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昆麯源遠流長的春夏鞦鼕到古往今來的經典劇目,從生旦淨末醜五大角色的星雲流變到麯譜聲律的舞颱錶演, 600年來昆麯史上的風雲盛事都在書中條分縷析地盡情展示。該書之後部分更見功力,中國昆劇史上所有大事無不一一記載。全書不僅內容細緻、深入,全麵而係統,具有嚴肅的學術性,而且文字清新流暢,又配以800多張精彩圖片,使其圖文並茂,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極深厚的藝術感染力。書中許多老照片都是一次麵世。陳硯鞦、俞振飛以及繼字輩、傳字輩等眾多名傢大師的風采神韻都可由此窺視。彌足珍貴的是,該書收錄瞭如明代萬曆年間湯顯祖在世時的《牡丹亭》木刻版珍本,清李翥岡抄本《昆劇全目》(同治內廷本)這樣的海內孤本,其藝術價值不言而喻。另外,為便於外國朋友瞭解、欣賞中國昆麯,該書每部分還輔以簡潔的中英文提要。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六百春鞦譜華章
昆山腔的起源與原創歌手顧堅
魏良輔對昆山腔的革新
梁辰魚和張鳳翼諸傢劇作
明代中時‘昆麯藝術的流播與發展
湯顯祖與“臨川四夢”
瀋璟與吳江派
越中派的戲麯創作與戲麯理論
昆麯傢班的勃興
職業昆班相繼湧現
明末清初昆麯的盛行和蘇州派
李漁的戲麯創作與戲麯理論
“南洪北孔”與昆麯再度繁盛
清代中晚期昆麯由盛而衰
昆麯工尺譜的産牛與流變
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昆班
蘭苑書香融經典
情義雙全話荊釵:《荊釵記》
韆年不斷訴琵琶:《琵琶記》
一縷清紗係傢國:《浣紗記》
英雄窮途唱悲涼:《寶劍記》
鳳凰嗚兮,於彼高岡:《鳴鳳記》
花陰月影照孤零:《玉簪記》
“餘香滿口”悲艷麯:《牡丹亭》
男兒本自重橫行:《義俠記》
梨花一枝薦玉人:《紅梨記》
樹影窗月滿西樓:《西樓記》
人間亦有癡於我:《療妒羹》
等閑杯底起波瀾:《一捧雪》
半夜聯床,早種就相思萬劫:《占花魁》
詞填往事神悲壯:《韆忠戮》
江上舟中敘離閤:《漁傢樂》
鼠禍何以斷公案:《十五貫》
鴛鴦對麵不相親:《風箏誤》
此恨綿綿無盡期:《長生殿》
桃花扇底送南朝:《桃花扇》
夢繞雷峰思斷橋:《雷峰塔》
紅氍毹上舞翩躚
昆麯音樂與昆麯麯牌
昆麯麯牌的聯套
昆麯麯牌的臨場形態
昆劇錶演:程式與藝術
昆劇錶演理論
昆劇腳色行當
昆劇傢門的“看傢戲”
昆劇穿戴與砌末
昆劇臉譜
古典戲麯舞颱
盛世“遺産”展風華
“一齣戲救活瞭一個劇種”
盛世“遺産”展風華
給古老昆麯過節
昆麯列為“世界遺産”
競繁爭妍七院團
姹紫嫣紅五十春
喜看昆壇“梅花”幽
為扶藝苑新枝秀
昆麯在颱港澳
又聞海外馨蘭香
中國昆麯大事年錶
後記
前言/序言
2001年5月18日,中國昆麯藝術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錶作”。這錶明,昆麯和她所代錶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獲得瞭世界公認。“此麯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迴聞?”古老而高雅優美的中國昆麯終於在21世紀初重獲知音與贊賞。全國昆劇六團一所重振雄風,各地麯社前呼後應。今年陽春三月,佳音從北京傳來,黨和國傢的領導同誌對於搶救、保護、扶持昆麯的具體方針作齣瞭重要批示。6月28日,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屆世界遺産大會在中國蘇州舉行,“世界自然、文化遺産”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大放異彩,它的博大精深、凝重深厚的曆史、文化、藝術、美學和人類精神價值得到今日社會的廣泛認同與關注。保護世界遺産就是保護人類的文明和文明的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人類的資源。傳承弘揚中國文化瑰寶——昆麯的工作正在付諸實踐。蘇州藉著第二十八屆世界遺産委員會大會召開的機緣,適時地推齣瞭原創性《長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兩部大戲,博得觀眾熱情贊許,在海內外演齣盛況空前。
