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葡萄酒品鉴一本就够 | 作者 | 吴振鹏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ISBN | 9787518019847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葡萄酒品鉴一本就够》堪称一本世界葡萄导航,作者吴振鹏12年呕心沥血之作,历数12年来积累起来的经历见闻,不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带给您丰富新颖的葡萄酒百科知识,如品前攻略、葡萄酒常识、葡萄酒种类、葡萄酒礼仪等等,更介绍了法国十大葡萄酒产区、488个AOP速查目录及法定产区详解、153个IGP原产地速查,让您足不出户就能走进世界葡萄酒庄园,感悟葡萄酒的魅力。 |
| 作者简介 | |
| 吴振鹏,高级调酒师。1993年起从事调酒师工作,1999年任深圳市劳动局调酒师讲师,1993-2008年在深圳从事调酒师及管理工作;2009年从事侍酒师、品酒师及培训工作,20年职业生涯与酒为伴,精通各种酒类及饮品知识。从入行便开始钻研世界各国葡萄酒文化,不仅对各国葡萄酒产区文化、分级系统及产品风格有深入的研究,还拥有丰富的酒菜搭配实战经验。 |
| 目录 | |
| 酒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室内设计与空间哲学的书籍,特别是那本《光影与材质的对话》。我本来以为这类书无非就是教你买什么颜色的沙发,铺什么地砖,但这本书完全超越了那个层面。它探讨的是人与居住空间之间的深层联系。作者的语言充满诗意,他会用很长的篇幅去描述清晨的阳光如何穿过未加处理的亚麻窗帘,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以及这种光影变化如何影响人的情绪和作息。 这本书里大量运用了世界各地经典建筑的案例,但它不是简单地展示照片,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建筑师是如何利用“留白”和“体量感”来引导居住者的注意力,达到一种冥想般宁静的效果。我特别喜欢它对“材质”的解读,比如一块未经打磨的天然石材,它的粗粝感和温度,如何在大面积的白色墙壁衬托下,成为整个空间的视觉焦点和情感锚点。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好的设计不只是美观,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引导和对感官的细腻调适。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自己的小公寓,不再只想着“添置”新家具,而是思考如何通过调整灯光角度和添置一块有质感的抱枕,来改变整个房间的“气场”。
评分天呐,我最近在亚马逊上淘到了一本关于烘焙的书,简直是烘焙新手的福音!书名叫《新手烘焙入门指南》,封面是那种让人看了就想流口水的奶油蛋糕照片。我这个人吧,对烘焙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总觉得太复杂,什么打发蛋白啦,控制温度啦,感觉跟化学实验没两样。但是这本书一翻开,我就知道我错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大部头,而是特别接地气。第一章就手把手教你怎么区分面粉,什么高筋低筋,用大白话讲得明明白白,我甚至能想象作者站在我旁边,拿着一袋面粉跟我解释的区别。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是那种只教你做网红蛋糕的书。里面有很多基础的饼干和面包方子,那些都是我小时候在面包房闻到香味就会流口水的东西。比如经典的黄油曲奇,它把黄油的软化程度、糖的加入顺序都讲得非常细致,还配了好多步骤图,图上的光线和角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一看就知道是专业人士拍的,不是那种随便用手机拍一下敷衍了事的感觉。我按照它教的方法试做了两次玛德琳,第一次烤出来形状有点怪,第二次就非常完美了,边上带着漂亮的“小山丘”。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小字,留白很多,阅读体验极佳,让我这个一拿起厚书就犯困的人,居然能一口气读完前三章。感觉像是多了一个耐心的烘焙老师在家里指导我一样,简直是意外之喜。
评分说实话,我对历史类的书籍一直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枯燥乏味,充斥着人名地名和年代事件,背起来头疼。但最近我被朋友安利了一本叫《大航海时代的风云变幻》的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了翻,结果完全停不下来。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生动,它不是那种正襟危坐地陈述史实,而是把历史事件当成一场场精彩的戏剧来看待。作者的笔法非常细腻,他会去描绘那些水手在甲板上忍受着恶劣天气时的心理活动,会去挖掘那些船长们在决定航线时所面临的政治压力和个人野心。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香料贸易的那一章节,描述了肉豆蔻和丁香是如何引发欧洲列强之间血腥的殖民争夺战。读的时候,我仿佛能闻到船舱里弥漫的湿气和香料的浓郁气味,能感受到当时人们对异域珍宝的狂热追逐。这本书最厉害的一点是,它没有把历史人物塑造成脸谱化的英雄或恶棍,而是展现了他们复杂的人性,有远见卓识,也有贪婪自私的一面。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生在那样的时代,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本书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而不是冰冷的知识点集合。
评分我对科幻文学一直情有独钟,但很多硬科幻小说往往在科学设定上过于庞杂,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物理教科书。所以,当我看到《星际漂流者的日志》这本书时,我抱着既期待又害怕的心情开始阅读。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场面或者复杂的政治博弈,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微观的视角——一个孤立的太空生物学家,在被遗弃的深空探测器上独自生存的故事。 这本书的笔触极其克制和冷静,完全模拟了在真空环境中,一个人必须依靠极度理性和对环境的细致观察才能存活下去的状态。作者对“孤独”的描写达到了一个令人心悸的高度,他没有用煽情的语言,而是通过记录主人公对日常小事的执着——比如如何维持氧气循环系统的稳定,如何精确计算出每周能从有限的水源中提取多少饮用水——来展现人类意志的坚韧。其中有一段描写主人公试图与一个未知的外星微生物进行交流,那种跨越物种、跨越理解鸿沟的尝试,既充满了科学的浪漫,又带着一丝悲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把宏大的宇宙背景,浓缩到了一个狭小、逼仄的生存空间内,探讨的却是关于存在、意义和连接的终极哲学问题。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它比任何爆炸场面都更震撼人心。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我总是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帮助我更好地“听懂”音乐的书。最近淘到一本《巴赫赋格的数学之美》,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很敬佩巴赫的精妙结构,但苦于没有乐理基础,只能停留在旋律和和声的表层感受上。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读心术,他直接跳过了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比如图表和流程图,来展示赋格曲中主题的引入、模仿、展开和终止的整个过程。 他把赋格曲的结构比喻成一个精密运转的钟表,每一个声部都是一个齿轮,它们互相咬合,但又各自独立运行,最终汇聚成和谐的整体。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卡农”和“逆行”等技巧的讲解,不是单纯的理论推导,而是会结合具体的几个小节,告诉你当旋律线被倒置播放时,它如何与原来的旋律线产生一种奇妙的张力,这种张力是如何在听觉上制造出“惊喜”效果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会对照着乐谱,尝试在脑海中“看到”这些声部的线条是如何交织的。这本书让枯燥的结构分析变得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极大地提升了我欣赏复调音乐的层次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