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素食的科学选用:绿色食品 9787117058759 人民卫生出版社

日常素食的科学选用:绿色食品 9787117058759 人民卫生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永昌 著
图书标签:
  • 素食
  • 健康饮食
  • 营养学
  • 绿色食品
  • 膳食
  • 食谱
  • 植物性饮食
  • 食品科学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日常饮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58759
商品编码:300484276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日常素食的科学选用:绿色食品

定价:23.00元

作者:刘永昌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01

ISBN:97871170587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吃,向来都是个有滋有味的话题。从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美味珍馐,继而又开始关心怎样吃才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补得科学,吃得安全。而今天面对化学药品滥用成灾,食品添加剂以假乱真,过量色素在人体内蓄积,食品的污染与安全问题已经向人们敲响警钟,21世纪人们吃什么?好的回答是吃绿色食品。
古今中外大量科学研究说明,绿色食品就是营养食品,就是保健食品,就是长寿食品。若您想健康长寿,请详阅本书。本书所介绍的常用绿色食品的营养成分、药用功效、科学搭配和食用方法将使您吃出健康与长寿。

目录


绿色食品趣谈
部分 无公害粮食的营养成分、食用、药用及食疗配方
 一、小麦
  1 营养成分
  2 食用方法
  3 药用功能
  4 食疗配方
   (1)治疗失眠的小麦配方
   (2)治疗自汗及盗汗的小麦配方
   (3)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小麦配方
   (4)治疗美尼尔综合征的小麦配方
   (5)治疗癔病及癫痫的小麦配方
   (6)治疗妇女经前期紧张症的小麦配方
   (7)治疗冠心病的小麦配方
   (8)治疗贫血的小麦粉配方
   (9)治疗食欲不振的小麦粉配方
   (10)治疗胃脘疼痛的面粉配方
   (11)治疗中风的小麦粉配方
   (12)治疗疔疮、痈疽的小麦配方
   (13)治疗软组织损伤的面粉配方
   (14)治疗小儿疳积的面粉配方
   (15)治疗小儿夜啼的小麦配方
   (16)治疗小儿遗尿症的面粉配方
   (17)治疗小儿佝偻病的面粉配方
   (18)治疗小儿多动症的面粉配方
   (19)治疗小儿智力发育不良的面粉配方
   (20)治疗小儿盗汗的小麦配方
   (21)治疗小儿口腔炎的面粉配方
 二、大麦
  1 营养成分
  2 食用方法
  3 药用功能
  4 食疗配方
   (1)治疗消化不良的大麦芽配方
   (2)治疗肝病的大麦芽配方
   (3)治疗腹胀水肿的大麦配方
   (4)治疗神经衰弱头痛的大麦配方
   (5)治疗哮喘的大麦芽配方
   (6)治疗高脂血症的大麦配方
   (7)治疗紫斑的大麦配方
   (8)治疗甲亢的大麦配方
   (9)治疗小儿疳积的大麦芽配方
……
第二部分 无公害瓜类蔬菜的营养成分、食用药用及食疗配方
第三部分 无公害蔬菜类的营养成分、食用、药用及食疗配方
第四部分 无公害特类蔬菜的营养成分、食用、药用及食疗配方
第五部分 无公害水果类的营养成分、食用、药用及食疗配方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系统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的图书简介,旨在探讨复杂系统思维如何重塑组织结构、决策流程与战略规划。 --- 图书名称:复杂巨系统:现代组织效能的重构与进化 ISBN: [此处为虚构ISBN,例如:978-7-5086-9876-5] 出版社: [此处为虚构出版社,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 字数: 约1500字 --- 图书简介:复杂巨系统:现代组织效能的重构与进化 导言:超越线性思维的时代呼唤 在信息爆炸、全球互联的今天,任何一个现代组织——无论是跨国企业、政府机构还是大型科研联合体——都已不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而是典型的“复杂巨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AS)。这些系统内部充满了非线性和反馈回路,其整体行为往往无法由其部分行为简单加总得出。传统的、基于工业时代线性思维的管理学理论,如泰勒的科学管理或早期的大厦结构理论,已然无法有效应对由技术颠覆、市场剧变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 《复杂巨系统:现代组织效能的重构与进化》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深入剖析了系统科学、控制论、混沌理论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在组织管理领域中的前沿应用,旨在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一套全新的、适应性强的思维框架与实践工具。 第一部分: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与组织映射 本书的开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作者首先梳理了复杂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涌现性(Emergence)、临界点(Tipping Points)和吸引子(Attractors)。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我们清晰地将这些抽象概念映射到现实的组织场景中: 从层级到网络: 组织结构不再被视为金字塔,而是动态的网络节点。本书探讨了如何识别网络中的关键枢纽(Hubs)和桥梁(Bridges),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工具来优化信息流和资源分配,避免“信息孤岛”和“决策瓶颈”。 边界的消融与模糊: 现代组织与供应商、客户乃至竞争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形成了“生态系统”。我们深入分析了如何管理跨边界的知识共享、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共生关系的建立,确保系统整体的鲁棒性而非局部的最大化收益。 适应性与韧性(Resilience): 组织不再追求静态的“最优解”,而是追求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存活并学习的能力。