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界動畫電影史》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段佳教授自己著寫瞭一本中文版世界動畫史,既具有史學的嚴謹和翔實,又飽含藝術傢的氣質。而段女士給我們的期待,不單作為一名動畫曆史的授課人,更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女性動畫藝術導演。段女士攜帶自己的作品遊曆歐洲和北美各大動畫電影節,為動畫傾盡心力。這本史學著作既可為嚴謹的史學研究服務,又可滿足那些氣質獨特的藝術學生。該書對動畫影片、動畫藝術都做瞭充分描述,而充足的圖片資料對讀者的理解也有很大幫助,在動畫領域裏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名動畫工作者、動畫專業的學生、熱愛動畫的人,都應該讀《世界動畫電影史》。
作者簡介
段佳,女,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北京電影學院78級、中國電影第五代動畫導演。
1983年,中央電視颱動畫片編導,曾編劇、執導、設計10餘部動畫片,作品《星星夢》《紅蠟燭和人魚的故事》《基輔大門》三次全國獲奬。1992年應邀迴母校支持教學,開始進行學術理論研究並教學實踐。2000年齣版動畫文學劇作個人專輯《夢蝶集》。2001年~2006年招收動畫史論、創作、劇作不同方嚮研究生三屆。2001年起擔任院、市級“世界動畫電影史研究”項目。2000年後,陸續赴世界各國考察並應邀參加各種電影節及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其中包括德國斯圖加特、法國昂西、韓國釜山等。並於北京、天津、武漢、南京、福建等多所大學藝術院校舉辦不同主題的學術講座。
作品《荷》,全數字製作3D藝術短片,2005年囊括中國國際各項大賽專業六項短片大奬,其中包括中國杭州國際動畫節、中國常州國際數碼動畫節、北京國際CJ大賽、上海國際CJ大賽、中國動畫協會2005成就奬、中國電影金雞奬與華錶最佳美術片提名奬;2006年《荷》再獲愛國者杯中國文化遺産動畫大賽一等奬。2005年《荷》人選並應邀參加美國奧林匹亞國際獨立電影節、美國安科瑞芝國際獨立電影節,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動畫電影節、匈牙利國際電影紀念日活動。2006年攜作品《荷》參加德國斯圖加特國際動畫電影節,並應邀在歐洲最大高科技電影論壇FMx/06進行專題講演《動畫藝術與東方文明》。
2006年11月,作為秘書長召集並主持在武漢大學召開的“國際動畫藝術傢沙龍”武漢首屆年會,薈萃中外動畫精英進行學術演講及交流活動。2007年10月,應邀赴美國西海岸一帶以“中國動畫的魅力”為題巡迴演講,包括舊金山州立大學電影學院、舊金山伯剋利大學電影資料館、舊金山紅杉樹電影節、美國最大的動畫基地“夢工廠”、盧卡斯山莊以及製作基地、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加州藝術學院,以上活動被美方雜誌及刊物報道稱為中國人首次。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藝術的天平——世界動畫橫縱觀
第一部分 動畫電影的誕生
第一章 19世紀的電影之夢
第二章 20世紀的晨曦——實驗者們的“遊戲”
第三章 阿根廷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電影
第二部分 20世紀70年代前的美國動畫
第一章 早期的美國
第二章 沃爾特·迪斯尼:一個世界上最成功的動畫製片廠
第三章 迪斯尼之外的美國早期動畫公司
第三部分 加拿大現象
第一章 與迪斯尼比肩的加拿大國傢電影局
第二章 在加拿大其他大師的探索和貢獻
第三章 加拿大的旗幟——諾曼·麥剋拉倫
第四章 國傢電影局之外的本土動畫藝術傢
第四部分 西歐——獨立動畫之路
第一章 英國
第二章 法國
第三章 德國
第四章 意大利
第五部分 東歐,另一大陣營
第一章 俄羅斯
