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品鉴葡萄酒 9787501986873

深度品鉴葡萄酒 978750198687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德美 著
图书标签:
  • 葡萄酒
  • 品鉴
  • 葡萄酒文化
  • 葡萄酒知识
  • 饮酒
  • 生活方式
  • 美食
  • 休闲
  • 葡萄酒爱好者
  • 入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86873
商品编码:301316245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深度品鉴葡萄酒

定价:48.00元

作者:李德美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019868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1.系统,,全面,深入——作者凭借近20年专业知识的积累讲述了葡萄酒与健康,葡萄酒的分类、品饮、酿造,酿酒葡萄,酒的选购、储藏与侍奉,中餐配酒,世界葡萄酒产区及其特色葡萄酒,世界和中国葡萄酒历史等。
2.中国专业酿酒师,国际视角、独立地思辨——深入、细致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有趣、丰富多样、引人入胜的葡萄酒世界,使光大于法国的葡萄酒文化顺畅、无障碍地与中国读者对接,让读者感性地了解大量其他同类读物中没有的葡萄酒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和理解葡萄酒。
3. 500余幅图片,直观、生动、感性地评说新奇酒事。
4. 同样的葡萄酒话题,不一样的深度解读——葡萄酒的古今中外细细道来,清晰、正确、全面、深入地解读葡萄酒。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为中国本土葡萄酒专家、中法葡萄种植与酿酒示范农场首席酿酒师。他以中国人的视角,独立地思辨,凭借近20年转业知识的积累,深入、细致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有趣、丰富多样、引人入胜的葡萄酒世界,加之1000余幅图片辅助说明,使光大于法国的葡萄酒文化顺畅、无障碍地与中国读者对接,让读者感性地了解大量其他同类读物中没有的葡萄酒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和理解葡萄酒。
作者的专业素养、以葡萄酒沟通东西方的能力,及其独立的思考均令人受益匪浅。相信阅读本不仅能带给你阅读的快乐,更另你获得全面、系统的葡萄酒知识,并能够游刃有余地选酒、藏酒、品酒和聊酒。
本书讲述了葡萄酒与健康,葡萄酒的分类、品饮、酿造,酿酒葡萄,酒的选购、储藏与侍奉,中餐配酒,世界葡萄酒产区及其特色葡萄酒,世界和中国葡萄酒历史等等。

目录


章 喝葡萄酒的理由——流行的就正确吗?
一、 酒的角色
1. “猿酒”的故事
2. 酒的功能——灵感源泉?忘情之水还是交际之花?
专题 1 酒、酒精度及酒的分类
二、 葡萄酒到底是什么?食品!
1. 净化水并为水增添滋味——罗马版的茉莉花茶
2. 提供部分热量和营养——葡萄酒也是膳食基本构成?
3. 有配餐功能——餐与酒的幸福婚姻
三、 我们为什么选择葡萄酒?
1. 当下流行,却不经推敲的三个理由
2. 酒杯里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3. 选酒时的多元化与趋同化
专题 2 葡萄护肤产品
四、 喝葡萄酒真的有益健康吗?
1. 你所不了解的“法兰西悖论”
2. 葡萄酒中有益健康的成分
3. 你所不知的葡萄酒中危害健康的物质
专题 3 葡萄酒小史

第二章 葡萄酒的“肤色”和“外衣”
一、 葡萄酒的分类
1. 按含糖量分类——带甜味的葡萄酒≠甜葡萄酒
2. 按颜色分类——红酒≠葡萄酒
3. 按起泡性分类——“香槟”的官司
4. 按用途分类——不同葡萄酒的合作与分工
二、 以貌取人——看酒标识葡萄酒
1. 葡萄酒的酒瓶
2. 葡萄酒的酒标

