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会写作的孩子:如何让孩子从心底爱上作文

没有不会写作的孩子:如何让孩子从心底爱上作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稚 著
图书标签:
  • 写作指导
  • 作文教学
  • 亲子教育
  • 小学语文
  • 思维训练
  • 表达能力
  • 学习方法
  • 教育心理学
  • 兴趣培养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7247
商品编码:3006533960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6-29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作文指南。它通过引导家长“允许孩子自由表达,珍视孩子不完美的作品,鼓励孩子持续创作”,让作文回归生活、回归表达,从而改变孩子的写作思维,从根本上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
书中除了大量看得懂、用得上的写作技巧之外,字里行间还渗透了家庭教育的方法,在引导孩子爱上写作的同时,也教会孩子如何真诚地表达,真实地做自己,是一本特别值得家长阅读和思考的图书。  作者简介

鲁稚,作家、家庭教育专家。

在《萌芽》《上海文学》《星星诗刊》《江南》等文学杂志上发表过大量散文、诗歌、小说,还出版了《准备发芽的树》《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寓言、散文、随笔集。 
出版过十余部家庭教育畅销书,其中《三年能走多远》《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与孩子一起炼爱》《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等,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多本图书版权已输出到中国港澳台、韩国、新加坡等地。 
作为《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亲子》杂志等媒体的专栏作者,发表了大量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
新浪博客“鲁稚的阳台”访问量达到120万次,同名微信公众号也深具影响力。 
在指导孩子写作文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儿子李鲁16岁出版长篇小说《我去中学》;17岁被美国著名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19岁出版英文长篇小说《救赎》。李鲁现为《北京晚报》专栏作者。

目 录 推荐序 关于写作, 妈妈教给了我什么

第一章 让我们爱上作文
01 写作是无价之宝/ 002
02 孩子写的不是作文, 是作品/ 007
03 让作文回归表达/ 013
04 克服畏惧心理, 自然而然写作文/ 017
05 爱上作文, 享受写作的乐趣/ 025
06 做孩子的知音, 而不是裁判/ 032

第二章 生活丰富, 作文丰富
01 有生活经验, 才有内容可写/ 037
02 把握生活的两重含义———外在生活和内在生活/ 039
03 怎样去感受生活, 汲取生活的营养? / 041
04 怎样写出生活的感受? / 051

第三章 从看见到观察, 从观察到洞察
01 “观察” 起于“看见” / 063
02 怎样才能深度、持久地观察? / 065
03 将观察运用于写作/ 075
04 将观察提升到洞察/ 082


第四章 思想是写作的灵魂
01 作文涵盖了思维的每一个阶段/ 084
02 提高作文思想性的关键点/ 085
03 五种思维训练拓宽作文思路/ 093

第五章 想象力是创造力之母
01 所有的创新都源于想象/ 107
02 想象力与生俱来, 呵护便是最好的培养/ 109
03 写作是想象力的沃土, 也是想象力的舞台/ 112
04 怎样将想象力运用于写作? / 116
05 运用想象力的八种训练/ 124

第六章 怎样写好人和事?
01 得故事者得天下/ 133
02 怎样讲好故事? / 141
03 如何训练写人、记事的能力? / 153

第七章 写好一篇作文的关键点
01 出题人“套路” 很深, 要小心审题/ 159
02 标题是文章的眼, 好坏全在那一瞥/ 164
03 选材要精准、独特、实在/ 166
04 凤头、猪肚、豹尾, 皆是水到渠成/ 169
05 写的时候自然流淌, 写完以后精心锤炼/ 172

第八章 孩子最应读什么样的书?
01 读喜欢的书/ 176
02 多读经典/ 181
03 最好读原著/ 185

第九章 孩子应该怎样读书?
01 先解决阅读量的问题/ 195
02 不能缺少深度阅读/ 196
03 利用好碎片化阅读/ 201
04 做读书笔记/ 202
05 写读后感/ 206
06 抱团阅读/ 207
07 不仅买书读, 更要借书读/ 209
08 读到八分饱/ 212

