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明本紀校注(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
定價:18.00元
作者:【明】佚名 撰、王崇武 校注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0112302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明本紀》是記載明初史事的重要文獻,此為明史學傢王崇武先生所做校注整理本。
內容提要
《明本紀》一捲,作者不詳,記硃元璋事跡,起自濠州從軍,止於洪武五年。明史研究專傢王崇武先生論證其成書在今本《明太祖實錄》之前,可能是修纂《太祖實錄》之原料,也可能抄自《太祖實錄》初修本,是研究明初史事的重要文獻,史料價值甚高。王崇武先生校勘《明本紀》各主要版本,並將其與今本《太祖實錄》等書逐事比對,再加按語辨其異同,考其本末,精闢見解頗多。
目錄
序
校注凡例
明本紀校注
作者介紹
校注者簡介
王崇武(1911-1957),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自1937年起就職於中研院史語所,專攻明史。1948年在英國牛津大學治明清時期中西交通史。1953年起任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第三所研究員,曾參與標點本《資治通鑒》的整理工作。
文摘
序言
坦白說,剛開始接觸這類經過嚴格校注的古籍時,我還有點擔心會因為過於晦澀的文言文和繁復的學術標記而望而卻步。但這本書的“校注”部分處理得非常巧妙,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在關鍵的難點和易混淆之處及時伸齣援手。那些詳細的注釋,不僅解釋瞭生僻字詞的含義,更重要的是,它們常常會引用其他典籍的佐證,或者指齣當前文本可能存在的版本差異,這種學術上的誠實和嚴謹,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安全感。我不再需要頻繁地在厚厚的工具書中來迴翻找,大部分疑問都能在當頁得到解答。這種“嵌入式”的學習體驗,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連貫性,使得我能夠更專注於曆史事件本身的邏輯推演,而不是被語言障礙所睏擾。對於初涉中國史學經典研究的同好來說,這套校注無疑是最好的敲門磚。
評分我一直對明代早期曆史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官方史料的敘述方式和側重點。這本書的選材和編纂角度,似乎提供瞭一個獨特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權力運作的某些隱秘角落。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雖然是佚名,但其史學功底可見一斑)在敘事上保持瞭一種剋製而冷靜的筆調,很少有後世史傢常見的過度褒貶,這使得史實本身更具說服力。比如,對於某些敏感的政治事件的處理,文本的處理方式非常值得玩味,它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將諸多史料碎片並置,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辨。這種“留白”的寫作手法,恰恰考驗著我們對曆史語境的把握能力。我常常需要對照其他側麵史料來反復咀嚼其中的一句話,纔能真正領悟其背後的深意。這種需要主動參與的閱讀過程,比單嚮的灌輸知識要來得更具啓發性,讓人感覺自己真正在進行一場曆史探幽的旅程。
評分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索引和篇章結構設計得極為清晰,極大地便利瞭特定信息的檢索。對於需要進行學術引用或者需要快速定位某個具體曆史事件的讀者而言,這種條理分明的編排是無價的。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時間綫和人物關係時的詳盡梳理,這在研究錯綜復雜的明代朝堂鬥爭時顯得尤為重要。我發現,比起泛泛而談地閱讀大部頭通史,通過這種經典本的深度閱讀,能夠更紮實地打下基礎,建立起堅實的知識框架。每一個“校注”的背後,都代錶著學界對這個文本的反復打磨和確認,這使得我們作為普通讀者,可以放心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曆史的洪流之上,而不必為文本的準確性而過度憂慮。這是一份沉甸甸的學術饋贈,值得所有對中國傳統曆史學有嚴肅態度的人珍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感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看得齣中華書局在細節上是下足瞭功夫的。對於像我這種對傳統文化有著執著熱愛的讀者來說,一套精良的版本是閱讀體驗的基石。內頁的排版疏密有緻,字體選擇既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閱讀的舒適度,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覺得很纍。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注釋和校勘的部分處理得非常到位,不僅清晰地標注瞭齣處和異文,還提供瞭詳盡的解釋,這對於深入理解原文的細微差彆至關重要。每一次翻閱,都能感受到編輯團隊的嚴謹和專業,他們無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力求呈現一個最接近原貌的文本。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都顯得熠熠生輝,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畏之心。那種觸手可及的曆史厚重感,是冰冷的電子屏幕永遠無法替代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獲,在於它對於“史官筆法”的直觀展示。研究明代曆史,不能不瞭解官方曆史書寫是如何構建其閤法性敘事的。不同於野史的肆意描摹,官方“紀傳體”的結構本身就蘊含著強烈的政治意圖。閱讀過程中,我開始留意那些被特意強調或刻意忽略的部分。例如,對某位重要人物的評價往往是高度凝練且結構化的,每一個動詞和形容詞的選擇都經過瞭深思熟慮。我嘗試跳齣文本本身,去想象撰寫者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是如何權衡措辭,既要忠實於記錄,又要符閤當權者的期待。這種“文本背後的文本”的解讀,讓我對曆史的復雜性和人類的局限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曆史從來都不是單純的事實堆砌,而是一門關於敘事和權力的藝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