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全彩印刷 图解版) 9787511363794

诗经 (全彩印刷 图解版) 978751136379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 孔子 等 著
图书标签:
  • 诗经
  • 经典
  • 古诗词
  • 文化
  • 文学
  • 图解
  • 彩绘
  • 中华文化
  • 启蒙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创熠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3794
商品编码:3016714921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诗经 (全彩印刷 图解版)

定价:68.00元

售价:46.9元,便宜21.1元,折扣68

作者: 孔子 等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363794

字数

页码:4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诗经》是我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绽放于世界文学上的艺术奇葩。

n


n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n


n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n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n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n



目录

n

n

n

n

n

n

n

n



作者介绍


文摘

周南

n

◎关雎◎

n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

n

参差荇菜③,左右流之④。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⑤。

n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n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n

参差荇菜,左右之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n

【注释】

n

①关关:鸟鸣之声。雎(jū)鸠:一种水鸟的名字,据说这种鸟用情专一,不离不弃,生死相伴。②逑(qiú):同“仇”,配偶。③荇(xìng)菜:一种可以食用的水生植物。④流:捋取。⑤寤(wù):醒来。寐(mèi):入睡。⑥思服:思念。⑦芼(mào):择取。

n

【赏析】

n

《关雎》写一位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一见倾心,而后朝思暮想、备受熬煎的感受。

n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啁啾鸣和的水鸟,相互依偎在河的碧洲。娇媚明丽的少女,是不凡男子的好配偶。首章写男主人公见到一位艳丽美好的姑娘,对她一见倾心,爱慕之情无法自制。他见到河中沙洲上雄雌水鸟相互依偎,由此想象:她若是能成为自己的妻子,两人天天如这水鸟一样相依不舍该有多好。

n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任意采摘遍地鲜嫩的荇菜,不需顾及左右。日夜都希望那位娇媚明丽的少女与我携手。主人公回想日间姑娘随手采摘荇菜的样子,她苗条的身材、艳美的面庞在眼中和心间挥之不去,男子心中的深情已难以言表。

n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美好的她难以得到,日夜都想得我揪心。情深悠悠欲理还乱,翻来覆去思念不休。这里讲述了主人公内心爱她又不好表白的心情。他心乱如麻,不知她是否瞧得上自己,因而觉得很痛苦,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n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遍地鲜嫩的荇菜,随手采摘不需要担忧。我要弹琴鼓瑟,迎娶娇媚明丽的少女。那日姑娘采摘荇菜时的婀娜形体在主人公的眼中和心间仍旧萦绕不去,他暗自设想自己要弹着琴鼓着瑟去向她示好,看看能否打动她的芳心。

n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遍地鲜嫩的荇菜,任由挑选不需烦恼。我要击鼓鸣钟,让那娇媚明丽的少女跟随我。那一日,红晕娇容的姑娘采摘荇菜的景象在主人公脑海里无法抹去,他经受不住这痛苦的折磨,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击鼓鸣钟去向她求婚。

n

《关雎》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温婉美丽的情思故事:一名青年男子,见到一位采荇菜的姑娘,被她深深吸引,然而他顾虑重重,羞于开口,于是只能在想象中与她接触、亲近、结偶。诗的妙处在于对爱的叙述直白又含蓄:他不敢当面向她表白,却让自己沉浸在爱的幻想中。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慕方式,含蓄内敛,而羞涩。《诗经》篇目中有关爱情的描写有许多,有场景式的描写,也有对话式的叙述,更多的却是如《关雎》这样的矜持、羞怯的心理描绘,这种爱,朴素而健康,纯洁而珍贵。

n

自古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数千年前的春秋时代就产生了许多民歌,流传下来集成了这部《诗经》,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是中国前沿的古文化典籍,而这首诗是《诗经》的篇,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n