第二章 前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學派”
第三章 前捷剋
第四章 匈牙利、羅馬尼亞
第六部分 冷戰期間的國際動畫組織——ASIFA
第一章 在冷戰期間動畫節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 與眾不同的少數人在美國的麥卡锡時代
第三章 黑暗中的一瞥
第七部分 亞洲·奮起的中國團隊
第一章 早期的中國動畫——萬氏兄弟的成就與夢想
第二章 新中國初期——東北電影製片廠
第三章 群英匯聚,上海美術電影廠成立
第四章 學習與探索時期
第五章 傳承中的開拓
第六章 中國動畫的第二次輝煌——精品迭齣的時代
第七章 中國動畫走嚮世界並屢獲殊榮
第八章 衰落與新生
第九章 香港動畫
第十章 颱灣動畫
第八部分 亞洲·日本及其他國傢
第一章 日本動畫發展概述
第二章 東映曆程
第三章 日本獨立動畫運動
第四章 一代宗師——手塚治蟲
第五章 宮崎駿、高煙勤和吉蔔力工作室
第六章 大友剋洋
第七章 押井守
第八章 今敏
第九章 其他亞洲國傢動畫簡述
第九部分 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美國動畫
第一章 迪斯尼公司的二度崛起
第二章 80年代後美國其他動畫公司
中英文對照錶
部分國傢動畫電影彩圖
精彩書摘
第一章 19世紀的電影之夢
1831年鞦的一天,剛剛大學畢業的達爾文乘著四輪馬車,於迷濛的雨霧中,行駛在潮濕的石子路上,穿過古老的英國街道,到達瞭普利茅斯港口,以博物學傢的身份登上瞭英國海軍測量船“貝格爾”號,由此開始瞭他曆時五年漫長而艱辛的環球旅行……
於此同時,托爾斯泰埋頭《戰爭與和平》的寫作,雨果的《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相繼問世;福樓拜創作《聖安東的誘惑》,大仲馬完成瞭《基督山恩仇記》;安徒生作為北歐最著名的文學傢享譽世界。貝多芬去世,瓦格納的時代來臨;柏遼茲完成瞭《李爾王》序麯;叔本華提齣“唯意誌論”;尼采說:“上帝死瞭!”;安格爾任羅馬法蘭西學院院長;德拉剋洛瓦創作瞭他最頂峰的作品《自由領導著人民》,柯羅進入巴比鬆森林……
或許是由於中世紀宗教思想的禁錮,使得科學的進步晚於哲學的沉思近一個世紀。當文學、繪畫、音樂等各門藝術都已發展成熟,大師輩齣的時候,電影藝術卻還在漫長的史前孕育期中。
文藝復興帶來瞭人文藝術的繁榮,也打開瞭對科學思想的禁錮。工業革命隨之來臨瞭。至19世紀初,無數的科學發明如雨後春筍遍布世界。正當達爾文漂流在大海上與暴風雨搏鬥的時候,諾貝爾齣生瞭;俄國人斯特魯維,德國人貝賽耳和英國人亨德遜得到瞭恒星的數值,證實瞭哥白尼的地動學說;美國人達文波特製成第一颱直流電動機;法國人科裏奧利提齣地轉偏嚮力;英國人C·巴貝奇提齣自動計算機思想;奧博斯發現瞭宇宙中第13顆小行星。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世界動畫電影史》的書籍的詳細介紹,內容不涉及該書的實際內容,且力求自然流暢: --- 《銀幕上的奇幻之旅:一部關於視覺敘事演變與媒介革新的史詩》 書籍簡介 一、 導言:光影交織的藝術誕生與早期探索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地域或風格的動畫片發展脈絡,而是旨在深入剖析“動態圖像敘事藝術”從其萌芽到成熟的核心技術、美學轉變和社會文化影響。我們首先將時間軸拉迴到十九世紀末,探討早期光學玩具和幻影裝置如何為後來的電影動畫奠定理論基礎。這不是簡單的技術羅列,而是對早期先驅者,如埃米爾·雷諾(Émile Reynaud)的“光學劇場”和詹姆斯·斯圖爾特·布萊剋頓(J. Stuart Blackton)的早期實驗中,那種純粹的、不被既有藝術形式束縛的創造力的原初精神的追溯。 我們將審視“運動的幻覺”是如何被提煉成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以及這種語言最初是如何與馬戲團、滑稽劇(Vaudeville)等大眾娛樂形式深度交織的。重點在於理解,在沒有成熟工業體係的年代,藝術傢們如何用剪影、石膏模型和手工繪製的賽璐珞片,構建齣第一個具有敘事力的“活動畫麵”。 二、 工業化浪潮與風格的定型:從卡通到藝術的跨越 進入二十世紀初葉,動畫製作開始從個人作坊轉嚮工業流程。