第十章 从写作文到写作, 只有“两步之遥”
01 在写中学会写/ 214
02 让作品产生价值和影响力/ 221

前 言

 关于写作,妈妈教给了我什么

在一年多以前, 当我第一次得知妈妈开始指导其他孩子写作文的时候, 我十分惊讶, 因为记忆中妈妈从未正式“教” 过我如何写一篇作文。既然她没有“教” 过我, 那么在写作的道路上我究竟是怎样走到今天的呢? 于是我在有关写作的记忆中寻找那些意义深远并对我产生启迪的瞬间, 却只找到一些我和她之间谈话和相处的片段。单独来看, 这些片段似乎无法解释我在写作道路上的一步步远行, 然而把它们拼凑在一起, 我就看到了一条轨迹———连接着幼时只会记流水账的我和如今已有两部长篇小说出版的我。这些片段反映着长久以来妈妈对我潜移默化却至关重要的影响, 使得我在写作道路上的足迹成为必然。

纵观我学习写作的历程, 我的写作习惯很大程度上源于妈妈的培养。记忆中我妈出门买东西经常会很久才回家, 问她去干什么了, 十有八九她会说“写东西” ———在路上突然有灵感了, 立刻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 以免遗忘。后来智能手机普及, 她将这一习惯沿用到了手机上———她下载了可以把语音转换成文字的软件, 这样可以一边做事一边说, 说的内容便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了手机中。

灵感的身影如夜空中的星光, 璀璨耀眼却又稍纵即逝, 对于作家而言,抓住它们便能掌控写作的命脉。深知此真理, 妈妈将记录灵感的习惯贯穿了她的整个写作生涯, 而受她的影响, 我也养成了捕捉灵感的习惯, 只要有了想法便立刻记在手机备忘录中, 久而久之, 备忘录中已经累积了几百条这样的信息。在我眼中, 妈妈以职业作家的姿态为我做出了典范, 引导我如何捕捉、运用灵感, 使我能够在同龄人写命题作文的年纪便开始创作散文和小说。

如果说灵感是构建一座摩天大楼的蓝图, 那么对灵感的信心便是大楼的地基。在把灵感落实成文的过程中, 人很容易对自己最初的想法产生怀疑, 这样的怀疑来自许多方面, 可能是担心文章无法很好地呈现想法, 也可能是担心读者无法理解这想法的本质, 也或者担心写完之后不能发表而白费心血。不管原因是什么, 自我怀疑一旦产生, 整座摩天大楼就如建在软泥上一般, 瞬间变得摇摇欲坠, 所以一个作家对于自己灵感的信心不仅是其作品高度的关键, 更是其作品能否完成的关键, 而在妈妈的引导下, 我从小便具有了这种信心。

     在应试作文的体系中, 面对考试要求, 许多打破规则的想法是不被允许的, 因此从小我的很多作文都被老师评价为“跑题”。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时有一次写看图作文, 图片内容是马路中间一个缺了井盖的井, 井口前面放着一个警示标, 题目要求是该怎么更好地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当别的同学都想着“叫警察来把井盖补上” 或者“叫交警来指挥交通” 这类的标准答案的时候, 我异想天开地琢磨着不如就地取材用警示牌在井口搭个跳台, 这样经过的车辆便可以从井口飞过去了。我着实把这个想法写成了一篇作文并交给了老师, 不出意料, 这篇作文取得了相当低的分数外加“严重跑题” 的评语。对于那时年幼的我而言, 这样的结果让我既愤怒又委屈, 仿佛我精心搭建的积木被大人一脚踹倒, 让我忍不住对自己文中的想法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回家后我把作文藏在书包里, 并想着找个机会把它“处理” 掉, 然而幸运的是,妈妈提前发现了那篇作文, 在阅读后她不仅没有质疑我的想法, 反而给予了认可, 并教导我不管什么时候一定不要否认自己作品的价值。

现在回想起来, 当时妈妈给予认可的不是那篇作文本身, 而是我如春笋般钻出泥土的想象力。这样的认可鼓励我在之后的写作中对灵感始终保持信心, 也正因此我才能在小说创作中天马行空地想象, 构建出一座座摩天大楼。

