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今观 饮膳正要 9787553781105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古法今观 饮膳正要 9787553781105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元] 忽思慧,庄展鑫 著
图书标签:
  • 饮膳
  • 食疗
  • 中医养生
  • 传统文化
  • 膳食
  • 健康
  • 养生
  • 食谱
  • 古籍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81105
商品编码:3004881415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法今观 饮膳正要

定价:108.00元

作者: 忽思慧,庄展鑫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53781105

字数:

页码:4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营养养生,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长寿。“盛世食药膳,国宁人康健”,进食药膳是许多人追求健康的选择。然而新时期的药膳,只是沿用个别古代膳方,体系不赡,有些甚至尚未达到古人的药膳食用水平。《饮膳正要》是元代忽思慧所作的一部膳食专著,对当世意义显著,它能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药膳的药用性和食用性,掌握药膳的食用方法和规律,让民众的药膳服食更科学更有效。n
  《饮膳正要》继承了中国传统养生观念,注重守中的养生特色;注重食养,讲究创新的烹饪特色;保存药膳食疗资料,发展药膳食疗医学;重视食药的毒副作用及其配伍禁忌;反映元代蒙古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补充本草的不足;保存部分有价值的史料。原典中对一些食材的性能未能完全介绍,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迷信的色彩,本书编译者把这些不足均以现代的知识补充完善,可以让读者更全面的学习到如果利用食材养生健体!n
n

内容提要


《饮膳正要》一书为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的一部营养学专著,全书共三卷: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讲的是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该书记载药膳方和食疗方非常丰富,特别注重阐述各种饮撰的性味与滋补作用,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还具体阐发了饮食卫生,营养疗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为我国现存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疗专书,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古代食谱。n
  本书《古法今观——中国古代科技名著新编饮膳正要》除了保留典籍原貌,更加入了注释和译文,把原典中晦涩难懂的内容进行了现代文的翻译,使读者能够无障碍的轻松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现代营养学知识,把古时一些囿于条件限制未能全面了解的知识和错误的观念进行了全面正确的阐述,使读者既能了解古人对食物营养的追寻,更能利用更先进的手段寻找出替代品和更优化的食品,使营养学知识更丰富,更能为今人强身健体、驱除疾病所用。n
  本书加入了大量精美插图,采用四色印刷,模块化排版,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使人对书中的知识印象深刻,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合理膳食,益寿延年。n
n

目录


作者介绍


忽思慧,元朝人,长期担任宫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廷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加之他重视食疗与食补的研定与实践,因此得以有条件将元文宗以前历朝宫廷的食疗经验加以及时总结整理,并继承前代本草著作与名医经验中的食疗学成就,汲取当时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食疗经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编撰成了营养学名著《饮膳正要》一书。n
n
  庄展鑫,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中医专业),后攻读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方剂学专业),在《内蒙古中医药杂志》发表论文“《医林改错》现代研究概况”;在《中医药临床杂志》发表“方向明验方平喘宁治疗冷哮机制阐释”。现工作于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临床经验丰富。拥有国家中医执业医师、国家执业药师考试证书。n

文摘


序言


景泰本御制《饮膳正要》序 029n
景泰本虞集奉敕序 031n
进书表 033n
原书引言 035n
卷一 037n
01三皇圣纪 037n
02养生避忌 042n
03妊娠食忌 049n
04乳母食忌 051n
05初生儿时 053n
06饮酒避忌 055n
07聚珍异馔 060n
卷二 128n
01诸般汤煎 128n
02诸水 168n
03神仙服食 170n
04四时所宜 193n
05五味偏走 197n
06食疗诸病 200n
07服药食忌 239n
08食物利害 242n
09食物相反 246n
10食物中毒 250n
卷三 255n
米谷品 255n
兽品 293n
禽品 335n
鱼品 355n
果品 373n
菜品 402n
料物性味 439n
n


