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名画的色彩还原

西方名画的色彩还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贺天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绘画
  • 色彩学
  • 西方艺术
  • 名画
  • 艺术鉴赏
  • 绘画技法
  • 色彩还原
  • 艺术作品
  • 艺术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80198529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692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6-04-01
页数:23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对比型画册。
  失去的色彩无法传承,古典美术作品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其他文物。鉴于此,作者抛砖引玉,希望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尽可能地发掘古典西方画作原初的色彩、细节、层次、对比和锐度。这当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题目。往事越千年,谁也没见过“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究竟什么样儿,没有刚性的“标准”。
  但真理应该是可以被认识的。无微不至的计算机技术,科学的历史学方法论,毕竟使我们日益接近一个更清晰、更准确,更完整、更“标准”的开元盛世。难道不是吗?
  本书可供博物馆、美术馆、修复中心、行画供应商、临摹名作的学生、授课老师、画家和爱好者参考。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对比型画册。
  存世的美术作品几乎不可能维持最初的样子。几十几百年下来,作品的外观多少总会发生一些改变,偏色,变黄,含混,黯淡,上了光油的发黑,没上光油的惨白,诸如此类;糟糕的拷贝进一步恶化人们的印象。相比较而言,如果说油画的外观还算稳定的话,那么其他画种,例如色粉笔画或水彩画,今天的情况已经就非常危急了。
  失去的色彩无法传承,古典美术作品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其他文物。鉴于此,作者抛砖引玉,希望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尽可能地发掘古典西方画作原初的色彩、细节、层次、对比和锐度。这当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题目。往事越千年,谁也没见过“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究竟什么样儿,没有刚性的“标准”。
  但真理应该是可以被认识的。无微不至的计算机技术,科学的历史学方法论,毕竟使我们日益接近一个更清晰、更准确,更完整、更“标准”的开元盛世。难道不是吗?
  本书可供博物馆、美术馆、修复中心、行画供应商、临摹名作的学生、授课老师、画家和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贺天,生于1954年。
  理想主义者。忧郁、热情、诚实、执拗。乱读书,漫无边际。
  在图像后期处理的几个专门问题上有一日之长。

目录

No.1 日出印象
No.2 塞纳河的阿莫特支流
No.3 浴后的狄安娜
No.4 肯特海难
No.5 彭帕杜尔夫人
No.6 帕斯卡夫人
No.7 蓝色沙发中的小女孩
No.8 女佣
No.9 苦艾酒
No.10 读书的女孩儿
No.1l 水果篮
No.12 上帝和人
No.13 泉
No.14 贝尔登先生
No.15 激流
No.16 埃克河边的磨坊
No.17 约珊米蒂山谷
No.18 默兹河
No.19 画 室
No.20 凡·德·帕雷与圣母(局部)
No.21 雪中猎户
No.22 受胎告知
No.23 教皇英诺森十世
No.24 死亡之岛
No.25 画家和她的女儿
No.26 安娜波莱娜在伦敦塔里
No.27 洛克农的安格纽夫人
No.28 艾德里安·伊塞林夫人
No.29 收割的报酬
No.30 斯洛克莫顿·伊丽莎白肖像
No.31 近卫军官临刑的早晨
No.32 皮埃尔·莱克代尔肖像
No.33 两姐妹
No.34 西斯廷圣母
No.35 拉冬娜·维拉达
No.36 西蒙的赞美歌
No.37 圣昂热利克院长和修女苏珊
No.38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No.39 马拉之死
No.40 自画像
No.41 劫夺萨宾的妇女
No.42 喂小羊
