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台南妈妈、山东爸爸以及我爱的西班牙
定价:38.0元
作者:王杰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40775193
字数:1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画家的手绘食记,别具艺术气息
2.台南、山东、西班牙,由饮食串连起的家庭记忆、生活历史,既有浓浓的乡土味,也有动人的异域风情。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杰,画家,生于基隆,巴塞罗那大学美术博士班毕业。2003年回台后,以其特殊风格的水彩画记录故乡基隆及台湾各地的风光与小人物,在《旅人志》《好吃》等杂志开设专栏。著有《手绘西班牙时光》《画家带路基隆小旅行》《旅途上的画画课》等书。其广告作品曾入选“法国坎城广告奖”(台湾地区入选),同时荣获“纽约广告奖绘画类优选”及“时报广告金像奖”。
文摘
母亲是台南县北门乡人, 家族世代都住在北门乡。据外公说, 陈家是福建泉州人,郑成功时便随军来台,算是常早移民台湾的汉人,之后便在这个海边的小村落住了下来, 一直到母亲十几岁时, 举家迁往高雄, 结束了陈家在北门两多年的历史。二〇〇八年的夏天, 我特地采了一此北门, 眼见为凭, 那由红砖古屋形塑出的蜿蜒小巷, 贯穿着的古老聚落,活脱脱就是个古村落的样貌。
从母亲口中听来的, 她幼时的北门充满着盐田、鱼塭、果树、家中的大宅院、拿来玩耍的龙银, 大宅院外朴质的人们, 以及摧残着这些人们的赤贫和乌脚病, 那是一幅南台湾传统乡间的真实生活景象,透过母亲幼时的眼, 我好似真的能见到一部分当时的情景。南鲲乡的大庙前为歌仔戏痴迷的乡民们; 红砖房里, 不时可见因终日操劳而早衰的居民身影; 而母亲家中的鱼塭, 则不可思议的充满了各式肥美的鱼虾。母亲在田野里欢天喜地的度过童年的每一天, 这些甜蜜与苦涩相伴的记忆, 每每在她诉说着北门时, 流泻一地, 真实得无处隐藏。
母亲和父亲一样,虽来自不同的地方,却都同样生活在一个十分写实,毫不造作的年代。他们的生活经验, 也纯粹得无可取代, 就如同我要在这本书里为母亲保留的位置一样, 母亲的味道, 当然就是纯纯的台湾味了。
这个台湾的味道, 在母亲二十岁那年, 经由媒妁之言, 由遥远的南部高雄嫁来基隆七堵之后, 突然间显得奇特了起来, 当时的七堵是个阡陌纵横, 几条小街外加挂在天边的几排小山就完事的小乡, 对于早已习惯每晚去六合夜市逛逛的来说,无异是个极大的环境冲击。
让情况更显无助的是, 母亲嫁了一个仅仅由公公以及丈夫组成的外省家族, 这家人只吃子、馒头、水饺跟大蒜,“ 我每天掉眼泪。” 妈总是这么说着。
一般来讲, 你吃什么食物就是什么人, 反之亦然。母亲是大海鲜人, 而她嫁的王家却是不折不扣的小麦大蒜人; 这个组合, 确立了她在饮食上宿命的无奈以及我口味上的基调— 南腔北调。母亲为了满足爷爷的饮食口味, 和左邻右舍的山东家庭当起了好邻居, 自此北方面食、子馒头、烙饼水饺样样上手, 但是在家里厨房边那个局促的小餐桌上, 母亲也将她熟悉的口味, 在不知多少个寒暑岁月, 一点一滴慢慢地拌入了饭碗里, 也成就了我的味觉世界中, 评判一切的基础,对我来说,这个混合着台湾以及外省的口味,就是妈味道。
……
序言
书的后半部分,特别是“我爱的西班牙”这一部分的融入,简直像是一场意外的、充满阳光味道的插曲,为原本以两地亲情为主线的叙事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广阔的视野。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原本在品尝一壶醇厚的乌龙茶,突然间被带到了地中海边,阳光洒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空气中弥漫着海盐和橄榄油的味道。作者是如何将西班牙的热烈、奔放,那种近乎于“活在当下”的生活哲学,与父母原本的沉稳内敛的家庭气质结合起来的呢?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旅行,更是一场精神上的“破壁”。我特别欣赏作者叙事时所采用的那种跳跃的、非线性的时间感。有时,一个西班牙的下午茶场景能瞬间唤醒他对台南老街的某种感官记忆,那种跨越时空的联结,展现了“爱”作为一种连接符的强大力量。它暗示着,真正的家园,并非固守于地图上的某个坐标,而是那些被深爱的人和事所共同构建的,流动的、不断生长的精神领地。西班牙的元素,如弗拉门戈的激情、热情的问候,似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位“中西混血”的家庭叙事方式,让它变得更加大胆和富有表现力。
