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重庆:二战名城老重庆艺术影像纪念明信卡

典藏重庆:二战名城老重庆艺术影像纪念明信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前峰 著
图书标签:
  • 重庆
  • 二战
  • 历史
  • 艺术
  • 影像
  • 明信片
  • 老照片
  • 文化
  • 记忆
  • 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238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3936
包装:平装
开本:48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具体描述

目录

拍摄理由
1.晨雾中的重庆渝中区半岛
2.朝天门
3.朝天门丰碑巷
4.千厮门
5.菜园坝
6.建兴坡
7.东水门
8.太平门大码头
9.邮政局巷
10.南纪门
11.林森路
12.四方街
13-14.白象街吊脚楼民居
15.储奇门大巷子
16.中兴路小巷
17.马蹄街
18.道门口商业金融区
19.洪崖洞
20.北区路
21.川盐银行大楼
22.小什字
23.民族路
24.民权路
25.民生路正街
26.沧白路
27.五四路
28.国民政府外交部
29.较场口
30.仓坝子民居
31.金渴街
32.领事巷
33.英国领事馆
34.仁爱堂
35.四德村
36.黄家垭口
37.中一支路
38.枇杷山石阶
39.国民政府立法 院、司法 院、蒙藏委员会及卫戍司令部旧址
40.两路口老街
41.美国大使馆
42.罗斯福图书馆旧址
43.国民政府旧址
44.礼园
45.鹅岭正街
46.嘉陵新村
47.牛角沱
48.高公馆
49.刘湘旧居
50.化龙桥
51.十八集团军(八路车)重庆办事处(红岩村)
52.宋子义旧居
53.磁器口
54.美龄舞厅
55.蒋介石、毛泽东会谈处
56.南岸老码头正街
57.海棠溪
58.长江南岸周家湾民居
50.南岸周家湾相望渝中半岛
60.玄坛庙
61.玄坛庙北望渝中半岛
62.长江南岸黄家巷英国老宅
63.黄家巷民居
64.大法 国水师兵营
65.黄桷古道老君坡
66.德国大使馆
67.抗战时位于南山深处的苏联使馆
68.总裁官邸
69-70.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
71.范家花园
72.南温泉曾家公馆
73.嘉陵江北岸渡口河滩
74.嘉陵江北岸渡口石阶
75.江北城保定门临江民居
76.金刚碑
77.北碚草街子

前言/序言

  