在写作上, 除了保护我的想象力和灵感, 妈妈对我的影响更多地渗透在日常的交谈中。在茶余饭后, 我们会无端地聊起文学, 有时是关于自己的想法, 有时是关于对某部作品的理解。而在这样的交谈中, 她时常会提起文学对于她人生的影响。她曾是一个文学青年, 年轻时迷恋写作, 和当地有同样爱好的年轻人打成一片, 现在一些知名作家当年曾是和她一起饮酒作诗的朋友。虽然现在人们已熟知她的家庭教育著作, 但她常常向我念叨的却是她的一些没有发表的文学作品, 似乎纯粹的文学创作依然是她最炙热的追求。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 最大的恐惧莫过于自己的才华被埋没, 因此每当妈妈谈及她的那些文学作品, 我多多少少能从她的语气中听出一丝无奈, 就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般。我没有问过她当初为何偏离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但我知道无非是诱惑所致或生活所迫。幸运的是虽然过程艰难, 但她从未停止争取, 也从未质疑过自己作品的文学价值。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2月妈妈的小说《双头女人琪和琰》终于得以在《江南》杂志上发表, 而这部作品初稿完成的时间则要追溯到1989年, 整整28年前! 作品发表当天我在美国, 电话那边的喜悦之情似乎比她之前出版任何一本书时还要强烈。我在写作的道路上没有经历过如此漫长的等待, 自然无法完全体会她那一刻的心情, 但我也由衷地替她感到开心, 仿佛长久以来交织着的无奈和执念终于得以释然。我想, 她在以这种方式告诉我: 要珍惜自己的写作天赋, 有想法就坚持去写, 不要浪费了这份才华, 是金子总会发光。

回首我写作的历程, 妈妈对我的影响毫无疑问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教给我的不止是写作的技巧, 更是对写作的理解和态度。现在她要出书了, 翻阅这本厚厚的书稿, 我突然意识到她当年那些关于写作的恣意闲谈, 无不暗合这本书中的缜密思考, 而这本书作为她多年来对于写作见解的思想结晶,就犹如珍珠被时间和体温所孕育, 又被理性之线串联起来, 闪现出智慧与美感。

