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吃茶:品茶品心,有滋有味
:56.00元
作者:刘垣均,张智强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69922714
字数: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时尚范儿的茶书!集时尚、成熟与美味于一身的茶食文化大餐——《吃茶》,将茶之精华与现代食材相结合,为读者提供详实、有趣、耐看的茶叶百科知识,让身心沉浸在茶的美好与健康之中!
nn
2.完美复刻台湾原版!内含近百张彩色图鉴和趣味插图,教你在轻松可爱的氛围中识茶、品茶、吃茶!另附30道时尚茶食料理,为热爱生活的你献上一份美味无比的礼物!
nn
3.养眼养胃,一书多得!《吃茶》使用靓丽饱满的色彩与设计,为读者讲述数千年茶史、茶道、茶礼、茶趣、茶饮、茶食,在每个读者心中呈现一方美好茶生活!
nn
4.领略台茶风华、感受茶学新知!一片茶叶曾两次改变世界版图!台湾茶业走过的百年风华,不仅记录着古时茶人艰辛的生存历程,更造就了台茶精益求精、广销海外的商业奇迹!
nn
5.喝茶不如吃茶!所有的幸福,都从好好饮食开始!当身体感受到简单美好,就会自然升起力量!
n内容提要
这一次,就让悠哉的“佛系”喝茶升级为时尚范儿的吃茶!
n《吃茶》是由五代百年制茶世家、易锟茶堂的主持人刘恒均与有“料理哲学家”之称的张智强一起写就的一本关于品茶时尚的茶文化之书。内容涉猎广泛、文字轻松有趣、配图丰富多彩而又不失茶书之韵味感!
n该书从茶的源起与发展、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以及各茶种的区别出发,并配以详细的解说为读者讲述品茶器具特性、冲泡手法、时间、比例等知识,教读者透过视觉、嗅觉、味觉来认识茶!
n同时还以自身经历与读者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茶食创新以及各式茶衍生物如茶枕、茶油的运用!
n重要的是,作者向大众传递了茶是一种静心的方式,是生活、是文化、是艺术,也是科学。通读全书,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茶的热爱,很多茶叶知识是在其他茶文化书籍中未曾提及的!
n《吃茶》以温暖的文字传达出作者对茶文化的思考与体会,即当身体感受到简单美好,就会自然升起力量!
n目录
茶的基本知识
n什么是茶..........003
n茶史:一叶飘入千年怅..........007
n茶文化的流传..........022
n茶的营养..........032
n知道了才内行的茶叶门道
n六大茶系:发酵决定一切..........039
n茶叶制作工序..........065
n乌龙不乌龙..........073
n台湾茶区与台湾特色茶..........077
n聪明选、聪明买、聪明喝!
n淬出美好滋味的茶具..........117
n如何泡好一杯茶..........124
n冷热皆宜的泡茶好功夫..........133
n如何喝一杯好茶..........137
n选茶之要..........140
n如何不饮..........146
n茶在生活中的应用
n茶的环保生活..........151
n茶食之艺..........156
n茶无止境..........166
nn
茶食提案..........169
作者介绍
刘垣均 Gill:成长在有150余年历史的五代制茶世家,自小深受茶香熏陶,现为台湾易锟茶堂的主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到传统制茶与风味的日渐消逝,为乡间长辈走过的台茶风华怅然惋惜。于是决定以己之力分享茶与食的幸福力量,让更多的人品味到茶之精髓,同时研发茶副产品,帮助茶农推广好茶。
nn
张智强 Jeff:雪梨大学MBA,承袭母亲的厨艺,旅居澳大利亚回国后举办百场以上的名人私宴专厨。生性低调,不喜,对哲学、艺术、音乐、摄影皆有深入研究,被称为“料理哲学家”。坚持料理应从热爱出发,希冀每个人都能因美食而感受到爱与力量。
n文摘
序言
台湾有非常特殊的茶文化,饮食更是融合了多元的异国特色,亦如台湾本身。期盼每个人都能够开心地沉浸在此书中,就如同我一样。
n——茶学专家、漳州科技学院茶学院讲师 史迪芬·琼斯(SteveR.Jones)
n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精巧。它不像传统散文那样线性展开,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环形叙事的结构,每一次阅读都能在不同的点上产生新的连接和共鸣。我发现自己会在不同的章节间来回翻阅,试图去理解作者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将一个看似独立的场景,与前文某个隐晦的情绪点关联起来的。它对细节的痴迷程度令人惊叹,比如对不同器皿质地与光线反射角度的描摹,那些细微的差别,在外行人看来或许无关紧要,但正是这些“无关紧要”,构筑了全书丰满的质感。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一步步地拆解和重组一件复杂的工艺品。它教会我,真正的深度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需要我们放慢速度,用心地去挖掘。读完合上书本时,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是因为情节没讲完,而是因为作者打开了一个新的感知世界的维度,让人意犹未尽地想去实践和印证。
