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菜根谭(国学经典丛书 名家注译本)
定价:28.0元
作者:(明)洪应明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354803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国学经典丛书》推出了30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的30个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已经出版过的版本,由专家袁行霈、唐明邦、赵逵夫、王兆鹏、唐浩明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读本。
内容提要
《菜根谭》是明代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其中凝聚着作者对整个人生社会万种世态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分析,饱含着作者企图拯救社会、劝人为善的一片苦心,显示了他对儒、释、道三教思想融会贯通的灵活运用。本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无所不及,促人警觉,言近旨远,趣味盎然,富有哲理,颇多独特见解。其儒家的道德,佛道的妙理,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此书文笔优美、比喻生动、对仗工整,情文并茂,反复阅读,意味无穷。
目录
作者介绍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其著作,留传至今的,除了《菜根谭》,还有《仙佛奇踪》四卷。他早年热中仕途,后来仕途不顺,遭受种种磨难曲折,晚年信奉佛道二教,故有《仙佛奇踪》与《菜根谭》之作。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
林家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树学人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文摘
修省①
【注释】①修省(xǐng):修身反省。即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回忆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易·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一
【原文】欲做①精金美玉的人品②,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③,须向薄冰上履过④。
【注释】①做:在此为涵养修炼之意。②人品:人的品质、品格。③事功:事业和功绩。王巾《头陀寺碑文》:“夫民劳事功,即镂文于钟鼎。”④“须向”句:《诗经·小雅·小旻》中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句子,原诗描写周王朝下层官吏的戒惧心理。这儿是谨慎从事的意思。履:走。
【译文】如果想要涵养修炼成精金美玉那样完好的品质,要经过熊熊烈火和千锤百炼的考验;如果想要建立震天动地的事业和功绩,必须时时处处小心谨慎,就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走过。
二
【原文】一念①错,便觉百行②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③漏;万善④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⑤,须假⑥众木以撑持。
【注释】①一念:佛学术语,思念对境一次叫一念。但其义甚多,各宗不一。此处可理解为一动念或一个念头。②百行:多方面的品行。《三国志·魏书·王昶传》戒子书:“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③罅(xià):瓦器的裂缝,引申为凡物的缝隙。④万善:佛学术语,一切善事。⑤凌云宝树:凌云,直上云霄,形容物体升向空中,离地面很远。宝树,佛学杂名,指珍宝的树林,谓净土之草木,《法华经·寿量品》曰:“宝树多华树,众生所乐游。”⑥假:借。
【译文】一个念头错了,便会觉得各种品行都错了,防止它,要像检查渡海所用的气袋,容不得针眼大小的裂缝;一切善事都做,才能一生没有愧悔,坚持它,要像直冲云霄的宝树,必须借助其他树木的撑持。
三
【原文】忙处事为①,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②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注释】①事为(wéi):做事,作为。②动:事物发展行进,与静相对。
【译文】匆忙之时做事,如能在空闲时预先查点准备,那么错误的行为自会减少;行动之时的想法,如能在安静时先细密考虑,那么不对的想法自会平息。
四
【原文】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①恩而欲要名②结好;修业③而欲惊世骇俗;植节④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⑤上荆棘,易夹带,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⑥。
【注释】①施:施予,给予。②要名:要,通“徼”,求取名声。③修业:修营功业,《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孔颖达疏:“欲进益道德,修营功业,故终日乾乾匪懈也。”④植节:培植节操,修养品德。见:同“现”,显示。⑤理路:理,治玉,对玉进行加工,这里指修行的道路。⑥本来真体:佛学称无物之始谓之本来。本来真体,简称本体,或称真身,谓诸法之根本自体。在此指未被诸般恶念浸染的思想原貌。
【译文】做了好事却想胜过别人以己为高,给人恩惠却想求取名声结好别人,修营功业却想使世俗大众惊怪骇异,培植节操却要显示异常表现奇特,这些都是善良愿望中的刀枪,修行道路上的荆棘,容易夹杂,也难于拔除的。必须把这些私心杂念洗涤干净,把萌发的芽头斩尽,才能显现出未被诸般恶念浸染的思想原貌。
五
【原文】能轻①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②,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③未扫,而心境芥蒂④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注释】①轻:看轻。②重:看重。名义:身份、资格、名分,又指名誉、名节。③事境:处事范围。尘氛:尘俗气氛。④心境:思想境界。芥蒂:亦作“蒂芥”,细小的梗塞物。后用“芥蒂”比喻积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
