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阳澄湖蟹志
定价:98.00元
作者:邹国华,刘新中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02784829
字数:
页码:3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阳澄湖蟹志》作为部以单个水产品种为主题的志书,既汇集了阳澄湖的自然地理、人文蟹事,也介绍了大闸蟹的生态习性、食用方法、营养价值,还描述了阳澄湖大闸蟹的产业状况和发展历程。《阳澄湖蟹志》图文并茂,资料充实,将对弘扬我国河蟹文化、促进河蟹产业发展起到作用。我国大闸蟹年产量约65万吨,而阳澄湖大闸蟹年仅2000余吨,缘何以阳澄湖大闸蟹为尊?每年金秋蟹汛一到,缘何阳澄湖即是水乡嘉年华之始?这部“阳澄湖蟹志”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她记录了阳澄湖的自然地理、人文蟹事,大闸蟹的生态习性、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大量珍贵资料,也记载了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成立十年来协会、广大会员和蟹农为推动大闸蟹产业发展过程发生的故事。
目录
序言
篇 阳澄湖蟹物华天宝
章 阳澄湖由来考古推因
第二章 佛手阳澄生态多样
第三章 阳澄湖蟹深层解构
第四章 中国名蟹实至名归
第五章 阳澄湖蟹食用考究
第二篇 蟹城记事坚守本色
第六章 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发展概况
第七章 魅力城市:昆山
第八章 锦绣福地:相城
第九章 转型升级:苏州工业园区
第十章 水乡古城:常熟
第三篇 励精图治十年蟹品
第十一章 临危受命不负众望
第十二章 养殖与市场规范监管
第十三章 突发事件高效处理
第十四章 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历年工作及大事记
第四篇 姑苏轶事渔舟唱晚
第十五章 阳澄湖蟹业的市场开拓先锋
第十六章 阳澄湖的传说
第十七章 阳澄湖大闸蟹的传说
第十八章 阳澄湖的渔风渔俗
第五篇 天下至味蟹趣横生
第十九章 蟹乡趣事草根智慧
第二十章 持螯赏菊金秋风雅
第二十一章 古今名人蟹事百趣
第二十二章 蟹语蟹艺趣味盎然
第六篇 蟹湖春秋诗文荟萃
附录
附录一 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标准
附录二 阳澄湖大闸蟹及上市标准
附录三 关于在企业中建立阳澄湖大闸蟹辅助交易监管场所的通知
附录四 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
附录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邹国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水产品市场分会副会长、秘书长。“水产市场导刊”杂志执行总编。有着近十年的水产品市场流通与品牌建设从业和研究经历,主持多项水产品流通和市场规划方面的课题,出版“常见水产品实用图谱”等多部著作。主持编辑2009年、2010年《水产市场导刊·阳澄湖大闸蟹》专刊。刘新中,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曾历任农业部渔业局计划处、渔船渔港处、市场与加工处处长。在任农业部渔业局市场与加工处处长期间,组织开展连续三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致力于水产品市场开拓、品牌建设,促进水产品外贸易发展。
文摘
序言
对于任何一本关于特定物产的著作,我都会有一个内在的衡量标准:它是否能帮助我形成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认知框架?《阳澄湖蟹志》如果只是停留在描述“阳澄湖”这一个地理节点,那它的视野就太狭窄了。我更希望它能将阳澄湖置于更宏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比如,将阳澄湖的养殖模式,与长江下游其他重要水产养殖区的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承载力的异同。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历史时期,比如宋元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水利工程如何间接影响了阳澄湖的形成和稳定。这样的跨学科、多维度的考察,才能真正彰显出这部“志书”的学术价值和前瞻性。我希望它能回答“为什么是阳澄湖?”这个问题,并给出基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重因素的综合性解释,而不是简单地宣告“阳澄湖的蟹最好吃”这一毋庸置疑的结论。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叙事节奏和结构布局。一部好的“志书”,应该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有主干,也有支流。我希望《阳澄湖蟹志》在结构上能够清晰地区分“自然史”、“人文史”和“技艺史”这三大部分。自然史部分,应详述湖泊生态系统的变迁;人文史部分,应梳理与蟹相关的民俗、诗词歌赋、乃至法律条文的演变;而技艺史,则应着重描写从捕捞工具的迭代到蒸煮火候的奥秘。最关键的是,这些板块之间的过渡要自然流畅,不能让人感觉像是在不同领域专家报告之间生硬地跳转。如果作者能用一种老者的口吻,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地理数据和生态指标,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场景中,那这本书的阅读粘性就会大大增强。我渴望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置身于蟹农的简陋小屋,听他讲述一年四季的期盼与辛劳。
评分这部《阳澄湖蟹志》的出现,无疑是美食文化领域的一股清流。我一直对地方特产的历史沿革和生态环境抱有浓厚的兴趣,而阳澄湖大闸蟹作为中华美食的翘楚,其背后的故事和工艺自然引人入胜。然而,我更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超越常规“吃法介绍”的内容。比如,关于湖区水文地质如何影响蟹的生长周期,那些世代相传的捕捞技艺中蕴含的生物学智慧,甚至是过去几十年里,为了维持阳澄湖这片“黄金水域”的生态平衡,当地人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关于“好蟹”的哲学,而不仅仅是罗列烹饪指南。如果能穿插一些老渔民的口述历史,那些带有泥土和水汽味的真实记忆,那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估量。期待它能成为一部集自然科学、人文历史与美食艺术于一体的深度志书,而不是一本简单的食谱汇编。光是光是想象翻开它,就能闻到秋日湖畔的微凉湿气,这份期待,实在难以言表。
评分翻开任何一本关于地方风物的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千篇一律的赞美辞藻。阳澄湖蟹的美味已是公认的事实,不需要再用华丽的辞藻去重复强调“膏肥肉美”这类老生常谈的描述了。我更关注的是“差异性”和“流变性”。例如,与其他湖区或河道产出的蟹类相比,阳澄湖蟹的特定风味是如何在分子层面上形成的?是否存在关于不同季节捕捞的蟹,其蛋白质和脂肪酸比例变化的科学分析报告?再者,这本书如果能追踪一下“阳澄湖蟹”这一品牌在市场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地理标志的认定与争议,以及由此引发的区域经济变化,那这本书的社会学价值就凸显出来了。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吃蟹指南”,而是一部关于“一个地理标志如何构建其文化和经济霸权”的微观案例研究。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厚度和深度,将直接决定它能否超越一本地方特产的介绍,而成为一部有社会意义的文本。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地方志性质的书籍通常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很多时候它们过于追求“全而博”,反而失去了“精而深”的锐气。我希望《阳澄湖蟹志》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养殖模式是如何被革新或坚守的?比如,关于蟹苗的选择、投喂的饲料配方,乃至疾病防控的技术演进,这些“硬核”的技术细节,往往是区分专业著作和普及读物的关键。如果作者能拿出扎实的田野调查数据,对比不同年份的产量和品质波动,并试图解释背后的环境和社会因素,那这本书才算得上是对得起“志”这个字。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客观、近乎学术的梳理,而不是过分浪漫化的抒情。美食固然重要,但支撑美食的那片土地、那群人,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科学逻辑,才是更值得我们去记录和尊重的“硬指标”。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们看到一个物种如何在特定地理环境中,被人类的智慧打磨成一种文化符号的全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