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宗教与历史(第九辑) 978752011585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陶飞亚 郭

正版图书 宗教与历史(第九辑) 978752011585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陶飞亚 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飞亚 郭红 著
图书标签:
  • 宗教
  • 历史
  • 社会科学
  • 文化
  • 学术
  • 陶飞亚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第九辑
  • 97875201158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5858
商品编码:3016840590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宗教与历史(第九辑)

定价:79.00元

作者:陶飞亚 郭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1158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宗教与历史(第九辑)》集中于明清以来基督宗教的汉语文献研究。本辑收录的文章来自2016年11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二届“汉语文献与基督教中国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从史学、哲学、文学、区域传播等诸多角度对各种类型的汉语基督教文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介绍了欧洲汉学家对现代中国基督教文学的探讨。本辑意在通过不同层面与视域的讨论,凸显基督宗教汉语文献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目录


《圣朝破邪集》的文献及思想史意义【王喜亮】
清中叶甘肃地区天主教传播
  ——以麦传世与《默想神工略说》为例【郭 婷 〔英〕沈艾娣】
华籍神父与晚清天主教神学本地化
  ——以黄伯禄《圣教理证》改稿为中心的探讨【李 强】
慕维廉汉语宗教福音类著述研究【郭 红 贾凤英】
《教务杂志》中的近代佛耶关系【杨雄威 武文汇】
基督教传教士梅益盛在中国穆斯林中的文字传教活动【刘钦花】
文字创制与群体认同变迁
  ——基督教的本土适应与景颇族基督徒的群体认同建构【蔡江帆】
《灵歌》的艺术手法及基督教信仰内涵初探【徐淑萍】
新中国成立初期《田家》停刊风波的历史考察【陈 铃】
韩国现存汉语基督教文献状况概述【舒 健 管荣伟】
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收藏的中文基督教文献探析【乔洋敏】
对中国三本《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著的评论
  【〔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 著 尹 捷 译 刘 燕 校】

Abstracts
《宗教与历史》约稿启事
编后记

作者介绍


陶飞亚,男,1951年9月生,山东益都人。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中国史学科带头人,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学术总监、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等学术。山东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博物馆(筹)馆长。多年从事中国现代史、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义和团运动及西方在华传教运动与中国社会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在美国纽约大学市立学院、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历史文化研究所、台湾大学等校担任过访问学者。