No.43 课子读书
No.44 圣母的荣光
No.45 甜蜜的包围
No.46 纯洁
No.47 丘比特和普赛克的游戏
No.48 普赛克给丘比特加冕
No.49 丘比特抛弃普赛克
No.50 斗鸡少年(局部)
No.51 寂静的修道院
No.52 圣芭芭拉(局部)
No.53 维纳斯的诞生
No.54 自画像
No.55 崇拜维纳斯
No.56 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局部)
No.57 人间和天上的爱(局部)
No.58 疯狂的女赌徒
No.59 托菜多的埃利诺和她的儿子
No.60 无名女郎
No.61 包厢
No.62 有玛尔哥哈塔的威尼斯泻湖风光
No.63 游艇上的午餐
No.64 大运河雪雾
No.65 浴池见证
No.66 圣·优拉莉亚
No.67 读信的蓝衣女孩儿
No.68 军官与微笑的女郎
No.69 奥林匹娅
No.70 长胡子的男人
No.71 老妇人
No.72 自画像(局部)
No.73 退役战舰铁梅雷尔号
No.74 黑尔少爷
No.75 西顿夫人扮演悲剧女神
No.76 奥菲莉娅
No.77 青春期
No.78 老太婆
No.7g 卢维森的雪
No.80 自画像
No.81 意外的归来
No.82 艺术家母亲的肖像
No.83 伏尔加纤夫
No.84 自画像
No.85 罗马内院
No.86 德累斯顿十字教堂
No.87 最后的莫希干人
No.88 月亮与火光
No.89 哥本哈根的湖泊
No.90 去麦加
No.91 布里兹小海湾
No.92 冰封之河
No.93 拾麦穗
No.94 奥斯的傍晚
No.95 诺曼底风景
No.96 疯妇
No.97 阿尔及尔女人
No.98 自由引导人民
No.99 圣·兹特
No.100 戴珍珠的女人
No.101 格雷厄姆的孩子们
No.102 美蒂奇抵达马赛港(局部)
No.103 井台边的瑞贝卡
No.104 忏悔的妓女
No.105 午餐前的祈祷
No.106 阿拉贡的凯瑟琳
No.107 年轻夫人肖像
No.108 阿尔萨斯女孩儿
No.109 大使们(局部)
No.110 丹麦女公爵克里斯汀娜
No.111 黄昏

前言/序言


艺术的脉络:从古典到现代的色彩演变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西方艺术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画家如何运用色彩来构建画面、传达情感并体现时代精神。我们将穿越时空,细致剖析光影、调性与颜料的化学变化如何在艺术家的笔下转化为永恒的视觉体验。 第一章:色彩的黎明——古代与中世纪的神秘光辉 本章将追溯西方色彩使用的源头,从古埃及的矿物颜料到古希腊的壁画遗迹,探讨早期文明对色彩象征意义的理解。在中世纪,艺术的主题转向宗教叙事,色彩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而是成为神圣秩序的体现。我们将分析蛋彩画(Tempera)的技法特点,以及蓝铜矿(Lapis Lazuli)等稀有颜料在圣像画中如何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是光线与色彩结合的极致体现,本章将详细解读其几何构图与色彩的象征体系,理解在缺乏精确调色理论的时代,艺术家如何依赖经验与宗教教义来掌控色彩的庄严与肃穆。 第二章:文艺复兴的觉醒——透视、光影与和谐之美 文艺复兴标志着对人性和自然观察的回归。提香(Titian)和威尼斯画派对油画媒介的革新,使得色彩的层次感和光泽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本书将重点剖析“色彩派”(Colorito)与“素描派”(Disegno)的争论,分析达·芬奇的“晕涂法”(Sfumato)如何模糊轮廓,创造出空气感和深度。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天顶画中对人体结构与色彩的精妙结合,以及拉斐尔如何运用柔和的过渡色来营造理想化的和谐氛围,都将作为核心案例进行解析。我们还会探讨早期油画颜料配方(如使用亚麻籽油)对画面持久性的影响。 第三章:巴洛克与洛可可——戏剧性与感性张力 巴洛克艺术对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表达有着不懈的追求。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如何利用极端的亮部与暗部对比,将戏剧性的瞬间定格?伦勃朗(Rembrandt)对暖色调的偏爱,以及他如何通过叠加薄涂的釉料(Glazes)来捕捉皮肤的内在光芒,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进入洛可可时期,色彩的基调转向轻盈、欢快与感性。弗拉戈纳尔(Fragonard)和华托(Watteau)的作品中充斥着柔和的粉彩、奶油色和淡金色。本章将研究这种风格转变背后,宫廷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颜料制造商为满足对这类细腻色彩的需求所做出的调整。 