史载《诗经》是孔子晚年为授徒而编纂的教材。孔子把一首爱情诗放在《诗经》的篇,是有其用意的。他认为,食与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谁都无法回避,但不回避并不代表放纵,欲念是需要尺度的。欲念的放纵,会对人类社会的秩序造成危害,而一切的克制都要从约束男女之欲开始。作为儒家思想开创人的孔夫子将《关雎》放在开篇,意在教化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

n

孔子在《论语》里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关雎》即是“思无邪”的典型标本。《关雎》所写的爱情,其情感是克制的,行为是谨慎的。这种爱的方式,符合民族的婚恋观念,也符合儒家“以明教化”的目标,因而被编在《诗经》的首篇可谓适得其所。

n

这首诗的主题历来存有争论:大多数人认为它描写的是男女爱情;有的学者则认为是赞美“后妃之德”;还有人认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诗,而是抒发一种“志”:表象是君子对淑女志在必得的追求,实则是抒发君侯对贤人的渴求。

n

实际上,孔子引《关雎》为首篇,授人以教化,也只体现出老夫子的意图,并非诗作者的本意。《关雎》作为春秋时代的民歌,即便经过人为的整理,也仍不失朴素天然的本真。其中,没有文人装腔作势的庸俗之声,更没有政治的教化之声。读这首诗,能从中感受到的是浓浓的、远古的自然气息。

n

◎葛覃◎

n

葛之覃兮①,施于中谷②,维叶萋萋③。黄鸟于飞④,集于灌木⑤,其鸣喈喈⑥。

n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⑦。是刈是⑧,为为⑨,服之无⑩。

n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我衣。害害否,归宁父母。

n

【注释】

n

①葛:一种蔓草,可以抽取它的纤维用来织布,俗称夏布,这种草的藤蔓还可以用来做鞋,供夏天穿用。覃(tán):延长,此处指蔓生之藤。②施(yì):蔓延。中谷:在山谷中。③维:发语词。萋(qī)萋:茂盛的样子。④黄鸟:黄莺,一说黄雀。于:语气助词。⑤集:栖息。⑥喈(jiē)喈:鸟儿婉转鸣叫的声音。⑦莫莫:茂盛的样子。⑧刈(yì):割取。濩(huò):用热水煮东西,这里是指将葛放在水里煮。⑨(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⑩(yì):厌倦。师氏:女师,教女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言:语气助词。归:回娘家。薄:助词。澣(huàn):同“浣”,洗涤。衣:外衣。害:通“何”,什么。否:表示否定,此处指不用洗的衣服。归宁:回家以慰父母之心。

n

【赏析】

n

历来人们对《葛覃》女主人公身份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诗中女子应是一位后妃,这位后妃在女师的教导下,修习女工之事,借此影响民风妇道;有的学者认为诗中反映的是给贵族割葛、煮葛、织布的女奴告假、洗衣、准备回家的一段生活情景。到底是后妃还是女奴,这场争论终也没有定论。

n

另外,关于这位女子已嫁人还是未嫁人,也有争论:诗的末章点出了女子将“归宁父母”,在古代,“归”既可指女子的出嫁,又可指嫁出去的女子返回娘家。所以有人认为此诗是赞美后妃出嫁前温习女工、躬行节俭、尊敬师长的美德。但诗中“归宁父母”恰当的解释是“回家探视问候父母”,如此看来作者本意应该是在描述已嫁女准备回娘家,解释为“准备出嫁”未免失之牵强。不管主人公是后妃还是女奴,是待嫁女还是新嫁娘,诗中描绘这位女子欣喜愉悦和企盼归宁的心情却是没有疑问的。整首诗写得意趣盎然,生动活泼,三个章节递进式地演示了三卷有趣的画境。

n

开篇一章的画面中,并没有出现人,出现的只是一派绿意葱茏的葛藤。生命力极强的葛藤在蓬勃浓郁的山谷之中蔓延,清碧幽静的浅谷中,一阵“喈喈”的鸟鸣响起,原来是一群美丽的黄雀飞来,它们展动翅膀在林间打转,而后又群落在灌木丛上,叽叽喳喳和鸣欢唱。一幅自然和谐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引起人们的无尽联想。

