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藝術與藝術史:學科的階段 [Kant,Art,And History:Moments of Discipline]

康德藝術與藝術史:學科的階段 [Kant,Art,And History:Moments of Disciplin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拿大] 奇塔姆 著,瀋亞丹,帥慧芳 譯
圖書標籤:
  • 康德
  • 藝術哲學
  • 藝術史
  • 學科史
  • 啓濛運動
  • 美學
  • 觀念史
  • 文化史
  • 德國哲學
  • 現代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鳳凰齣版傳媒集團 , 江蘇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429774
版次:1
商品編碼:1001644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方當代視視文化藝術精品譯叢
外文名稱:Kant,Art,And History:Moments of Disciplin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康德、藝術與藝術史:學科的階段》是一部係統研究視覺藝術和藝術史中伊曼努爾·康德接受和影響的著作。奇塔姆先生在《康德、藝術與藝術史:學科的階段》列舉瞭與康德以及造型藝術相關的大量史實和文獻,並站在哲學、美學和藝術理論史的角度對之進行瞭深刻剖析。通過對藝術史上具有代錶性的幾個發展階段的分析,作者透徹而睿智地為我們揭示潛藏在潘諾夫斯基、沃爾夫林以及格林伯格等藝術史學說中的康德基因,同時也揭示瞭康德通過種種方式對於藝術史的持續不斷的影響。
  馬剋·A.奇塔姆(Mark A.Cheetham)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藝術史係教授。所獲研究基金有:約翰·西濛·古根海姆紀念館研究基金;斯特林和弗朗辛·剋拉剋藝術學院奬學金;多倫多大學人文學科科納特和傑剋曼校長研究基金;加拿大國傢研究委員會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外部研究資助六項等等。主要著作還有:《純粹之修辭:本質主義者的理論及抽象繪畫的齣現》、《藝術史的主題:當代視野下的曆史文物》、《學科之間的理論:專傢、視覺、政治》等。

作者簡介

  馬剋·A.奇塔姆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藝術史係教授。所獲研究基金有:約翰·西濛·古根海姆紀念館研究基金:斯特林和弗朗辛·剋拉剋藝術學院奬學金;多倫多大學人文學科科納特和傑剋曼校長研究基金;加拿大國傢研究委員會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外部研究資助六項等等。主要著作還有:《純粹之修辭:本質主義者的理論及抽象繪畫的齣現》、《藝術史的主題:當代視野下的曆史文物》、《學科之間的理論:權威、視覺、政治》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導言
緻謝
第一章 緒論:邊界和寄居者/001
為什麼是(不是)康德?/008
學科的機遇和處境/013
原生質/029

第二章 時機與處境:公元1800年,康德在羅馬/050
康德在羅馬/054
接受的並發/059
美的政治/067

第三章 權威的譜纍:康德和20世紀藝術史/091
“內在意義”和藝術的史實性:潘諾夫斯基和康德/093
康德與立體主義重遊/104
剋萊門特·格林伯格的戰略性形式主義/116

第四章 祟高在當下(崇高之再現):關於法國理論/世界藝術的探討/141
德裏達之崇高/144
崇高在當下(崇高之再現)/156
景緻/168
目標的極限/174
反崇高之暗示/181

第五章 康德的頭骨:肖像及哲學的典範,18世紀末至20世紀末/188
伊曼努爾·康德的照片/190
康德的頭部:早期肖像/202
關於頭部/220
結論:麥可艾維立之夢,丹托之夢魘/227
索引/233
參考文獻/237
編輯說明/258

精彩書摘

  根據弗恩諾的闡釋,康德的美學和他的政治的確是靈活地聯係在一起的,盡管它們各自獨立,哲學傢仍然並必然地有他們自己的方式一直對它們分彆進行著探究。如果我們認為弗恩諾對於藝術美的描述不同子康德所主張的美具有無時間性和普遍性,我們仍將看到弗恩諾和康德一樣強調“精神力量的自由和諧”是美感生成的原因,並且這理所當然地存在於我們自身,而不在藝術作品或是自然那裏,因為後者存在著人類主觀性決定的、反自由的目的必然性。當弗恩諾極力地以一種共和政體的形式尋求政治自由的時候,他便同時強調審美的自由是美所必需的。坦白地說,他在閱讀《永久和平論》的同時也閱讀《判斷力批判》並以它們作為彼此的依據。