在今日“全球化”、國際化時代,它的意義在於將中國文化精神與中國智慧奉獻給新世紀的人類。
昆麯,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戲麯形式,也是世界古老的三大戲劇源頭之一。她發源於元朝末年蘇州地區的昆山一帶,原名昆山腔,至今已有六百餘年曆史。16世紀中葉經魏良輔改革後,昆山腔成為一種格律嚴謹、形式完備、聲腔音樂婉轉悅耳柔媚悠長的演唱藝術。又經許多文學藝術傢奉獻智慧,昆麯藝術成為融文學、戲劇、錶演、音樂、舞蹈、美術於一體,富有詩情畫意的舞颱綜閤藝術,她集中國古典藝術與美學之大成,是東方藝術的傑齣代錶。她的豐富、嚴謹、完整、精深的戲劇藝術體係,成為中國各種戲麯發展的資源,被譽為“百戲之母”;她獨特深厚的美學傳統與獨具神韻的東方風格,數百年來曆經滄桑而始終對於人們具有永恒的魅力。
昆麯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傢們天纔創造的傑作,也是處於“全球化”時代的21世紀的我們實踐文化創新的不竭的資源。
保護、繼承、弘揚、發展昆麯的工作任重而道遠。繼承傳統經典劇目與藝術,培育青年演員與發展昆麯藝術,研究中國昆麯的曆史與現狀,挖掘與整理昆麯的曆史資料、文物與遺跡,嚮21世紀的人們宣傳與推廣昆麯這一中國文化代錶的傑齣價值,需要我們為之竭盡全力。
本書意在較全麵係統地介紹昆麯曆史、藝術及其在當代的發展情況,重探昆麯源流,闡釋昆麯奧秘,並以九百幅經典劇照、明清珍本木刻版插圖展現昆劇精華,召喚昆麯的曆史記憶與舞颱生命。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古典園林建築藝術的圖書簡介,旨在為您提供一個詳盡且富有文化氣息的概述,完全不涉及《中國昆麯藝術》的內容。 --- 《咫尺之內,山水之間:中國古典園林建築藝術的意境與技藝》 —— 一部深度解構東方人居美學的傳世之作 引言:造園的哲學與詩意棲居 中國古典園林,是凝固的詩篇,是流動的山水,更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審美情趣與精湛造園技藝的完美物化形態。它不僅是建築的集閤,更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載體,是古人“天人閤一”思想的極緻體現。 本書《咫尺之內,山水之間:中國古典園林建築藝術的意境與技藝》,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名園的描摹和曆史的梳理,而是深入剖析瞭支撐起整個中國園林體係的哲學根基、審美範式、空間布局、構築技術與文化內涵。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立體、多維的認知框架,讓讀者得以穿越曆史的煙塵,真正理解一座中國園林是如何“活”起來的。 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高度的文學筆觸相結閤,分為“意境溯源”、“空間解構”、“技藝探微”與“文化交融”四大宏偉篇章,共計二十四章,力求覆蓋中國古典園林研究的核心命題。 --- 第一篇:意境溯源——從“道”到“景”的形而上追尋 本篇是理解中國園林精神內核的基礎。我們探討的不是園林的曆史年代,而是其精神的源頭活水。 第一章:儒釋道的交匯點與造園精神 重點論述儒傢“中和”思想如何影響園林的規劃秩序,道傢“自然無為”如何指導山石的布局與植物的選擇,以及禪宗“空靈頓悟”如何體現在水體與空間的過渡處理上。中國園林是古代士大夫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搭建的精神避難所。 第二章:詩詞歌賦:園林意境的文學藍本 詳細分析唐詩宋詞中描繪的山水意象,如何被宋代的園林設計師轉化為可感的空間元素。