书中引入了“韧性工程”的概念,阐述如何通过冗余设计、多样性策略以及快速反馈机制来增强系统抵御黑天鹅事件的能力。 第二部分:决策机制的重构:从控制到激发 传统的管理侧重于自上而下的精确控制。然而,在复杂系统中,由于“蝴蝶效应”的存在,微小的干预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巨大后果。本书的核心贡献之一在于提出了“激发式管理”的新范式。 最小化干预原则: 作者倡导运用“足够好”(Good Enough)的原则,在关键的“控制参数”上进行精确调节,而非试图微观管理每一个环节。这包括设定清晰的使命愿景(宏观约束)、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能量输入)以及保障信息通道的畅通(反馈机制)。 混沌中的秩序: 针对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相空间分析来识别组织行为的稳定区域和不稳定区域。通过在系统的“边缘地带”进行小规模、低成本的“实验”与“试错”,组织可以捕捉到尚未显现的创新机会,实现“在边界上跳舞”。 集体智慧的涌现: 摒弃了少数精英决策的模式,本书详细论证了如何设计激励机制和沟通平台,以促进分布式决策的质量。内容涵盖了群体极化(Groupthink)的规避策略,以及利用博弈论模型来平衡个体理性与集体最优之间的张力。 第三部分:组织进化与动态平衡 复杂系统永不静止,它们处于持续的“耗散”与“重建”之中。本书聚焦于如何引导组织实现健康的“进化”而非简单的“增长”。 耗散结构的应用: 借鉴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书中解释了组织如何通过不断吸收外部“负熵”(如新知识、人才、技术)来维持其低熵状态(即高效率运作)。管理者的核心职责转变为确保组织有足够的“能量流”和“开放性”以防止系统陷入僵化和热寂。 反馈回路的精细化设计: 书中对正反馈(加速器)和负反馈(稳定器)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重点探讨了如何设计精妙的“负反馈抑制器”,以防止组织在成功时过度自信导致的系统失稳(如盲目扩张),并如何巧妙地利用“正反馈循环”来快速放大早期成功的创新项目。 知识的迭代与记忆: 组织学习被视为系统信息处理能力的关键指标。本书提出了“结构性记忆”的概念,探讨如何通过流程固化、标准化的知识库以及跨代际的人才轮换,确保组织的学习成果不因人员变动而轻易丢失,从而实现知识的积累性进化。 结论:面向未来的系统化领导力 《复杂巨系统:现代组织效能的重构与进化》不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部实用的领导力手册。它要求管理者从“工程师”的心态转变为“生态学家”的心态,理解组织的内在生命力,尊重涌现的规律,并专注于构建一个能够自我修复、自我优化的环境。掌握系统思维,是现代组织在瞬息万变的全球格局中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本书将为所有致力于提升组织适应性、追求卓越效能的领导者提供灯塔指引。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其实是相当高的,冲着“科学选用”这几个字去的,以为能读到一些关于特定食材功能性成分的最新研究进展,或者是一些跨文化素食实践的对比分析。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述风格偏向于一种非常保守和审慎的健康指南模式。举个例子,在讨论“植物蛋白的互补性”时,它只是简单地重申了“豆类搭配谷物”的传统说法,却没有深入挖掘现代食品科学中关于氨基酸评分和生物利用率的更精细化数据。这让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上世纪末的健康手册,缺少了近年来营养学领域涌现出的许多新颖观点。尤其是关于“绿色食品”这个概念的界定,书中似乎也只是停留在农残和有机认证的层面,没有触及到可持续农业和环境伦理学对素食选择的影响,这对于关注全方位健康的现代读者来说,是一个明显的缺憾。整体的阅读体验是平稳的,但少了那么一丝让人眼前一亮的、能真正改变我日常饮食决策的“科学洞察力”,更像是一本合格的、但非卓越的参考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上,看得出编辑下了不少功夫试图将其组织得条理分明,但这种过于工整的结构反而削弱了阅读的流畅性。前几章铺垫了大量的营养学背景,虽然严谨,但对于追求效率的现代读者来说,节奏显得有些拖沓。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进入到真正关于“素食”具体操作的部分。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对一些常见素食替代品的评价略显武断,缺乏多角度的论证。比如,对于发酵食品的处理,它仅仅提到了益生菌的好处,但对于某些传统发酵过程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或个体耐受性的差异,讨论得不够深入。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具批判性思维的写作态度,而不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好,那个也很好”的清单。书中的图表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关键数据表格设计得不够直观,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对于一本强调“科学”的书来说,无疑是设计上的失误。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份官方的、安全范围内的指导方针,而不是一本激发思考的、具有探索精神的专业书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柔和的绿色调,让人一看就觉得很清新,很符合“绿色食品”这个主题。不过,拿到手里翻了翻,发现内容上似乎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普及,而不是我期待的那种深入的、有实证支撑的“科学选用”的探讨。比如,它花了不少篇幅介绍维生素、矿物质这些宏量营养素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在很多健康读物里都能找到,算是中规中功的科普,但对于一个已经对素食有些了解的读者来说,就显得有些冗余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针对不同人群(比如运动员、孕妇或者老年人)如何科学地搭配素食食谱,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营养学常识。总而言之,如果想入门了解素食的基本营养构成,这本书或许可以作为初步的参考,但若想在“科学选用”上得到进阶的指导,这本书提供的深度显然是不够的,感觉像是大学基础课的教材,知识点全面但缺乏实操性和创新见解。包装的质感摸起来还算扎实,纸张的印刷也清晰,这点值得肯定,毕竟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书,质量上是有保障的,只是内容上的“干货”密度,略微稀释了一些我的期待值。