《典藏重庆:二战名城老重庆艺术影像纪念明信卡》:穿越时光的视觉盛宴 这不仅仅是一套纪念明信片,更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邀请您一同走进那个烽火连天却又生机勃勃的年代,感受山城重庆独特的韵味与魅力。当“二战名城”的厚重历史与“老重庆”的市井风情碰撞,当珍贵的艺术影像化为触手可及的明信片,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便由此展开。 一、 历史的烙印:重庆,一座不屈的英雄之城 《典藏重庆:二战名城老重庆艺术影像纪念明信卡》聚焦的,是那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特殊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此期间,重庆肩负起了陪都的重任,成为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坚持民族独立的精神象征和政治中心。这套明信片,以其精选的艺术影像,试图勾勒出当时重庆这座城市的轮廓,展现其在战火纷飞中的坚韧与风骨。 每一张明信片,都可能承载着一段尘封的记忆。或许是描绘了日机轰炸后满目疮痍的街景,却又在废墟中顽强生长的人们;或许是记录了当时党政军领导人运筹帷幄、指挥作战的身影,彰显着决胜千里的智慧与决心;又或许是捕捉了普通市民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的瞬间,平凡中透露出不凡的民族精神。 “二战名城”的定位,赋予了这套明信片深厚的历史价值。它不仅仅是展现重庆的城市风貌,更是通过影像的力量,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诗,感受他们为争取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这些影像,如同历史的快照,定格了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时刻,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二、 时代的温度:老重庆的市井百态与人文情怀 然而,《典藏重庆》并非仅仅是冰冷的历史记录。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将“老重庆”的鲜活生命力呈现在我们眼前。重庆,这座依山傍水、因水而兴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二战的背景下,这座城市所承载的,是全国人民的希望,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市井生活和人文精神。 明信片中的“老重庆”,可能不再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而是那些曲径通幽的古老巷道,是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吊脚楼,是穿梭于江面上的乌篷船,是街头巷尾叫卖的小贩,是码头上忙碌的身影,是茶馆里闲谈的老者,是孩子们嬉戏的笑声……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通过艺术影像的方式被细腻地捕捉和呈现,仿佛能让我们听到当年的吆喝声,闻到街边小吃的香气,感受到那份淳朴而浓烈的人情味。 “艺术影像”是这套明信片的核心载体。这意味着,这些图片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经过了摄影师的艺术构思和创作。它们可能运用了独特的视角、光影处理,甚至是带有时代印记的黑白影调,来传达当时的情感和氛围。这些影像,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具备艺术欣赏价值,能够唤起观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它们让我们看到,即使在艰难的岁月中,生活依然可以如此鲜活,情感依然可以如此真挚。 三、 跨越时空的连接:明信片作为传递情感的媒介 “纪念明信片”这一形式,为这套影像赋予了独特的意义。明信片,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人们传递思念、分享见闻、记录生活的使命。当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温情市井的艺术影像被印制成明信片,它们便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也成为了个人情感交流的载体。 收到这样一套明信片,无论是在战乱年代收到远方亲友寄来的问候,还是如今我们将其赠予友人,分享一份对历史的感悟和对家乡的热爱,都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温度。每一张明信片,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叙事单元,讲述一个关于重庆的故事,一段关于那个年代的记忆。 这套明信片的设计,必然也充分考虑了其作为纪念品的特质。精美的印刷,考究的纸质,可能还会配以简洁而富有深度的文字说明,共同营造出一种珍藏的仪式感。它们可以被珍藏在相册中,作为一段历史的回忆;也可以被寄往远方,传递一份跨越时空的思念;甚至可以被裱起来,成为家中一隅独特的装饰,时刻提醒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四、 典藏的意义:重温历史,传承文脉 《典藏重庆:二战名城老重庆艺术影像纪念明信卡》的“典藏”二字,意味着其价值并非短暂的流行,而是具有长远的保存意义。在当下,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许多老建筑、老街区正在消失,历史的痕迹也逐渐模糊。这套明信片,以影像的方式,为我们留住了那段宝贵的时光,让后人有机会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去了解和感受老重庆的面貌,去认识这座城市所经历的辉煌与沧桑。 “典藏”也寓意着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通过这些精心挑选和呈现的艺术影像,我们得以重温那段烽火岁月,铭记先辈的牺牲与奉献,也更深刻地理解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同时,老重庆独特的城市文化、市井生活方式,也在这些影像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为我们传承和发扬巴渝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这套明信片,不仅仅是一件收藏品,更是一种教育工具,一种文化载体。它能够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它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也接受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一次温情的心灵洗礼。 五、 艺术的语言:影像的力量,诉说无声的故事 艺术影像,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叙事能力。这套明信片中的艺术影像,通过镜头语言,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和生活场景,转化为具象可感的画面,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例如,一张描绘了码头上纤夫们辛勤劳作的画面,也许会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汗水,以及他们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一张捕捉了孩子们在炮火声中嬉戏的场景,则会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希望依然闪耀。