第三章 葡萄的涅和葡萄酒的诞生
一、 葡萄酒酿造的基础
1. 环境对葡萄酒酿造的影响
2. 工欲善其事——葡萄酒酿造设备
专题 4 橡木桶和软木塞
3. 葡萄酒酿造的几个关键点
二、 红葡萄酒及其酿造——红葡萄酒肯定由红葡萄酿成
1. 葡萄的成熟度——聪明酿酒师关注的问题
2. 葡萄采收后——破碎、入罐
3. 添加酵母,发酵
4. 压榨
5. 葡萄酒的苹果酸-乳酸发酵
6. 葡萄酒的“调配”——酒窖中的交响乐
7. 葡萄酒陈酿——成熟、衰老
8. 葡萄酒装瓶后的沉淀
三、 白葡萄酒及其酿造——白葡萄酒不由白葡萄酿造
1. 用红葡萄酿造出白葡萄酒
2. 原料采收、压榨
专题 5 从红到白的葡萄酒魔法
3. 白葡萄酒独特的发酵
4. 个别白葡萄酒也有陈年能力
5. 白葡萄酒装瓶后为何会发生浑浊
专题 6 白葡萄酒为什么粉红色变?
四、 其他类型的葡萄酒及其酿造
1. 桃红葡萄酒——葡萄酒不止红、白二色
2. 起泡葡萄酒——气泡怎样保留在瓶内
专题 7 魔鬼之酒——起泡酒
3. 甜葡萄酒——甜味的来源
4. 特种葡萄酒——难以尽窥的精彩

第四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酒葡萄
一、 什么造就了酿酒葡萄的品质
1. 气候条件对葡萄的品质影响
2. 土壤条件对葡萄的品质影响
3. 葡萄园中的四季
4. 葡萄树龄与葡萄酒质量
二、 主要酿酒葡萄品种
1. 红色酿酒葡萄
2. 白色酿酒葡萄

第五章 选购、储藏与侍奉葡萄酒
一、 购酒有道——葡萄酒购买渠道
1. 酒庄购酒——先尝后买
2. 专卖店购酒——专业服务
3. 超市购酒——价格优势
4. 酒展购酒——足不出户,通吃各地
5. 网上购酒——便捷与风险同在
二、鉴酒有法——葡萄酒质量鉴别
1. 外观判断
2. 开瓶识别
三、存酒有方——延续葡萄酒的生命
1. 酒窖——地道的存酒梦想
2. 酒柜——实现都市人存酒之梦
四、葡萄酒侍奉要领
1. 正确的饮用温度
2. 开启葡萄酒的心扉
3. 醒酒与滗酒
4. 酒杯
5. 饮用顺序
专题 8 起泡葡萄酒开瓶步骤

第六章 像专家一样品酒
一、 组织一个品酒会
1. 葡萄酒品尝有哪些形式
2. 品评的作用——人的感觉器官比仪器灵敏
3. 组织一次的葡萄酒品酒会
二、 葡萄酒中味感物质——葡萄酒的五味人生
1. 葡萄酒中的甜味物质——不是糖
2. 葡萄酒中的酸味物质——葡萄酒的灵魂
3. 葡萄酒中的咸味物质——不重要却真实地存在
4. 葡萄酒中的苦涩味物质——葡萄酒的骨骼
三、 做好品评葡萄酒的准备
1. 葡萄酒品尝的生理基础——你未必了解自己的感官
2. 葡萄酒品评的环境基础——孟母三迁的启示
3. 葡萄酒品评的专用酒具
四、 葡萄酒品评技巧速成
1. 察言观色——看
2. 闻香识酒——闻
3. 品头论足——品
4. 酒评不只是专家的权利
5. 葡萄酒评分系统
专题 9 当今世界葡萄酒品评常用的评价体系和表格

第七章 葡萄酒与中餐的美丽邂逅——1 1> 2的享受
一、葡萄酒配餐的主要原则
1. 以餐配酒——酒是主角
2. 以酒配餐——酒是伴侣
二、葡萄酒与美食的搭配点评
1. 法国美酒与中国美食搭配的经典体验
2. 128波尔多年份葡萄酒晚宴
3. 法国香槟艳遇中国美食
4. 仅一款酒的盛宴
5. 主厨对话酿酒师