本書將詳盡描繪這種轉變帶來的生産效率的飛躍和藝術可能性的拓寬。我們考察早期美國工作室如何通過引入“循環動畫”和“關鍵幀”技術,實現瞭角色動作的流暢性與一緻性。這一部分將深入分析早期動畫大師們在角色設計哲學上的差異與共性,例如,如何通過誇張的形體語言來錶達情感,以及如何利用節奏和速度來服務於幽默或戲劇效果。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歐洲大陸和新興的亞洲市場,探討各國在技術模仿與本土化創新之間的張力。探討諸如歐洲的“木偶劇式”動畫的精緻工藝,與美洲“橡膠管卡通”的動態自由之間的美學分野。本書著重剖析的是,在工業化標準尚未完全確立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傢們如何利用有限的技術手段,發展齣具有高度辨識度的視覺風格,並藉此探討技術輸入與文化輸齣的復雜關係。 三、 媒介的成熟與黃金時代的敘事張力 隨著電影工業的成熟,動畫藝術開始尋求獨立於真人電影之外的敘事深度。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長篇動畫敘事的結構性突破。這不僅僅是關於屏幕時長的增加,更是關於如何在動畫媒介中構建復雜的主題、多層次的角色弧光以及宏大的世界觀。 我們將細緻解構那些在敘事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分析它們在節奏掌控、情感鋪墊以及視覺隱喻方麵的創新。書中將花費大量篇幅討論動畫在處理“成人議題”或“嚴肅主題”時的獨特優勢——即通過抽象化、符號化和超現實的錶現手法,使觀眾在情感上保持一定的距離感,從而更深入地思考內容本身。探討動畫如何超越簡單的娛樂功能,成為一種對社會現實進行溫和諷刺或大膽批判的有效載體。 四、 技術的迭代與藝術邊界的拓展:從二維到三維的革命 二十世紀下半葉,媒體環境的劇變對動畫藝術提齣瞭新的挑戰與機遇。本書將詳細梳理計算機圖形技術(CG)的崛起如何重塑瞭動畫的製作流程和最終呈現效果。我們不隻是描述技術名詞,而是分析這些技術進步如何解放瞭導演的想象力。 例如,運動捕捉技術如何影響瞭對“真實感”的追求,而新的渲染技術又如何創造齣前所未有的光影效果和材質錶現。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瞭這種技術轉嚮對傳統手繪動畫美學體係的衝擊與繼承。分析新一代的創作者如何在擁抱數字工具的同時,努力保持對“手感”和“動態美學”的尊重,以及如何利用三維空間構建的沉浸感,來講述更具史詩感或更細膩入微的故事。 五、 全球語境下的風格多元化與未來展望 在當代語境下,動畫已成為一種真正的全球性語言,不再受限於好萊塢的敘事範式。本書的收官部分將側重於非西方動畫傳統的崛起及其對全球動畫美學的貢獻。我們將審視不同文化體係中,動畫在民間故事、哲學思想和審美偏好影響下所展現齣的獨特生命力。 深入分析特定區域(例如,著重於特定亞洲電影傳統中對“留白”和“瞬間”的捕捉技巧)的敘事模式如何與主流的綫性敘事結構形成對話和張力。最後,本書將以對“敘事媒介的未來”的探討作結,展望在虛擬現實、交互式內容等新興領域中,動畫藝術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作為一種純粹視覺敘事方式的永恒價值。 --- 本書特色: 重概念,輕名錄: 本書避免陷入冗長的作品年錶,而是將重點放在核心的藝術原理、製作哲學和美學思潮的演變上。 跨學科視野: 融閤瞭視覺藝術理論、媒介傳播學和技術史的視角,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 聚焦“如何”與“為何”: 深入剖析藝術傢如何在特定技術約束下,做齣創造性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背後的文化驅動力。 這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光影藝術,並渴望理解動態圖像如何成為一種深刻的敘事載體的讀者的深度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