评分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或许在于它对“身份认同”这一永恒主题的复杂探讨,尽管它没有采用任何学术性的语言。作者并非简单地讲述“我是谁”的故事,而是展现了“我是如何被塑造”的过程。成长在台南的温柔与山东的刚毅交织的家庭中,必然会产生一种微妙的身份“错位感”。他既能理解台南人对老屋的眷恋,也能体会山东人对“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集体记忆的依恋。这种双重文化身份,与其说是负担,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超能力”。他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自如切换,甚至能够用局外人的视角来解构自己家庭内部的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规则。这种身份的流动性,使得他笔下的世界观异常开阔,他对人性的观察也因此更加深刻和圆融。他没有急于给自己下一个标签,而是选择拥抱这种“中间状态”,将这种复杂性视为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这对于正在寻找自我定位的年轻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鼓舞。
评分从文学技法上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其高明,收放自如,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像极了一部优秀的公路电影,时而是缓慢推进的特写镜头,专注于某个眼神、某个动作的细节描摹;时而又突然拉远景,用大段的排比或富有哲理的议论,将个体经验提升到普遍性的层面。比如,描述父亲从山东到台湾初期那种水土不服的孤独感时,文字是凝重而克制的,每一个词语都像裹着厚厚的棉絮,沉甸甸的。然而,一旦进入到家庭内部的温馨时刻,笔调立刻变得轻盈、灵动,充满了戏谑和自嘲,仿佛是邻家好友在耳边悄悄分享那些不为人知的糗事。这种叙事张力的把握,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几乎不会感到疲倦。它迫使我们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引力”让如此不同的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本书成功地将散落在记忆中的碎片,通过高超的剪辑艺术,重新组织成一条既有内在逻辑又充满情感爆发力的故事线。这种对篇幅和情感浓度的精准拿捏,让人叹服。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在情感层面处理上达到了相当高的“克制美学”。它没有过度渲染悲情,也没有刻意煽动情绪,但那种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深度,却足以让人在深夜里感到一阵阵暖流或酸楚。作者深谙“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道理,很多重要的情感转折,都是通过环境的渲染或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来体现的。比如,父亲在某个特定节日默默为远方的亲人做的一件小事,或者母亲在看到某件与西班牙相关的纪念品时,眼神中一闪而过的那种复杂情绪。这些“留白”的空间,反而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想象和共鸣余地。我们不需要作者明确指出“这是爱”,我们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经过岁月沉淀的情感重量。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扔掉的消遣之作,它更像是一坛老酒,初尝是家庭的酸甜苦辣,细品之下,是关于时间、迁徙、融合与不朽的家庭精神的深刻回味。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小我的家庭故事,写成了一部关于文化交融与人性韧性的动人史诗。
评分这本讲述台南妈妈、山东爸爸以及“我爱的西班牙”的书,简直就是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画卷。初读之下,最引人入胜的是作者对于地域文化差异的细腻捕捉与调和。想象一下,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世界里,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何碰撞出火花。台南的温润、精致,对细节的执着,与山东那片土地上孕育出的豪爽、大气、直来直去,那种性格上的张力,在家庭日常的琐碎中被描摹得淋漓尽致。比如,早晨餐桌上的对话,妈妈可能会用慢悠悠的语调讨论一碟小菜的摆盘,而爸爸可能已经用洪亮的声音规划了一天的行程。这种文化上的“交响乐”,不是简单的冲突,而是一种彼此渗透、互相成就的和谐。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任何一方,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观察角度,记录了这些差异如何被爱意熨平,最终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家庭叙事。书中的那些小故事,关于年夜饭上到底该先吃饺子还是先吃汤圆的“家庭战争”,或是关于方言俚语的误解与笑料,都让人会心一笑,因为每一个跨文化家庭都有自己的“默契密码”。这种对生活真实肌理的还原,远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来得有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