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小吃:尾巴的60道小吃日誌
定價:28.00元
作者:尾巴
齣版社:中國旅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50322948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對中式小吃的喜歡就在這樣一次次的嘗試中慢慢纍加,等到發現時,已在口中、心裏占據瞭沉甸甸的分量。想起小時候看武俠小說,怎麼也想不明白那鬼靈精怪的黃容怎會用簡簡單單的兩道櫻桃湯、燴牛肉就討得平生貪吃的洪七公的歡心。等到年歲漸長親自下廚後纔明白,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的風各變化無窮、掌握生動有趣,遠超過世上任何的菜係,做中式小吃就這樣成瞭我沉迷的事情。那中找到*的心情,如同在滿桌眼花繚亂的菜色中尋得適閤的口味——滿足極瞭!嘗試每一道中式小吃,從傳統中變化齣新鮮。這不僅僅是一種對食物的喜愛,更是遠離故土後,迴頭驚覺心中對傢鄉無可代替的依賴與感情。
目錄
捲首語
廣東小吃
1.龜苓膏
2.抹茶酥
3.銀耳瓜盅
4.雙皮奶
5.芒果班戟
6.杏仁龍眼茶
7.蓮子綠豆沙
8.棗泥酥
9.蓮蓉包
10.炒河粉
11.皮蛋瘦肉粥
四川小吃
1.川北涼粉
2.燈影牛肉
3.龍抄手
4.擔擔麵
5.賴湯圓
6.八寶黑米粥
7.酸辣粉
8.雞絲涼麵
9.發糕
10.玻璃燒賣
11.鍾水餃
12.鍋盔
上海小吃
1.生煎包
2.蟹殼黃
3.一見鍾情
4.桂花糯米藉
5.排骨年糕
6.素火腿
7.粢飲糕
8.素包
9.牛柳兩麵黃
10.蜜汁豆乾
北京小吃
1.士多啤犁麻團
2.山藥糕
3.驢打滾
4.蓮子糕
5.鍋貼
6.艾窩窩
7.豌豆黃
8.薑汁排叉
9.窩窩頭
10.米粥
港式小吃
1.老婆餅
2.碗仔糕
3.叉燒包
4.黃金糕
5.菠蘿包
6.臘場捲
7.馬蹄糕
8.銅鑼燒
9.水晶奶黃包
10.馬拉糕
其他地言風味小吃
1.鹹水雙色
2.綠豆碰
3.香芋頭糕
4.黃橋燒糕
5.荷葉糯米雞
6.當歸蛋
7.三鮮豆皮
小吃基本技巧
1.鉸子
2.饅頭、包子發酵麵團
3.皮凍
4.酥皮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初次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立刻被其敘事的節奏感所吸引。它不是那種枯燥地介紹食材和烹飪步驟的說明書,而更像是一篇篇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散文詩。作者似乎懂得如何將日常的煙火氣融入到精緻的筆觸之中,每一次的起承轉閤都帶著一種恰到好處的懸念和迴味。我能想象,在每一個清晨或黃昏,作者是如何帶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心情去對待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吃”。這種對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嘆服,文字中流淌齣的是一種對生活深深的熱愛和敬意。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閉上眼睛,試圖去還原文字中描繪的那個場景——可能是街角氤氳的熱氣,也可能是某個傢庭廚房裏忙碌的身影。這種強烈的代入感,使得閱讀本身變成瞭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人感覺自己也在同步經曆著作者記錄下的那些時光片段。
評分從整體的結構布局來看,這本書似乎在追求一種平衡感,即在“記錄”與“沉思”之間找到一個優雅的支點。它不像傳統的美食書籍那樣強調數量或者難度,反而更側重於探索每一種小吃背後的文化根源和情感聯結。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組織這些“日誌”的,它們之間是按照時間順序,還是某種主題性的關聯?這種組織方式,無疑給讀者留下瞭極大的想象空間,讓人願意反復品讀,去挖掘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內在邏輯。這種非綫性的敘事結構,反而更貼近生活本身的碎片化和跳躍性,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它更像是一份私人檔案,而非一本麵嚮公眾的教材,因此,每一次重讀,都可能帶來新的解讀和發現,這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到一種彆樣的用心。封麵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質,摸上去很有質感,配閤上那不算張揚但又十分耐人尋味的色彩搭配,成功地在眾多書籍中脫穎而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字體選擇上的考量,那種帶著點復古氣息的襯綫體,在每一個標題和內文段落中都顯得沉穩而優雅,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食物背後的故事,而不是簡單地羅列食譜。內頁的排版也極其講究,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妙的是,每道“小吃”的旁邊似乎都配有一張精心挑選的插圖,雖然我無法得知這些插圖具體描繪的是什麼,但那種風格的統一性,讓整本書看起來像是一件精心策劃的藝術品,而非僅僅是一本功能性的指南。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它所承載的內容本身,它提供瞭一種對閱讀和生活美學的全新感知。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一種對“慢生活”哲學的推崇上。它鼓勵讀者放慢腳步,去關注那些容易被現代快節奏生活所忽略的細節。作者對原材料的尊重,對製作過程的耐心描述,無不體現齣一種對“本真”的執著追求。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感官似乎被重新校準瞭,對周圍環境中的氣味、光影乃至細微的聲音都變得更加敏感。這種由內而外的觸動,是許多華麗的文字堆砌也無法達到的效果。它不僅是在記錄食物,更是在記錄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不要忘記對美好和簡單的堅持。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吃食的記錄,不如說是一份關於如何更好地“存在”的溫柔備忘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個人化且富有魅力的,它沒有采用那種學院派的嚴謹或美食評論傢的高高在上,反而更像是一位老友在深夜裏,端著一杯熱茶,與你娓娓道來他的發現與感悟。用詞上,那種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生活智慧,常常讓人會心一笑。例如,對於某些特定食材的描述,作者總能找到一個既形象又充滿情感的錶達方式,使得原本平淡無奇的元素立刻鮮活瞭起來。這種文字的魔力在於,它成功地跨越瞭紙張的阻隔,讓讀者感受到瞭作者獨特的心靈頻率。我甚至覺得,如果將這本書的聲音化,它一定是一種帶著微微沙啞卻無比真誠的聲綫,講述著那些關於“味道”和“記憶”的私人史詩。這種真誠是難以僞裝的,也是這本書最核心的吸引力之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