而一张记录了当时城市街道的景象,无论是繁华的商业街还是宁静的居民区,都将成为研究当时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生活模式的珍贵史料。 摄影师通过对光影、构图、色彩(或黑白灰调)的运用,赋予了这些影像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们可能捕捉到了决定性的瞬间,也可能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等待,才得以呈现出最能打动人心的画面。这些艺术性的处理,使得这些原本严肃或日常的场景,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在情感上传达更丰富的信息。 《典藏重庆:二战名城老重庆艺术影像纪念明信卡》,正是通过这些高品质的艺术影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与记忆的大门。它让我们得以“看见”那个不曾亲身经历的时代,感受那些我们或许素未谋面的先辈们的生活与情感,从而更深切地理解重庆这座城市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套明信片,是对历史的致敬,对生命的讴歌,更是对未来传承的期许。它邀请每一位持有者,在翻阅每一张卡片时,都能进行一次属于自己的穿越,与老重庆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这座城市不朽的魅力与不屈的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翻看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漫游。作者的选片眼光极其独到,他似乎总能精准地找到那些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画面。那些构图严谨、光影对比强烈的照片,不仅仅是艺术品级别的呈现,更是为我们还原了重庆这座山城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与从容。我特别欣赏其中几张关于抗战时期文化机构或重要人物活动的照片,那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气节,隔着光影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做得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对“典藏”二字的尊重。这哪里是普通的纪念册,分明是一件值得细心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摩挲书页,都能感受到历史沉淀下来的那种厚重感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叙事上的层次感。它不仅仅是一本“老照片集”,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视觉史诗。从宏大的城市景观到微小的生活细节,从抗战前线的影子到后方市民的日常琐碎,过渡得自然而富有逻辑。比如,它可能前一页还是某位重要人士在演讲的严肃场景,下一页就切换到街头巷尾的小贩吆喝的生动瞬间,这种强烈的反差,反而让历史的整体面貌更加立体和饱满。我甚至能从中读出一种时间流逝带来的淡淡的怀旧情结,那是对一个逝去时代的温柔致敬,也是对那些共同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的深深敬意。对于研究地方历史或者对那个年代怀有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视觉参考资料。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类主题的影集抱持着一种观望的态度,总觉得老照片难免有些千篇一律。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巧妙地将重庆的地理特征——那些险峻的坡道、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与二战时期特殊的环境背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很多场景,比如雾气缭绕中的江边码头,或是灯火阑珊下拥挤的防空洞口,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山城美学”。这种美学是独特的、略带悲怆却又无比坚韧的。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影像的张力,传达出一种强大的生命意志。阅读时,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当时人们在艰苦条件下互相扶持、共渡难关的画面,那种强大的群体精神力量,透过这些静止的画面,依然能振聋发聩。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画册时,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其选材的稀有性,很多画面确实是平时在其他资料中不常看到的。它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后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重庆这座城市在特殊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那种非凡的韧性与活力。那些关于防空设施、临时机构设置的影像,无声地讲述着一个城市如何适应战争的节奏,如何将生存变成一种艺术。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穿插的一些相对写意的、更具摄影艺术感的作品,平衡了历史文献的严肃性,提升了整本书的审美价值。它成功地在“历史记录者”和“艺术创作者”的双重身份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使得每一次翻阅都不再是简单的观看,而是一次充满敬畏的沉浸式体验,极大地丰富了对“陪都”记忆的具象化理解。

评分

这本影集一入手,我就被那种浓郁的历史气息和浓厚的市井烟火气深深吸引住了。随便翻开一页,仿佛就能闻到老重庆湿润的空气中混合着码头上的船桨声和煤烟味。那些黑白照片,不仅仅是记录了当时的建筑风貌,更是把人一下子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年代。我尤其喜欢那些捕捉到普通市民生活瞬间的镜头,比如挑着担子在坡坎上艰难前行的脚夫,或者是在街角围着收音机听新闻的孩童们。这种对细节的捕捉,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影像资料,它更像是一部用光影写就的口述历史,充满了情感的温度。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故事,新的感触,那些看似平淡的场景,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都显得弥足珍贵。它让我对“历史”这两个字有了更具体、更可触摸的理解,那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们曾经的生活轨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