n

“是刈是濩,为为绤,服之无”,虽然文字中仍旧没有对容貌、形态进行描绘,却仿佛让人看到女主人公如葛蔓般纤纤细腰弯下去,割着长长的葛藤,又见她将割下的葛蔓拖回家去烧煮,煮好后剥下葛丝,织织复织织,织成了葛布,缝制成了衣裙,欢欢喜喜穿在身上。一句“服之无”,描述女主人公将自己织的布穿在身上永不厌弃的心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辛苦操持获得劳作成果后的无尽欢慰。

n

第三章的情境又是一变,诗中多了一位 “师氏”,她似乎静静地倾听着主人公的叙说:“告诉您,我的女师傅,我将要回家去,定要把内衣洗干净,再把外衣也泡上,哪些要洗哪 些不要洗,我要回家看爹娘。”

n

“害澣害否,归宁父母”,抑制不住激动的女主人公向师氏这位女师傅连珠炮似的吐露出内心的喜悦。虽然不见形体及面容,然而一位勤劳、聪敏、活泼、孝顺的韶龄女子却活现在面前,可亲又可爱。

n

《诗经》中运用比的手法较多,这首诗中“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一句,以黄鸟的“飞”和“鸣”,比喻自由自在的孩童和少女时代,轻描淡写、委婉含蓄地勾勒出黄鸟在林中自由自在飞转、鸣叫的情景,由此勾起了女子对以往未嫁时无忧无虑生活的回忆,引发了她想回娘家的心愿。

n

诗中还以季节的变化来暗示女主人公想回娘家的愿望从未停止。“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葛蔓刚刚萌发生长,且长势迅快,这时尚是春季,女子回娘家的想法已在心头滋生;之后“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葛蔓已经爬得遍山满谷,蓬勃茂密,已是夏季,她想回娘家的想法如葛藤一样伸延;“是刈是濩”,葛覃长成的秋季到了,女子收割后,纺线织布,回娘家的愿望更加强烈;“薄污我私,薄澣我衣”,此时已经穿上内外重叠的厚衣,闲暇的冬季,诸事具备,马上就要回到家里与父母欢聚。回娘家的愿望历经了四季,终于可以实现,女子当然会激动雀跃、喜形于色、话语连珠了。

n

◎卷耳◎

n

采采卷耳①,不盈顷筐②。嗟我怀人③,彼周行④。

n

陟彼崔嵬⑤,我马虺⑥。我姑酌彼金罍⑦,维以不永怀⑧。

n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⑨。我姑酌彼兕觥⑩,维以不永伤。

n

陟彼矣,我马矣,我仆矣,云何吁矣。

n

【注释】

n

①采采:采摘。卷耳:一种野菜,今名苍耳。②顷筐:斜口筐,后高前倾。③嗟:语气助词,另一说,叹息声。④寘(zhì):同“置”,放下之意。周行:大路。⑤陟(zhì):登高。崔嵬(wéi):高而不平的土石山。⑥虺(huī tuí):因疲劳而生病。⑦金罍(léi):青铜盛酒器。⑧维:发语词。永:长久。⑨玄黄:马生病而变色。⑩兕觥(sì gōng):犀牛角做成的酒杯。砠(jū):有土的石山。瘏(tú):马因生病而无法前行。痡(pū):人过度疲惫、无法走路的样子。吁(xū):忧愁。

n

【赏析】

n

《卷耳》是一篇妻子思念远出征战的丈夫的情歌。

n

诗的开篇展示了一幅动感的画卷——“采呀采呀卷耳菜,采来采去装不满筐。想念那远方的亲人啊,竹筐停放在大路上。”翠峦蔓延,一条大路沿着山麓伸向远方,一个女子挎着浅竹筐,一棵一棵地采摘卷耳菜。可她采了好些时候也没装满浅筐,有很多卷耳菜都掉落在地上。因为她的心没在卷耳上,而是随外出征战的丈夫飞向了远方。

n

不断地苦想之下,她的心情越加凄惶,对卷耳菜已没有心力再采摘。她痴望着丈夫离开的那条大路,把竹筐放置在脚边,顺路张望,目光迷离,仿佛看到了远行归来的丈夫的身影。然而清醒过来时,她才知那只是幻觉。她不由得嗟叹连连,眼里也噙满泪水。短短四句诗,将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n