我的足迹无法被复制, 但我相信这本书会带给许多人启迪, 如同那些令我难以忘怀的交谈一般, 使得写作赋予读者不一样的人生。


洞见儿童心灵,点燃写作火花:开启一段奇妙的文学之旅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惊叹于那些能够用文字描绘壮丽山河、抒发真挚情感、洞察世间百态的作者。而对于许多家长而言,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也拥有这份表达的勇气与能力,让他们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成为了一项既充满期待又略显挑战的课题。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关于写作技巧的书籍,它们教授方法,解析结构,罗列范文,似乎一切都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然而,真正的写作,那种源于内心深处的渴望,那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是否能仅仅依靠技巧来达成? 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蕴藏着无限的创意与对世界的独特感知。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他们的耳朵里捕捉着生活的声音,他们的脑海里跳跃着奇思妙想。这份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够被恰当地引导,被温柔地唤醒,必将转化为一笔珍贵的写作财富。本书并非直接教授写作技巧,而是旨在深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为何会对写作产生畏惧,又如何能从根本上激发他们对文字的热爱。我们相信,当孩子真正从心底爱上写作,那些技巧与方法将自然而然地融入他们的笔尖,流淌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篇章。 理解孩子,连接心灵:作文的起点,是情感的共鸣 很多时候,孩子对写作的抵触,并非源于智力上的不足,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隔阂。他们可能觉得写作是一项枯燥的任务,是被老师和家长强加的“作业”;他们可能害怕自己的想法不够“好”,自己的文字不够“美”;他们可能缺乏自信,担心写出来的东西无人问津,甚至被嘲笑。正是这些无形的压力与恐惧,筑起了他们与写作之间的壁垒。 本书的核心,在于引导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理解他们的感受。我们不会急于纠正他们的“错误”,而是先去发现他们“对”的地方。孩子眼中的世界,常常是我们成年人所忽略的。他们对细节的观察,对情感的直接流露,对想象力的飞驰,都是写作最宝贵的素材。比如,一个孩子对小蚂蚁搬家的细致观察,一个孩子对丢失心爱玩具的真挚失落,一个孩子对未来梦想的纯粹憧憬,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都可能成为一篇动人的作文的种子。 我们强调“情感连接”。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文字能够被理解、被珍视,当他们知道自己的情感是有价值的,他们的内心就会敞开。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的视角,帮助家长和教育者去捕捉和放大孩子的情感体验。这包括: 倾听的力量: 学习如何真正地倾听孩子说话,不打断,不评判,引导他们用更丰富的词汇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共情与理解: 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他们的情感都是被接纳的。 肯定与鼓励: 即使是只言片语,即使是充满稚嫩的表达,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写作带来的成就感。 生活即教材: 引导家长和教育者发掘生活中蕴含的写作素材,将每一次的亲子互动、每一次的户外探索、每一次的家庭讨论,都转化为一次潜在的写作体验。 激发想象,放飞思绪:打破束缚,让文字自由生长 想象力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写作的灵魂。然而,在程式化的教育模式下,孩子的想象力有时会被扼杀,他们被要求遵循固定的模式,写出“标准答案”。本书致力于打破这种束缚,鼓励孩子大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明白,在文字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并非鼓吹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而是强调想象力与生活体验的结合。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往往建立在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感受之上。当孩子能够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与天马行空的想象相结合,就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本书将探索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如果……会怎样?”的游戏: 引导孩子进行各种“如果”的设想,比如“如果我能和动物说话会怎样?”“如果我能飞,我会去哪里?”通过这样的设问,打开孩子思维的边界。 故事的接龙与改编: 从一个简单的故事开头,让孩子续写;或者让他们尝试改编经典故事,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元素。 非现实主题的引入: 适当地引入一些科幻、奇幻、童话等主题,让孩子接触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 “画”与“写”的结合: 鼓励孩子先画出他们脑海中的画面,再用文字来描述,让视觉与文字互相启发。 鼓励“跳出框框”的思维: 引导孩子思考事物的不同可能性,不被固有的逻辑所限制,勇于提出新颖的观点。 构建语感,玩转文字:在游戏中体验语言的魅力 语言是写作的载体,而“语感”则是驾驭语言的关键。很多孩子觉得写作文难,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语言积累和对语言的敏感度。本书将强调,提升语感并非枯燥的背诵和记忆,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探索的过程。 我们主张让孩子在“玩”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游戏”中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当孩子能够玩转语言,他们自然就会更乐意用语言来表达。 本书将提供的方法包括: 词语的“寻宝游戏”: 鼓励孩子在阅读中、在生活中,去发现和收集那些新奇、生动、有趣的词语,并将它们记录下来,尝试运用。 句子的“变形记”: 学习如何将一个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展、缩短、变换语序,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一意思。 韵律与节奏的感知: 通过儿歌、诗歌、绕口令等,让孩子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美,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 “修辞”的趣味探索: 以轻松有趣的方式,介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孩子明白它们是如何让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的。 多感官的学习: 鼓励孩子在听、说、读、写、演、画等多种形式中,全面地感受和运用语言。 过程导向,重在体验:写作,是成长的过程,而非一场考试 我们常常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过分关注写作的结果,而忽视了写作的过程。当孩子刚刚写完一篇作文,我们急于评价它的优劣,甚至直接指出其中的“错误”,这无疑会打击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本书将倡导一种“过程导向”的写作理念,将写作视为一个充满探索、尝试、甚至犯错的学习过程。我们更看重孩子在写作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从中获得的成长。 我们将强调以下几点: “慢”的艺术: 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构思、去表达,不要催促,让他们在自己的节奏中完成创作。 “试错”的鼓励: 告诉孩子,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即使写得不好,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 “修改”的意义: 将修改视为对作品的打磨和提升,而非对错误的“纠正”,让孩子明白修改能够让作品变得更好。 “分享”的价值: 鼓励孩子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家人、朋友,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并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启发。 “反思”的习惯: 引导孩子在完成一篇作品后,思考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情感支持,耐心陪伴:点亮孩子的写作火种,需要温暖的守护 最有效的写作指导,往往来自于父母和教育者温暖而耐心的陪伴。当孩子感受到来自我们坚定的支持与无条件的爱,他们的内心才会充满安全感,才敢于去尝试、去表达。 本书并非一本“育儿秘籍”或“写作指南”,它更像是一份来自我们内心深处对孩子成长的理解和期许。我们将分享如何: 建立信任的沟通桥梁: 如何与孩子建立开放、坦诚的沟通,让他们愿意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想法和困惑。 营造积极的家庭学习氛围: 如何让家庭成为一个热爱阅读、鼓励思考、支持创作的环境。 区分“指导”与“控制”: 懂得何时给予建议,何时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耐心与坚持: 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父母和教育者的极大耐心和持续的陪伴。 结语 “没有不会写作的孩子”,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对孩子潜能的坚信,一种对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本书希望能成为您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成为您点燃孩子写作火花的火种。让我们一同放下对“好作文”的执念,回归到对孩子心灵的关怀,对他们独特个性的尊重,去发现,去引导,去呵护,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不仅仅是关于写作,更是关于成长的教育,是关于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完整、更自由、更有力量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没有不会写作的孩子》就像一股清流,让我在育儿焦虑的汪洋中找到了一丝宁静和希望。我一直深信,写作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工具,更是一种表达自我、认识世界的方式。但现实却是,很多孩子对写作充满抵触,视之为畏途。这本书没有上来就灌输各种写作技巧,而是从更根本的层面入手,探讨了如何真正激发孩子内在的写作动力。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意识到,强迫和功利性的教学只会适得其反。真正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是值得被记录和分享的。书中提到的“游戏化写作”和“主题式阅读”等方法,让我眼前一亮。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将写作融入到和孩子的互动中,不再是生硬的命题作文,而是围绕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比如一起观察花园里的昆虫,然后鼓励他们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来。这样的改变,不仅让孩子不再排斥写作,甚至主动提出要写点什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轻松、更具人文关怀的写作教育方向,也让我对孩子的写作能力有了重拾的信心。它让我明白,我们需要的不是“训练”出写作机器,而是“培养”出热爱表达的孩子。

