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
定价:42.00元
作者:林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086594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并非一本单纯的美食书,也并非一本讲述归隐山林的书。通过介绍中国、美国、日本、西班牙、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的“自给自足个人与家庭”,发掘现代社会中的另一种生存概念与生活方式。
“自给自足”并不等于回归原始。狭义范围的自给自足,是指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不借助外部资源,通过耕种、建造、制作等方式,保障个人、家庭或某一群体的基本生产生活。广义范围的自给自足,则不拘泥于行为方式和空间限制,混合了精神层面的意义,讲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我供给。本书涉及了多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在山林野外的深度自给自足方式,从城市返回乡村的“半农半X”方式,以及在城市中的轻度实践方式。
食帖WithEating,一个「有关食物生活方式」的内容平台品牌,每月出版一本特集书。
食帖新浪微博:@食帖
食帖微信公众号:witheating
现已出版多本特集书,全国同期热售。
《食帖01:Brunch吧!没那么赶时间》
《食帖02:只为喝杯好咖啡》
《食帖03:食鲜高》
《食帖04:肉!肉!肉!》
《食帖05:全宇宙都在吃甜品》
《食帖06:理想身材,吃即王道!》
《食帖07:大丈夫生于厨房》
内容提要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是“食帖WithEating”的第8本纸质出版物。从食物入手,采访全球不同地区的“自给自足”人物和家庭样本,介绍专业的种植和采集方式,探寻新型城市农业类型,以及介绍可以在家中实现“自给自足”的方法。
他们中有人厌倦城市生活,回归田园,经营自己的小农场;有人是绿色生活倡导者,设计蔬菜种植系统;有人在台湾做农民,用天然食材做出健康料理;有人在北京的京郊盖起蔬菜大棚;有人从城市回到家乡,开一间远近闻名的小私厨……还有《小森林》的创意食谱、美食家的私房菜,给喜爱健康食材、有机种植、绿色环保的人群一份实用的生活指南。
自给自足,不拘泥于行为方式和空间限制,讲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我供给,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很美好的生活方式。目录
【特别企划】
海报/野外生存基础指南
拉页/六个适合自给自足的地区
【interview】
Samuel Shelly/在世界尽头当渔夫
大谷哲也/信乐町的山中制陶所
唐冠华邢振/家园计划,城市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Rohan Anderson/巴拉瑞特狩猎者
五十岚大介/这里是衣川,这里是小森
四道“小森式”料理
塚原正太/从律师事务所,到祖父的农园
盐见直纪/半农半X的永续型生活
谌淑婷/有田有木的台湾新农
任长箴/京郊的大棚小院
苏恩禾/回到故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陈统奎/再造故乡,另一种自给自足
【guide】
GrowUp Box/鱼菜共生,集装箱里的城市农场
Sky Greens Vertical Farming System/将食物种到天上去
山中生活的基础5步骤
野外可采集的六种常见多用途植物
阳台种菜,在家可以实现的自给自足
【regulars】
吉井忍的食桌08/外公的落叶红薯
鲜能知味07/给两个人做饭
屋外有蓝天,屋内有菜园作者介绍
受访人
五十岚大介/日本漫画家。1969年生于日本埼玉县,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曾长居岩手县盛冈市,后搬至衣川村生活三年,并以真实经历为素材,创作漫画《小森林》。该漫画被改编为两部同名系列电影,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上映。
大谷哲也/日本陶艺家。1971年出生于日本神户市,毕业于京都工艺纤维大学设计专业,2008年建立大谷制陶所(Otani Pottery Studio)。
盐见直纪/日本作家,1965年出生于京都府绫部市。“半农半X”生活方式概念提出者。
Samuel Shelly/澳大利亚摄影师、平面设计师,出生并居住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Tasmania)。
Rohan Anderson/澳大利亚摄影师、美食作家,现居维多利亚州巴拉瑞特(Ballarat, Victoria),拥有一个小农场。长期为《卫报》澳洲版的食物专栏撰稿。已出版书籍《Whole Larder Love》《A Year of Practiculture》。
唐冠华/青年艺术家,家园计划AnotherLand发起人。
邢振/家园计划家园民艺中心负责人。
任长箴/纪录片导演、电视编导。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编导专业。代表作品《舌尖上的中国》《原味》等。
苏恩禾/在北京从事广告文案十年,2013年年初辞职,开设了一间周末对外预约开放的小厨房“查查厨房”,2015年结束厨房实体店,回到故乡安徽。
黄顺和/新加坡华人,天鲜垂直农产系统(Sky Greens Vertical Farming System)发明者。
陈统奎/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系,曾任时政记者,全国返乡论坛发起人。
谌淑婷/台湾作家、报社文字记者。专注于儿童、家庭、农业环境方面的报道。曾出版书籍《有田有木,自给自足》。
特约撰稿人
吉井忍/日籍华语作家,曾在中国成都留学,法国南部务农,辗转台北、马尼拉、上海等地任经济新闻编辑。现旅居北京,专职写作。著有《四季便当》《本格料理物语》等日本文化相关作品。
张佳玮/自由撰稿人。生于无锡,长居上海,曾游学法国;出版多部小说集、随笔集、艺术家传记等。