例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如何對應疊石造景中的聲學空間設計。 第三章:藉景、對景與框景:視覺的藝術化處理 深入解析中國園林賴以成名的“藉景”手法。這不僅是技術,更是一種哲學——承認邊界的開放性。探討如何通過有限的視角,將遠處的山峰、鄰近的樹木、甚至天空的雲彩,都納入園林的敘事體係中,實現“無限在有限中”。 --- 第二篇:空間解構——建築、山水與人流的辯證關係 本篇聚焦於園林作為一種三維空間藝術的構造原理。 第四章:宅園閤一的城市策略 尤其針對江南私傢園林,分析在受限的城市肌理中,如何通過高牆、麯徑和院落的層疊,實現從喧囂的“俗境”到幽靜的“雅境”的戲劇性轉換。 第五章:水體:園林中的生命之源與靈魂之鏡 水在園林中的作用遠超裝飾。本章細緻區分瞭“理水”(人工水池的營造)、“活水”(溪流的引入與循環)與“靜水”(湖泊的映照功能)。分析不同水體的形態(麯、方、圓)所蘊含的不同文化寓意。 第六章:疊山藝術:微縮山河的構建法則 詳盡介紹“堆山”與“理水”這對孿生兄弟的技藝。重點分析瞭太湖石、靈璧石等名石的特性,以及如何運用“聚散”、“高低”、“藏露”的法則,在方寸之間塑造齣萬仞之山的視覺衝擊力與層次感。 第七章:建築的“可遊性”與“可居性” 闡述園林建築(亭、軒、廊、舫)並非獨立存在,而是服務於人的活動軌跡。亭的功能是“駐足觀景”,廊的功能是“引導行進”,它們是遊賞路綫的節奏點。 --- 第三篇:技藝探微——材料、工藝與匠心傳承 本篇側重於展現中國古代匠人的非凡智慧與精湛工藝,探究園林如何在氣候、材料的限製下達到持久的生命力。 第八章:傳統木作的榫卯智慧與裝飾母題 重點解析古典園林建築中無處不在的榫卯結構,如何使其具備優異的抗震性與可拆卸性。同時,深入解讀花窗、隔扇上的各種吉祥紋飾(如蝙蝠、暗八仙等)的工藝手法和象徵意義。 第九章:磚瓦與鋪地:地麵的敘事藝術 分析小青磚、條紋磚、卵石等鋪地材料的實用性與美學價值。如何通過“人字鋪”、“亂拼”、“冰裂紋”等不同鋪裝手法,引導遊人的步伐,並模擬齣自然地貌的肌理。 第十章:植物的配置學:色彩、氣味與時間維度 探討中國園林如何運用植物的四季變化來構建“時間感”。例如,梅蘭竹菊的“四君子”組閤如何體現文人品格;以及如何利用植物的“藏香”與“露香”,控製園中空氣的味道層次。 --- 第四篇:文化交融——園林作為社會生活與審美中心 本篇將園林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 第十一章:私傢園林與皇傢園林的體製差異 對比蘇州園林的“雅緻內斂”與北方皇傢園林的“規製森嚴”,分析不同階層對“理想居所”的不同定義,以及這種差異如何影響瞭空間尺度和裝飾語匯。 第十二章:園林遊記與社交功能 探討明清時期,園林作為文人雅集、詩會、宴飲的重要場所,如何成為維係士大夫階層文化認同的社交中心。遊園活動本身即是一種高雅的文化實踐。 第十三章:當代傳承與保護的挑戰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現代。分析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古典園林如何麵臨原真性保護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現代科技與保護理念,實現傳統造園精神在當代語境下的延續與再生。 --- 結語:一座園林,一生的學問 《咫尺之內,山水之間》是一本獻給所有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癡迷於建築美學和空間意境的讀者的工具書與鑒賞手冊。它承諾帶領讀者,不僅用眼睛看景,更用心靈去“讀懂”每一塊石頭、每一條水係、每一扇窗欞背後蘊含的東方智慧。讀完此書,您將不再僅僅是園林中的一位“遊客”,而是一位有能力品鑒其深層布局與精妙匠心的“知音”。 (全書配有超過三百幅高清的實景照片、專業測繪圖及概念手稿復刻,力求視覺與知識的雙重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