《烟火人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流变与传承》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绵延数千年的演变轨迹,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地域特色与烹饪技艺交织融合的宏大图景。我们不着眼于某一部具体的食谱汇编,而是致力于剖析“吃”这一人类基本需求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一种精妙的艺术形式,以及一种维系社会伦理的载体。 第一编:上古遗风与文明的初啼——饮食的源头与早期形态 本篇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借助考古发现与文献残篇,重构早期先民对食物的认知与利用。重点探讨了“五谷”的驯化历程及其对早期农业社会的决定性影响。从《神农本草经》中隐约可见的药食同源思想,到周代“礼乐食典”中对饮食等级的森严规定,本书细致描摹了饮食如何在早期中华文明中被纳入社会规范与政治哲学的范畴。 火的驯化与烹饪的诞生: 分析烧烤、泔煮等原始烹饪方式的出现,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营养结构和社交模式。 “八珍”的雏形: 探讨先秦时期对山珍海味的初步追求,以及“羹”与“醴”在祭祀与贵族宴饮中的核心地位。 礼制下的餐桌伦理: 阐述《周礼》《仪礼》中对食具、座次、进食顺序的详尽规定,揭示饮食如何成为区分贵贱、划分阶层的工具。 第二编:秦汉磅礴与隋唐盛世——南北交融与饮食的拓展 秦汉的统一奠定了中华饮食在地域上的初步融合基础。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胡饼、葡萄酒等外来食材与烹饪手法开始渗入中原腹地。隋唐时期,国力鼎盛,饮食文化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期,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厨房之中。 “胡化”的痕迹: 探讨西域传入的芝麻、核桃、洋葱等对汉代及魏晋南北朝饮食结构的影响,以及面食制作技艺的飞速发展。 长安食肆的繁华景象: 基于唐代笔记小说,复原了长安城内坊市中琳琅满目的餐馆、酒肆景象,描绘了市民阶层饮食文化的勃兴。 茶道的萌芽与发展: 卢仝《七碗茶歌》等文字的出现,标志着饮品开始从单纯的解渴向精神享受转化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编:宋元变革与文人雅趣——精细化与地方风味的崛起 宋代是中国社会生活精致化的一个缩影,饮食文化亦不例外。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食材流通更为便利,烹饪技艺趋于细腻,各类地方风味开始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元代的游牧文化也为中原饮食带来新的冲击。 宋代“点心”的艺术: 详述宋人对糕点、茶食的极致追求,分析其造型、色彩、口味的创新,以及“早点”“午餐”“下饭”等用餐时间概念的初步形成。 官府菜与文人宴集: 研究苏轼、欧阳修等文人在诗词中留下的餐饮记录,探究士大夫阶层如何将生活情趣融入宴席设计之中。 元代马背上的风味: 考察蒙古饮食习惯,如乳制品和炙烤技术对当时饮食风俗的渗透与影响。 第四编:明清集大成——烹饪体系的成熟与南北菜系的定型 明清两代是传统中餐技法、理论体系最终定型并达到集大成的时期。食谱典籍大量涌现,烹饪哲学得到系统阐述,南北方菜系的地域风格也逐渐清晰。 四大名著之外的饮食脉络: 深入分析《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中对日常饮食、节日宴席的细致描摹,揭示明清社会各阶层的真实食相。 高超的刀工与火候的哲学: 探讨明代烹饪理论对“火候的掌控”的深入理解,以及由此催生的复杂技法,如蒸、煨、焖的成熟应用。 地方菜系的地理基础: 剖析地域气候、物产如何促成了鲁菜的咸鲜大气、川菜的麻辣鲜香、粤菜的清淡本味等风格的形成,而非仅仅是某几本菜谱的简单罗列。 结语:传统饮食文化的当代回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近现代,探讨在西方饮食思潮冲击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如何坚守其核心价值,以及在当代如何通过“健康”、“养生”等概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们旨在让读者理解,每一道家常菜肴背后,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自然、对生命、对和谐生活的不懈追求。本书是一部关于“吃”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生动侧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我更像是一个忙碌的都市白领,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自己和家人准备既美味又健康的餐食。因此,我非常看重这本书的“可操作性指数”。那些需要耗费数日准备、动用稀有器具的古法,我可能只能望而却步。我更青睐那些能通过日常采购就能轻松获得的食材,以及步骤清晰、耗时合理的烹饪流程。如果书中能为每道食谱设置一个“难度等级”或“准备时间估算”,那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工具。此外,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速成版”的建议,比如,如何在工作日晚上快速制作出具有养生功效的简餐,这将大大提高我翻阅和实践的频率。一本好的生活类书籍,其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它被使用的次数上,如果它只是躺在书架上供人欣赏,那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评分

