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大特色是平易、簡潔而生動,沒有教科書式的枯燥和刻闆,也沒有“八股氣”。作者以史代論,大量徵引感性的文學材料,包括詩詞麯賦、古今小說和外國文學等,言必有據,富有說服力,又明白曉暢,設身處地地照顧到普通讀者。                 
內容簡介
     《文章修養》是唐弢先生(1913-1992)“二十七歲時寫的一本小冊子”,當時即定位於“作為青年們的課外讀物”。上編六章,漫談文字知識和演變經過,從文字到文章,從文章到文學,從古文到白話文,基本上是偏於史的敘述;下編八章,專談作法和修辭,既有字、詞、句和各種修辭手法的具體運用、如何寫會話等細節元素的探討,也有搜集題材、確立主題和營造文氣等文章大處的把握。
  這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平易、簡潔而生動,沒有教科書式的枯燥和刻闆,也沒有“八股氣”。作者以史代論,大量徵引感性的文學材料,包括詩詞麯賦、古今小說和外國文學等,言必有據,富有說服力,又明白曉暢,設身處地地照顧到普通讀者。
  整體來看,《文章修養》是定位於語文知識的普及和提高的文化讀物,適閤青年和初學寫作者,尤其是中學師生這一讀者群體。在橫跨四十年的新舊二序中,作者自謙而又不無自信地說:“雖然齣諸病人之口,這所談的,總還不失為健康之道吧。”作者既曾有過中學國文教員的經曆,深解作文諸病與經驗,又是有成就的作傢、學者,這本小冊子因而兼有厚積薄發和深入淺齣的優長。今天讀來,依然毫無過時之虞,而有受益多端之感。這也正是我們把《文心》收入這套文庫的原因。     
作者簡介
     唐端毅,曾用筆名風子、晦庵、韋長、仇如山、桑天等,1913年3月3日齣生於浙江省鎮海縣現在於江北區甬江街道畈裏塘村,後為紀念唐弢先生將甬江鎮中心小學改名為唐弢學校。唐弢初中時傢貧輟學,入上海郵局作揀信生,開始業餘寫作。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從事業餘創作,以散文和雜文為主,其風格接近魯迅,並因此與魯迅結識。1933年起發錶散文、雜文,後結識魯迅。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上海堅持抗日文化運動,參加初版《魯迅全集》編校。又支持《魯迅風》周刊,編輯《文藝界叢刊》,兼任中學教職。抗日戰爭勝利後重迴郵局,與柯靈閤編《周報》,參加反迫害、反內戰、反飢餓民主運動。《周報》被禁,轉編《文匯報·筆會》。新中國成立後,緻力魯迅著作和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堅持雜文、散文創作,曆任復旦大學、上海戲劇專科學校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中國作傢協會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文藝新地》、《文藝月報》副主編等。195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是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錶,中國作傢協會理事。所著雜文思想、藝術均深受魯迅影響,針砭時弊,議論激烈,有時也含抒情,意味雋永,社會性、知識性、文藝性兼顧,先後齣版雜文集《推背集》、《海天集》、《短長書》、《唐弢雜文選》等,散文隨筆集《落帆集》、《晦庵書話》等,論文集《嚮魯迅學習》、《魯迅的美學思想》、《海山論集》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另輯有《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編》。1978年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1992年1月4日唐弢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
  唐弢一生寫瞭大量的散文、雜文、時評,並以《晦庵書話》的形式記錄瞭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齣版活動。唐弢是魯迅研究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和海內外公認的權威學者,曾參加過1938年版《魯迅全集》的編輯工作,還編輯齣版瞭《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編》,輯錄、考訂瞭魯迅佚文。他的一係列關於魯迅創作的著述,在魯迅研究史上享有很高聲譽。唐弢又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在史料、史論方麵有重要貢獻,他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3捲本)、《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是學習現代文學的重要著作,被列為高等院校文科通用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 唐弢
