没上过幼儿园,你只是暂时比他们差,没关系。爸爸相信你,任何时候,无条件地相信你。只要你认真了,爸爸就为你骄傲。认真比分数更重要!
还有,你看,除了成绩,你比其他孩子勇敢多了,打预防针你是个。上次我参加你们的公开课,你个发言,口齿清楚,家长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你还会理财,把自己的钱管理得井井有条。暑假你还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劳动报酬请我们吃冰棒。你还会帮我们烧饭,烧得喷香喷香的。在我们眼里,你就是棒的孩子。
那个晚上,我对启元说,孩子,考试只是检查你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考得好,不会上天堂;考得不好,也不会下。而且,无论你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依然爱你。我们拉钩上吊。很多美好的东西是考试考不出来的,比如你身上的诚实、你的勇敢、你的善良,还有你的坚强。孩子,我对你非常的满意。
孩子一下子破涕为笑。
我只是告诉他,考后一名也没关系,只要事后和我说一声,不会考的现在会了,就一切都OK。
后来,儿子的成绩忽上忽下。有一次考了倒数5名,儿子非常开心,我也很开心。我告诉儿子,因为他这次考得很好,我允许他下一次考得不好。因为考试总是有起有落,这很正常。儿子说,我才不干呢。我不能又掉到坑里去。下次,我还要进步。
但是,下次,儿子果然考得不好,又落下去了。我对儿子说,这就是规律,下一次说不定你又好了。
那以后,在徐丽珍老师的帮助下,儿子的数学越来越好。倒数第3,倒数第8,倒数5,倒数2,倒数7……直到有一天,我们收到一条短信,这条短信,我经常想起,经常感到温暖,那是我们家启元走上人生正轨的个大奖,意义重大。“热烈祝贺王启元同学获得小学应用题大赛名!”我们激动不已,我们欣喜若狂。
晚上儿子回家了,脸上毫无喜色,把书包往一边一扔,就准备逗弄楼下的小猫去。我叫住他:“王启元同学,今天是不是获得了数学比赛的名?”儿子很平静:“是的,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儿子走了,我们打开他的书包,看到了满分的试卷,还看到了一个木头的漂亮笔架,明显是奖品。但儿子根本没把奖品放在眼里,甚至都懒得告诉我们。我觉得,这才是对待荣誉的好办法。
据说,有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个朋友来做客,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一枚奖章。朋友很吃惊,忙问居里夫人:“你应该知道,一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你怎么能把它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说:“我正是想要让孩子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后来,我也常常反思,儿子为什么能够那么看淡荣誉?是不是我从来都没有在意他的成绩,所以对于好成绩他也能正确对待?这样的孩子,永远不会被分数绑架。这是我们的意外之喜。
有一段时间,我在学校,好几天没看见儿子了,很偶然地在操场上看见了他。
“儿子,好长时间没有看见你了,近在干吗呢?”
儿子诡秘地一笑,“在看《笑傲江湖》,已经看得差不多了。”
“好家伙,老爸可告诉过你,武侠不可不看,但要适可而止。”
“知道,我不想看,马上就会停的。”
“近有没有考试,考得怎么样啊?”
儿子挠了挠脑袋,不想回答……
“嗯什么呀,可以考得不好,没关系的。”
“考了数学。”
“考得怎么样?”
“班里只有一个100分。”
“我不关心几个100分,我问你考了多少分?”