评分坦白说,初次拿起这本书时,我担心它会过于文雅或晦涩,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它的语言是极其克制的,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斟酌和推敲,精准地表达了意图,却又保留了巨大的解读空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它从不把话说满,总是给你留下一片广阔的想象空间去填充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比如,它描述等待一件事情结果时的心境,它没有直接写“焦虑”,而是描绘了窗外云朵的移动速度似乎被拉长了,空气中的声音变得遥远而模糊。这种间接的、意象化的表达方式,比任何直接的修饰都更能触动人心。它让你意识到,语言的力量不在于堆砌辞藻,而在于它能否精准地构建一个氛围和心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表达欲都被净化了,更倾向于用更简洁、更有质感的方式去与世界沟通。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深刻影响,是它重塑了我对“慢生活”的理解。它不是教人如何脱离社会去隐居山林,而是教导如何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建立起一座精神上的避风港。书中探讨的不是如何逃避压力,而是如何与压力共处,将其转化为生命体验的一部分。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将那些原本令人烦躁的噪音和干扰,转化为一种背景音乐,让你在喧嚣中反而更加专注和清醒。这种心境的转变是潜移默化的,我甚至察觉不到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更能容忍那些突发状况的。它鼓励我们去建立自己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并非繁文缛节,而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尊重和维护。阅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次长途的、舒缓的心灵跋涉,最终抵达的彼岸,是更加平和且有力量的自我。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忙碌于城市生活,却又渴望在日常琐碎中寻得片刻宁静的人量身定做的。我记得翻开它的那一页,就被那种舒缓的节奏感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急着告诉你“你应该怎样生活”的说教式文字,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壁炉边,用温和的语调娓娓道来。书中的叙事手法非常精妙,它将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得富有诗意。比如,它描述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窗棂,落在木质书桌上的那一瞬间,那种光影的变幻和空气中弥漫的微尘,都被捕捉得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想停下手头的一切,去感受那份独有的静谧。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慢”,它鼓励你去观察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细节,去品味那些被现代快节奏生活匆匆略过的美好。它并不直接探讨哲学,但读完之后,你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状态,关于时间、关于自我、关于如何与周遭环境和谐共处。读它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变得深沉而有规律了,心灵仿佛被轻轻地梳理了一遍。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空泛的“心灵鸡汤”抱持警惕,但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朴实的真诚打动了我。它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带有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仿佛作者正站在我面前,手中拿着一个刚泡好的茶盏,空气中蒸汽氤氲。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体验”的捕捉,那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感官复刻。它描述了雨后泥土散发出的那种湿润而清新的味道,混合着远处飘来的柴火味,那种气味层次感丰富到让人几乎能闻到。更妙的是,它不局限于描绘美好的事物,也坦诚地触及了生活中的不完美和失落感,但处理这些负面情绪的方式极其成熟和内敛。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一种接纳的态度——接受不完美本身就是完整的一部分。这种深刻的洞察力,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既温暖又沉稳,像一块经过时间打磨的玉石,温润而有力量。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可以如何更优雅、更平静地面对生活的起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