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菜根譚(國學經典叢書 名傢注譯本)
定價:28.0元
作者:(明)洪應明
齣版社:長江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3548032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國學經典叢書》推齣瞭30個品種,包含經、史、子、集等各個門類,囊括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該叢書以尊重原典、呈現原典為準則,對經典作瞭精闢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譯和評析,為現代讀者尤其是青少年閱讀國學經典掃除瞭障礙。所推齣的30個品種,均選取瞭當前已經齣版過的版本,由專傢袁行霈、唐明邦、趙逵夫、王兆鵬、唐浩明等傾力編注,集經典性與普及性、性與通俗性於一體,是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套讀本。
內容提要
《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身、處世、待人、接物、應事的格言集。其中凝聚著作者對整個人生社會萬種世態和錯綜復雜的人際關係的分析,飽含著作者企圖拯救社會、勸人為善的一片苦心,顯示瞭他對儒、釋、道三教思想融會貫通的靈活運用。本書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無所不及,促人警覺,言近旨遠,趣味盎然,富有哲理,頗多獨特見解。其儒傢的道德,佛道的妙理,能給人以智慧和力量。此書文筆優美、比喻生動、對仗工整,情文並茂,反復閱讀,意味無窮。
目錄
作者介紹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其著作,留傳至今的,除瞭《菜根譚》,還有《仙佛奇蹤》四捲。他早年熱中仕途,後來仕途不順,遭受種種磨難麯摺,晚年信奉佛道二教,故有《仙佛奇蹤》與《菜根譚》之作。萬曆三十年(1603)前後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與袁黃、馮夢楨等人有所交往。
林傢驪,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係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浙江樹學人文學院院長。主要從事中國周秦漢魏晉南北朝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
文摘
修省①
【注釋】①修省(xǐng):修身反省。即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迴憶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易·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一
【原文】欲做①精金美玉的人品②,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③,須嚮薄冰上履過④。
【注釋】①做:在此為涵養修煉之意。②人品:人的品質、品格。③事功:事業和功績。王巾《頭陀寺碑文》:“夫民勞事功,即鏤文於鍾鼎。”④“須嚮”句:《詩經·小雅·小旻》中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句子,原詩描寫周王朝下層官吏的戒懼心理。這兒是謹慎從事的意思。履:走。
【譯文】如果想要涵養修煉成精金美玉那樣完好的品質,要經過熊熊烈火和韆錘百煉的考驗;如果想要建立震天動地的事業和功績,必須時時處處小心謹慎,就像在薄薄的冰層上走過。
二
【原文】一念①錯,便覺百行②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③漏;萬善④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淩雲寶樹⑤,須假⑥眾木以撐持。
【注釋】①一念:佛學術語,思念對境一次叫一念。但其義甚多,各宗不一。此處可理解為一動念或一個念頭。②百行:多方麵的品行。《三國誌·魏書·王昶傳》戒子書:“夫孝敬仁義,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③罅(xià):瓦器的裂縫,引申為凡物的縫隙。④萬善:佛學術語,一切善事。⑤淩雲寶樹:淩雲,直上雲霄,形容物體升嚮空中,離地麵很遠。寶樹,佛學雜名,指珍寶的樹林,謂淨土之草木,《法華經·壽量品》曰:“寶樹多華樹,眾生所樂遊。”⑥假:藉。
【譯文】一個念頭錯瞭,便會覺得各種品行都錯瞭,防止它,要像檢查渡海所用的氣袋,容不得針眼大小的裂縫;一切善事都做,纔能一生沒有愧悔,堅持它,要像直衝雲霄的寶樹,必須藉助其他樹木的撐持。
三
【原文】忙處事為①,常嚮閑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②時念想,預從靜裏密操持,非心自息。
【注釋】①事為(wéi):做事,作為。②動:事物發展行進,與靜相對。
【譯文】匆忙之時做事,如能在空閑時預先查點準備,那麼錯誤的行為自會減少;行動之時的想法,如能在安靜時先細密考慮,那麼不對的想法自會平息。
四
【原文】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①恩而欲要名②結好;修業③而欲驚世駭俗;植節④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⑤上荊棘,易夾帶,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纔見本來真體⑥。
【注釋】①施:施予,給予。②要名:要,通“徼”,求取名聲。③修業:修營功業,《易·乾·文言》:“君子進德修業。”孔穎達疏:“欲進益道德,修營功業,故終日乾乾匪懈也。”④植節:培植節操,修養品德。見:同“現”,顯示。⑤理路:理,治玉,對玉進行加工,這裏指修行的道路。⑥本來真體:佛學稱無物之始謂之本來。本來真體,簡稱本體,或稱真身,謂諸法之根本自體。在此指未被諸般惡念浸染的思想原貌。
【譯文】做瞭好事卻想勝過彆人以己為高,給人恩惠卻想求取名聲結好彆人,修營功業卻想使世俗大眾驚怪駭異,培植節操卻要顯示異常錶現奇特,這些都是善良願望中的刀槍,修行道路上的荊棘,容易夾雜,也難於拔除的。必須把這些私心雜念洗滌乾淨,把萌發的芽頭斬盡,纔能顯現齣未被諸般惡念浸染的思想原貌。
五
【原文】能輕①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②,又復重一重名義之念。是事境之塵氛③未掃,而心境芥蒂④未忘。此處拔除不淨,恐石去而草復生矣。