评分

《没有不会写作的孩子》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孩子写作教育的认知。我一直认为,写作是需要天赋的,而且越早进行“专业训练”越好。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写作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一种情感的抒发。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提供速成的“秘籍”,而是从根本上指出了孩子写作障碍的根源——缺乏兴趣和表达的动力。我特别认同书中关于“倾听比指导更重要”的观点。我之前总是急于纠正孩子的错别字,或者指出他文章中的不足,却忽略了倾听他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鼓励孩子,如何去发掘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并将这些点转化为写作的素材。比如,我们家养了一只小猫,我不再只是泛泛地说“写写小猫”,而是引导孩子去观察它的每一个动作,去感受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然后鼓励他用自己的语言去记录。这样的引导方式,让孩子觉得写作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分享和记录的乐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人性化、更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写作教育路径,也让我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没有不会写作的孩子》真是太及时了!我之前一直为孩子的作文头疼不已,每次写作文都像在打仗一样,孩子不情愿,我看着也心烦。看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我的教育方式上。作者没有把写作描绘成一个高不可攀的任务,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书中提到的一些小窍门,比如“故事接龙”或者“角色扮演式写作”,让我觉得既有趣又实用。我尝试着和孩子一起玩这些游戏,发现他渐渐开始对写作产生兴趣了。他不再是因为被“逼”而写,而是因为想表达内心的想法。最让我惊喜的是,书里强调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限制他们的表达。这让我反思,我之前是不是对孩子的作文要求太高,太拘泥于格式和词藻了?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导师,引导我放慢脚步,去发现孩子写作的闪光点,去欣赏他们独特的视角。现在,家里的书桌上,多了很多孩子自己写的小故事,虽然稚嫩,但充满了真情实感。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让我感到欣慰。

评分

终于找到了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儿童写作启蒙书!《没有不会写作的孩子》这本书,它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也没有枯燥乏味的练习,而是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为家长和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写作乐趣的大门。我之前一直苦恼于如何让孩子爱上写作,尝试过各种方法,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问题根源不在孩子,而在我。作者强调,要让孩子从心底里爱上写作,就不能把它变成一种任务,而应该是一种享受。书中分享的许多小方法,比如“写日记不设限”、“鼓励创意涂鸦配文”等,都非常具有操作性。我尝试着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发现孩子不再抗拒写作文,甚至开始主动跟我分享他写的故事。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孩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和鼓励。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孩子的独特性,如何去引导他们用文字去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写作指导书,更像是一本育儿的“心灵鸡汤”,让我重拾了对孩子成长的信心和对教育的热情。

评分

读完《没有不会写作的孩子》,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写作这件事,可以如此轻盈和自然。我一直觉得,培养孩子写作能力,就像给他们插上一双翅膀,让他们能够自由地翱翔于想象的世界。但现实往往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写作这件事上,用力过猛,反而拔苗助长。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它强调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作者并没有罗列一大堆枯燥的写作理论,而是通过非常接地气的故事,讲述了如何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生活即教材”的理念。它提醒我,其实写作的灵感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去观察和感受。比如,周末带孩子去公园,我们可以不只是简单地玩耍,还可以一起观察树叶的形状,听鸟儿的歌唱,然后回家后,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体验表达出来。这本书让我不再纠结于孩子写不出“好”文章,而是更关注他们是否愿意写,是否享受写的这个过程。它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懂得倾听和鼓励的家长,如何去呵护孩子那颗敏感而富有创造力的心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