文摘


序言



《远古的回响:文明的曙光与信仰的萌芽》 本书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它将我们带回到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探索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世界的古老思想、仪式和社群。我们并非从某个既定的文明高峰开始,而是沿着那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溯源而上,追寻人类集体意识最初的涓涓细流。 第一章:混沌初开,万物有灵——早期人类的世界观 在文字尚未出现、历史被口述传说和岩画记录的遥远时代,人类如何理解自身与所处的世界?本章将深入考察史前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这种严酷环境下,他们如何构建起最初的世界观。我们将通过考古学的证据,如洞穴壁画、祭祀遗址、早期工具和装饰品,来推测这些早期居民的精神世界。 自然崇拜与泛灵论: 聚焦于早期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这些难以捉摸却又威力无穷的自然现象,被赋予了生命和意志。我们将探讨泛灵论如何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模式,即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灵魂,它们可以被安抚、被祈求,也可以带来惩罚。例如,通过对早期部落狩猎仪式和丰收庆典的复原,揭示人类如何试图通过象征性的行为与自然界建立联系,以求得生存和繁衍。 祖先崇拜与氏族凝聚: 探讨祖先在早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逝去的亲人并未真正消失,而是成为守护氏族的神灵。我们将分析祖先崇拜如何维系氏族内部的团结,强化身份认同,并为社会秩序提供道德基础。例如,对早期墓葬习俗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对逝者的尊重和对来世的朴素想象。 创世神话的雏形: 即使没有成型的宗教体系,早期人类也一定试图解释世界的起源。本章将搜集和分析世界各地流传的创世神话的早期变体,虽然它们可能零散、模糊,但已包含着人类对“从无到有”的最初思考,以及关于生命诞生、人类出现的基本叙事。 第二章:文明的曙光,秩序的诞生——早期城邦与神庙的兴衰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定居生活的普及,人类社会开始复杂化,催生了最早的城邦和国家。在这个转型时期,宗教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精神寄托,更是维系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合法性的强大工具。 美索不达米亚:神权政治的摇篮: 深入探究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文明中,神庙作为社会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地位。我们将分析神祇的等级体系如何映射出人类社会的阶层结构,以及祭司阶层如何掌握神权,成为统治者和民众之间的中介。对《汉谟拉比法典》等早期法律文献的解读,将揭示法律如何与宗教道德紧密结合,共同规范社会行为。 古埃及:永恒的王国与法老的神性: 探讨古埃及法老如何被神化,成为连接人神之间的桥梁。我们将分析古埃及的宗教信仰如何渗透到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宏伟的金字塔到复杂的丧葬仪式,都体现了他们对来世和永恒的执着追求。对太阳神拉、冥神奥西里斯等主要神祇的考察,将揭示其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 印度河流域:失落的文明,模糊的信仰: 面对这个留下了大量遗迹却鲜有文字记录的文明,我们将借助考古学家的细致发掘,试图拼凑出其宗教信仰的轮廓。莫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城市规划、神秘的印章图案、以及可能存在的祭祀场所,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其宗教实践的线索。 第三章:思想的碰撞,信仰的传播——轴心时代的前奏 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人类历史迎来了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我们称之为“轴心时代”。然而,本文的焦点并非聚焦于轴心时代的成熟思想,而是追溯其思想萌芽和孕育的过程,探讨在轴心时代来临之前,各文明区域是如何孕育出对人类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和信仰的。 早期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众神与英雄: 考察《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所描绘的古希腊早期宗教观念。奥林匹斯众神并非高高在上、完美无缺,而是充满人性化的欲望和冲突。这种充满戏剧性的神话,反映了早期希腊人对命运、荣誉、以及人类在神祇面前的渺小与抗争的思考。 早期中国:殷商的占卜文化与天命观: 深入分析殷商时期甲骨文所揭示的占卜活动。国王和祭司通过龟甲和兽骨来解读神意,一切重大决策都离不开对“上帝”的沟通。这种对天命的敬畏,为后来的“天命靡常”等观念奠定了基础。 吠陀时代的印度:祭祀与哲学思考的初步融合: 探索《吠陀》经文所展现的早期印度宗教。以雅利安人为主导的社会,其宗教活动以繁复的祭祀仪式为核心,但同时,在对祭祀的深入反思中,也开始孕育出关于宇宙本质、灵魂轮回的初步哲学思考,为后来的印度教和佛教的思想土壤提供了养分。 第四章:地域的壁垒,文化的隔阂——早期宗教的地域性与多样性 在文明的早期阶段,虽然人类的根本关切——生与死、善与恶、秩序与混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各地的宗教信仰却呈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和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深刻地影响了不同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轨迹。 美洲的早期文明:太阳、玉米与玛雅的神秘: 考察前哥伦布时期美洲早期文明的宗教特征。例如,古印第安人对太阳的崇拜,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玛雅文明中,复杂的历法、祭祀活动和神话体系,展现了其独特的宇宙观和宗教实践。 非洲的早期信仰:部落图腾与萨满的仪式: 探讨非洲大陆早期部落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作为一种重要的氏族认同标志,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相互交织。我们将审视萨满式的仪式在维系社群、治疗疾病、以及与灵界沟通中的作用。 大洋洲的岛屿信仰:海洋、祖灵与社会结构: 审视大洋洲岛屿居民的早期宗教。他们与海洋的紧密联系,造就了以海洋生物、航海祖灵为核心的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不仅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和族群关系。 结语:永恒的追问,不息的探索 本书的目的并非是要描绘一幅完整的、线性的宗教历史图景,因为这样的图景在早期阶段是不存在的。相反,它致力于呈现人类在面对未知、面对生存挑战时,所进行的那些最根本、最原始的精神探索。这些早期信仰,虽然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有的被取代,有的被融合,但它们所提出的关于生命意义、关于宇宙秩序、关于人类道德的根本性问题,至今仍然回荡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激励着我们不断地追问和探索。本书所呈现的,是那段古老的回响,是人类文明最深层的根基,是我们得以理解自身,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每一个论点都有详实可靠的史料作为支撑,逻辑链条构建得环环相扣,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追踪作者的思维脉络,毫不费力地进入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敏感的历史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和洞察力,既不回避争议,又能提供一种富有建设性的解读视角。这种深入骨髓的专业性,使得这本书不仅对专业研究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这些渴望了解历史真相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本难得的启蒙之作。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那些被揭示出来的细节和新的理解角度,那种知识被点亮的兴奋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略微谨慎的心态,毕竟“宗教与历史”这个主题很容易陷入枯燥的教条复述或片面的解读。然而,这本书出乎意料地生动有趣。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陈旧的历史事件和复杂的宗教教义,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出来。我发现自己不是在“被动地阅读”,而是在“主动地探索”。比如,书中对某个历史转折点宗教势力影响的剖析,那种叙事张力,完全不逊于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巧妙地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乃至考古学的最新发现,使得历史的图景更加立体和丰满。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因为被某个精彩的个案分析或某个被重新审视的传统观点而感到惊喜,忍不住想要立刻与人分享。这种阅读的愉悦感,主要来源于作者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完美结合,让历史“活”了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风格,初拿到手就感觉分量十足。封面选用的材质摸上去很有质感,文字的排版也相当讲究,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拿到手后,我立刻翻阅了几页,纸张的质量非常棒,印刷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内页的布局也很人性化,目录清晰明了,让人能迅速找到感兴趣的部分。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处理,既结实又美观,放进书架里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本书的整体设计,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极高的附加值,光是放在桌上欣赏,都能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美感,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甚至觉得,仅仅是拥有这样一本装帧精良的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导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全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著作应有的精准与规范,又巧妙地融入了富有个人色彩的思考和观察,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距离感。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手术刀般精准,剖析历史的肌理;时而又如导游般亲切,带领读者游览那些尘封的古迹和思想的殿堂。尤其是在引言和结语部分,作者那种对历史人文学科未来发展的关切和期许,极大地感染了我。这种真诚的学者情怀,是技术性写作中常常缺失的“人味儿”。它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历史,如何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演变。这是一本读起来酣畅淋漓,合上后又让人回味无穷的好书,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类文明进程抱有好奇心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绝非泛泛之谈可以概括。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问题的新范式,尤其是在方法论上,这本书做出了重要的创新。作者没有固守单一的历史解释框架,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交叉验证和跨学科的视野,这使得其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对于长期关注该领域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冲击和方法论上的革新指引。我甚至在思考,如何将书中提及的分析框架应用到我关注的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去。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史料的辨析极其审慎,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二手资料,他总是保持着批判性的距离,并尽量回归到一手文献的挖掘,这种对“真实”的执着追求,是所有严肃学术工作者应当学习的典范。这本书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被重新梳理和强化了,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