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茶道
定價:29.80元
作者:王舜之;孔慶東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8114922
字數:
頁碼:26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茶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源於中國,之後又傳入西方。王舜之著,孔慶東主編的《茶道/品讀經典》涵蓋瞭茶的曆史、茶的藝術、茶的功用、茶的文化和茶的風情五個方麵的內容,希望通過對相關知識的介紹,使讀者對“茶”有更加係統而全麵的瞭解與認識。
內容提要
王舜之著,孔慶東主編的《茶道/品讀經典》涵蓋瞭茶的曆史、茶的藝術、茶的功用、茶的文化和茶的風情五個方麵,希望通過對相關知識的介紹,廣大讀者能夠對“茶”有一個更加係統而全麵的認識,進而對“茶道”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下麵,就請您翻開這本書,拋開塵俗的紛擾,讓茶香包裹著心靈、茶味浸潤著思緒,進行一次彆樣的茶道之旅吧!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茶在亞洲的傳播中國的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為深刻。它對日本茶道的産生與發展起瞭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茶及茶文化傳人日本,主要是以浙江為通道,並以佛教為傳播途徑。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進齣口岸,境內的名刹大寺有天颱山國清寺、天日山徑山寺、寜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颱山國清寺是天颱宗的發源地,徑山寺是臨濟宗的發源地。自唐代至元代,日本使節和學問僧紛紛來到浙江各佛教聖地修行求學。他們在迴國時,不僅帶去瞭茶的種植知識、煮泡技藝,還帶去瞭中國傳統的茶道精神,使茶道在日本發揚光大,並形成瞭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和精神內涵。
在這些使節和學問僧中,與茶文化的傳播有著直接關係的是澄。在澄之前,天颱山與天颱宗僧人也多有赴日傳教者,如天寶十三年(754)的鑒真等,他們帶去的不僅是天颱派的教義,也有科學技術和生活習俗,其中就包括飲茶之道。貞元二十一年(804),澄奉詔隨遣唐使人唐求法.來到浙江後,他便到天颱山國清寺學習天颱宗,後又到越州龍興寺學習密宗,次年八月從明州起程歸國。歸國時,澄將浙江天颱山的茶種帶迴瞭日本,同時也將茶飲引入宮廷。
後來,茶葉逐漸成為日本宮廷之物,深受皇室喜愛,並逐步嚮民間普及。
進人中國茶道外傳的重要時期一一南宋,日本學問僧榮西曾兩次來華。榮西迴國時除帶瞭天颱新章疏30餘部60捲外,還帶迴瞭茶種,迴國後在寺院中種植,並大力宣傳禪宗和茶飲。此外,榮西還研究瞭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並寫齣日本部飲茶專著一一《吃茶養生記》。他認為“飲茶可以清心,脫俗,明日,長壽,使人高尚”。他將此書呈獻給鐮倉幕府,自此上層階級開始愛好飲茶,飲茶之風迅速盛行開來,榮西因此也被尊為日本的“茶祖”。
中國的茶文化在日本廣泛傳播的同時,中國的精品茶具一青瓷茶碗、天目茶碗也於此時由浙江傳人瞭日本。天日茶碗對日本茶道影響甚遠,日本自飲茶之初至開創禮茶的東山時代,所用茶具均為天目茶碗。
隨後,由於茶道的發展,普通茶碗均為日本與朝鮮的仿製品,緻使天目茶碗越發珍貴,隻有在“颱天目點茶法”、貴客臨門、嚮神佛獻茶等重要場閤纔會使用。15世紀時,日本禪師一休宗規大師的弟子、被後世尊方日本茶道始祖的村田珠光瞭“四鋪半草庵茶”,他倡導順應天然,真實質樸的“草庵茶風”。村田珠光認為茶道的本源應在於清心寡欲,將茶道之“享受”轉化為“節欲”,體現瞭陶冶身心、涵養德性的禪道核心。
作為日本茶道創始人之一的武野紹鷗對日本茶道的發展起著承上啓下的作用。他傳承村田珠光的理論,並結閤自己的認識將其拓展,開創瞭“武野風格”。
……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太有品味瞭,那種沉靜的米黃色調配上簡約的燙金字體,一下子就把我拉進瞭一個遠離塵囂的境界。我本來對所謂的“茶道”隻是停留在泡一杯熱茶的層麵,但翻開這本書的扉頁,立刻感受到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作者的文筆細膩得像江南的煙雨,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茶香。讀進去之後,我發現它不僅僅是在講解如何衝泡,更像是在引導你進行一場心靈的修行。書中對不同季節采摘的茶葉的描述,簡直是栩栩如生,讓人恨不得立刻去尋訪那些高山雲霧中的茶園。特彆是有一章講到“靜坐品茗”,那種慢下來的節奏感,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裏,簡直是奢侈的享受。我閤上書本,甚至能想象齣自己正對著一盞溫熱的茶湯,心中一片澄明。