第八章 世界葡萄酒产区与名酒
一、葡萄酒世界的“新”“旧”之分
1. 旧世界——传承悠久历史
2. 新世界——没有传统制约
二、葡萄酒的旧世界
1. 法国——人们公认的葡萄酒圣地
专题 10 关于博若莱新酒
2. 意大利——古老的国家,难懂的葡萄酒
专题 11 意大利葡萄酒的分级
3. 西班牙——热情奔放的民族,不拘一格的葡萄酒
专题 12 西班牙葡萄酒分级
4. 德国——严肃的民族,严谨的葡萄酒
专题 13 德国葡萄酒的质量等级和干与甜
5. 葡萄牙——貌似与“葡萄”相关的国家
专题 14 看懂葡萄牙葡萄酒标
6. 匈牙利——世界上古老的葡萄酒AOC
专题 15 关于托卡伊
7. 奥地利——或许真的是冰酒起源地
专题 16 关于奥地利葡萄酒
8. 希腊——奥林匹克以外不能忽视的还是葡萄酒
专题 17 希腊葡萄酒产区级别和希腊的酒标
9. 瑞士——平静的国度,丰富的葡萄酒
三、葡萄酒的新世界
1. 美国——创造葡萄酒奇迹的国度
专题 18 美国当地酒法
专题 19 加州葡萄酒酒标
2. 澳大利亚——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葡萄酒国度
专题 20 澳大利亚葡萄酒发展历程
3. 智利——低调中悄然扩张的葡萄酒
专题 21 智利葡萄酒小史
4. 阿根廷——世界上海拔高的葡萄园
5. 新西兰——孤独的岛国,并不孤独的葡萄酒
6. 南非——遥远的国度,连接欧亚的海上通路
7. 加拿大——冰酒是葡萄酒世界中永恒的话题
8. 中国——古老的国度,年轻的葡萄酒产业

作者介绍


李德美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副秘书长
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副秘书长
中国葡萄酒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酿酒标准化委员会葡萄酒分委会委员
国家葡萄酒产品质量认证评委
中庄联盟副秘书长
国家高级酿酒师
葡萄酒国家一级评委
担任联合早报-葡萄酒评论杂志葡萄酒挑战赛、中餐配葡萄酒国际大赛等多项葡萄酒国际赛事评委

现供职于北京农学院,讲授《葡萄酒文化与欣赏》《酿酒工艺学》等课程。
法国ESA大学客座教师
曾求学于美国、法国,走访了美国、法国、智利、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德国、奥地利等世界葡萄酒产区,熟悉东西方葡萄酒与饮食文化,致力于用中国文化元素解读葡萄酒的工作

首任中法合作葡萄种植与酿酒示范农场首席酿酒师
目前担任多个葡萄酒酒庄技术顾问
所指导酿造的“加贝兰2009”获得2011年伦敦“品醇客葡萄酒大赛国际金奖”
作为专栏作家,多年来为外10多家葡萄酒与美食杂志撰写文章、开设专栏