我对于出版社的选择也稍微留意了一下,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这让我对书籍的装帧和内容的严谨性有了更高的期待。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书籍,通常在资料的考证和排版布局上会更注重逻辑性和准确性。我期待这本书在呈现“古法”时,不会为了追求所谓的“神秘感”而模糊掉关键信息,而是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去解读古人的经验。例如,在介绍某味药材的功效时,如果能简要地对比一下传统中医的认识与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那将极大地增强说服力。同时,在现代食谱的改编部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审慎的平衡,而不是盲目地用工业化产品替代传统原料。比如,如果古法要求使用某种特定的发酵物,现代版本是否提供了可靠的替代方案,或者明确指出哪些部分是绝对不能妥协的。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对科学精神的坚持,是区分一本优秀与平庸的“古今结合”类书籍的关键所在。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最希望看到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烟火气,而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我个人对那种讲故事的方式情有独钟,比如,书中能否穿插一些关于这些食方背后的历史轶事?想象一下,在某个寒冷的冬夜,某位古代名士是如何依赖书中的某道药膳来调理身心的,这种场景感的描绘,远比单纯的配料清单来得吸引人。我希望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古法”时所倾注的热情,那种对传统文化深沉的爱恋,而不是仅仅把它们当作需要被“现代化”的对象来解构。更进一步说,如果作者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或大厨一样,在每道食谱旁,加上几句带着个人体悟的点评,指出“此方适合哪种体质的人群在什么时节食用”,那就太棒了。这种个性化的指导,才是真正体现了“饮膳正要”的精髓——因人而异,因时而宜。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超越了普通的烹饪书范畴,成了一本贴心的健康伙伴,时刻提醒我们关注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并用最自然的方式去回应它。

评分

这本《古法今观 饮膳正要》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似乎在暗示着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将古代的饮食智慧与现代的生活方式进行碰撞与融合。我常常在想,那些流传千年的食谱和养生之道,在今天这个节奏飞快的社会里,究竟还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是单纯的怀旧,还是能提炼出真正适应现代人身体需求的精华?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找到答案。比如,古代的食材搭配和烹饪技法,是否蕴含着某种被现代营养学重新验证的科学原理?又或者,它能提供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让我们重新审视“吃”这件事,不再只是填饱肚子,而是一种对生命能量的敬畏与滋养。我尤其对“正要”二字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它会精炼出最核心、最实用的部分,摒弃掉那些繁琐不切实际的冗余,直接指向高效的健康目标?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搭建起古老智慧与现代实践之间的桥梁,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指南。我希望它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古籍内容,转化为我们日常厨房里可以轻松操作的步骤,让健康饮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精英追求,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修行。

评分

从书名来看,《古法今观 饮膳正要》似乎也肩负着传承和推广中华饮食文化的美学责任。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吃什么”的层面,更能引导我们去理解中国饮食文化背后深层的“为什么”。比如,古人为何如此重视“五味调和”?这种平衡观在现代饮食失衡的背景下,又能给我们提供何种新的视角?我期待看到作者不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文化的阐释者,能够将复杂的古代哲学思想,通过食物这个载体,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当代读者。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关于餐桌礼仪、饮宴情趣的文化小品,那就更好了。让读者在学习烹饪技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种从容、雅致的生活态度,将“饮膳”提升到“修身养性”的境界,这才是真正高明的“正要”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