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周易(精)
定价:49.00元
售价:29.9元,便宜19.1元,折扣61
作者:杨天才,张善文 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101077377
字数:
页码:68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781kg
编辑推荐
1.“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为全本。所收书目是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以专业版本为核校底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
2.内部结构上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各部分自然结合,版式疏朗清新,美观大方。采用纸面精装。全套书的装帧设计雅正,精致大方。
3.定价适合,方便广大读者购买收藏。
内容提要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称《易经》,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是《周易》的主体;“传”由《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七种十篇构成,称“十翼”,又自成体系而为“易传”。本书以《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为底本,采取逐段逐爻注释、翻译、评析的方式,释读文本,详析义理,是兼及《周易》普及与研读的文本。
目录
前言
周易上经
乾
坤
屯
蒙
需
讼
师
比
小畜
履
泰
不
同人
大有
谦
豫
随
蛊
临
观
噬嗑
贲
剥
复
无妄
大畜
颐
大过
坎
离
周易下经
咸
恒
遁
大壮
晋
明夷
家人
睽
蹇
损
益
夫
垢
茧
升
困
业
堇
鼎
震
艮
渐
归妹
主
旅
巽
兌
涣
节
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
周易系辞上
周易乘辞下
周易说卦
周易序卦
周易杂卦
作者介绍
文摘
【译文】
博大精深的筮策之数有五十五根蓍草来演绎,而实用则为四十九根。任意地分为两部分以象征天地两仪,然后从中取出一根悬挂起来以象征天地人三才;每四根分成一组以象征四季,将“一仪”中揲算剩余的策数归放于左手无名指间以象征闰月;因五年后会再次产生闰月,所以要将另外一仪演算剩余的策数放于左手中指间,之后,再起一卦,反复揲算。天的数字由一、三、五、七、九五位数字组成,地的数字由二、四、六、八、十五位数字组成,五位奇偶之数相加则各得其和数。天数相加为二十五,地数相加为三十,天地之数相加共计五十五,这就是《周易》运用数字变化而通于鬼神的奥妙境界。《乾》卦的筮策之数有共计二百一十六策,《坤》卦的筮策之数共有一百四十四策,二者合计为三百六十策,相当于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周易》上下二经的策数相加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相当于万物之数。因此,通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个演算步骤就形成《周易》中的一爻,策数变十八次后形成一卦,而每九变形成八卦中的一个卦形只能成为小的卦象。然后再将八卦牵引而相重后就形成六十四卦,遇到相应于卦象的事物就增长或扩大它所能象征的意义,这样,天下的事就全在《周易》中了。《周易》的奥妙就在于它能彰显天地运行的规律、筮数应验的神奇、成就万物的道德、慎密不乱的言行,所以运用《易》理就可以应付、处理万物,又可以佑助神化之功。
【评析】
以上为第九章。主要解析了用筮策演算<周易》卦象的数理方法。《系辞》的作者认为:筮策方法的每一个具体的动作和整个的方法都与天地万物相应相通,因而也就能包罗万象,将“天下之能事”囊括于《易》中。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不仅《周易》认识事物的观点是“数”,而且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是“数”。以“数”推演出卦象的方法就是“筮术”。现在人们常常将《易经》简单地归结为古代哲学的一种,但是,如果我们将它与世界上现有的其他哲学比较就会发现,《易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其他的哲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为还没有一种哲学像《易经》那样与数学有着如此紧密地联系。而且,正是这种不同,使它的起源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实验一样将其理论体系建立在数理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像其他哲学那样将理论建立在推理之上。这种推理的过程,说到底,只是古人探索宇宙真理的一种精神而已。既然是将其视之为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本身并不代表真理,而是认知真理的途径和方式,故《易》道本身就是存在,无论人们是否去占验它,它都存在,只不过如孔子所谓的“不占而已矣”。荀子日:“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故《孟子》善辩,通篇引《诗》而不言《易》,而程子断定:“知《易》者,莫如孟子。”《孟子》通篇提倡“王道”而不引《春秋》之言,而程子又日:“知《春秋》者,莫如孟子。”天道、人道、地道皆相通,故《易》之用,一言以蔽之:“推天道以明人事。”既然从“天道”能推知“人事”,则人道也就是《易》道,故孟子不用《易》,因其知而不言。“善易者不占”,因其知《易》而“不占”。故武王举兵伐纣,占辞“大凶”,而太公视之为“枯骨朽木”而不用。王充《论衡》日:“龟兆蓍数,常有吉凶,吉人卜筮与吉相遇,凶人与凶相逢,非蓍龟神灵知人吉凶,出兆见数以告之也。”实际上,筮者所得之吉凶之兆,并不是龟策之得,实为人之所得,凶者逢凶,吉人遇吉,有因必有果,皆因果之所以然。
……
序言
前言
周易上经
乾
坤
屯
蒙
需
讼
师
比
小畜
履
泰
不
同人
大有
谦
豫
随
蛊
临
观
噬嗑
贲
剥
复
无妄
大畜
颐
大过
坎