“走在高高的石山上,马儿困倦又踉跄。待我斟满铜杯酒,醉后忘忧免思量。”第二章作者抒感的笔意进一步延展。采卷耳的女子的思绪已飞到丈夫的身边,她想象着:丈夫在征程中爬过荒坡、攀过高岗、越过山顶,连续的行军导致人困马乏,马匹已经积劳成疾,再难背负主人行走,仆人也因劳累而病倒难起,如此的艰难困苦使丈夫不禁想起家中贤德的妻子和平静的生活,心中不免会无限惆怅,他只得借酒浇愁以淡化乡愁,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酒落愁肠化作相思泪,反而令他更加思念家乡和妻子。

n

“登上了高高的乱山冈,我的马儿疲惫又彷徨。我打起精神斟满酒,但愿从此把思念和烦恼全都忘。”夫妻间的心灵是相通的,妻子思念丈夫,丈夫也在思念自己的妻子,于是作者把妇人放下,笔锋一转娓娓诉说起丈夫思念妻子的苦涩心境。妻子想到丈夫在山冈上人疲马乏,丈夫所遇的境况也恰如所料:他行到山顶上,又饿又累又彷徨,勉强提神斟酒,打算借酒消愁。

n

也许事实不会如此巧合,但作者以丈夫念妻思乡的臆想,把空间骤然拉大,连接起两地夫妻的情丝,扩展了诗的意境,渲染了相思气氛,使诗在形式上具有两地情书、互相应答、相映相衬的艺术效果。这一章,采用复沓的形式,深入描述了征战的丈夫在外的危难困苦以及思念家人的愁情,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借马的病疲,喻示征途的艰危,以借酒浇愁,表达愁已沉淀,无法可解。

n

后一章“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每句以语气词结尾,给人以呼吸急促之感,好似远方的征人身体疲惫不堪,心灵更受不了苦思的折磨,因而要尽快结束这场遥相呼应的痛苦对话;又像是他不想再让远方的妻子怀念自己,决断地让双方立即打住。如同在说:“痛就让它痛去吧,我们都把思念埋在心里!”彼时彼刻,远方的他似乎已经疲惫到扑地不起,夫妻之间苦苦相思却不能相见,万分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n

《卷耳》将描写、感情、想象融为一体,字字流露出夫妻间的深厚感情,读来感人至深。红学家俞平伯评论这首诗时说:“当携筐采绿者徘徊巷陌,回肠荡气之时,正征人策马盘旋,度越关山之顷,两两相映,境殊而情却同,事异而怨则一。所谓‘向天涯一样缠绵,各自飘零’者,或有诗人之恉乎!”俞先生的评价恰当地道出了这首诗前后映衬、花开两朵的艺术特色。

n

◎樛木◎

n

南有木①,葛累之②。乐只君子③,福履绥之④。

n

南有木,葛荒之⑤。乐只君子,福履将之⑥。

n

南有木,葛萦之⑦。乐只君子,福履成之⑧。

n

【注释】

n

①樛(jiū)木:树向下弯曲。②葛藟(lěi):葛和藟都是蔓生植物,茎可以缠树。累(léi):缠。③只:助词。④福履:福禄,幸福。绥(suí):安乐。⑤荒:覆盖,遮掩。⑥将:扶助。⑦萦(yíng):缠绕。⑧成:成就。

