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烹饪原料知识
定价:11.70元
作者: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06-01
ISBN:9787503211959
字数:
页码:23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满足中等旅游教育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我司制定的旅游中等专业学校中餐烹饪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我们组织编写了该专业主要课程的教材。《烹饪原料知识》既可供旅游中等专业学校中餐烹饪专业使用,其他学校的相应专业也可参考,也可作为旅游涉外饭店员工培训教材及职工自学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人类自从火化熟食以来,便产生了烹饪活动,而烹饪活动又是建立在具有丰富多样的烹饪原料之上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意思。一个技术高超的烹饪工作者,要想烹调出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及面点,就必须首先了解和熟悉各种各样的烹饪原料。只有对所使用的原料的各种属性有详尽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充分发挥原料的使用价值。所以,烹饪原料对于保证较高的烹饪质量,充分地发挥烹饪的作用,达到良好的烹饪效果以及烹饪目的的终实现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n 我国地大物博,食物资源十分丰富:南北所产各有不同,东西原料也有差异,沿海与内陆,高山与平原之间,所产物品也各有特点。因此,要充分地掌握这些知识,以便提高烹饪原料的合理使用效果,就必须研究和学习烹饪原料知识。还有,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人类生活史,我们的祖先们在应用和拓展烹饪原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烹饪科学研究起步较晚,需要我们逐步深入地认识和研究烹饪原料的许多属性及其应用原理,使烹饪原料知识的研究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从而从理论上进一步确定烹饪原料知识在烹饪运用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n 二、学习烹饪原料知识的意义
n 1.烹饪原料知识是烹饪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n ……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质朴中透着一股对食物本源的敬畏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然而,当我翻开内页,却发现内容似乎与我最初的期待大相径庭。我原以为会深入探讨各种食材的地理分布、历史演变,甚至是不同产地风味细微的差异,比如同一品种的马铃薯,在高原和低地的生长环境如何塑造其淀粉含量与口感。期待中那些详尽的科学分析,诸如特定矿物质对蔬菜风味产生的化学反应,或者不同季节采摘对酶活性的影响,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更多的是一些基础的分类介绍,像是罗列清单一般,缺少了那种引导读者去探索“为什么”背后的深度挖掘。读完感觉像是看了一本非常详尽的食材图鉴,而非一本能让我对“烹饪原料”产生全新理解的深度论著。对我而言,知识的深度远比广度更重要,这本书在广度上做得还算合格,但在引人入胜的细节和令人拍案叫绝的洞察力方面,着实让人感到一丝意犹未尽。这就像是品尝了一道食材新鲜但调味平淡的菜肴,你看到了原料,却没能感受到灵魂的碰撞。
评分从装帧和纸张质量来看,这本书无疑是高成本制作,但这种对物质形态的过度投入,似乎挤压了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创新性。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对许多关键原料的讨论都停留在表层,缺乏对“为什么”的有力回答。例如,在讨论水果的酸度时,我希望能看到不同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在不同温度下的挥发特性及其对整体味觉平衡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将水果划分为“酸的”或“甜的”。这种过于简化和概念化的处理,使得这本书与其说是“知识”的汇集,不如说是一份精心包装的“常识复述”。它没有提供任何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食材,没有挑战读者固有的认知框架。一本优秀的专业书籍应当能够拓宽读者的思维边界,引导他们质疑既有的烹饪规则。而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呈现那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缺乏争议的基础信息,未能激发起我作为学习者应有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简直像是在博物馆里漫步,虽然展品众多,但缺乏一条清晰的叙事主线将它们串联起来。我翻阅了关于谷物的部分,期望能看到从古代种植技术到现代基因改良的演变史,理解不同面粉的蛋白质链如何影响烘焙的最终结构。然而,内容却是将小麦、水稻、玉米简单地并列呈现,信息密度不高,阅读体验也显得有些破碎。更令人费神的是,某些章节的逻辑跳跃性极大,前一页还在讨论植物油的饱和脂肪酸构成,下一页就跳到了肉类的肌纤维纹理分析,两者之间没有平滑的过渡,让人很难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原料宇宙观”。我渴望的是一种由宏观到微观,由自然选择到人工干预的完整叙事流,能让我理解每一种原料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存在。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整理好的卡片目录,需要读者自己动手去排序和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认知负担,削弱了知识传递的效率和乐趣。
评分读完此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而非一本能为资深食客带来启发的高阶参考书。我本期望能找到关于那些“隐形”原料的详尽介绍——那些在传统食谱中被一笔带过,但实则决定成败的关键元素。比如,不同陈化程度的油脂在高温下表现出的烟点差异与风味侧链,或者天然酵母菌种培养的复杂性与地域性。这本书在介绍基础的肉类切块和海鲜挑选时,倒是中规中矩,图文并茂,实用性尚可。但当涉及到复杂的发酵制品或地域性极强的特色香料时,笔墨明显显得苍白无力,仅仅停留在“这个香料味道浓郁”之类的形容,缺乏对复杂风味轮廓(Flavor Profile)的结构化拆解。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用精确的术语描摹出不同烹饪介质与原料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而不是停留在食材的静态展示上。总体来说,它为厨房新手搭建了一个基础框架,但对于想构建精细味觉体系的人来说,这本“原料知识”提供的知识骨架实在太过单薄,需要大量的自我补充和外部研究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关于“稀有”或“被遗忘”的传统烹饪原料的复兴知识,那种能让我立刻带入厨房尝试创新的灵感。我尤其关注那些需要特殊处理才能释放其最佳风味的食材,比如特定霉菌处理过的豆制品,或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盐渍才能达到理想口感的蔬菜。然而,这本书的篇幅和重点似乎完全倾斜于我们日常超市里随处可见的普通食材,对它们的描述也仅仅是停留在基本的营养成分表层面,这对于一个熟练的烹饪爱好者来说,价值实在有限。我期待的“知识”应当是解锁食材潜能的“钥匙”,是那些让普通食材蜕变为非凡美味的独家秘诀,是深埋在地方传统中的实用智慧。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点,很多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快速获得,且往往能找到更即时、更具操作性的案例支撑。它缺少了那种“只有深入挖掘才能找到”的宝藏信息,使得它的“知识”含量显得略微“水化”,未能满足我对专业深度的渴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