评分

从一个资深素食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作为“基础文献”的定位上,而非“前沿指南”。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似乎都停留在较早的年份,对于近五年内关于肠道微生物组与素食、植物性饮食对慢性病影响的突破性研究,几乎没有提及。这使得“科学选用”的落脚点显得有些过时。例如,在讨论铁的吸收问题时,作者强调了维生素C的协同作用,这是正确的,但并没有深入探讨PH值、植酸盐螯合机制在实际烹饪中如何被精准调控以最大化生物利用率。这种对细节的把握缺失,使得对于追求极致健康效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它更像是给刚刚决定转为素食的人准备的“免错指南”,确保他们不会因为营养缺乏而生病,而不是帮助他们优化和提升现有饮食结构的那种深度工具书。书的装帧很厚实,这让人感觉内容量很大,但实际翻阅下来,真正有价值的新信息量其实是比较分散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其的“官方化”和“去个性化”。通篇下来,几乎没有感受到作者个人的情感投入或者生动的案例分析来辅助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所有信息都以一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的方式呈现,缺乏说服力强的实际生活案例来佐证其论点。比如,介绍如何通过植物性饮食改善心血管健康时,如果能穿插几个追踪时间较长的临床研究案例或者真实改善的故事,读者会更容易接受和内化这些知识。但在这里,它只是干巴巴地罗列了需要摄入的营养素范围。此外,对于“绿色食品”的定义,书中似乎也陷入了某种程度的循环论证,没有清晰地勾勒出消费者在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标签时,应采取何种科学的筛选标准。读完之后,我并没有得到一个清晰的行动路线图,更多的是一种知识上的知晓,缺乏那种被激励起来去实践的动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完成了一项学术任务,而不是享受了一次知识的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