n

【赏析】

n

就《诗经》而言,只有参透“比”与“兴”所负载的深刻蕴味,才能真正认识“兴”的“所咏之词”。《樛木》一诗,从一开头便用比兴手法,先言“樛木”、“葛藟”以引起所咏“君子”与“福履”,而后又以“樛木”和“葛藟”比喻君子的福禄快乐。“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即“君子”和“福履”——用“樛木”被“葛藟”缠绕,来比喻君子常得福禄相随,着实逼真鲜明。此处兴而兼比,两者相得益彰。

n

《诗经》通常都极为押韵,有句首入韵,一韵到底;有隔句相押;也有句尾相押之分。拿《樛木》来说,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实则整首诗只在两个字上反复改动,这种手法在“国风”中很常见,意在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可以充分抒发感情,具有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n

在《诗经》中,古人喜欢用自然界万物尤其是动植物寄托自己的情思,使其富于浓厚的负载意味,《樛木》亦不例外。借弯曲的树木和攀爬而上的葛藟,来喻指君子的福禄快乐。

n

从字面上理解,这似乎是一首形象动人的祝福歌。然而《诗经》常常把真正的内涵和寓意埋在简单的表象之下,如《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n

若探究其植物意象背后的“隐语”,那么“樛木”所指代的应是高大英俊的男子,而“葛藟”则是温柔委婉的女子。恋爱中的男子因女子的依赖而满心欢愉,他自豪于成为心爱的女人的依靠,这种清纯清新的本色如同少女一见钟情时的欣喜和娇羞。不可否认,《诗经》中坚贞纯洁的爱情至今仍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n

清代文学家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这样推测:“观‘累’、‘荒’、‘萦’等字有缠绵依附之意,如葛罗之施松柏,似于夫妇为近。”从这种角度看,《樛木》一诗似乎描绘了这样的景象:一个即将迎娶新娘的年轻男子,在众人“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的反复吟唱和喝彩中,牵起了新娘的手。新娘梨花带雨的脸上饱含着娇羞,新郎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彼此心贴着心,从此快乐地生活下去。

n

这无疑是一首情真意切的婚礼祝福歌。这种解释,才算真正参透了《樛木》的真谛。而《毛诗序》中“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的说法,则有附会之嫌,与原诗的意义相差甚远。

n

总之,无论其主题是对君子福禄安康的单纯祝福,抑或是恋爱时的浪漫,还是结婚时的激动、兴奋、山盟海誓,《樛木》所传达的永远是生命里的那份欢愉,寄托的亦是彼此惦念的那份情思。

n

◎螽斯◎

n

螽斯羽①,诜诜兮②。宜尔子孙,振振兮③。

n

螽斯羽,薨薨兮④。宜尔子孙。绳绳兮⑤。

n

螽斯羽,揖揖兮⑥。宜尔子孙,蛰蛰兮⑦。

n

【注释】

n

①螽(zhōng):蝗虫,俗称蚂蚱。②诜(shēn)诜:形容众多。③振振:盛多的样子。④薨(hōng)薨:很多虫飞的声音。⑤绳绳:绵延不绝的样子。⑥揖(jí)揖:会聚。⑦蛰(zhé)蛰:群聚欢乐的样子。

n

【赏析】

n

《螽斯》是一首非常新颖奇特的诗,它描写的对象是一种叫作螽斯的昆虫,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蝗虫。这种昆虫身体多为草绿色,有丝状触角,雄虫的前翅有发音器,群飞时会发出“薨薨”的声音。这首诗的主题是以蝗虫来比喻生殖力的强盛。《毛诗序》是这样分析这首诗的:“《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

n

蝗虫生产后代的能力非常强盛,一年之内就可产下两三代。自古以来,蝗虫成灾都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这些灾难并没有让先民们对蝗虫一味深恶痛绝,相反,他们还非常羡慕蝗虫强大的繁殖能力,将蝗虫看成是“子子孙孙无穷尽”的象征。这其实体现了生产力匮乏的时代,人们对于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