【译文】口头上说能够看轻富贵的人,实际上心里不能真的看轻富贵;心里本来就看重名义的人,看重名义的心会越来越重。这些都是因为处事范围中尘俗的气氛没有扫除干净,积在心里的怨恨和不快没有完全忘掉。富贵、名义的根子不能拔尽,其它的一切欲念只怕如同杂草,石头一搬掉,杂草又会长出来了。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摸起来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看得出来是精心挑选过的。封面设计得古朴典雅,那种水墨晕染的风格,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国学经典的气质,丝毫没有那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反而透露出一种经过时间沉淀后的韵味。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排版,都显得非常用心,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长时间盯着也不会有那种刺痛感。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现在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简直是一种享受。翻开书页,墨香若有似无地飘散出来,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进入了一种宁静的状态。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收藏价值也是相当高的,把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想再翻阅几页。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让人有立刻沉浸进去阅读的冲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浏览”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绝,简洁凝练到了极致,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才挑选出来的,充满了力量感和画面感。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节奏,像是在聆听一曲古老的乐章,抑扬顿挫,韵味无穷。虽然篇幅短小,但意蕴却是极其深厚的,常常是一个短句,细细咂摸半天,都能品出不同的滋味来。我特别欣赏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劝诫,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最精炼的语言点破人性的幽微和世事的常理。这需要极高的文字功底和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才能达到。这种文字的密度和张力,是现代快餐文化下很难再现的宝贵财富。每次读到那些妙语连珠之处,我都会忍不住在心里默默称赞,甚至会尝试着背诵几句,因为它们已经不仅仅是文字,更像是凝固的时间和智慧的结晶。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部分,简直是为我这种半吊子国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以前读一些古籍时,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句,光是查字典就能耗费掉大部分的耐心。但这本书的译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没有采取那种生硬的、逐字逐句的直译,而是结合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给出了非常贴切且富有洞察力的解读。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古代生活习俗或者哲学思辨的地方,注释深入浅出,把那些看似深奥的道理,用现代人很容易理解的方式阐述了出来,读起来毫无障碍。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古书,而是在和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读完一个段落,再去看旁边的注解,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单纯阅读原文要带感得多。这套注释体系的建立,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人能够真正领略到传统智慧的精髓,而不是望而却步。
评分与其他同类型的国学读物相比,我感觉这本书在“实用性”和“哲学高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很多国学书籍要么过于高深,让人感觉遥不可及,要么过于强调生活技巧,显得有些流于表面。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高远的哲理落脚到了日常的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之上。它没有脱离烟火气谈论虚无缥缈的“道”,而是教导我们在柴米油盐、人情往来中如何保持节操和清醒。比如,在谈论交友之道时,它没有提供一套僵硬的准则,而是通过对人性的微妙观察,提供了一种“去芜存菁”的筛选智慧。这使得书中的教诲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可以立刻在第二天的工作或社交中进行实践和验证的有效工具。这种即学即用的特性,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供人品读的经典,更是一本可以陪伴人成长的生活指南。
评分我最近的生活状态有些迷茫,工作和人际关系上总感觉卡住了,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像是被困在一个灰色的迷宫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没想到它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却又无比强大。它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的成功学手册,而是通过那些精炼的格言和哲理,像清风拂面一样,慢慢地梳理着你内心的焦虑和浮躁。书中的某些观点,比如关于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定力这些,一下子击中了我内心的痛点。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外部的喧嚣和不顺,其实源于内心的失衡。读着读着,我开始学着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对得失的看法。与其抱怨环境不好,不如先修好自己的“菜根”。这种由内而外的调整,比任何外部的激励都来得持久和深刻,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沉静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