文摘






序言



探索世界:穿越历史的伟大航程 图书名称: 探索世界:穿越历史的伟大航程 ISBN: 9787508698765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恢弘史诗,它不仅记录了地理大发现的壮阔篇章,更深入剖析了驱动探险家们跨越未知边界的深层动力、时代背景以及对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和严谨的史料考证,带领读者重返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那些决定人类文明走向的关键转折点。 第一部:曙光初现——古典时代的边界与梦想 本书伊始,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早期光芒的航海文明。从腓尼基人的地中海贸易网络,到维京人横渡大西洋的英勇尝试,我们首先要理解,探索的渴望并非近代的产物,而是根植于人类文明的基因之中。 详细阐述了地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在古代的发展脉络。托勒密的地理学体系如何构成了中世纪欧洲对世界的认知框架,而阿拉伯和中国在航海技术,特别是在罗盘和星盘应用上的精妙发展,为后来的大航海时代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石。我们不会止步于技术,而是探究在宗教信仰、对香料和黄金的渴望驱动下,早期探险家们所面对的心理障碍与世俗偏见。 本部分重点聚焦于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通过对《马可·波罗游记》中文字的细致解读,我们揭示了欧洲社会对“东方财富”的想象如何一步步转化为实际的政治和经济目标。这不是简单的旅行见闻录,而是对文化冲击与信息传播的早期案例分析。 第二部:风暴之眼——地理大发现的序曲与技术飞跃 进入中世纪晚期,欧洲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大规模的海洋探险提供了物质基础。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率先完成了对海洋技术的整合与创新。 重点解析了“卡拉维尔帆船”的革命性意义。这种结合了欧洲方形帆和阿拉伯三角帆的设计,使其具备了更好的抗风性和机动性,成为征服大西洋的利器。同时,对火炮技术和导航仪器的改进,被置于当时军事竞争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探险不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本章细致描绘了恩里克王子在葡萄牙萨格里什建立航海学校的历史作用。通过对早期航海图绘制者、天文学家和船匠的群体研究,我们勾勒出“知识生产”如何转化为“国家战略”的过程。巴尔托洛梅乌·迪亚斯绕过好望角的艰辛历程,被视为欧洲人彻底挣脱地中海束缚的象征性事件,其背后的政治博弈和资源调度被全面呈现。 第三部:跨越赤道——新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哥伦布的航行及其对“新大陆”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转折点之一。本书摒弃了脸谱化的英雄叙事,转而深入探讨这次撞击的复杂性。 我们详尽考察了哥伦布船队的补给、船员构成以及他们对既有世界观的冲击。随后的章节将焦点转向美洲文明,如阿兹特克和印加帝国,侧重于分析他们高度发展的农业、天文历法和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从而提供一个平等的文化视角,而非仅仅将其视为被“征服”的对象。 对“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的分析是本部分的核心。这不仅是动植物的交流,更是疾病、技术、语言和价值观的剧烈重塑。我们审视了天花等疾病对美洲人口的毁灭性打击,以及由此催生的早期全球贸易体系——尤其是白银的流动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亚洲的经济格局。 第四部:环球的征途——科学、财富与帝国野心 地理大发现的高潮,体现在对全球贸易航线的系统性控制和环球航行的实现上。麦哲伦船队的悲壮与辉煌,被用来论证科学探索与军事扩张如何相辅相成。我们细致重构了麦哲伦船队穿越麦哲伦海峡和太平洋的极端环境挑战,以及他们为精确测定地球周长所做的贡献。 在对早期殖民地的考察中,本书着重分析了早期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运作模式。它们如何将探险、贸易、金融和军事集权融为一体,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商业实体。这些公司的活动,远超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它们事实上成为了跨洋帝国的早期代理人。我们剖析了香料贸易(胡椒、肉豆蔻)如何驱动了全球政治力量的重新分配,以及在印度洋和东南亚建立的贸易据点所引发的本土社会剧变。 第五部:未竟的边界——理性主义与未被发现的土地 随着主要大陆的轮廓被确定,探索的重心逐渐从寻找航道转向对未知区域的精确测量和科学认知。本书的结尾部分,将目光投向了18世纪的科学探险家,如詹姆斯·库克。 库克的航行不再以寻找传说中的黄金或香料为首要目的,而是以系统的科学考察和精确制图为核心。我们分析了测定经度的难题是如何通过克利福德·哈里森的精密航海钟得以解决,这一技术突破彻底改变了海图的准确性。对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的接触,揭示了早期探险家们在面对迥异文化时所展现的伦理困境。 《探索世界:穿越历史的伟大航程》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叙事框架,它既是关于地理边界的拓展,更是关于人类心智、技术革新、宗教驱动力与国家利益交织作用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史实的细致梳理,读者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今日所处的全球化世界,是如何一步步从那些充满未知、勇气与冲突的伟大航程中塑造而成的。这本书是对人类好奇心永不餍足的赞歌,也是对历史复杂性的严肃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深邃的酒红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沉静而又充满期待的品鉴氛围中。我拿到书的时候,立刻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古典气质所吸引,感觉自己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简单的指南,而是一件需要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厚实而富有光泽,让人在翻阅时都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尤其是那些插图和排版,布局疏朗有致,即便是对葡萄酒知识感到畏惧的初学者,也能轻松地进入阅读状态,不会产生压迫感。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间的过渡处理,总能用一些优雅的引言将读者的思绪自然地引入下一个主题,这种流畅的阅读体验是很多专业书籍所欠缺的。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就值回票价了,它成功地将“品鉴”这件事的仪式感和美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人在还没开始学习具体知识前,就已经爱上了这种探索美酒的过程。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那种适合放在客厅书架上,随时想拿起翻阅,也会让人心情愉悦的作品。