n

诗的全篇都在围绕着“螽斯”描写,一语双关,以物寄情,浑然一体,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朱熹的《诗集传》继承了毛氏之说法,并进一步解释说:“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这样的解释,虽然指出了诗的主旨,却因为引申出“后妃”、“众妾”而使诗的内涵窄化和教条化。

n

清代方玉润认为:“仅借螽斯为比,未尝显颂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读者细咏诗词,当能得诸言外。”由此可见,对于这首诗还是就诗论诗的好。《螽斯》这首诗一共有三节,每一节都用“螽斯”开头。“宜尔子孙”这一句更是重复了三次,这种重复更加突出了诗的主题,而六组叠词的运用,也使全诗韵味十足。

n

这首诗中出现的叠词“诜诜”、“振振”、“薨薨”、“绳绳”、“揖揖”、“蛰蛰”,意思都是形容群聚众多。这是《诗经》中典型的“重叠反复”的表现手法,这样的反复吟唱,充分表现了人们繁衍后代、多子多孙的强烈心愿。

n

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有评论:“诗只平说,难六字炼得甚新。”《诗经》中有许多诗篇都运用叠词手法,而《螽斯》与其他诗篇相区别的独特之处在于:六组叠词,整齐,形象,生动,用韵和谐,又处在不同章节的相同位置,因而造成了韵律悠长的吟诵效果。而且这六个词在意思上也层层递进:节表达多子兴旺的愿望;第二节延伸至世代昌盛的祝福;后一节则具体表现儿孙满堂的欢乐。

n

对于先民来说,“子孙”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是他们晚年的慰藉,是整个家族的希望。在中国古代,多子多福一直都是传统观念中很重要的一种,这种观念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深入民心了。

n

在阅读这首诗时,要体会其意象,细味其诗语,从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诗旨出发,来分析这首诗。如此方能明白人们为什么希望子嗣众多:为了强调人多势众的群体力量,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条件、争取生存。