离
周易下经
咸
恒
遁
大壮
晋
明夷
家人
睽
蹇
损
益
夫
垢
茧
升
困
业
堇
鼎
震
艮
渐
归妹
主
旅
巽
兌
涣
节
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
周易系辞上
周易乘辞下
周易说卦
周易序卦
周易杂卦
终于入手了这套期待已久的《中国哲学史:先秦诸子篇》,坦白说,我对古代哲学史的脉络一直比较模糊,总觉得头绪太多,难以梳理。但这套书的宏大结构和清晰的逻辑体系,彻底解决了我的困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个学派的主张,而是将其置于春秋战国那个特定的社会变革背景下进行考察,让人明白“百家争鸣”是如何被历史催生出来的。作者的笔力非常雄健,对于墨家兼爱、法家重术、名家辩论这些复杂理论,都能用抽丝剥茧的方式剖析清楚。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孔孟荀三家思想演变路径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儒家内部如何适应时代做出调整和发展。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在旁观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风暴,深刻理解了中国文化精神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奠定基石的。
评分对于《道德经译注新解》,我的感受是复杂而深远的。老子的思想历来被认为是难以捉摸的玄学,很多版本读起来都像是在听天书。然而,这套书的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留了“道”的空灵和韵味,又用现代的语言框架去构建理解的桥梁。它没有试图把《道德经》变成一本生活指导手册,而是着重探讨了其哲学内核: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书中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解读尤其打动我,它让我反思在职场竞争中,是否可以用更柔韧、更顺应变化的方式去达成目标。我喜欢它在脚注中引用了许多道家流派对同一章节的不同理解,这种对比阅读,让原本单一的文本变得立体起来,充满了思辨的火花。
评分翻开这本《儒门大道》,我立刻被它那古朴典雅的气质所吸引。装帧设计上,那种深沉的朱红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简直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我一直在寻找一套能深入浅出解读儒家思想精髓的读物,很多市面上的书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大众而显得过于浅薄。这套书的作者显然对儒学的理解有着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他们没有刻意去“现代化”那些古老的论述,而是保持了文本的原汁原味,同时在注释和翻译上又做得极其到位。读到“仁者爱人,推己及人”那一段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孔子穿越时空的教诲,那种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深刻洞察,在如今这个日益原子化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讲究,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沉浸式阅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件可以常置于案头的艺术品,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和沉静的力量。
评分我最近刚看完《史记精读本》,不得不说,这套书的编纂质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司马迁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群像一直充满敬意,但原著的文言晦涩常常令人望而却步。这套书的“精读”二字名副其实,它不仅提供了流畅的白话译文,更在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旁,标注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和后世学者的观点,使得整个阅读过程不再是单向接受,而是多维度的思考。比如在读到“鸿门宴”那一段时,译文清晰地还原了现场的紧张气氛,而旁注则详细对比了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让我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了更切实的体会。这本书的索引和篇章结构也做了非常人性化的处理,方便随时查阅和对比不同人物的传记,大大提升了研究的效率。
评分最近沉迷于这套《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简直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唐诗宋词已经颇有了解,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选篇极为精到,不光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必考篇目”,更挖掘了许多被时光掩埋的优秀词作。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鉴赏部分,不同于那种干巴巴的文学史叙述,这里的解读视角非常多元和新鲜。比如对李清照某首词的分析,不仅探讨了她的家国之思,更深入挖掘了其中细腻的女性视角和艺术技巧的创新。作者似乎深谙诗词的音乐性和画面感,文字描绘如同将我们带到了那个特定时空。我特别喜欢它对格律的细致剖析,我以前总是觉得格律是束缚,但读完后才明白,那是限制中的自由,是形式美学的高级体现。读完一首词,再对照注释和鉴赏,感觉像是和一位博学的故友对饮,高山流水,意犹未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