野孩子/高分子材料学专业的美食爱好者,“甜牙齿”品牌创始人。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最近生活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总觉得被各种信息和外界的期待裹挟着,心里的那片宁静之地越来越难找。偶然翻到这本书,虽然是“指南”类的,但它给我的感觉完全不是那种刻板的教条,反而像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带着一身泥土的芬芳,轻声细语地分享着一些关于“慢下来”的生活哲学。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韧劲儿,文字里透着一股不张扬的自信,让人感觉回归本源并不是一种倒退,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富足。它没有宏大的叙事,都是些触手可及的小细节,比如如何看待手头拥有的东西,如何与自然建立更真诚的连接。读完后,我没有立刻冲动地辞职去乡下,但心境确实有了微妙的变化,开始留意阳台上的光影变化,试着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物件,那种从“拥有”到“创造”的满足感,是电子屏幕和快消品永远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相当讲究,每一页都像精心布置的角落,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而不是匆匆翻过。它成功地提醒了我,真正的丰盛,往往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忽略了的日常之中。
评分从装帧设计和装帧材质上来看,这本书简直是印刷品艺术的体现!我是一个对书籍质感有执念的人,市面上很多书为了控制成本,纸张手感和油墨的质感都大打折扣,读起来总觉得隔着一层塑料膜。但《食帖08》拿在手里,那种略微粗粝却又坚韧的纸张触感,配合着文字排版上恰到好处的留白,瞬间就拉高了阅读体验。它不像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被收藏和反复摩挲的物件。内容上,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人尽皆知的“极简主义口号”,转而深入到更本质的层面:如何与“不完美”和解,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内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我尤其被其中对“技能再学习”的讨论所吸引。在高度依赖外卖和电商的今天,作者却鼓励人们重新学习一些看似过时的技能,比如如何储存食物、如何修补物品。这种回归基本能力的过程,带来的不是劳累,而是一种对自身能动性的肯定,让人感到踏实和有安全感。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去中心化”叙事方式。它没有一个绝对的主角或绝对的真理,更像是无数个生活切片和思考碎片的温柔拼贴。读起来的感受是开放的,你会很自然地将自己的过往经验和书中的理念进行对话和碰撞。很多生活指南总喜欢设定一个完美的目标,然后让你去追逐,这往往会产生压力。但这本书似乎更鼓励“就地取材”,它让你看到,你所处的环境,你已有的技能,其实已经足够启动你想要的改变。我特别喜欢它在谈论“物质积累”和“精神丰饶”之间的平衡时所采取的克制态度。没有激烈的批判,只有一种温和的引导:当物质不再是首要追求时,我们才能真正看到那些被遮蔽的、更长久的事物。这本书是那种适合放在床头,每天睡前翻阅几页,让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第二天行为模式的作品,它像一个安静的锚,帮助我在波涛汹涌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稳定点。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腔调和氛围营造功力实在高超,它让我体验到一种久违的“沉浸式阅读”。市面上很多生活方式的书,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就是赤裸裸的消费主义陷阱,读完只留下空虚和“我怎么还做不到”的挫败感。但这一本完全不同,它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疏离感和观察者的视角,不急不躁地铺陈着它的世界观。我特别喜欢作者描述一些日常劳作场景时的那种笔触,不是浪漫化的渲染,而是真实记录下每一个步骤所需的心思和时间。比如对于时间管理的理解,不再是追求效率最大化,而是追求“质量的慢”,把精力聚焦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哪怕这件事看起来很“不划算”。这种对“价值”的重新定义,对我来说是醍醐灌顶。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衣柜里的旧物,思考它们对我人生的意义,而不是仅仅衡量它们的品牌价值。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由自己节奏主导的空间,哪怕只是一两个小时,也足以洗涤掉外界的浮躁。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清洁。我通常阅读比较偏向于逻辑和分析性的作品,对这种偏向于体验和感受的书籍,我的期待值会相对降低,总怕内容空泛。然而,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在阐述“自给自足”这一概念时,并没有把它狭隘地等同于“自给自足的食物生产”,而是将其提升到了精神和心理层面的独立。它讨论了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建立自己的“防火墙”,如何在社交压力下坚守自己的“不合时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善于捕捉那些微妙的内心波动。比如,描述一个人在独自完成一项手工任务时,那种从最初的笨拙到最终的顺畅之间的微妙心理转变,描绘得极其生动。这种对内在成长的关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生活技巧分享,成为了一部探讨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隐性文本。它不提供速效药,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自我调试的思维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