n



序言



《诗经》:一部古老智慧的百科全书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描绘中国先秦时期社会生活、风俗人情、思想观念的生动画卷。这部古老的作品,历经两千多年的时光洗礼,依然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价值。它以其朴实真挚的情感、生动形象的描绘、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一、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风、雅、颂的时代回响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6世纪)约500多年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经过漫长的时间,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口头传唱、逐渐积累而成的。它的分类方式——“风”、“雅”、“颂”,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风”:民生百态的真实写照 “风”部分共收录了160篇诗歌,主要采自周王朝各地的民间歌谣。这些诗歌来自黄河流域的十五个地区,因此又被称为“十五国风”。它们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如同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劳动耕作、节日庆典以及喜怒哀乐。 在“风”中,我们可以看到纯真的爱情。例如,《关雎》以水鸟和鸣比喻男女情投意合,描绘了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慕与追求,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浪漫的憧憬。又如《桃夭》,以桃花盛开的景象比喻新娘的美丽,寄托了长辈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这些诗歌中的情感,质朴而动人,跨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风”也记录了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伐檀》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不劳而获者的不满,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七月》则详细描绘了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从春播到冬藏,生动再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 更重要的是,“风”中的诗歌往往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它们敢于直面社会的不公,表达人民的疾苦和不满。例如,《硕鼠》用老鼠比喻剥削者,表达了被压迫者逃离黑暗社会的愿望。《伐柯》则揭示了婚姻的不幸,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这些诗歌,在当时就起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踔,乱者歌其治”的作用,是民间情绪的重要宣泄渠道,也为统治者提供了了解民情的参考。 “雅”:礼乐制度的时代之音 “雅”部分共收录了105篇诗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雅”通常被认为是周王朝宗庙祭祀和朝廷宴飨时所奏的乐章,与“风”相比,其内容更为严肃、庄重,反映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生活、道德伦理和社会观念。 “小雅”的题材相对广泛,既有对统治者奢侈浪费的讽刺,也有对政治黑暗的揭露,还有对战乱的哀怨,以及对士人失意、怀才不遇的感慨。例如,《裳裳者华》是描写国君祭祀山林,祈求国泰民安的诗篇,体现了统治者的责任感。《北山》则揭露了贵族官僚的虚伪和压榨,表达了底层官吏的苦闷。 “大雅”则更加侧重于国家大事、历史功勋和君王德行。许多篇章是在追溯周朝的创业史,歌颂先祖的功德,强调治国之道。例如,《生民》讲述了后稷的诞生和教民稼穑的功绩,是关于中华农耕文明起源的神话史诗。《文王》则赞颂周文王的仁德和功业,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大雅”中的诗歌,是当时统治者维护政权、教化民众的重要工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崇敬和对历史的传承。 “颂”:祭祀的虔诚与赞美 “颂”部分收录了40篇诗歌,是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用于赞美神灵、祖先和君王的功德。根据献祭的对象不同,“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这些诗歌充满了虔诚的宗教情感和宏大的祭祀场面,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崇拜。 “周颂”主要赞美周朝历代君王的功德,以及祭祀时的情况。“鲁颂”则是鲁国国君在祭祀时所唱的歌。“商颂”则是殷商遗民在祭祀祖先时所唱的歌,风格更为古朴,情感更为深沉。 “颂”虽然以赞美为主,但其中也透露出统治者希望通过祭祀来巩固统治、凝聚人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它们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 《诗经》的艺术成就:真挚情感与精妙表达 《诗经》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深刻的情感表达、精巧的艺术手法以及质朴的语言风格上。 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 《诗经》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便是广泛运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这三种手法共同构成了《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 赋:即直接叙述,平铺直叙地描写事物或表达情感。这种手法直白而有力,能够清晰地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例如《七月》中对一年四季农事的详细描述,就是赋的典型运用。 比:即比喻,将一物比作另一物,通过相似性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表达作者的情感。例如,《硕鼠》将剥削者比作硕大的老鼠,生动地揭示了剥削者的贪婪和对人民的危害。 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要咏叹的事物。兴的作用在于烘托气氛、暗示主题、抒发情感,有时也与所咏叹的事物在情感或意境上有所关联。例如,《关雎》以“关关”的雎鸠鸣叫起兴,营造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为下文描写男女之情做铺垫。又如《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盛开的桃花起兴,象征新娘的美丽和婚姻的喜庆。兴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为含蓄、深远,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重章叠句:情感的层层递进 《诗经》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即同一首诗歌反复出现相似的句式或段落,但每次在内容上略有变化,从而层层递进地抒发情感或推进情节。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使得情感表达更为细腻、深刻,能够充分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例如,《蒹葭》通过“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等反复,生动地描绘了对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和思念。 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诗经》的语言风格以朴素、自然、生动为主要特点。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雕琢,而是直接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这种朴素的语言,反而更具感染力,能够直接触动人心。同时,诗歌中大量运用叠词、叠字,以及拟声词、拟人手法,使得诗歌的画面感和音乐感极强,读来朗朗上口,如闻其声,如见其物。 三、 《诗经》的深远影响: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经典的奠基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鼻祖,确立了中国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艺术原则,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宝贵的借鉴。历代诗人都从中汲取灵感,学习其艺术手法,如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诗经》的影响。 思想文化的传承 《诗经》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如对爱情的歌颂、对劳动的赞美、对民生的关注、对政治的批判,以及对祖先和国家的敬畏,都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所展现的朴素的道德观念、和谐的社会理想,以及强烈的家国情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言文字的宝库 《诗经》的语言,是先秦汉语的真实写照,为我们研究古代汉语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材料。许多成语、典故都源自《诗经》,如“青梅竹马”、“窈窕淑女”、“风雨如晦”等,至今仍在汉语中广泛使用。 学术研究的起点 《诗经》自古以来就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出现了众多研究《诗经》的学派和著作。从汉代的“诗经学”到历代学者的注释、考证、解读,都体现了《诗经》作为一部经典,其学术价值的深厚。 结语 《诗经》是一部穿越时空的伟大作品,它以其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描绘、深刻的思想,向我们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阅读《诗经》,我们不仅是在欣赏优美的诗句,更是在与古人对话,感受那份古老而永恒的智慧。它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心体悟的中华经典,也是理解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真的让我这个老读者都感到惊喜。我收藏了很多不同版本的《诗经》,但能把色彩还原得如此细腻且富有层次感的,这本绝对名列前茅。我特意比对了描绘《郑风·野有蔓草》中的“暮春之夜”的插图,那种带着露水湿气的空气感、远处若隐若现的灯火,色彩的过渡是如此自然,没有出现任何廉价的颗粒感或色块分离现象。而且,即便是大面积的黑色墨迹和浓郁的彩色背景对比时,文字的清晰度也保持得极好,这在很多注重插图而牺牲了文字排印质量的读物中是很难得的。看得出来,在选用纸张和油墨上,出版社确实下了重本,保证了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近距离的端详和品味,这对于追求极致阅读体验的收藏者来说,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有一种低调的奢华感,拿在手上很有分量,无论是自用还是作为礼物馈赠,都显得非常体面。封面选用的材质,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质感,不易沾染指纹,这对于频繁翻阅的爱好者来说是个巨大的福音。我最欣赏的是它的版式设计,文本和图画的排布非常和谐,没有出现那种常见的“图画压倒文字”的尴尬情况。诗句的字体选择也颇具匠心,是那种端庄又不失灵动的宋体风格,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惫。而且,书本的装订工艺看起来非常牢固,我可以放心地把它摊平开来欣赏那些跨页的精美插图,不用担心书脊会受损,这种对细节的坚持,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作品的尊重。