【注釋】①輕:看輕。②重:看重。名義:身份、資格、名分,又指名譽、名節。③事境:處事範圍。塵氛:塵俗氣氛。④心境:思想境界。芥蒂:亦作“蒂芥”,細小的梗塞物。後用“芥蒂”比喻積在心裏的怨恨或不快。
【譯文】口頭上說能夠看輕富貴的人,實際上心裏不能真的看輕富貴;心裏本來就看重名義的人,看重名義的心會越來越重。這些都是因為處事範圍中塵俗的氣氛沒有掃除乾淨,積在心裏的怨恨和不快沒有完全忘掉。富貴、名義的根子不能拔盡,其它的一切欲念隻怕如同雜草,石頭一搬掉,雜草又會長齣來瞭。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摸起來非常舒服,不是那種廉價的紙張,看得齣來是精心挑選過的。封麵設計得古樸典雅,那種水墨暈染的風格,恰到好處地襯托齣瞭國學經典的氣質,絲毫沒有那種老氣橫鞦的感覺,反而透露齣一種經過時間沉澱後的韻味。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字體,排版,都顯得非常用心,閱讀起來眼睛一點都不纍,長時間盯著也不會有那種刺痛感。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堅持,在現在這個電子書泛濫的時代,簡直是一種享受。翻開書頁,墨香若有似無地飄散齣來,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進入瞭一種寜靜的狀態。對於我這種喜歡收藏實體書的人來說,這本書的收藏價值也是相當高的,把它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每次路過都會忍不住想再翻閱幾頁。可以說,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經成功地吸引瞭我,讓人有立刻沉浸進去閱讀的衝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瀏覽”的層麵。
評分我最近的生活狀態有些迷茫,工作和人際關係上總感覺卡住瞭,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像是被睏在一個灰色的迷宮裏。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開瞭這本書,沒想到它帶來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卻又無比強大。它不是那種直接告訴你“你應該怎麼做”的成功學手冊,而是通過那些精煉的格言和哲理,像清風拂麵一樣,慢慢地梳理著你內心的焦慮和浮躁。書中的某些觀點,比如關於知足常樂、保持內心的定力這些,一下子擊中瞭我內心的痛點。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外部的喧囂和不順,其實源於內心的失衡。讀著讀著,我開始學著放慢腳步,重新審視自己對得失的看法。與其抱怨環境不好,不如先修好自己的“菜根”。這種由內而外的調整,比任何外部的激勵都來得持久和深刻,仿佛被注入瞭一種沉靜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絕,簡潔凝練到瞭極緻,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纔挑選齣來的,充滿瞭力量感和畫麵感。讀起來有一種獨特的節奏,像是在聆聽一麯古老的樂章,抑揚頓挫,韻味無窮。雖然篇幅短小,但意蘊卻是極其深厚的,常常是一個短句,細細咂摸半天,都能品齣不同的滋味來。我特彆欣賞它那種不動聲色的勸誡,沒有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是用最精煉的語言點破人性的幽微和世事的常理。這需要極高的文字功底和對生活深刻的洞察力纔能達到。這種文字的密度和張力,是現代快餐文化下很難再現的寶貴財富。每次讀到那些妙語連珠之處,我都會忍不住在心裏默默稱贊,甚至會嘗試著背誦幾句,因為它們已經不僅僅是文字,更像是凝固的時間和智慧的結晶。
評分與其他同類型的國學讀物相比,我感覺這本書在“實用性”和“哲學高度”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很多國學書籍要麼過於高深,讓人感覺遙不可及,要麼過於強調生活技巧,顯得有些流於錶麵。但這本書卻巧妙地將高遠的哲理落腳到瞭日常的為人處世、修身養性之上。它沒有脫離煙火氣談論虛無縹緲的“道”,而是教導我們在柴米油鹽、人情往來中如何保持節操和清醒。比如,在談論交友之道時,它沒有提供一套僵硬的準則,而是通過對人性的微妙觀察,提供瞭一種“去蕪存菁”的篩選智慧。這使得書中的教誨並非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可以立刻在第二天的工作或社交中進行實踐和驗證的有效工具。這種即學即用的特性,讓這本書的價值得到瞭極大的延伸,它不僅僅是一本可以供人品讀的經典,更是一本可以陪伴人成長的生活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注釋部分,簡直是為我這種半吊子國學愛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以前讀一些古籍時,最大的障礙就是那些晦澀難懂的詞句,光是查字典就能耗費掉大部分的耐心。但這本書的譯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他們沒有采取那種生硬的、逐字逐句的直譯,而是結閤瞭當時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風貌,給齣瞭非常貼切且富有洞察力的解讀。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古代生活習俗或者哲學思辨的地方,注釋深入淺齣,把那些看似深奧的道理,用現代人很容易理解的方式闡述瞭齣來,讀起來毫無障礙。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啃”一本古書,而是在和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入的、跨越時空的對話。每一次讀完一個段落,再去看旁邊的注解,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的感覺,比單純閱讀原文要帶感得多。這套注釋體係的建立,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更多人能夠真正領略到傳統智慧的精髓,而不是望而卻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