序(二) 唐弢
一、開頭語
二、從文字到文章
三、古文·駢文·八股文
四、白話文及其他
五、關於文體
六、句讀和段落
七、嚮書本學習還是從生活提煉
八、題材的搜集和主題的確定
九、字和詞·土話和成語
十、句子的構造和安排
十一、明喻·暗示·藉代·比擬
十二、鋪張和省略
十三、怎樣寫會話
十四、所謂“文氣”      
精彩書摘
     二、從文字到文章
  當人類沒有文字的時候,因為要錶達情意,曾經想過種種方法,起先是用一些足以代錶其他意義的實物,譬如送一支箭給人傢,那就是錶示要和他打仗;如果是講和呢,就送過一根煙筒去,因為煙筒是代錶和好,而箭卻是象徵著戰爭的。後來的綁匪們在恐嚇信裏緘子彈,朋友們在見麵時遞紙煙,也正是這意思。不過單是箭、煙筒等等輕便的東西,自然還可以,倘使有一種事情,非用大石櫃或是大鐵鼎來代錶不可,這就無法照辦瞭,請七八個人抬著,送到幾十裏或是幾百裏外去麼?我想,即使是古人,也還不至於這樣愚昧的。而且事實上,復雜的情意,也決不能用簡單的實物來錶現,直到以後,終於無法應付,漸漸地有碰壁之勢瞭。
  一碰壁,於是就另想彆法,結果是采用瞭結繩。《易經》裏說,“上古結繩而治”,就正是這時期。但怎樣結法呢?有一件事情,就打一個結,做完瞭,就解開麼?但這不但不能錶達情意,就是要備忘,也是很成問題的。打的時候雖容易,但曆時既久,結一多,記起來可就睏難瞭。這方法可不行。《九傢易》裏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照這說法,結繩隻是一種契約,我看也未必盡然的。那麼究竟是怎樣結法的呢?現在秘魯的鄉間,還存在著一種結繩文字,那方法是用一條極粗的橫繩,上麵掛滿著長短不齊,顔色不同的細繩子,結網似的打起來,每一種打法,就代錶一種固定的東西,這作用,就和文字相仿佛。聽說東方的琉球也還遺留著這製度。我們古代的結繩,推想起來,恐怕也是和這差不多的吧。
  但結繩的時期,究竟延長瞭多久呢?這很難說。《易經》是一部很早的書,它也隻告訴我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央。”大傢根據這段話,以為代替瞭結繩的,就是書契——文字,但也有人不同意,說是書契並不是文字,仍舊不過是一種契約之類的東西,和文字毫無關係。但我想,無論如何,結繩和“圖畫文字”,在時間上,決不會距離得很久的。
  到這裏,我們還是來推測一下文字的起源吧。
  每一種對人類文化較有影響的工具,人們對於它的産生,總不免有些近於神話的傳說,文字自然也不能例外。《河圖玉版》裏說:“倉頡為帝,南巡狩,登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油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這是說,文字原是一種天賜的東西。類似的記載還很多,見於《水飾》裏的,如:“神龜負八卦齣河,授伏犧。”“玄龜銜符齣洛水。”“黃龍負圖齣河。”“堯與舜坐舟於河,鳳凰負圖,赤龍載圖,齣河,並授堯。”“龍馬銜甲文齣河,授舜。”“鱸魚銜篆圖,齣翠媯之水,並授黃帝。”“白麵長人而魚身,捧河圖授禹,舞而入河。”等等,都是關於文字産生的傳說。自然,神話是總不免於稀奇古怪的,但也並非全無原因,《路史》裏說:“倉帝俯察龜文鳥羽,始創文字。”許慎的《說文解字》自序裏也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彆異也,初造書契。”可見其實是古人看瞭龜背的條紋,魚的形狀,蛇遊的痕跡,這纔有所領悟,因而造齣“圖畫文字”來。      
前言/序言
     對於語文,我是一個門外漢。但因為當過中學國文教員,平日又弄弄文藝,書店就把寫這本書的約定,推到我的頭上來,我當時隨口答應,一寫,這纔知道並不是一件輕易的工作。要弄得好,參考探求,非有充分的時間不可。在這激蕩的時代裏,我又苦於未能閉門潛修,雖承書店一再把限期放寬,但粗率和淺陋的地方,是難免的,也許我自己倒先得被送進文章病院去。
  然而我想,雖然齣諸病人之口,這所談的,總還不失為健康之道吧。
  在這一部小書裏,上編六章,偏於敘述,下編八章,專談作法。    
				
 
				
				
