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白马藏族美术文化研究》从服饰、面具、建筑、家具、刺绣、绘画、装饰品七个方面,对陇南白马藏族的美术文化进行了全面整理,并以艺术学为核心,运用形式分析的方法对白马藏族各类美术造型进行了系统阐释。同时结合民族学、考古学、民俗学以及陇南地方文史等学科知识,广泛吸收近年来白马藏族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对陇南白马藏族的美术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也是国内外学术界首次从美术学科角度对白马藏族文化的系统研究。
余永红(1969.7—),汉族,甘肃西和县人。陇南师专民间艺术研究中心教授,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研究员,甘肃省美协会员,陇南市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美术理论及地域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2项。出版《陇南白马藏族美术文化研究》、《陇南民间美术研究》等学术专著4部。获省部级科研论文奖、社科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等20多项奖励。
绪论
第一章 服饰
第一节 丰富的服饰类型及独特的形式特征
第二节 自然淳朴的服饰面料及富有深意的色彩搭配
第三节 形式独特的服饰图案及其文化寓意
第四节 沙尕帽的装饰工艺与文化功能
第五节 百褶衣形式的演变与白马村寨经济的内在联系
第六节 白马藏族与藏、羌、彝等邻近民族服饰的比较
第七节 文化生态变迁与白马藏族服饰文化的传承
第二章 傩面具及其装饰
第一节 深厚独特的傩文化与神秘奇异的面具造型
第二节 古朴的傩面具制作工艺及程序
第三节 傩面具装饰与白马藏族的文化符号
第四节 抹锅墨装饰风俗的文化含义
第五节 蛙神崇拜的印迹与历史文化渊源
第六节 白马藏族傩舞装饰与汉族社火装饰的类比研究
第三章 村落与建筑
第一节 白马村寨的自然生态及村落布局
第二节 民间传说中白马村寨及其文化特质的形成
第三节 穿斗式的民居建筑及其结构特色
第四节 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品格的其他建筑形式
第五节 文化个性突出的民居建筑装饰
第六节 白马藏族与当地汉族民居的比较研究
第七节 白马村寨的发展与民居文化生态的构建
第四章 家具
第一节 以神柜为核心的家具类型及艺术特征
第二节 火塘文化主导的室内空间与家具布局
第三节 居住环境的变化与家具的传承发展
第四节 白马藏族与当地汉族家具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刺绣
第一节 形式朴拙的刺绣工艺
第二节 以民族服饰为主体的刺绣类型
第三节 文化生态变迁与刺绣工艺的传承状态
第六章 绘画
第一节 以宗教绘画为核心的绘画类型
第二节 独特的绘画形式与深厚的内在含义
第三节 村寨文化的变迁与民族绘画的传承状态
第四节 地域文化融合中的宗教信仰及绘画的内容
第七章 小型装饰品
第一节 民族文化的复合性与小型装饰品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族群历史与鱼骨牌饰品的文化渊源
参考书目
后记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似乎遵循着一个从微观到宏观,再回归到当代语境的逻辑闭环。那些对于单件器物(比如某件唐卡或某类雕塑)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不仅仅是技法层面的剖析,更像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宗教哲学的一次微缩观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物性与神性”关系的探讨,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辨,让原本可能流于表面的“民俗学记录”提升到了更高的文化理论高度。这让我在思考当代设计和艺术创作时,多了一种追溯本源的视角。它提醒我们,那些被认为是“传统”的东西,其实是历经千锤百炼的文化基因。坦率地说,这本书并非那种读完就能立刻掌握所有知识的速成读物,它更像是一坛老酒,需要细细品味,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品尝出新的层次和回味,那种深邃感是需要时间沉淀的。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书中的细节所触动,例如那些关于图腾符号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细微变迁,简直就是一部无声的社会变迁史。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共情”能力,能将自己置于古代匠人的视角,去理解他们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线条、这样的比例、这样的色彩组合。这种代入感使得原本冰冷的学术分析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即便我们生活的时代和背景已然天翻地覆,但阅读这些关于生命、自然和信仰的表达时,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美术文化”的研究,它更是关于“人如何看待世界”的深刻探讨。我期待未来能看到作者将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更广阔的文化领域,因为这种扎根于地方经验、又具备普适性洞察力的研究,是当前文化研究领域最稀缺的资源。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文化生态系统,而非仅仅停留在对艺术品的孤立描述上。这使得阅读体验远超出一本传统的美术史著作。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时而如同散文般娓娓道来那些世代相传的故事与传说,那些流淌在日常器物中的信仰;时而又陡然切换到严谨的学术论证模式,引经据典,对某个特定的艺术形式的起源进行溯源。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风格,极大地降低了专业研究的门槛,让普通爱好者也能被深深吸引。我原以为这种地域性极强的主题会显得晦涩难懂,没想到作者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遥远山脉间的色彩与光影,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独特精神世界的门,让人不禁思考: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究竟遗失了多少这样独特而又珍贵的审美经验与生活智慧。
评分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系统构建得极为扎实可靠,这对于任何严肃的研究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保障。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外部资料时,对藏族古籍和地方志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精度,这体现了长期积累的功力,绝非短期项目能完成。尽管我主要的学术兴趣点在于近现代艺术思潮的碰撞与融合,但通过这本书,我得以窥见在“外部影响”到来之前,一个地域艺术体系是如何自洽、自发生长并保持其内在生命力的。这种对“本土性”的坚守与阐释,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下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源自对自身文化深层结构的深刻理解,而非盲目追逐外来潮流。这种由内而外的学术力量,远比表面上的潮流追逐更为持久和有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深沉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典雅而又厚重的历史感。初捧此书,便感觉它并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文化读物,而是蕴含着扎实的田野考察与细致入微的文献梳理。尽管我个人对具体某个地域的艺术史研究兴趣稍逊于宏观的艺术思潮分析,但我完全被作者那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关怀所打动。书中对于材料的选用、纹样的演变逻辑,乃至色彩体系的象征意义,都有着近乎“考古式”的挖掘。尤其是关于一些失传或濒临消亡的传统技艺的记录,简直是无价之宝。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化研究,绝非简单的图录展示,而是要穿透表象,触摸到创造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精神脉络。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即便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对知识尊重的体现。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视觉语言的转译能力,即使你不懂藏族文化符号的深层含义,也能从作者的文字描述中感受到那种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