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老味道
:48.00元
作者:沈嘉禄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535080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长销不衰的沪上美食开山之作。
内容提要
上海老味道,是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风味美食,它们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上海市民所处的文化环境与世俗生态。从草根食物入手,洞悉时代特征,进而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是本书的出发点。分为“水汽氤氲的寒素生活”“八仙桌上的青花大碗”“春花秋实的平民美食”“邑城内外的浓油赤酱”四个专辑。与十年前的初版相比,这次第三版删去了部分略显老旧的文章,新增了贴近时代的新篇,并对原版中一些风味小吃的名称和由来做了修正,使本书的主旨更加贴切。
目录
水汽氤氲的寒素生活
四大金刚 010
糜饭饼 015
粢饭糕 018
老虎脚爪挠痒痒 020
红白对镶是糖粥 024
一碗阳春雪白的面 027
馄饨有大小,功能各不同 030
烧卖的江湖地位 035
黄楚九和生煎馒头 040
油墩子上那只虾 046
马南一汤 049
就怕你皮不厚 052
三鲜豆皮八卦汤 054
罗宋面包与罗宋汤 056
棉花糖与爱情 060
“炒米花响喽……” 064
炒面居然称大王 068
来三两“葱开”! 071
老大昌的碎蛋糕 074
“金中”的那一缕咖啡香 077
八仙桌上的青花大碗
泡饭和它的黄金搭档 082
咸酸饭 086
同门兄弟一道炒 088
面疙瘩与面条子 091
流清蛋 094
偷吃猪油渣 096
鱼干和鱼松 099
马面鱼的恩情永不忘 102
修正主义的鱼 105
热热闹闹炒三鲜 108
黄豆的团队精神 111
风干茶干 116
含盐菜汤的象征意义 120
霉干菜情结 122
咸菜卤不怕颜值低 125
以怀旧的名义纵欲 127
槽头肉升级版 132
石库门桂花肉 134
值得偷吃的大肠煲 138
乳腐的血色黄昏 141
稻谷的后一次奉献 144
油炸“野胡子” 147
忆儿时菜根香 150
金龟子飞来 153
我被毛蚶撞了一下肝 156
茶食是茶的伴侣与慰藉 158
春花秋实的平民美食
吃吃吃,二十四节气给出的理由 166
家菜不如野菜香 175
青团青自艾叶来 178
叹刀鲚远去,愿凤鲚常来 182
河豚,一趟冒险的口腹之旅 186
大块吃笋是一种幸福 190
椒盐金花菜 194
爱端午,多食粽 197
雄黄酒与雄黄豆 202
暖风吹来焐酒酿 205
忙归忙,勿忘六月黄 209
夏三冻 212
十字街头山芋香 217
秋风起,蟹脚痒,我的心也痒 223
海棠糕与梅花糕 227
冰天雪地一碗粥 233
汤团和元宵不是一回事 236
白切羊肉与羊肉汤面 240
雪夜涮羊肉 242
鲞冻肉与虾油卤鸡 246
大雪和腊味的约会 249
有烟囱的锅子 253
当猪头笑看天下 256
邑城内外的浓油赤酱
“鸳鸯”与“黄浆” 262
氽鱿鱼与烘鱿鱼 264
螺蛳兄弟连 266
作为备胎的辣白菜 270
小吃界四大名汤 272
小笼和汤包 277
鸽蛋圆子和擂沙圆 281
青鱼秃肺、汤卷以及“爊鸟” 285
相当八卦的八宝 289
虾子大乌参 293
内脏并不脏,味道关交好 295
杜月笙也是本帮菜的超级粉丝 300
被处以宫刑的那只鸡 303
百脚旗下 307
人见人爱的排骨年糕 310
奶油鸡丝烙面 312
霞飞路上的罗宋大菜 315
三角地菜场叫卖鲜鱼的“欧巴桑” 319
十二道 321
年菜与口彩 324
美食街上的酒鬼们 329
作者介绍
沈嘉禄,“文坛美食家”。出版过小说、散文三十余种,所谓的美食文化随笔集,有《饮啄闲话》《消灭美食家》《美女鸭头颈》《鱼从头吃起》《吃剩有语》等。
文摘
序言
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味蕾探险!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食谱集,没想到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上海社会生活史。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比如描述清晨弄堂里,那家石库门点心店里,油条“滋啦”一声下锅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的豆浆的微酸甜香,以及老主顾们用吴侬软语寒暄的场景,每一个画面都活灵活现,仿佛我正站在那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伸手就能触摸到那份历史的温度。尤其是一些早已消失的老字号,作者不仅记录了它们的招牌菜,更挖掘了背后的家族故事和手艺传承的艰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本帮红烧肉”的章节,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炖出一块酥而不烂的肉,更是在探讨,为什么同样是红烧肉,不同家庭做出的味道却能承载几代人的记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负担,反而像是在听一位慈祥的长辈,娓娓道来他们年轻时那些关于吃与生活的点滴往事。它成功地将食物提升到了文化符号的高度,让我重新审视了“上海味道”的真正含义。