评分

从一个资深酒友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对“平衡感”的哲学探讨,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艺层面。它花费了不少笔墨去论述侍酒师和酿酒师在面对一款酒时,如何权衡酸度、甜度、酒精与酒体的关系,以及这种平衡感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这部分内容写得非常深刻,带着一种近乎禅意的味道,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酒喝起来感觉“和谐”,而有些则“冲突”。这种对“和谐”的追求,其实也是对生活品质的一种追求。书中对于不同年份酒液在瓶中陈年后所产生的微妙变化,描述得细致入微,仿佛能感受到时间在酒液中留下的痕迹。这本书没有回避那些高深莫测的行业话题,但处理得非常得体,让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也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点,不断刷新自己对成熟葡萄酒的认知边界。

评分

我尝试过很多关于葡萄酒的入门书籍,它们大多陷在枯燥的产区历史或者密集的化学术语里,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晦涩的教科书。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化繁为简”的典范。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最生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解释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它描述勃艮第黑皮诺(Pinot Noir)的果香时,不是简单地说“樱桃和覆盆子”,而是用了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比喻,将不同成熟度的果实在清晨薄雾中的气味层次感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真的能透过文字闻到那份清冽。这种细节的捕捉和精准的文学化表达,极大地激发了我去实践和验证的欲望。读完其中关于“单宁”的部分,我立刻回家开了一瓶红酒,尝试去分辨那种“收敛感”和“骨架”的区别,而不再是单纯地觉得“涩”。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只是给你知识,它是在培养你的“感知力”,让你真正学会如何去“听”一瓶酒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展现了一种极其严谨的逻辑思维,它没有采取传统的“按国家分述”的模式,而是围绕着品鉴的核心要素进行层层递进的构建,这种方式对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从最基础的看、闻、尝,到深入到不同葡萄品种在不同风土下的微小差异,每一步都像是搭积木一样,基础打牢了,上层的复杂结构自然就稳固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盲品”技巧的探讨,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排除法和联想路径,强调的是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而不是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我感觉作者非常尊重读者的智力,相信我们有能力去发现和建立自己的品鉴地图,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这种被引导着去探索的感觉,让人觉得学习葡萄酒不再是一种压力,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智力冒险。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也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多章节后面都附带了非常实用的“实践清单”和“常见误区解析”。例如,它对比了不同温度对白葡萄酒香气释放的影响,并给出了一个清晰的表格,说明在不同场合下如何根据环境温度快速调整侍酒温度。这种即学即用的设计,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招待朋友或出席非正式品鉴场合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另外,书中收录的一些关于酒具选择和储存环境的建议也非常中肯,没有过度推崇昂贵的专业设备,而是强调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非常接地气。它成功地做到了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又能完美融入日常生活的实用手册的角色。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储存家里的存酒更有信心了,也更知道如何为不同菜肴搭配合适的酒水,大大提升了我的社交自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