“100分。”
我默然无语。
“走啦!”儿子夹着书扬长而去。
好家伙,敢放我的鸽子了,这就是我儿子,说话常常希区柯克。真的,当我们不在意孩子成绩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意外之喜。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踏破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真是至理名言。
对于孩子的成绩,我的观点是:
,要适当上心。要让孩子知道,你对成绩是在意的,但比较孩子的成长,你更在意他的成长。
第二,要学会等待。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每天都努力,每天都学有所获就够了。
第三,要善于鼓励。鼓励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要发掘出孩子真正的闪光点。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有一位的物理学家,上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他的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让他好好学物理。学生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老师特别聪明,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学生一想我随便画个钩就能及格,很容易,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次考试考了28分。
虽然只有28分,老师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因为还是不及格的分数。这个老师真聪明,她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20分,就是这个同学。老师把所有同学两次考试的分数差写在黑板上,问了个问题:“哪个同学进步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进步了20分。
这种鼓励方式不但没有侮辱色彩,而且有很大的激励色彩。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他想无论我考到48、68还是88都是全班进步大的,我有无数进步的空间。
老师做了件聪明的事情,孩子就觉得有广阔进步的空间,从此这个孩子就喜欢上了物理,并终成为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之一。这一切不是空洞鼓励带来的作用,而是善于鼓励才拥有的神奇。
……
序言
在翻阅这本书的片段时,我被它独特的视角深深吸引。它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指导”我们如何做父亲,而是以一种平等、甚至带着些许自嘲的口吻,剖析了“父亲”这个身份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与成长。我特别欣赏这种“坦诚”,不回避问题,不粉饰太平,直接触及了许多父亲们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挣扎。谁说父亲就一定得是全知全能的?谁说父亲就不能有疲惫、有焦虑?这本书似乎在试图打破这些固有的标签,重新定义“父亲”的内涵。它没有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属于自己的育儿方式,去拥抱在过程中出现的那些不完美。我感觉,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自我的对话,一次对父爱本质的追寻。它让我意识到,成为一个好爸爸,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调整、并且充满爱的过程。那些关于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理解孩子的需求、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探讨,都充满了智慧与温情。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份及时雨。我一直认为,成为父母,尤其是成为父亲,更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冒险”,没有预科,没有彩排,只能硬着头皮上。社会对母亲的关注和讨论似乎总是多一些,而父亲这个角色,常常被框定在“严父”或者“经济支柱”的刻板印象里,却忽略了他们同样会有迷茫、会需要学习、会渴望理解。王开东这个名字,在我印象中,已经与一些深刻的思考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对这本书抱有很高的期待。我猜想,它不会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或者一位和你一样正在摸索的朋友,用真诚的笔触,分享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我想象着书里会充斥着那些真实的生活细节,也许是第一次换尿布的狼狈,也许是哄睡时哼唱的跑调摇篮曲,也许是孩子一个不经意的微笑带来的巨大慰藉。这些点滴,汇聚起来,才是一个父亲最生动的画像。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或者说帮助所有正在成为或者已经成为父亲的人,找到面对挑战的勇气,找到在育儿过程中自我成长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找到与孩子建立深刻情感联结的智慧。
评分这是一本读来令人心头一暖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书名就足以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这句话道出了太多为人父者的真实心声。我们好像是被突然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舞台,手里什么都没准备,就被要求立刻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那些曾经的洒脱自在,那些曾经的自我世界,仿佛都在孩子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中,被悄然改写。书中探讨的,想必不会是那些刻板的育儿手册里冰冷的条条框框,而是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的情感连接。它或许会讲述那些笨拙的尝试,那些无声的付出,那些在深夜里疲惫却又满足的时刻。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种理解,一种共鸣,一种哪怕是微小的启示,让我知道,在这个充满未知的奶爸旅程中,我并不孤单,那些手足无措的瞬间,那些偶尔的沮丧,都是成长的一部分,都是爱在发酵的证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看看那些关于“爸爸”这个词背后,隐藏的温柔与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许多身处“新手奶爸”阶段或者即将为人父的男性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一直认为,育儿这件事,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家庭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父亲的积极参与。然而,社会上关于母亲角色的讨论和支持相对较多,而父亲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却往往被忽视。这本书的题目就非常有共鸣性,它直接道出了“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这个事实,暗示着它将要探讨的,不是一些陈旧的、刻板的育儿理论,而是更接地气、更贴近真实生活的经验与感悟。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建立父子/父女之间独特的情感连接的实用方法,如何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这个全新的身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以及其他的父亲们,卸下不必要的压力,用更轻松、更愉快的心态去迎接和拥抱父爱带来的责任与美好。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脑海里立刻闪过无数个关于“爸爸”的画面,有我自己的父亲,也有我作为父亲的经历。这本书似乎直接点破了一个普遍的、却又常常被忽略的事实:我们并没有自带一套“父亲说明书”。从一个普通的男人,到一个父亲,这中间的转变是巨大的,也是充满了摸索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父爱在这个时代的变化,以及父亲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新角色。它不会仅仅停留在泛泛而谈的道理层面,而是会去挖掘那些藏在生活琐碎背后的情感逻辑。我想象着,书中会有许多鲜活的案例,或许是一些父亲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以及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化解。这种真实的分享,远比那些空洞的说教来得有力量。它或许会鼓励我们放下不必要的包袱,用更开放、更灵活的心态去迎接挑战,去享受育儿的乐趣,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负担。这本书,很有可能成为一本能够与读者产生深度共鸣的“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