					《文章修養》  捲首語:文字的力量,心靈的耕耘  世人皆知筆墨能載道,卻少有人深究文字背後那股牽引人心的力量,以及在筆尖流淌間,作者與自我靈魂的對話。我輩置身信息洪流,每日吞吐萬言,可有多少字句能真正抵達心靈深處,觸動那柔軟的角落?有多少篇章能引領我們穿透迷霧,照見更廣闊的天地?  《文章修養》並非一本關於寫作技巧的速成指南,也非羅列古今名篇的鑒賞集。它是一場關於文字的深度探尋,一次關於如何用文字塑造思想、提升境界的靜心耕耘。它關乎的,是“寫什麼”之前,更重要的“怎麼去寫”,以及“為何要寫”的初心。  文字,是思想的載體,是情感的畫捲,更是構建理解、傳遞價值的橋梁。然而,當文字變得廉價而泛濫,我們便容易迷失在錶麵的喧囂之中,忽略瞭其內在的豐盈與力量。真正的文章修養,始於對文字本質的敬畏,在於對思想深度的追求,在於對情感真摯的錶達,更在於一種以文字為工具,不斷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修行過程。  本書所探討的,正是這條“修養”之路。它不是教你如何寫齣驚世駭俗的作品,而是引導你如何從內心齣發,以一種更加沉靜、審慎、充滿溫度的方式,去與文字建立一種深刻而持久的聯係。這種聯係,將不僅改變你寫作的方式,更將潛移默化地改變你觀察世界、思考人生、與人溝通的態度。  在這本書中,我們不談什麼“流量密碼”,不追求“爆款”效應。我們所要做的,是迴到文字的本初,審視那些構成優秀文章的基石: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對事物抽絲剝繭的思考,對情感淋灕盡緻的體悟,以及對語言駕馭的精妙。這一切,都指嚮一個核心——“修養”。  “修養”,意味著自我的打磨,心靈的涵養,品格的淬煉。當我們將目光投嚮文章,便會發現,那些真正能長久流傳、打動人心的文字,無不蘊含著作者深厚的學識、豐富的人生閱曆、以及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它們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摺射,是人格魅力的展現。  因此,《文章修養》將帶領我們踏上這樣一條旅程:     探尋文字的“形”與“神”: 理解字詞的意蘊,句子的韻律,篇章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文字背後所承載的思想、情感與智慧,得以生動傳達。我們將審視那些精妙的遣詞造句,不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思想的凝練;那些流暢的段落銜接,不僅是結構的安排,更是邏輯的延伸。    打磨思想的“棱角”與“溫度”: 鼓勵我們深入思考,不滿足於人雲亦雲。如何從紛繁的現象中提煉齣獨特的見解?如何讓我們的觀點既有理性的深度,又不失人性的溫度?我們將探討如何將抽象的哲思轉化為具體可感的文字,讓讀者在閱讀中産生共鳴,引發思考。    淬煉情感的“真”與“純”: 認識到情感的錶達並非簡單的宣泄,而是需要真摯的體悟與恰當的錶達。如何避免陳詞濫調,讓情感的流露自然而動人?我們將反思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文字,它們往往源於作者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對人性最深刻的洞察。    重塑觀察的“眼”與“心”: 培養一種敏銳而深刻的觀察力。我們不再是機械地記錄,而是帶著思考去觀察,帶著感悟去體驗。從一片落葉,到一個眼神,都能發現其中蘊含的意義與美。文字的優秀,源於對生活細節的捕捉,對平凡之中的不平凡的洞悉。    構建對話的“橋梁”與“共鳴”: 理解寫作的本質是與讀者的交流。如何讓我們的文字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與讀者建立起心靈的連接?我們將探討那些曆久彌新的經典,它們之所以偉大,在於它們能夠與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讀者産生共鳴。    錘煉文字的“匠心”與“靈魂”: 強調在每一個文字、每一個句子上都傾注心血。這是一種對創作過程的尊重,也是對讀者付齣的負責。真正的文章修養,是將文字視為生命的一部分,是用靈魂去雕琢的藝術。  《文章修養》將帶你走進一個更加廣闊的文字世界,一個不以取悅、不以功利為導嚮,而以深刻、以真誠、以提升為己任的領域。它不是讓你成為一個“作傢”,而是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寫作者”,更重要的是,成為一個更加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的人。  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你不會找到那些生硬的寫作公式,也不會讀到那些空洞的勵誌口號。你將跟隨我,一起去靜靜地品味文字的芬芳,一同去感受思想的碰撞,一同去體悟心靈的成長。  也許,你曾為“寫不齣好文章”而苦惱;也許,你曾對“如何讓文字更有力量”而迷茫;也許,你曾想過,文字除瞭記錄,還能帶來什麼?  那麼,請翻開《文章修養》。讓我們一起,在文字的海洋中,進行一場關於思想、關於情感、關於生命深度的洗禮。讓我們用文字,去照亮內心的世界,去溫暖他人的心靈,去搭建一座通往理解與美好的堅實橋梁。  這,是一場關於文字的修行,亦是一場關於心靈的探索。願我們在文字的旅程中,不斷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