第四章: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色彩宣言 新古典主义试图回归古罗马的清晰、理性与节制。大卫(David)的画面强调清晰的线条和受控的色彩,避免过度的情感渲染。然而,浪漫主义运动是对这种冷静的有力反抗。德拉克洛瓦(Delacroix)是色彩的革命家,他相信色彩本身就能激发强烈的情感。本书将详细分析德拉克洛瓦对互补色并置手法的探索,以及他如何运用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表现自由、激情和异域风情,例如在《自由引导人民》中的表现。 第五章:印象派的瞬间捕捉与科学的光学 印象派是西方色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受光学理论(如谢弗勒尔的色彩理论)的影响,莫奈、雷诺阿等画家开始将调色板从画室搬到户外。本章将深入解析“外光写生”的实践,以及他们如何抛弃传统的黑色和棕色阴影,转而使用光谱中的纯色或互补色来描绘光线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的瞬息万变。点彩派(如修拉)对科学色彩理论的极端应用,即通过精确计算的色彩点阵来让观众的眼睛完成色彩混合,也将被作为重要分支进行探讨。 第六章:后印象派的内心风景与主观色彩 后印象派画家们在继承印象派对光色的关注后,开始回归对形式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塞尚(Cézanne)如何通过色彩的冷暖变化来构建物体的体积和空间深度,预示了立体主义的出现。梵高(Van Gogh)则将色彩提升到精神层面,他使用的浓烈、近乎燃烧的黄色和蓝色,是其内心挣扎与激情的直接投射,而非对客观世界的忠实记录。高更(Gauguin)在塔希提岛探索的“象征性色彩”——使用非自然、高度饱和的色彩来表达原始的情感和神秘的氛围,标志着现代艺术色彩语言的彻底解放。 第七章:野兽派的狂飙与立体主义的解构 进入二十世纪,色彩彻底摆脱了模仿自然的束缚。马蒂斯(Matisse)和野兽派画家们将纯色大胆地并置,用色彩的平面化和强烈的对比来表达画面本身的装饰性和欢愉感。他们对颜料的厚涂和原始的笔触,是对传统细腻笔触的彻底颠覆。 与此同时,毕加索和布拉克领导的立体主义运动,虽然初期倾向于使用朴素的棕、灰、赭石色,但这种“去色彩化”本身也是一种对色彩叙事权的挑战,目的是将物体的多重视角在二维平面上进行结构性的分析。 第八章:表现主义与抽象的色彩疆界 德国表现主义(如“桥社”和“蓝骑士”)将色彩视为焦虑、恐惧和精神体验的载体。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的尖锐的、不和谐的色彩组合,反映了城市生活的疏离感。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则认为色彩具有“精神振动”,他试图创造一种纯粹的、音乐般的抽象语言,色彩与形状的结合不再指向任何外部现实。本章将分析抽象表现主义如罗斯科(Rothman)如何使用大面积、朦胧的色彩场域,来引发观者深沉的冥想和形而上的体验,标志着色彩在艺术中实现了最终的自主性。 总结:色彩的无限可能 本书通过对跨越数个世纪的艺术实践进行梳理,揭示了西方色彩语言的不断演变——从神圣的象征,到和谐的再现,再到主观的情感宣泄和最终的纯粹表达。我们看到,每一次对色彩规则的打破,都伴随着社会思潮的深刻变革,每一次对新颜料或新技法的探索,都为艺术的未来开辟了新的维度。理解这些色彩的“历史”,便是理解西方艺术精神的“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西方名画的色彩还原》无疑是一本为艺术爱好者和色彩研究者量身打造的深度探索之作。它没有流于表面地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画作名称,而是真正钻进了“色彩”这个核心命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早期文艺复兴时期那些矿物颜料特性时的那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比如,对于提香作品中那种标志性的“提香红”的分析,书中不仅展示了现代科学对该颜料化学成分的解析,更结合了当时威尼斯光线环境和画家个人偏好的多重维度进行论证,这使得我们不仅仅是在“看”画,而是在“理解”色彩背后的历史与技术语境。书中对光谱反射率的探讨,虽然技术性稍强,但对于理解为什么某些色彩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质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读完后,我再去博物馆面对那些大师的真迹,眼神里多了一份对调色盘的敬畏和对颜料寿命的同情。