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旧式文人的那种优雅和疏离感,但其内容又扎根于最市井、最烟火气的生活之中,这种反差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食材选择和烹饪哲学的探讨。它不像现代食谱那样追求效率和标准化,而是充满了对“时令”的敬畏。比如,关于腌笃鲜的描述,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为什么一定要用“春笋的尖头”而不是竹笋的中段,以及“咸肉”的陈年程度对汤色和鲜味的影响。这种对极致口感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一种近乎固执的匠人精神。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浮现出大量王家卫电影的画面感——昏黄的灯光,潮湿的空气,以及食物散发出的那种复杂、深沉的情感。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也极为考究,那种老上海月份牌式的插画,每一张都像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进一步烘托了那种怀旧而略带伤感的氛围。它不是让你边做边看的工具书,而是值得你捧着茶,慢慢品读的文学作品。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情境感”的营造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作者擅长通过气味和声音来构建场景,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震撼得多。比如,描述小笼汤汁沸腾时那种“噗噗”的声响,以及刚出笼时,那股混合了猪油香、蟹粉香和面皮发酵的暖湿气味瞬间冲入鼻腔的感觉,我几乎要屏住呼吸去体会。它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更是关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谁一起吃”的复杂体验。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特定节日(如立夏、中秋)与特定食物(如青团、月饼)之间的仪式性关联的探讨,这些内容让食物与生活节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舒服”,没有激烈的冲突或高潮迭起的情节,而是像冬日里一杯温热的甜酒酿,缓缓地、熨帖地流淌过你的心田,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与宁静。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那就是“厚重”。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网红打卡指南”,而是饱含了历史的重量和人情的温度。作者的文字中流露着对那个逝去时代的深刻理解和敬意,但绝非盲目的怀旧。在赞美过去美好的同时,作者也冷静地指出了传统美食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例如原料替代、技艺失传等问题。这种既怀旧又带着批判性反思的姿态,使得全书的思想深度大大提升。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味觉记忆”的解读,作者认为,真正的上海老味道,早已内化为一种无需言语的心灵代码,是故乡的底色。阅读这本书,就像是重新校准了自己的味觉坐标系,让我重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本帮”精髓,那种在平淡中寻求极致的境界。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意的佳作。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对这类题材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无非是把老照片和陈词滥调拼凑在一起。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力量在于“挖掘”,挖掘那些被主流美食叙事所忽略的边缘角落和微小人物。作者似乎走访了上海郊区那些几乎被人遗忘的小镇,记录了那些流传了上百年的“野路子”手艺。比如说,关于袜底酥的章节,讲述了一个几乎要失传的手艺人,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在没有恒温烤箱的条件下,保持酥皮的层次感。这种记录的价值,已经超越了美食本身,而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存。文字的运用简洁有力,直击人心,没有冗余的形容词,却能让你感受到食材本身的生命力。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动身去寻找那些可能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味道,或者至少,去珍惜身边那些仍在坚持传统手艺的小店。它激发了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责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