前言/序言

  人類的文化從視覺認知和感受的角度,可以分為文本和圖像文化兩大類。文本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為瞭更係統準確地傳達和溝通的需要而創造的一種符號係統,圖像則是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模仿和想象所創造的另一種錶現與傳達的方式。在文字還未齣現之前的史前時代,原始人類就已經開始製作圖像,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從未中斷。如果說文學、哲學、語言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以文本係統為主,那麼藝術史和視覺文化研究則主要是以圖像作為其研究的對象。長期以來,藝術史學科在我國一直處於相對邊緣、不受重視的狀態。不知是何原因,整個20世紀中國著名的綜閤性大學都具有強大的文史類專業,卻很少設立藝術史和視覺文化專業學科。通常都將這些專業放在藝術院校和單科的美術學院內,而這類院校又以藝術創作與實踐為主,藝術史作為公共課一直置於邊緣狀態。相比之下,西方的著名大學和綜閤院校則普遍設有藝術史與視覺傳播專業,其研究和教學均産生瞭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康德藝術與藝術史:學科的階段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哲學思想與藝術理論之間的復雜互動,並將其置於藝術史這一新興學科的早期發展脈絡中進行考察。這不是一本簡單梳理康德美學思想的著作,而是聚焦於康德的哲學體係如何為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藝術批評與藝術史觀念的形成提供瞭關鍵性的理論基石,以及這些理論在後續學科實踐中如何被接受、轉化乃至挑戰的過程。 本書從三個核心階段展開論述:康德哲學的奠基、藝術史的早期構建,以及學科的內在張力。 第一部分:康德哲學的奠基——審美判斷的結構與普遍性睏境 本部分細緻剖析瞭康德在《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中提齣的美學理論,重點關注其如何試圖調和主觀經驗與普遍有效性之間的鴻溝。我們考察瞭“無目的的閤目的性”(purposiveness without a purpose)概念,並探討瞭“崇高”(the sublime)範疇在拓寬審美經驗邊界上的作用。 審美判斷的先驗基礎: 書中詳細分析瞭康德如何將審美判斷從純粹的經驗感知中抽離齣來,賦予其一種特殊的“反思性”地位。這種判斷並非基於概念(如“好”或“有用”),而是依賴於一種“自由的遊戲”(free play)——想象力與知性的和諧共鳴。我們追溯瞭康德對判斷力理論的構建過程,尤其關注其對普遍性的主張,即審美判斷的有效性聲稱是如何在不訴諸任何客觀標準的情況下實現的。 對藝術的界定與藝術的自由: 康德對“優美的藝術”(fine art)與“工藝”(craft)進行瞭清晰的區分。優美的藝術被視為一種天纔(genius)的創造性錶達,它展現的不是規則的服從,而是為規則提供範例的能力。本書將康德的藝術觀置於其知識論(認識論)和目的論(目的論)的框架內進行解讀,揭示瞭康德如何通過對藝術的界定,確立瞭審美領域在整個批判哲學體係中的獨立地位。 第二部分:藝術史的早期構建——從判斷到編年 隨著康德哲學的擴散,理論的焦點開始轉嚮具體的藝術實踐與曆史敘事。本部分考察瞭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批評傢和早期藝術史傢,如何采納、改造康德關於形式、天纔和進步的概念,以構建一個具有係統性和規範性的藝術史學科。 從審美評價到曆史分期: 早期藝術史傢麵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將康德提供的靜止的審美範疇轉化為動態的曆史序列。本書探討瞭諸如“風格的演變”和“民族精神”(Volksgeist)等概念在吸收康德哲學後如何被引入曆史敘事中。例如,一些理論傢試圖將不同藝術風格的興衰視為特定文化或時代精神(Zeitgeist)在審美形式上的體現,從而將康德式的判斷轉化為曆史必然性。 天纔與曆史的綫性進步: 康德的“天纔”概念在藝術史中被放大,成為推動曆史進步的內在動力。本書分析瞭這種觀念如何導緻瞭一種傾嚮於綫性和進步的藝術史敘事——即曆史被視為一係列不斷完善的審美形態的序列。我們審視瞭早期藝術史著作如何利用康德的崇高概念來解釋那些挑戰既有美學規範的藝術作品,將“曆史的麯摺”轉化為“精神的上升”。 “形式”的普適性與曆史特殊性之間的張力: 康德強調審美判斷的無概念性,但曆史學傢卻需要概念來對藝術進行分類和編年。本部分著重分析瞭這種理論上的內在矛盾:曆史學傢試圖將康德所界定的普遍的美學形式規律,落實到具體的、受時代製約的藝術實踐中時所産生的實踐睏難與理論妥協。 第三部分:學科的內在張力——對古典範式的超越與批判 學科的成熟往往伴隨著對其奠基理論的審視與反叛。本部分考察瞭19世紀中期以後,隨著對個體經驗、社會曆史條件以及藝術材料性的日益重視,康德美學在藝術史領域所遭遇的根本性挑戰。 從形式到內容與社會語境: 隨著曆史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思潮的興起,藝術史傢開始質疑康德理論中對“脫離曆史背景的純粹形式”的過度強調。本書探討瞭批評傢如何要求將藝術作品重新錨定於其産生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結構之中,從而削弱瞭康德所確立的審美領域的自主性。 對“天纔”概念的解構: 康德的天纔論被視為一種浪漫主義的遺留,隨著學科對集體創作和藝術生産機製的研究深入,對個人英雄式天纔的崇拜逐漸瓦解。本部分分析瞭新的藝術史方法論(如社會藝術史和符號學方法)如何係統性地挑戰瞭天纔作為藝術史主要驅動力的地位。 曆史的非綫性解讀: 麵對19世紀中葉歐洲的快速變革,早期藝術史所依賴的、源於康德哲學的、整全性的、綫性的曆史觀開始瓦解。本書討論瞭藝術史如何開始接受非連續性、斷裂和多元並存的審美形態,這直接指嚮瞭對康德美學所隱含的統一性追求的疏離。 結論:學科的持久遺産 本書最後總結瞭康德哲學在藝術史學科發展中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記,尤其是在對藝術自主性、判斷的規範性要求以及對“形式”這一核心分析工具的界定上。盡管後續的理論發展不斷地修正和批判康德的先驗主義立場,但康德所設定的哲學問題——即我們如何在一個經驗世界中為審美經驗爭取普遍的有效性,並以此為基礎構建曆史敘事——仍然構成瞭藝術史研究無法迴避的基礎性議題。 本書麵嚮哲學史、美學理論和藝術史研究領域的學者與學生,旨在提供一個跨學科的視角,用以理解現代藝術史學科在理論基礎形成階段所經曆的深刻的哲學辯證過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人,封麵的排版和字體選擇散發著一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獨特氣質,讓人在觸摸書本的瞬間就感受到一種深邃的曆史厚重感。我通常很注重書籍的物理體驗,而這本在這一點上做得相當齣色。內頁的紙張質感也很舒服,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一本涉及哲學和美學深度探討的作品來說至關重要。書脊的裝訂也十分牢固,翻閱時能保持平整,這在閱讀復雜論述時非常方便,不必時刻擔心書頁滑落或損壞。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這是一本用心製作的作品,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這點在當今很多快餐式齣版物中已屬難得。它散發齣的那種沉靜、嚴謹的氣息,無疑為接下來的閱讀體驗奠定瞭良好的基調,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並願意投入足夠的時間去細細品味。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或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超越瞭單純的風格史或思想史的綜閤性觀看方式。它讓我意識到,藝術史研究不應是孤立的斷代史敘事,而必須與認知論和形而上學的根本性變革緊密結閤。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整個西方藝術思想譜係的理解都得到瞭顯著的提升,仿佛為大腦中關於“美”與“真”的連結打上瞭一層更堅固的底漆。這並非一本適閤輕鬆消遣的讀物,它要求讀者拿齣極大的專注力和耐心去消化那些復雜的思辨鏈條,但一旦跟上作者的節奏,所獲得的迴報是巨大的,它會永久性地改變你審視藝術與曆史關係的方式,使其變得更加立體和富有深度。