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的“标准色”,其实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和修复师的干预,而这本书,努力拉近了我们与画家笔触下最初色彩的距离,那种震撼是无法用单纯的视觉愉悦来概括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以一种近乎编年史的方式,将色彩的演变置于整个西方艺术史的洪流之中,令人拍案叫绝。我特别喜欢它处理后印象派色彩革新的那一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梵高或高更的色彩视为“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将其视为对传统“写实主义”色彩规范的一次激进挑战。书中通过对比分析了那个时代化学工业对新合成颜料的贡献,比如钴蓝和镉黄的出现,如何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色彩饱和度和稳定性,从而解锁了新的表现手法。这种将艺术创作与工业革命成果并置的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让人看到了艺术进步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技术驱动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忍不住停下来,去查阅那些书中提到的新颜料的实物照片,这种跨学科的求证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网络,使得对艺术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画师进行了一次田野考察,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环境光线对色彩感知的影响”这一宏大主题的细致解剖。作者没有止步于讨论画布上的颜料本身,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考证17世纪荷兰室内光照的特点,以及这种光线如何塑造了伦勃朗笔下那些深邃的阴影和珍珠般的光泽。这种叙事手法极具代入感,仿佛能闻到老画室里松节油和亚麻籽油混合的味道。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画派在色彩运用上的“哲学差异”进行了深入剖析。比如,印象派对瞬间光影的捕捉与巴洛克时期对戏剧性光影的运用,在色彩选择和笔触处理上的内在逻辑冲突与继承关系,被梳理得清晰明了。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色彩技术手册的范畴,它实际上是一部关于艺术史、光学和材料科学交织的精彩论述,对于提升一个普通观者的鉴赏层次,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评分

尽管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其行文风格却保持了一种令人惊讶的克制与优雅,避免了纯粹的学术枯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中世纪圣像画中对金色背景的使用时,所采用的近乎诗意的语言。他并没有仅仅从颜料的耐腐蚀性来解释金箔的持久性,而是深入挖掘了“金色”在宗教语境中象征“神圣不可侵犯的光芒”的文化意义,这种对色彩象征意义的解读,使得原本冰冷的技术分析瞬间充满了人性和灵性。全书在处理文艺复兴早期,特别是法兰德斯画派的细节描绘时,那种对微观层次的关注达到了极致,每一个光泽点的处理,都仿佛被拆解成了光线入射角和颜料厚度的函数关系,清晰却不失温度。对于希望从感性欣赏跨越到理性分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条非常平稳且引人入胜的阶梯。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色彩的翻译与错位”这一概念的深刻探讨。作者提出,从古代羊皮纸上的手抄本插图,到文艺复兴的湿壁画,再到后来的布面油画,每一种载体和媒介本身,都对原始的色彩信息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失真”或“转译”。我对此深表认同,尤其是在关于“圣像画的低温修复”那一节,书中详细阐述了由于早期的蛋彩媒介的固有特性,其色彩表现力与后来的油画相比,天然存在着一种“亮度饱和度”的鸿沟。这种强调“媒介限制”的视角,极大地挑战了我们对“完美还原”的固有想象。它教会了我欣赏艺术品时,更应该关注艺术家在特定限制下所能达到的创造力的极限,而不是一味地用现代标准去苛求古老的杰作。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进行更具批判性的艺术考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