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日常素食的科学选用:绿色食品
定价:23.00元
作者:刘永昌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01
ISBN:97871170587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吃,向来都是个有滋有味的话题。从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美味珍馐,继而又开始关心怎样吃才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补得科学,吃得安全。而今天面对化学药品滥用成灾,食品添加剂以假乱真,过量色素在人体内蓄积,食品的污染与安全问题已经向人们敲响警钟,21世纪人们吃什么?好的回答是吃绿色食品。
    古今中外大量科学研究说明,绿色食品就是营养食品,就是保健食品,就是长寿食品。若您想健康长寿,请详阅本书。本书所介绍的常用绿色食品的营养成分、药用功效、科学搭配和食用方法将使您吃出健康与长寿。
目录
绿色食品趣谈
部分 无公害粮食的营养成分、食用、药用及食疗配方
 一、小麦 
  1 营养成分 
  2 食用方法 
  3 药用功能 
  4 食疗配方
   (1)治疗失眠的小麦配方
   (2)治疗自汗及盗汗的小麦配方
   (3)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小麦配方
   (4)治疗美尼尔综合征的小麦配方
   (5)治疗癔病及癫痫的小麦配方
   (6)治疗妇女经前期紧张症的小麦配方
   (7)治疗冠心病的小麦配方
   (8)治疗贫血的小麦粉配方
   (9)治疗食欲不振的小麦粉配方
   (10)治疗胃脘疼痛的面粉配方
   (11)治疗中风的小麦粉配方
   (12)治疗疔疮、痈疽的小麦配方
   (13)治疗软组织损伤的面粉配方
   (14)治疗小儿疳积的面粉配方
   (15)治疗小儿夜啼的小麦配方
   (16)治疗小儿遗尿症的面粉配方
   (17)治疗小儿佝偻病的面粉配方
   (18)治疗小儿多动症的面粉配方
   (19)治疗小儿智力发育不良的面粉配方
   (20)治疗小儿盗汗的小麦配方
   (21)治疗小儿口腔炎的面粉配方
 二、大麦 
  1 营养成分 
  2 食用方法 
  3 药用功能 
  4 食疗配方 
   (1)治疗消化不良的大麦芽配方 
   (2)治疗肝病的大麦芽配方 
   (3)治疗腹胀水肿的大麦配方 
   (4)治疗神经衰弱头痛的大麦配方 
   (5)治疗哮喘的大麦芽配方 
   (6)治疗高脂血症的大麦配方 
   (7)治疗紫斑的大麦配方 
   (8)治疗甲亢的大麦配方 
   (9)治疗小儿疳积的大麦芽配方
……
第二部分 无公害瓜类蔬菜的营养成分、食用药用及食疗配方
第三部分 无公害蔬菜类的营养成分、食用、药用及食疗配方
第四部分 无公害特类蔬菜的营养成分、食用、药用及食疗配方
第五部分 无公害水果类的营养成分、食用、药用及食疗配方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其实是相当高的,冲着“科学选用”这几个字去的,以为能读到一些关于特定食材功能性成分的最新研究进展,或者是一些跨文化素食实践的对比分析。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述风格偏向于一种非常保守和审慎的健康指南模式。举个例子,在讨论“植物蛋白的互补性”时,它只是简单地重申了“豆类搭配谷物”的传统说法,却没有深入挖掘现代食品科学中关于氨基酸评分和生物利用率的更精细化数据。这让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上世纪末的健康手册,缺少了近年来营养学领域涌现出的许多新颖观点。尤其是关于“绿色食品”这个概念的界定,书中似乎也只是停留在农残和有机认证的层面,没有触及到可持续农业和环境伦理学对素食选择的影响,这对于关注全方位健康的现代读者来说,是一个明显的缺憾。整体的阅读体验是平稳的,但少了那么一丝让人眼前一亮的、能真正改变我日常饮食决策的“科学洞察力”,更像是一本合格的、但非卓越的参考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上,看得出编辑下了不少功夫试图将其组织得条理分明,但这种过于工整的结构反而削弱了阅读的流畅性。前几章铺垫了大量的营养学背景,虽然严谨,但对于追求效率的现代读者来说,节奏显得有些拖沓。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进入到真正关于“素食”具体操作的部分。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对一些常见素食替代品的评价略显武断,缺乏多角度的论证。比如,对于发酵食品的处理,它仅仅提到了益生菌的好处,但对于某些传统发酵过程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或个体耐受性的差异,讨论得不够深入。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具批判性思维的写作态度,而不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好,那个也很好”的清单。书中的图表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关键数据表格设计得不够直观,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对于一本强调“科学”的书来说,无疑是设计上的失误。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份官方的、安全范围内的指导方针,而不是一本激发思考的、具有探索精神的专业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柔和的绿色调,让人一看就觉得很清新,很符合“绿色食品”这个主题。不过,拿到手里翻了翻,发现内容上似乎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普及,而不是我期待的那种深入的、有实证支撑的“科学选用”的探讨。比如,它花了不少篇幅介绍维生素、矿物质这些宏量营养素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在很多健康读物里都能找到,算是中规中功的科普,但对于一个已经对素食有些了解的读者来说,就显得有些冗余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针对不同人群(比如运动员、孕妇或者老年人)如何科学地搭配素食食谱,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营养学常识。总而言之,如果想入门了解素食的基本营养构成,这本书或许可以作为初步的参考,但若想在“科学选用”上得到进阶的指导,这本书提供的深度显然是不够的,感觉像是大学基础课的教材,知识点全面但缺乏实操性和创新见解。包装的质感摸起来还算扎实,纸张的印刷也清晰,这点值得肯定,毕竟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书,质量上是有保障的,只是内容上的“干货”密度,略微稀释了一些我的期待值。
评分从一个资深素食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作为“基础文献”的定位上,而非“前沿指南”。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似乎都停留在较早的年份,对于近五年内关于肠道微生物组与素食、植物性饮食对慢性病影响的突破性研究,几乎没有提及。这使得“科学选用”的落脚点显得有些过时。例如,在讨论铁的吸收问题时,作者强调了维生素C的协同作用,这是正确的,但并没有深入探讨PH值、植酸盐螯合机制在实际烹饪中如何被精准调控以最大化生物利用率。这种对细节的把握缺失,使得对于追求极致健康效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它更像是给刚刚决定转为素食的人准备的“免错指南”,确保他们不会因为营养缺乏而生病,而不是帮助他们优化和提升现有饮食结构的那种深度工具书。书的装帧很厚实,这让人感觉内容量很大,但实际翻阅下来,真正有价值的新信息量其实是比较分散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其的“官方化”和“去个性化”。通篇下来,几乎没有感受到作者个人的情感投入或者生动的案例分析来辅助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所有信息都以一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的方式呈现,缺乏说服力强的实际生活案例来佐证其论点。比如,介绍如何通过植物性饮食改善心血管健康时,如果能穿插几个追踪时间较长的临床研究案例或者真实改善的故事,读者会更容易接受和内化这些知识。但在这里,它只是干巴巴地罗列了需要摄入的营养素范围。此外,对于“绿色食品”的定义,书中似乎也陷入了某种程度的循环论证,没有清晰地勾勒出消费者在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标签时,应采取何种科学的筛选标准。读完之后,我并没有得到一个清晰的行动路线图,更多的是一种知识上的知晓,缺乏那种被激励起来去实践的动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完成了一项学术任务,而不是享受了一次知识的探索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