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是一本工具書,而是一本邀請函,邀請你進入一個更優雅、更有深度的生活方式。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匆忙的瞬間,開始學著用一種更專注、更敬畏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件小事,這對於一個長期被工作壓力擠壓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覺得驚喜的是它對待“器物”的態度。它不像有些書籍那樣把茶具視為高高在上的擺設,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材質、不同形製的茶器如何與茶湯發生“對話”。比如,對不同釉色的瓷器如何映襯齣綠茶的嫩綠,對砂壺如何吸納和釋放香氣的微觀分析,都寫得非常精妙。我過去總覺得,隨便拿個杯子泡茶就好,但讀完後,我開始關注那些原本被忽略的細節——比如杯沿的厚薄對口感的影響,茶碗的弧度對手指溫度傳遞的調節。這種對“人器閤一”的探討,非常具有啓發性。它提醒我們,真正的美學不是矯飾,而是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統一。這種注重實踐反饋的寫作方式,讓這本書的指導性非常強,它鼓勵讀者去親身實踐和感受,而不是被動接受理論。讀完後,我甚至開始留意身邊那些日常使用的器皿,試圖從它們的功能性中發現更深層次的美感,這完全是這本書帶來的附加值。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古樸而不晦澀”。很多關於東方哲學的探討,在其他讀物中往往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它巧妙地將儒釋道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的飲茶過程中,但絕不生硬。比如,它談論“和”的境界時,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通過描述茶會中人與人之間那種微妙的、無需多言的默契來體現。我讀到關於“茶禪一味”的那部分時,感觸尤其深。作者的敘事節奏非常舒緩,仿佛就是在一個幽靜的茶室裏,聽一位智者娓娓道來。這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讓那些深奧的道理不再是高懸在空中的理論,而是可以融入到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品茗動作中的實際體驗。它成功地將一種文化符號升華為一種生活態度,這種能力是非常難得的。我甚至開始嘗試在閱讀過程中,嚴格按照書中所述的步驟去準備一杯茶,那種儀式感帶來的專注力,是我在做其他事情時很難體會到的。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挖掘能力令人贊嘆。它並沒有滿足於介紹中國主流的綠紅黃白青黑六大茶類,而是花瞭不少篇幅去探討那些近乎失傳的古法製茶技藝,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海拔下,同一品種茶葉風味細微的差異。這種學術性的嚴謹與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茶藝指南。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對“茶馬古道”上普洱茶轉化的曆史描述,那種跨越時空的壯闊感,讓人不禁對一代代製茶人、運茶人的堅韌感到由衷的敬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部微縮的中國茶文化史。作者似乎對每一個細節都做瞭地毯式的調研,無論是史料的引用還是對老茶農的訪談記錄,都顯得真實可信。讀完後,我對茶的理解從“一種飲品”躍升到瞭“一段活著的曆史”,那種厚重感是任何快餐式閱讀都無法給予的。它讓我開始對那些老舊的、沉澱瞭歲月的茶餅産生瞭一種莫名的親近感和尊重。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裏那些精美的插圖吸引的。那些描繪茶室陳設和茶具細節的綫描圖,綫條流暢而精準,透露齣一種極緻的匠人精神。我特彆喜歡其中對紫砂壺的某個特定款式的曆史考證,描述得非常到位,那種對細節的執著追求,讓我聯想到古代士大夫階層對生活美學的極緻追求。這本書的編排很有層次感,從基礎的茶具認知,到復雜的水溫控製,再到更高階的品鑒心法,循序漸進,邏輯清晰得讓人佩服。我不是一個容易被“玄之又玄”的理論說服的人,但這本書的論述,總是建立在紮實的經驗和曆史背景之上,所以讀起來讓人信服。它不是空泛地談“意境”,而是告訴你“如何達到”那個意境的實際步驟和原理。比如,它詳細解釋瞭不同水質對茶湯滋味的影響,這一下子就打通瞭我之前很多“為什麼泡齣來的茶味道總不對勁”的疑惑。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把一個看似高不可攀的“道”,用非常科學和嚴謹的方式呈現瞭齣來,讓普通愛好者也能找到實踐的路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