评分

这本《诗经》的印刷和装帧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那种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阅的触感就让人心生欢喜。我尤其欣赏它色彩的运用,并不是那种俗艳的堆砌,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诗篇的意境。比如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那种冷冽的灰蓝调与暖黄的微光交织,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清晨的湖畔,那种萧瑟而又朦胧的美感,文字是很难完全传达的。图解的部分也做得极为考究,每一个场景的还原都像是请了顶级的历史学家和画家共同完成的,细节到位,服饰、器皿、甚至植物的形态,都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同时又不失艺术的灵动。我常常在阅读某一句诗后,会立刻翻到对应的插图去印证,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极大地加深了对古人生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部可以欣赏、可以触摸的古代生活画卷,非常适合那些对传统文化有深度追求,同时又对视觉体验有高要求的读者。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种“全彩图解版”的《诗经》可能会在注释上做得很敷衍,毕竟很多出版社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常常会牺牲内容的深度。但是,这本书的注释工作做得相当扎实,它并没有采用那种过于艰涩的、只有古典文学专业人士才能看懂的晦涩解读,而是选择了既保留了古义的准确性,又用现代汉语进行清晰流畅阐释的平衡点。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涉及古代礼仪和农耕场景的诗句所做的背景补充。比如,在解读“黍稷蘩芊, উঠছে彼南亩”时,它不仅解释了“黍”“稷”的含义,还配有简易的农耕示意图,让我明白了古人“春耕秋收”是多么的踏实和充满敬畏。这种深入到生活肌理的解释,比单纯的字面翻译要高明得多,它让我感受到《诗经》作为“风雅颂”的本质——它就是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日记和情感史诗。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普及版”的经典书籍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会在某种程度上“稀释”原文的韵味。然而,这套《诗经》的图解部分,非但没有削弱诗歌的力量,反而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理解古人情思的小窗。比如,那些描写战争和徭役的篇章,以往读来只是感到沉重和悲凉;但配上那些还原了简陋行军帐篷和疲惫士兵形象的插图后,那种戍边将士的艰辛和思乡的痛苦,就立刻具象化了,冲击力倍增。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地阅读文字,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那些远古的哀乐、相思、劳作,都被这些生动的视觉元素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这对于习惯了视觉化信息的新一代读者来说,是极其友好的入门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