評分

全書的學術語言風格保持瞭一種令人尊敬的剋製與精準,盡管探討的主題極為宏大和抽象,但作者的筆觸卻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自律性,避免瞭不必要的煽情或情緒化的錶達。這種冷靜的學術姿態,反而增強瞭論點的說服力。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注釋上的嚴謹性,參考文獻的廣度和深度令人嘆服,無論是古典哲學文獻還是當代藝術批評的最新進展,都有所涉獵,展現齣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這種結構上的嚴密性,使得讀者可以放心地將自己的心智完全托付給作者的論證路徑,不必擔心因為論據的薄弱而産生動搖。對於希望進行高階學術研究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注釋部分本身就是一份寶貴的索引和資源庫。

評分

初讀引言部分,我就被作者那種抽絲剝繭般的論證方式深深吸引住瞭。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康德核心概念,用一種極其清晰且富有邏輯性的方式鋪陳開來。我特彆欣賞他處理曆史脈絡的細膩之處,並非簡單地羅列時間點,而是巧妙地將藝術史的發展節點與康德哲思的演變進行互文式的對話。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傳統藝術史研究範式的理解。每一次概念的引入,都伴隨著對先前理論的審慎迴顧與超越,使得整個論證過程如同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層層遞進,高潮迭起。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感,反倒像是在跟隨一位技藝精湛的嚮導,穿梭於十八世紀的哲學迷宮,最終豁然開朗,領略到那份宏大而自洽的體係之美。

評分

這本書在闡釋具體藝術案例時所展現齣的批判深度,令我感到振聾發聵。作者並沒有滿足於將康德的判斷理論簡單套用到現象分析上,而是深入挖掘瞭這種理論框架在麵對不同藝術媒介和曆史語境時所産生的張力與適應性。例如,他對特定時期雕塑美學特徵的解讀,那種對“崇高感”的把握,遠超我以往讀過的任何一本美學導論。他似乎在用康德的“先天範疇”來重新校準我們對藝術形式的感知,揭示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審美經驗背後,潛藏著的深刻的認識論基礎。閱讀這些章節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自己以往的藝術鑒賞筆記進行反思,那種被挑戰和重塑認知框架的閱讀快感,是極其罕見的,它迫使我不僅要“看”藝術,更要“思考”如何去看藝術。

評分

康德藝術與藝術史學科的階段在書店看上瞭這本書一直想買可惜太貴又不打摺,迴傢決定上京東看看,果然有摺扣。毫不猶豫的買下瞭,京東速度果然非常快的,從配貨到送貨也很具體,快遞非常好,很快收到書瞭。書的包裝非常好,沒有拆開過,非常新,可以說無論自己閱讀傢人閱讀,收藏還是送人都特彆有麵子的說,特彆精美各種十分美好雖然看著書本看著相對簡單,但也不遑多讓,塑封都很完整封麵和封底的設計、繪圖都十分好畫讓我覺得十分細膩具有收藏價值。書的封套非常精緻推薦大傢購買。打開書本,書裝幀精美,紙張很乾淨,文字排版看起來非常舒服非常的驚喜,讓人看得欲罷不能,每每捧起這本書的時候似乎能夠感覺到作者毫無保留的把作品呈現在我麵前。作業深入淺齣的寫作手法能讓本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實值得迴味無論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從你留給彆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讓彆人看齣你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多讀書可以讓人感覺你知書答禮,頗有風度。多讀書,可以讓你多增加一些課外知識。培根先生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不錯,多讀書,增長瞭課外知識,可以讓你感到渾身充滿瞭一股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激勵著你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從書中,你往往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使你不斷地改正錯誤,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嚮。所以,書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多讀書,可以讓你變聰明,變得有智慧去戰勝對手。書讓你變得更聰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麵對睏難。讓你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你又嚮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邁齣瞭一步。多讀書,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樂。讀書也是一種休閑,一種娛樂的方式。讀書可以調節身體的血管流動,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書的海洋裏遨遊也是一種無限快樂的事情。用讀書來為自己放鬆心情也是一種十分明智的。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紮實的基礎!讀書養性,讀書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溫文爾雅,具有書捲氣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寫文章就纔思敏捷舊書不厭百迴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可以提高理解能力,隻要熟讀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瞭讀書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得到積纍,君子學以聚之。總之,愛好讀書是好事。讓我們都來讀書吧。其實讀書有很多好處,就等有心人去慢慢發現.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讓你有屬於自己的本領靠自己生存。最後在好評一下京東客服服務態度好,送貨相當快,包裝仔細!這個也值得贊美下希望京東這樣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評分

本書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學著述中意義最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變瞭整個西方哲學前進發展的方嚮和進程。康德花瞭11年的時間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就是:通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齣最終的判決和規定,其使命是為真正的、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全書約有40餘萬字,除瞭序言和一個總的導言外,分為“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 。中譯本是直接從德文原本由鄧曉芒翻譯、楊祖陶校訂,其譯文精良,堪稱佳作。書後還附有德漢術語索引、漢德術語對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國人研究康德,按賀麟先生的說法:“張銘鼎是我國20-30年代“最初搞康德哲學的人物”。張先生1924年在《學藝》雜誌上發錶瞭《康德學說的淵源與影響》,第二年又在《民鐸》“康德專號”上發錶瞭《康德批判哲學之形式說》,對康德哲學作瞭一個比較係統的介紹,他認為康德三大批判的中心思想,“就是康氏所拳拳緻意的理性主義。他要根據理性主義,將從前一切學說加以評價,以便從科學道德藝術三大文化領域中

評分

說不盡的康德,體現在本書是角度的新穎,從藝術問題入手

評分

書一般,看著康德去的

評分

書一般,看著康德去的

評分

書一般,看著康德去的

評分

說不盡的康德,體現在本書是角度的新穎,從藝術問題入手

評分

書一般,看著康德去的

評分

書一般,看著康德去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